
唯心主义的巨大力量——读稻盛和夫《活法》有感
稻盛和夫哲学的源头是中国的心学。心学的创始人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王守仁。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心学又被称为“阳明心学”。王守仁因得罪了皇帝明武宗宠信的大太监刘瑾,被打发到边远山区贵州龙场管理驿站(相当于一个小邮局),在人生和事业的低谷期,王守仁悟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哲学——心学,史称“龙场悟道”。
心学主张心即是理,心外无理,极端夸大了主观意识的作用,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但心学在王守仁随后的人生中发挥了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使他在政治、军事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且弟子满天下,弟子(或徒孙)中人才辈出。在后来日本的明治维新,说白了就是心学加资本主义,就是中西合璧。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短期内跃升为世界强国,足以证明心学的巨大理论指导作用。稻盛和夫后来又皈依佛教。佛教是有神论,把客观精神(佛祖、菩萨等)看作世界的主宰,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于一身的超级唯心主义者稻盛和夫却在生活上和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学校的哲学教育奉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正宗,从中学到大学推行的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孩子们知道有其它流派是因为那些流派常被拿来轻描淡写做一下反面教材,常被描述为肤浅的、荒谬的。
诚然,就我的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反映了意识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反映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但正是因为它正确地表述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承认了物质比意识厉害(前者是“决定”,后者只是“反作用”),所以使得信奉者太注重客观存在而忽视了精神力量。唯物主义者认为主观能动性也很重要,但充其量也就起个促进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反而制约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唯心主义者过分夸大了精神的作用,不论是内在的精神(如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等)还是外部的精神(如上帝、宇宙的意志等),这就给自己的道德找到一种精神激励和监督,并且充分发挥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说这些都是歪打正着,但实效性还是挺强的。唯心主义者在各领域都有取得非凡成就的名人,甚至在自然科学领域,如牛顿、爱因斯坦、杨振宁等著名科学家都是有神论者,他们的道德操守和学术成就举世瞩目。
所以,尽管马克思主义是无比正确的,但从实用和包容的角度来看,在当下中国要给其它的哲学思想留有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千万不要让孩子没有选择的余地,清一色地专修马克思主义,而只有那些哲学专业的研究生和专家才能够有机会深入接触其它哲学流派。我们可以让马克思主义与其它流派并修或选修,谁真谁假,孰优孰劣让孩子们自己去判断,这样可以大大增强下一代中国人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道德情操。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