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雅阁书馆欢迎您
杜甫诗及注释(一)
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观,杜甫的弟弟杜观。蓝田,今在陕西蓝田县。江陵,今湖北荆州,杜甫当时正考虑想携全家赴江陵。
(一)
汝迎妻子达荆州1,消息真传解我忧。
鸿雁影来连峡内2,鶺鴒飞急到沙头3。
峣关险路今虚远4,禹凿寒江正稳流5。
朱绂即当随彩鹢6,青春不假报黄牛7。
【注释】
1 汝,指杜观。荆州,即江陵。
2 鸿雁,从句二的“消息”而来,古时有鸿雁传书的典故。同时,《礼记》中也用鸿雁飞行来比喻兄弟出行有序。杜甫以前怀念弟弟时,就曾写过“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遣兴)。所以这里也有暗指杜观赴江陵之意。
3 鶺鴒,也称脊令(音脊凌)。头黑额白,背黑腹白,尾长,常在水边觅食昆虫。《诗经·小雅》中有:“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意思是,本为水鸟的脊令被困在陆地,兄弟赶来救难。所以,古时用脊令/鶺鴒来比喻兄弟。
沙头,今湖北沙市,距江陵约8公里,这里用来指代江陵。
4 峣,高的样子。峣关,秦朝时地名。
据考证,秦时峣关,即后来的蓝田关,又称蓝关。据汉书、水经注等史学、地理文献记载及以后的历史演变,峣关在今蓝田县东南,峣山东部至蓝桥镇一带的崇山峻岭中,而蓝关即是今蓝田县县城[1]。
仇注:峣关,即蓝田关,从蓝田迎妻子,必经峣关之险。峣,音尧,故与禹作借对。
杜甫一直很希望与弟弟团聚,而不再“海内风尘诸弟隔”。弟弟如今已经到达江陵,峣关路险远,对杜甫兄弟团聚已经没有影响了,所以说“今虚远”。
5 禹凿,传说中大禹凿穿三峡。《水经注》卷33:其峡,盖自昔禹凿以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
关于禹凿三峡,亦见杜诗“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禹庙)。
江正稳流,意指杜甫可以出峡赴江陵。
6 朱绂(音服),即绯衣,唐朝五品以上、三品以下官员的官服。广德二年(764年)六月,严武上表荐举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赐绯鱼袋,包括加绯衣和佩银鱼纹章。所以杜甫虽然不是五品官,也有资格穿着朱绂。杜甫对这一待遇还是很看重的。杜诗中咏及“朱绂”七次,除一次指高适,其余均为自指,例如“沧溟服衰谢,朱绂负平生”(独坐)等。
彩鹢指船。鹢(音益),古籍中指一种像鹭鹚的水鸟,能高飞。后多用来指头上画有鹢鸟的船。如司马相如《子虚赋》:“浮文鹢,扬旌栧”。赵曰:船首画鹢,以惊水怪。
7 青春:在本句中指第二年的春天,青在此指春之青绿色。黄牛,即黄牛峡,在湖北宜昌县西。亦见“黄牛峡静滩声转”(送韩十四江东觐省)。这里也是用来指代江陵。
在尾联中,共用了四个描写颜色的词。在各句中,朱绂和彩鹢相对;青春和黄牛相对,但显得不是很自然,雕琢的栖息过浓。
这两句这两句是说,我也要携家坐船去江陵,而不是等待着你明年春天从江陵给我来信。
[1] 根据陈维旭《汉唐峣关、蓝关考略--兼与牛树林、郭敏厚先生商榷》。
(二)
马度秦山雪正深1,北来肌骨苦寒侵。
他乡就我生春色2,故国移居见客心3。
欢剧提携如意舞4,喜多行坐白头吟5。
巡檐索共梅花笑, 冷蕊疏枝半不禁6。
【注释】
1 秦山,秦岭。首二句都是描写杜观远行之苦的。
2 他乡,指江陵。
3 故国,指蓝田,杜甫曾在那里呆过。仇注:弟在客途,故云客心。
这两句是说杜观为了我专门从蓝田搬到江陵,是我感到有一种春天来到了喜悦,也深深地为弟弟的一片真心所感动。
4 欢剧,犹下句的“喜多”。提携,犹舞弄,谢灵运有诗句“提携弄齐瑟”(徐干),这里的“提携”二字也是同一个意思。如意舞,典出晋朝王戎喜持如意而起舞,见庾信《乐府·对酒歌》:“王戎如意舞”等处。
5 白头吟,在杜诗中有两种含义,一指古曲名,传为卓文君所作,例如“穷愁应有作,试诵白头吟”;更多的时候即泛指歌吟,白头为杜甫自指。这里是后一种用法,指歌吟。行坐白头吟,是指行也歌吟,坐也歌吟,亦见于“团圆思弟妹,行坐白头吟”(又示两儿)。
这里的舞和歌吟,主要是表示杜甫高兴、兴奋的心情。不过,杜甫也确实是能歌舞的,见《夜归》“白头老罢舞复歌”等诗。
6 巡檐,绕着屋檐。《杜诗胥抄》:欢剧喜多,尚与弟相距许程,于是步绕檐楹,索梅花共笑。此时梅花半开,即冷蕊疏枝,亦若笑不能禁也。说得无情有情,极迂极切。
(三)
庾信罗含俱有宅1,春来秋去作谁家2。
短墙若在从残草3,乔木如存可假花4。
卜筑应同蒋诩径5,为园须似邵平瓜6。
比年病酒开涓滴7,弟劝兄酬何怨嗟8。
【注释】
1 庾信,南北朝时著名诗人,进一步情况可参阅《咏怀古迹五首·其一》中的注解。唐代余知古《渚宫故事》:庾信因侯景之乱,自建康遁归江陵,居宋玉故宅,宅在城北三里。
罗含,东晋人,时任恒温别驾,曾在江陵筑茅庐而居。
2 春来秋去,形容时光流逝。作谁家,不知现在成为谁的住宅了。
3 从,任从。用法同于“五株桃树亦从遮”(题桃树)的“从”字。
4 假,借。假花,借乔木之花以娱人。这两句都是想象之景。
首四句中皆自对。
5 卜筑:择地建筑住宅,即定居之意。蒋诩是汉代名士,门前开三条小路(即“三径”),只通向其他高士,而不与其他俗人交游[1]。
6 邵平瓜的典故见《三辅黄图?都城十二门》:长安城东出南头一门曰霸城门,民见门色青,名曰青城门,或曰青门,门外旧出佳瓜,广陵人邵平种瓜青门外。
杜甫在这里提到蒋诩、邵平,是因为他们都是以前的隐士,并不能拘泥地认为杜甫一定门前只开“三径”,或肯定要去种瓜。这两句是说,等我们到了江陵,我们在那里盖房子、在那里的生活也要学从前隐士高人的样子。
黄生:观约公同居江陵,此诗嘱其预卜所止,特借先贤旧宅以寓意,乃见诗肠之曲,诗趣之灵。若直言卜居,则无味矣。
7 比年,近几年。这句是说,最近几年因为生病,酒只能喝一点点。
8 弟劝兄酬,指杜甫、杜观兄弟相见后相互劝酒,一同畅饮。“何怨嗟”是说,别人有什么好埋怨的?估计杜甫的家人可能为他病中喝酒的事唠叨过。
[1] 《文选》李善注引《三辅决录》:汉代兖州剌史蒋诩,字元卿,杜陵人。衰帝时,以谦直负盛名。尝于舍前竹下开三径,惟故人救济金仲、羊仲从游之。
人日两首 (其二)
此日此时人共得, 一谈一笑俗相看1。
樽前柏叶休随酒2,胜里金花巧耐寒3。
佩剑冲星聊暂拔4,匣琴流水自须弹5。
早春重引江湖兴, 直道无忧行路难6。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三年(768),杜甫57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杜甫人日诗共两首,这是其二。其一为五言。
《北史?魏收传》载:晋朝议郎董勋《答问礼俗》: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注释】
1 首二句中自对。句法亦见于“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以及“瀼东瀼西一万家,江南江北春冬花”(夔州歌)。
仇注:人共得,举世同此人日。俗相看,流俗相沿为乐。
2 东汉《四民月令》:“元日进椒柏酒”。椒是花椒,柏是柏树叶,椒、柏可分别浸制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饮用。饮椒柏酒据说可去病长寿。见于南朝庾信《正旦蒙赉酒》:“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亦见唐代武平一《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愿持柏叶寿,长奉万年欢”。
柏叶酒是专门用于元旦(正月初一)那天饮的,现在已经过了元旦,所以说是“休随酒”。
3 胜里金花,指当时妇女头饰上的花形金缕。晋人贾充《李夫人典戒》:“人日造华胜相遗,像瑞图金胜之形”。《汉书注》:“胜,妇人首饰。汉代谓之华胜”。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贴屏风上,亦戴之,像人入新年,形容改新。”
当时虽然已经立春,但天气还是比较冷,杜甫在与本诗同时创作的《人日两首·其一》中写道:“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冰雪莺难至,春寒花较迟”。这时别的春花还没有开,只能看到“金花”,所以说金花耐寒。
4 冲,直上。古人认为剑有剑气,可以和天上的星宿相连,即所谓“冲星”,例如在南朝雷次宗所撰《豫章记》记载:吴未亡,恒有紫气见牛斗之间,张华闻雷孔章妙达纬象,乃要宿,问天文,孔章曰:“惟牛斗之间有异气,是宝物也,精在豫章丰城”。张华遂以孔章为丰城令,至县,掘深二丈,得玉匣,长八尺,开之,得二剑,其夕斗牛气不复见。
这句可以与“看剑引杯长”(夜宴左氏庄)、“气冲看剑匣”(遣闷)参看。
5 这里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牙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荡荡乎若流水”。子期死,伯牙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匣琴流水,指匣中之琴可以弹奏高山流水这样的高雅音乐。须自弹,叹无知音。可参见“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南征)。
6 古时正月一日即为立春,所以人日尚为早春。
直道的“直”,是正直的意思。道,在这里指人生道路。杜诗《题郑十八著作虔》中“苏武看羊陷贼庭,可念此翁怀直道”可证。这种意义的“直道”一词亦见于其他唐诗,例如刘长卿“直道不容身”(负谴后登干越亭作)。
浦注:直道,有浩然一往,不复回顾意。
这两句是说,早春重新引起了我的江湖豪兴,不再担忧行路艰难。杜甫当时正要离开夔州,赴江陵。此事筹划已久,现在终于可以实现,所以老杜此时兴致颇高。
宇文晁尚书之甥、崔彧司业之孙、尚书之子重泛郑监前湖
郊扉俗远长幽寂1,野水春来更接连2。
锦席淹留还出浦3,葛巾欹侧未回船4。
樽当霞绮轻初散5,棹拂荷珠碎却圆6。
不但习池归酩酊7,君看郑谷去夤缘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三年(768),杜甫57岁
[地点] 江陵(今湖北荆州)
[题解] 彧,念“郁”。司业,学官名,全称应为“国子司业”,正五品上。郑监,秘书监郑审,杜甫老友郑虔(郑广文)的侄子。在此之前,杜甫已游览过该湖,见《暮春陪李尚书、李中丞过郑监湖亭泛舟》等诗,所以这里说是“重游”。
【注释】
1
郊,郊外。扉,门扇。郊扉,指代湖边住宅。一说郊扉在这里或指湖中的亭子,恐非。杜甫此前有《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三首》,其中写道:郑审“新作湖边宅”,郊扉当指此处。俗远,远离尘俗。
2
体会句中意思,郑审湖边宅平时可能并不与水相接,春天冰雪融化,春雨绵绵(即所谓“野水”),造成湖面水势上涨,这才“更接连”。
3
锦席,精美的酒席。淹留,长时间逗留。浦,江湖水面。还出浦,指酒宴之后,乘船泛舟湖中。
4
葛巾,葛布做的头巾,古人不分贵贱常戴。欹(音奇),古同“攲”,倾斜。葛巾欹侧,形容醉意。未回船,流连忘返。
5
霞绮,指晚霞。绮,美丽。这句化用了谢朓的名句“馀霞散成绮”(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6
棹(音赵),摇船的用具。却,还。
荷珠碎却圆,表明杜甫对生活观察得很仔细。荷叶上有一层角质层和绒毛,使得水的内聚力大于水对荷叶的附着力,所以荷叶上水珠在水的表面张力作用下,形成圆球状。
7
习池,指代欢宴处。见《世说新语·任诞》刘孝标注引《襄阳记》:汉传中习郁于岘山南,依范蠡养鱼法,作鱼池,池边有高堤,种竹及长楸,芙蓉菱芡覆水,是游宴名处也。山简每临此池,未尝不大醉而还。
8
郑谷,汉代隐士郑璞的隐居之处谷口。这里因为郑审与郑璞同姓的缘故,指代郑监前湖。
皇甫谧《高士传》[1]载:郑璞,字子真,谷口人也。修道静默,世服其清高。成帝之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之,遂不曲。
夤(音吟)缘意为攀附,一般引申为拉拢关系。但是在唐诗中为连络、结缘之意。清朝陈廷敬:夤缘,本诗家常用字。孟浩然诗“沙岸晓夤缘”(岘潭作)、公诗“萍泛苦夤缘”(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俗语以潜通贿赂为夤缘,与此不同。
[1] 亦见《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谷口有郑子真,蜀有严君平,皆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成帝时,元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子真,子真遂不诎而终。
多病执热,奉怀李尚书之芳
衰年正苦病侵凌1,首夏何须气郁蒸2。
大水淼茫炎海接3,奇峰硉兀火云升4。
思沾道暍黄梅雨5,敢望宫恩玉井冰6。
不是尚书期不顾7,山阴野雪兴难乘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三年(768),杜甫57岁
[地点] 江陵(今湖北荆州)
[题解] 奉,敬辞。怀,思念。邵注:执,囚也,囚困于热也。
李尚书之芳,即礼部尚书李之芳。李之芳为唐太宗李世民之孙,于广德二年,被任命为礼部尚书,不过很快就改任太子宾客。《旧唐书》卷80:乃遣之芳兼御史大夫,使吐蕃,被留境上,二年而归。除礼部尚书,寻改太子宾客。
李之芳是杜甫的老友。杜甫在江陵期间,多次与李之芳等一起宴饮游乐,并联句作诗,见《夏夜李尚书宴送宇文石首赴县联句》等。
杜甫多首诗中写到天气炎热。这除了当时确实气温高、空气潮湿以外,也可能与杜甫身患消渴症(糖尿病)有关系。糖尿病(特别是中医分类中的阴虚型)的一个典型症状就是怕热。
【注释】
1 衰年,多病的晚年。
2 首夏,夏季的第一个月,古时为农历四月。何须气郁蒸,是说常年这时不应该这么湿热。
3 淼茫,指水势滔天,语出郭璞《江赋》:状滔天以淼茫。
4 硉(音路)兀,岩石突兀貌。炎海接、火云升,都是形容天气十分潮热。
5 暍(音yē),热。这句直说应该是,思黄梅雨、沾道暍,也就是希望黄梅雨能够沾湿道路,驱除热气。黄梅雨,春末夏初黄梅季节下的雨,也叫“梅雨”。
6 敢,岂敢。玉井冰:古时皇宫有用井储藏冰,夏天用来降暑的习惯。此俗起源很早,《诗经》中即有记载,古代有专门管理此事的官吏,并建有窖冰的“冰井”。唐朝时,皇帝每年都在特定的日子开冰井,祭完天地后,将冰块分赐给百官。杜诗中曾写道“恩分夏簟冰”(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
7 尚书,指李之芳。期不顾,即“不顾期”,不顾李之芳的期约。
8 这里用了“乘兴”的典故。《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惶,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这句是说,现在极为湿热,我又多病,无法像王子猷那样在山阴的夜雪之中乘兴出访。
江陵节度、阳城郡王新楼成,王请严侍御判官赋七字句,同作
楼上炎天冰雪生1,高尽燕雀贺新成2。
碧窗宿雾濛濛湿, 朱栱浮云细细轻3。
杖钺褰帷瞻具美4,投壶散帙有馀清5。
自公多暇延参佐6,江汉风流万古情7。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三年(768),杜甫57岁
[地点] 江陵(今湖北荆州)
[题解] 节度,指节度使。唐睿宗时(710-711)始置。玄宗天宝初,于沿边重地设九节度使,总揽辖区内军政。安史之乱后,内地也设节度使,辖二、三州至十余州不等。为地方军政最高长官,往往封郡王。因受职时由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节度,意为节制调度。
阳城郡王,即卫伯玉。与《奉送蜀州柏二别驾将中丞命赴江陵,起居卫尚书太夫人,因示从弟行军司马位》中的“卫尚书”为同一人。《旧唐书·玄宗本纪》: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封城阳郡王。
七字句,指七言诗。题目的意思是说,卫伯玉为了纪念新楼落成,请一位姓严的侍御判官[1]和杜甫作七言诗,但并未指明一定是七律。王嗣奭:题云赋七字句,指当时无律诗之名。
从本诗的水平来看,这可能是杜甫的应酬之作。
【注释】
1 首句写楼高,所以在炎热的天气里感到凉爽。
2 本句化用《淮南子·说林训》:大厦成而燕雀相贺。
3 栱,指斗拱,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三四句进一步写楼高凉爽,并化用晋代羊球《登西楼赋》:画栋浮细细之轻云,朱拱湿濛濛之飞雨。
4 杖钺,即手执斧钺。表示威权。语出《史记·周本纪第四》:武王左杖黄钺。亦见《汉书.五行志上》:出军行师,把旄杖钺,誓士众,抗威武,所以征畔逆止暴乱也。
钺(音越),古代兵器,一般为青铜所制,形状像斧,比斧大,在商代及西周盛行。供礼仪、殡葬用。
褰(音谦),撩起。褰帷,字面含义即撩起帘帷,一般用来指体察民情,实行德政。典出《后汉书·贾琼传》:贾琮任冀州刺史。旧典,传车骖驾,垂赤帷裳,迎于州界。及珠之部,升车言曰:“刺史当远视广听,纠察美德,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乃命御者褰之。百姓闻风,自然辣震。
杖钺、褰帷,分别写武、文两个方面。
5 投壶,古时宴会时的娱乐活动,大家轮流把筹投入壶中,投中少者须罚酒。
帙(音至),包书的外套。散帙,打开书帙,即开卷,指读书。馀同余。
本句可以与“军令分明数举杯”(诸将五首·其五)参看。仇注:有馀清,言儒雅不俗。
6 自公,指下班,语出《诗经?国风》:退食自公。关于退食自公的进一步注释见《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
延:请。参佐:指韦伯玉的部下。这里暗用庾亮与部下相娱的典故。《晋书·庾亮传》: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音调始遒,闻函道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俄而率左右十许人步来,诸贤欲起避之。公徐云:“诸君少往,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因便据胡床[2],与诸人咏谑,竟坐甚得任乐。
7 江汉,长江与汉水之间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区。古荆楚之地,在今湖北省境内。这里指江陵。风流,即指上文中的“杖钺褰帷瞻具美,投壶散帙有馀清”。
[1] 侍御和判官是两种不同的官职。一般侍御指御史。这里判官可能是实职,而侍御则为虚加的“宪衔”,详见《王十七侍御抡许携酒至草堂。奉寄此诗,便请邀高三十五使君同到》题解。
[2] 胡床,有人认为即现在所说的“马扎”。
又作此奉卫王
西北楼成雄楚都1,远开山岳散江湖2。
二仪清浊还高下3,三伏炎蒸定有无4。
推毂几年唯镇静5,曳裾终日盛文儒6。
白头授简焉能赋7,愧似相如为大夫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三年(768),杜甫57岁
[地点] 江陵(今湖北荆州)
[题解] 这是紧接着前一首七律而作的,水平明显比前一首高。
【注释】
1 古乐府有“西北有高楼”句,这里首起“西北楼”,就已暗指楼高,为三四句做好了铺垫。雄楚都:雄立楚都。江陵古时为楚国郢(音颖)都。
2 明朝颜廷榘《杜律意笺》:山岳分峙曰开,江湖流别曰散。
这句写登楼所望的景色,用所见景色的广阔来衬托楼之高。艺术手法同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3 二仪,指天地。《列子》: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
还高下:在楼的上下可以分“二仪清浊”,意思是楼高得顶天立地。
4 这句写楼高清凉。定,犹言莫定、无法定。老杜好用此扑朔迷离之笔,例如 “误疑茅堂过江麓”(郑驸马宅宴洞中)。
5 毂(音鼓),车轮中间的圆木,泛指车。推毂,推车前进。这是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遇,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后因此就用“推毂”来自指任命将帅的礼节。
镇静,意同《八哀诗。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中的“黄霸镇每静”,指在韦伯玉的镇守下,其辖区安定,
6 曳:拉;裾(音居),衣服的大襟,亦指衣服的前后部分。曳裾比喻在权贵的门下做食客,语出汉朝邹阳《上吴王书》:“饰固陋之心,则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乎?”这句形容卫伯玉门下文人骚客众多。
7 白头,杜甫自谓。授简,指卫伯玉请杜甫做诗,典出南朝谢惠连《雪赋》:梁王游兔园,授简于司马大夫曰:“为寡人赋之”。
8 相如,即司马相如。《汉书·司马相如传》:“赋奏,天子以为郎”。杜甫也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说“似相如为大夫”。大夫指代两人担任的官职。
在其他诗中,杜甫曾自比于司马相如,见“赋或似相如”(酬高使君相赠)。但两句是自谦文才不如司马相如,而且年纪大了,已经写不出诗赋了。但其中也有自负的成分。司马相如是前代大文豪,而杜甫的诗作当时还没有广为人所承认。这里虽然自己说“愧似相如”,言下之意,和司马相如也有一定的可比性[1]。
[1] 杜甫在称赞曹霸书法时,也用过这种艺术手法(《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但恨无过王右军”),说曹霸的水平还不能超过王羲之。暗含之意是,曹霸的水平并不比王羲之差很多。
暮归
霜黄碧梧白鹤栖1,城上击柝复乌啼2。
客子入门月皎皎3,谁家捣练风凄凄4。
南渡桂水阙舟楫5,北归秦川多鼓鼙6。
年过半百不称意7,明日看云还杖藜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三年(768年),杜甫57岁
[地点] 湖北公安县
【注释】
1 “黄”字在此用作动词:霜使原来的碧梧变黄。梧,梧桐。
本句描写了白鹤栖息于梧桐树上,这是常见的古人误解。其实,鹤为水鸟,并不上树。关于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分析,请参看《咏怀古迹·其四》注。
2 柝(音拓),击柝即打更。乌,乌鸦。
3 客子:杜甫自谓。入门月皎皎,点题“暮归”。
4 捣,捣洗。练:白绢、白绸。捣白练是为了秋天裁制冬衣(又称寒衣),因为古代丝织品需要经过捶捣以后才能制衣。捣洗白练,是为了使白练上面的线头、附着物与“练”脱离,更光滑,更柔软。
5 桂水,今连江,一说为漓江,均在广西。但杜甫并没有去广西的意愿。这里桂水应指湘水。朱注:漓水与湘水,同出于今桂林府与安县海阳山,漓南流而湘北流,漓水又名桂水。 公时未尝至桂林,而此又言“飘飖桂水游”(咏怀二首·其二),他诗又云“桂江流向北,满眼送波涛”(千秋节有感二首·其二), 盖湘水自临桂而来,亦得称桂水也。
阙:缺。阙舟楫,并不是没有船,而是说没有雇船的钱,即缺舟楫之资。
6 秦川,古地区名。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一带。这里指长安。鼙(音皮),一种军用小鼓。鼓鼙,语出《礼记·乐记》“君子听鼓鼙之声则,将帅之臣”。在唐诗之中常用来比喻战争。这里的鼓鼙可能是指当年吐蕃入侵。
五六句,是说既无法南下,也不能北上。
7 不称意:不如意。
8 杖:拄(杖)。藜:用藜茎制成的手杖。看云,有游子思归之意,可参看《恨别》“忆弟看云白日眠”及其注释。
清朝范廷谋《杜诗宜解》:瞻云望故乡,人情最属无聊,公因暮,想到明日,又就明日。想其景况还是杖藜,还是看云,到底无称意事,无北归时。一‘还’字,有无限惆怅,无限曲折。
朱瀚《杜诗解意》:玩“还”字,则知此日亦是杖藜看云归也。
末两句颇似李白的著名七古“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般认为李白该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秋,距杜甫此时已经有十几年了,所以杜甫有可能读到过李白这首诗。
公安送韦二少府匡赞
逍遥公后世多贤1,送尔维舟惜此筵2。
念我能书数字至, 将诗不必万人传3。
时危兵甲黄尘里4,日短江湖白发前5。
古往今来皆涕泪, 断肠分手各风烟6。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三年(768年),杜甫57岁
[地点] 湖北公安县
[题解] 二:韦的排行。少府:官衔,一般指县尉。匡赞:韦的名字。
【注释】
1 逍遥公,指韦匡赞的祖先韦夐和韦嗣立。韦夐在北周明帝时号为道遥公。《唐会要》卷27:幸兵部尚书韦嗣立山庄。封为逍遥公。
2 维舟,系舟。《广雅》:维,系也。黄生:“此”字有力,若云惜别筵即弱矣。
3 杨伦《杜诗镜铨》:嘱其音问常通。公诗多伤时语,故戒其勿传。此句正言如韦之知公者少也。
以上注释甚是。杜甫在别的诗中也写道“将诗莫浪传!”(送魏仓曹)、“定知深意苦,莫使众人传”(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
4 兵甲黄尘,指兵荒马乱。当年又有吐蕃入侵。
5 当时可能是秋冬季节,白天一天比一天短,所以称为“日短”;也可能是指来日无多。从第二句可知,当时的告别宴在船上,所以这里写“江湖”。日短江湖,一方面是当时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杜甫漂泊凄切的感觉,即所谓“情在景中”。白发,杜甫自指。
6 尾联自对。风烟,比喻战乱。各风烟,每个人都面临战乱之苦。
萧注:极端的痛苦,使杜甫觉得古往今来都只是一场悲剧。但一想到分手之后,各自都走向风烟,死活不知,后会难料。还是不能不断肠了。风烟,指兵革。
留别公安太易沙门
隐居欲就庐山远1,丽藻初逢休上人2。
数问舟航留制作3,长开箧笥拟心神4。
沙村白雪仍含冻5,江县红梅已放春6。
先蹋炉峰置兰若7,徐飞锡杖出风尘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三年(768年),杜甫57岁
[地点] 湖北公安县
[题解] 太易,僧名。沙门,原为古印度各教派出家修道者的通称,佛教在我国盛行后,专指依照戒律出家修道的男性僧侣,意同和尚。
【注释】
1 就,到。庐山远,指惠远。据晋朝的《莲社高贤传》记载:晋代高僧惠远[1],入庐山居东林寺修持,人称“远公”。在唐朝时有盛名,多见于唐诗。例如孟浩然“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晚泊浔阳望庐山)等。
2 丽藻,言词华丽的文藻、文章。休,指南朝诗僧惠休。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见《摩诃般若经》:“何名上人?佛言:若菩萨一心行阿耨菩提,心不散乱,是名上人。”这两句中的“远”、“休上人”都是指代太易。
3 问,访问。制作,指太易的诗作。这句是说,曾数次乘船访问太易(一说太易数次到杜甫所乘的舟船来访,亦通),并保留了太易的诗作。
4 箧(音切),小箱子。笥(音司),盛饭食或衣物的竹器。长开箧笥的意思是,杜甫把太易诗作很仔细地保存在箧笥,并经常拿出来阅读。
一般认为“拟心神”指有感于诗情。但仇注与此不同:拟者,欲和其诗也。
5 仇注:五六志相别时地。根据仇注,沙村应是当地的一个地名。
6 江县,指公安。放春:绽放出春意。
7 蹋:同“踏”,这里指登上庐山香炉峰,因前面曾把太易比作在庐山修行的惠远,故有此说。炉峰:即庐山香炉峰,亦见于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兰若:寺庙,即梵语“阿兰若”的省称。
8 徐飞锡杖,指得道高飞,语出《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王乔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蹑虚。”唐朝李周翰注:应真,得真道之人。持锡杖而行于虚空,故云飞也。
风尘,指尘世人间。清朝陈廷敬:末二句,言太易当筑室炉峰,以俟道成飞举。
[1]
一说惠远即晋高僧慧远,但是据考证,惠远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与东晋名僧慧远的生平行状相去甚远。
晓发公安
北城击柝复欲罢1,东方明星亦不迟2。
邻鸡野哭如昨日3,物色生态能几时4。
舟楫眇然自此去5,江湖远适无前期6。
出门转眄已陈迹7,药饵扶吾随所之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三年(768年),杜甫57岁
[地点] 湖北公安县
[题解] 早晨从公安县出发。原注:数月憩息此县。
【注释】
1 柝(音拓),击柝即打更。
2 明星:即启明星(金星)。亦不迟:柝声一歇,启明星也就出现,仿佛在催人早早出发。
3 野哭,不是指哭于野外,而是指恸哭或号啕大哭,语出《孔子家语》:“若是哭也,其野哉。孔子恶野哭者。哭者闻之遂改之”。孔子之所以不喜欢野哭,可能是因为野哭为过度哀伤,不合于礼。
4 生态,犹生计。萧注:不断加深的人民的痛苦和个人无止境的漂泊生活,使杜甫对人生有一种幻灭之感。听邻鸡之鸣,野哭之声,一如昨日,然而今天已是要离开这里的时候了。物色,指物。生态,犹生意,指人。能几时。是说都不能长久。
5 眇然:高远、遥远的样子。这句是说,从此随船远去。所以下句写漂泊江湖。
6 适:往,到。《尔雅》:适,往也。
无前期[1]:即上句所说的“眇然”,意同无所适,不知道去何处。
7 眄(音miàn),本义是指斜着眼看。转眄,即转眼。这句是说,出门离开之后,转眼之间,这里已成为过去了。
8 药饵,药物。扶,扶持。之:走,往。萧注:随所之,走到哪儿算哪儿。
[1] 无前期和英语中的“No future”字面意思和内涵都很相像。
酬郭十五判官受
才微岁老尚虚名1,卧病江湖春复生。
药裹关心诗总废2,花枝照眼句还成3。
只同燕石能星陨4,自得隋珠觉夜明5。
乔口橘洲风浪促6,系帆何惜片时程7。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四年(769年),杜甫58岁
[地点] 湖南衡州(今衡阳)
[题解] 十五是郭的排行,当时任衡州判官。“受”是郭判官的名字。郭受曾先写诗给杜甫(见本诗附录),杜甫作本诗酬和。
【注释】
1 郭受在诗中称赞杜甫“新诗海内流传遍”,杜甫在此自谦。
2 药裹,药物。药裹关心,现在心里想的主要是药物。关心,与“长路关心悲剑阁”(野老)里的“关心”二字是同一个意思。
3 “花枝照眼”随上句的“春复生”而来。照眼,犹耀眼,引人瞩目。句还成,诗句勉强写成。
4 本句合用两个典故,《韩非子》:宋之愚人得燕石,藏之以为大宝。另外《左传·僖公十六年》:陨石于宋五。
这里杜甫用燕石和陨星之石谦虚地自比诗作。现在陨石有很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往往被当成宝贝,但在古时并不如此。
能:只、不过。这种用法亦见“念我能书数字至”(公安送韦二少府匡赞)。因句中已有“只”字,此处用“能”,以免犯重。
5 这里杜甫把把郭受的作品比喻为隋珠。隋珠,见东晋干宝《搜神记》卷20:隋县溠水侧有断蛇丘,隋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疑其灵异,使人以药封之,蛇乃能走,因号其处“断蛇丘”。岁余,蛇衔明珠以报之。珠径盈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故谓之隋侯珠。
6 王嗣奭:乔口,乃长沙入境,橘洲以近郡,皆去衡所经者。
7 这句描写到衡州距之近,速度之快。最后两句之所以这么写,是因为郭受在衡州任判官,这里面有思念郭受的含义。
附录:郭受《杜员外兄垂示诗因作此寄上》
新诗海内流传遍,旧德朝中属往劳。
郡邑地卑饶雾雨,江湖天阔足风涛。
松花酒热旁看醉,莲夜舟轻自学操。
春兴不知凡几首,衡阳纸价顿能高。
小寒食舟中作
佳辰强饭食犹寒1,隐几萧条带鹖冠2。
春水船如天上坐, 老年花似雾中看3。
娟娟戏蝶过闲幔, 片片轻鸥下急湍4。
云白山青万馀里5,愁看直北是长安6。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五年(770年),杜甫59岁
[地点] 潭州(今长沙)
[题解] 小寒食,寒食的次日。因禁火,所以冷食。
【注释】
1 佳辰,指小寒食节。强饭:勉强吃一点饭。
2 隐:倚、靠。隐几,即席地而坐,靠着小桌几,见《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几而坐。
“几”在这里指乌皮几(以乌羔皮蒙几上),是杜甫心爱的一张小桌几,一直带在身边,在一首诗中还写道:“乌几重重缚[1]”(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鹖,通“褐”。吕向注《文选》:鹖冠,贫贱之服也。
3 左成文: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读来倍觉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不也如同隔雾看花,真象难明么!
4 萧注:二句语含比兴。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益觉自己的不得自由。娟娟,状蝶之戏。片片,状鸥之轻。闲幔,一作开幔。
5 本句极写潭州(今长沙)距长安之远。这是诗人的夸张。
6 直北,正北。亦见“直北关山金鼓震”(秋兴八首·其四)。
朱瀚:蝶鸥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对景生愁。
毛奇龄:船如天上,花似雾中,涓涓戏蝶,片片轻鸥,极其闲适。忽望及长安,蓦然生愁,故结云:“愁看直北是长安”,此纪事生感也(西河诗话)。
本诗有借鉴沈佺期诗句之处,如“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钓竿篇)、“云白山青千万里”(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另外李白也有“人疑天上坐楼船”(江上赠窦长史)。
[1] 意思就是乌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
燕子来舟中作
湖南为客动经春1,燕子衔泥两度新2。
旧入故园常识主3,如今社日远看人4。
可怜处处巢君室5,何异飘飘托此身6。
暂语船樯还起去7,穿花落水益沾巾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五年(770年),杜甫59岁
[地点] 长沙
[题解] 朱瀚:孤舟漂泊,惟有燕来,命题感慨。
【注释】
1 这里的湖南指长沙,因其位于洞庭湖之南。动经春,已经经过了几个春天,王嗣奭:出峡已三春,而客湖南则两春也。
2 燕子衔泥:燕子为候鸟,所以每年都要衔泥筑巢。
3 这句里已经有了“曾经相似燕归来”的影子。
4 社日,古代春秋两次祭社神的日子,通常是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春分、秋分前后)。远看人:远远地看着人,一说为远来看人。
5 君,指燕子。处处巢君室,实际上也就是居无定所,所以在下句说“何异飘飘托此身”。
6 本句为杜甫自述。“飘飘托此身”的含义,犹“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
7 樯,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本句可参看“樯燕语留人”(发潭州)。
8 巾,手巾。这两句是说,燕子来到舟中,暂歇船樯,喃喃细语,马上又起身飞去,穿花贴水,徘徊顾恋,令作者不禁流泪。
明末《杜诗胥抄》:五十六字内,比物连类,似复似繁,茫茫有身世无穷之感,却又一字不说出,读之但觉满纸是泪,世之相后也,一千岁矣,而其诗能动人如此。
赠韦七赞善
乡里衣冠不乏贤1,杜陵韦曲未央前2。
尔家最近魁三象3,时论同归尺五天4。
北走关山开雨雪, 南游花柳塞云烟5。
洞庭春色悲公子6,鰕菜忘归范蠡船7。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五年(770年),杜甫59岁
[地点] 长沙
[题解] 七是韦赞善的排行。关于排行的详细注解,见于《赠田九判官梁丘》。
鹤注:唐东宫有左右赞善大夫各五人。韦赞善,必韦见素之后。见素位至宰相,赠司空,故诗云“尔家最近魁三象”。见素与公皆京兆人,故又云“乡里衣冠不乏贤”。
韦赞善和杜甫是世交。杜甫此前在梓州时曾有诗《赠韦赞善别》:“往还二十载,岁晚寸心违”。另外该诗中还写道“江汉故人少,音书从此稀”,可见韦赞善先于杜甫数年来到长沙。
【注释】
1 乡里:故乡,指长安。衣冠,指士族之家。
2 未央,即汉朝未央宫,在长安城的西南。在唐朝时还较好地保留着。唐高宗君臣曾到那里来 “肆览”,且置宴。
这两句是形容韦杜两家在长安人才辈出。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杜氏宰相十一人,韦氏宰相十四人。
3 魁三象,指世代为三公这样的高官。象,星象。三象,即三台。杜甫原注:“斗魁下两两相比为三台”。三台,星名。古人相信天人感应,认为三台星相应于人间的三公。唐朝时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地位崇高,但无实权。
4 时论,当时舆论、众人评论。归,归结到。当时有俚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1]。这一方面形容韦杜的住宅离皇宫很近,另一方面,也是形容韦杜两家权势倾天。
5 北走关山,指韦赞善将北归。南游花柳,指杜甫自己将在南方漂泊。
“塞”与“开”相反而对。开,有形容韦赞善前途开阔的意味,塞则写自己困塞。仇注:用开塞二字,景象便有惨舒之别。
6 公子,指韦赞善。春色悲公子,即洞庭春色为韦赞善将要离开而感到悲伤。
7 鰕,古同“虾”。虾菜,泛指鱼类菜肴。看来长沙当时鱼多价贱,这种情况在四川也有,可以参看杜甫在夔州诗“顿顿食黄鱼”(戏作俳谐体遣闷·其一),以及“黄鱼出浪新,脂膏兼饲犬”(黄鱼),究其原因,可能和“楚人重鱼不重鸟”(岁晏行)有关。当地人善于打鱼,鱼的产量高,所以不值钱。
王嗣奭:用鰕菜语,隐见其穷途,塞于云烟者以此。
范蠡船,在这里指船,语见《史记·货殖列传》: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
忘归,字面上好像是已经忘记了返回故乡,实际上是“难归”。这句是说,飘泊船上,每日粗茶淡饭,无法回到故乡。
[1] 岑仲勉先生在《隋唐史》中认为该俗语出自东汉辛氏《三秦记》,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中也有相同的看法。
与子避地西康州1,洞庭相逢十二秋2。
远愧尚方曾赐履3,竟非吾土倦登楼4。
久存胶漆应难并5,一辱泥涂遂晚收6。
李杜齐名真忝窃7,朔云寒菊倍离忧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五年(770年),杜甫59岁
[地点] 长沙
[题解] 十一是李的排行,衔是他的名字。这是杜甫的最后一首七律。
【注释】
1 子,指李衔。避地,避乱而寄居异地。西康州:今甘肃一带。杜甫到成都以前,曾赴秦州、同谷(今甘肃成县)。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七》中“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所描写的可能就是昔时与李衔的交往。
2 乾元二年(759年)冬,杜甫曾与李衔一起避难同谷,至写此诗时约十二年。
3 此处用王乔典故,见于《后汉书·王乔传》:乔为叶令,有神术,每月朔望常白县诣台朝,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令太史伺望之。言其临至,辄有双凫飞来。于是候凫至,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舄(音西,义为鞋)焉。乃诏上方诊视,则四年中所赐尚中官属履也。
尚方:古代制造帝王所用器物的官署。秦置,属少府。汉末分中、左、右三尚方。唐称“尚署”。泛称为宫廷制办和掌管饮食器物的官署、部门。
尚方曾赐履,意指朝廷授予官职。本句可与“看君宜著王乔履,真赐还疑出尚方”(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其一)参看。
杜甫于广德二年(764年)六月,经严武上表荐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杜甫本人很希望能赴任,但苦于贫疾,一直未能实现,见《赠苏四徯》“为郎未为贱,其奈疾病攻”、《夜雨》“通籍恨多病”、《入衡州》“入朝病见妨”等诗。由于官职仅为“遥授”而已,所以在诗中说是“远愧”。
4 这里用王粲(音càn)的典故。王粲《登楼赋》写道:“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王粲登楼时,感叹这不是他的故土,所以不肯多留。杜甫因为“非吾土”,连楼都不愿意去登,可见倦之深。
5 久,音“九”,和下句的“一”对仗,是借对。
胶漆,即如胶似漆。胶和漆,是两种最具黏性的东西。比喻情意投合,亲密无间。见于《古诗十九首·其十八》:“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杜甫在多首诗中用胶的牢固来形容友谊,例如“麟角凤觜世莫识,煎胶续弦奇自见”(病后遇王倚饮,赠歌)等。
应难并,指无人可比。并,并列、并驾齐驱。
6 涂:即泥巴。《左传》:赵孟谢绛县老人曰:“使吾子辱于泥涂久矣”。《杜诗新补注》按:此乃《左传》襄公三十年中语,辱泥涂,此指其失官。
关于“晚收”,向无定说。一说指庄稼晚收,比喻一事无成。杜甫在其他诗中也有“泥涂任此身”(送陵州路使君赴任)。
7 忝(音舔),谦辞。
8 萧注:末二句收到惜别。后汉李固和杜乔,李云和杜众,李膺和杜密,皆齐名,并称“李杜”。忝窃,杜甫自谦言有愧于与李衔齐名。这个齐名,当指仕宦,不指文章。末句即景合情。杜甫北人,送别在秋,故有朔云、寒菊的话。李衔这次大概是由长沙回长安的,这就更加引起杜甫的故国之恩,所以说“倍离忧。
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白黑二鹰,罗者久取,竟未能得。王以为毛骨有异他鹰,恐腊后春生,骞飞避暖。劲翮思秋之甚,眇不可见。请余赋诗二首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元年(766),杜甫55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王监兵马使,其人不详。此前杜甫已有诗《王兵马使二角鹰》[1],看来这位王兵马使颇为好鹰。
罗,本义为捕鸟的网,罗者即捕鸟的人。骞(音迁),意为高飞。《广雅》:骞,飞也。避暖,指鹰喜欢寒冷的气候,春天一到,就要飞离这里避热。
劲翮,指白黑二鹰。劲,强劲有力;翮(音河),本义:羽毛中间的硬管。泛指鸟的翅膀,如“振翮高飞”。劲翮在此指代白黑二鹰。
思秋,即上文的“避暖”。
眇,通“渺”。高远。眇不可见,指白黑二鹰飞走后,再也无法见到。
在中晚唐以后的咏物诗中,讲究诗中不包含题目中的字,称为“避题字”。但在杜甫时并非如此。
(一)
雪飞玉立尽清秋, 不惜奇毛恣远游1。
在野只教心力破2,于人何事网罗求3。
一生自猎知无敌4,百中争能耻下鞲5。
鹏碍九天须却避6,兔藏三穴莫深忧7。
【注释】
仇注:雪玉,比鹰色之白。奇毛,指毛骨之异。清秋远游,所谓劲翮思秋。心力难破,而网罗难求,所谓罗取未得也。知无敌,自信其能。耻下鞲,不受人役。
1 尽清秋,尽兴于清秋。恣:恣意,纵情,无拘束。
2 在野,指鹰在野外,不受人役。教,让(人)。心力破,用尽心力而无法获得。
3 浦注:何事,如何从事也,犹言何法,非何须、何必之谓。
4 鹰往往用来帮人打猎,但这里是野鹰,所以说是自猎。自猎,语出庾信诗《入道士馆诗·其九》:野鹰能自猎,江鸥解独鱼。
5 百中,意犹百发百中。鞲(音沟),架鹰所用的臂套。耻下鞲,耻于为人所役使。
6 碍,遮蔽,例如“桤林碍日吟风叶”(堂成),也见于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四角碍白日”等唐诗。
传说古代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处,在这里指天空,也形容极高。鹏碍九天,典出《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这句是说,在九天翱翔,遮天蔽日的大鹏见到白鹰也必须躲避。
7 兔藏三穴,典出成语狡兔三窟,见《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莫深忧,指白鹰无需担忧狡兔三窟,照样可以予以擒获。一说指白鹰对狡兔不屑一顾。
[1] 杜甫对鹰很有感情,有数首诗咏鹰。宋人黄彻:杜集及马与鹰甚多,亦屡用属对,盖其致远壮心,未甘伏枥;嫉恶刚肠,尤思排击(《溪诗话》卷二)。《杜诗镜铨》:公好以骅骝雕鹗况人,又集中题鹰马二项诗极夥,想俱爱其神骏故耶!
(二)
黑鹰不省人间有1,度海疑从北极来。
正翮抟风超紫塞2,立冬幾夜宿阳台3。
虞罗自觉虚施巧4,春雁同归必见猜。
万里寒空只一日, 金眸玉爪不凡材5。
【注释】
仇注:正翮,言直北正飞。幾夜,言暂时停宿。虞罗自觉,言其机警。春雁同归,言皆北向。虚施巧,取之未得也。必见猜,恐其抟击也。万里一日,见飞腾之迅。金眸玉爪。谓形质之奇。首句明提其黑,末句反衬其黑。
1 省(音醒),在这里的意思同“知”。首联写黑鹰珍奇。
2 抟(音团):聚集,集中。见《庄子·逍遥游》:抟扶摇羊角而上。
超,超越,飞越。紫塞:即雁门关,古人认为雁门关处群山高险,雁到此无法飞越。这是从侧面来写鹰飞翔的能力。
3 幾,在通用的简化字中写作“几”。不过,古时幾和几还是有些区别的。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幾除了可以作为数词表示个数以外,还可以用作动词,表示“接近、达到”,这样就可以和上句的“抟”字对仗。这是一种借对。
阳台,即楚王阳台,语出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4 虞,即虞人,春秋战国时称掌管山泽的官。虞罗,原指掌山泽之虞人所张设的网罗,泛指猎者设置的网罗。
5 金眸玉爪,形容黑鹰的“不凡材”,见于《西京杂记》:茂陵少年李亨,以鹰鹞逐稚兔,鹰则有青翅黄眸,青冥金距。
这里称黑鹰为“不凡材”,是与“凡鸟”、“俗物”相对的,可参看《画鹰》“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立春
春日春盘细生菜1,忽忆两京全盛时2。
盘出高门行白玉3,菜传纤手送青丝4。
巫峡寒江那对眼5,杜陵远客不胜悲6。
此身未知归定处7,呼儿觅纸一题诗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注释】
1 唐朝《四时宝鉴》:唐立春日食春饼、生菜,号春盘。黄生注:生菜,韭也。
2 两京:指唐朝的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全盛时,指唐玄宗早期的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41年),出现了经济繁荣,社会比较安定,文化昌盛,国力强大的局面,达到了唐朝繁荣的顶峰。史称“开元之治”或“开元盛世”。杜甫在别的诗中也写过:“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忆昔)。
3 高门:显贵之家,与杜甫所说的“(朝扣)富儿门” 和“朱门酒肉臭”的“朱门”是一类的。这句顺说就是,高门出盘似行白玉。意思是,在高门大院里,一个个白玉似的餐盘被传送出来。
4 这句顺说应为,纤手传菜如送青丝。青丝,应该指首句中的“细生菜”,即韭菜。
5 寒江,因为刚刚立春,江面仍寒,亦见“禹凿寒江正稳流”(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仇注:那对眼,那堪对眼。
6 杜陵,地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杜甫曾在那里居住,并自称“杜陵野老”。杜陵远客。杜甫自谓。
7 未知归定处,指到处漂泊,无所归宿。
8 杜甫有作诗遣兴的习惯,曾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可惜)。但是也经常是“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
愁
江草日日唤愁生1,巫峡泠泠非世情2。
盘涡鹭浴底心性3,独树花发自分明4。
十年戎马暗万国5,异域宾客老孤城6。
渭水秦山得见否7,人今罢病虎纵横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原注:强戏为吴体。
吴体,即拗体,杜甫拗体七律共有38首之多,但这首的平仄,几乎全部都是拗的,所以杜甫单独标出。
【注释】
1 江上春草日生,光阴如射,引起愁绪,故称“唤愁”。生,一字双关,既指江草生长,也指愁绪发生。
2 冷冷(音灵),水声,写巫峡萧森之气。非世情,不近人情。
3 盘涡,水旋流形成的深涡。盘涡可能即漩涡。明代杨慎:盘,蜀音读作旋。鹭:一种水鸟,属于鹳形目。体形呈纺锤形,胸前有饰羽,头顶有的有冠羽,具有的喙长、颈长、腿长特点。盘涡鹭浴:鹭在旋涡之中戏水。
底:在此读“底”为高低之“低”。底是唐朝的口语,意为何、啥,例如“久待无消息,终朝有底忙”(寄邛州崔录事)。亦多见于其他唐诗,例如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1]》:“有底忙时不肯来?”
萧注:底心性即啥意思。
4 分明,犹鲜明。
自分明,则与人无关,不可解愁。杜甫非常善于用“自”字。元末明初时的赵汸指出:天地间景物,非有所厚薄于人,惟人当适意时,则情与景会,而景物之美,若为我设。一有不嫌,则景物与我漠不相干。故公诗多用一“自”字,如“寒城菊自花”、“故园花自发”、“风月自清夜”之类甚多(杜律赵注)。
5 十年戎马:自安史之乱至此约十年,戎马指战乱。万国,指天下。“暗”在此处是动词,意思是使(万国)暗。
6 异域:异乡。宾客:杜甫自谓。老,衰老。孤城:这里指夔州,可与下一首的“细雨何孤白帝城”参看。
7 渭水秦山,指长安。杜甫一直想重回长安:“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十韵)。
8 罢,在此音义皆同“疲”。人罢病,不仅指杜甫个人年衰多病,更主要的是说民力已竭。虎纵横:杜甫经常用豺虎来比喻军阀、苛吏;纵横,犹横行霸道。
[1] 白二十二舍人,即白居易。
崔评事弟,许相迎不到,应虑老夫见泥雨怯出,必愆佳期,走笔戏简
江阁要宾许马迎1,午时起坐自天明2。
浮云不负青春色3,细雨何孤白帝城4。
身过花间沾湿好, 醉于马上往来轻5。
虚疑皓首冲泥怯6,实少银鞍傍险行7。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唐朝有大理评事一职,从八品下。邵注:崔评事,公之表弟。
许相迎不到,意思是他答应来接杜甫,但是没有来。老夫,杜甫自指。愆(音千):错过。走笔:挥笔疾书,很快写成。简:书信,这首诗是写给崔评事的。
【注释】
1 江阁,邵注:公寓所。要,同“邀”。许马迎:答应派马来迎接。
2 这句话是说,自天明起一直坐至午时。午时,指上午十一点至下午一点之间。
3 青春:指春天,青在此指春之青绿色。
4 白帝城,坐落在白帝山上,距奉节城约四公里。西汉末年,公孙述占蜀为王,筑城自卫,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气,犹如白龙飞升,公孙述借此称白帝,改称名为白帝城。
“浮云不负”、“细雨何孤”是描写当天有阴云细雨。这是拟人的写法,是戏言。言下之意,崔评事“负”、“孤”了杜甫。
5 句五是写等候时的情景,句六是想象崔评事骑马相迎,共饮一醉以后的情景。最后骑在马上,感觉“往来轻”,暗指现在在泥泞中举步艰难。
沾湿好,也是戏言。
6 虚疑,言崔评事误以为杜甫不来了。皓首,白首,杜甫自指。冲(音chòng):对着,面对。
7 银鞍:银饰的马鞍,代指骏马。傍:陪随。这句是对于首句的“许马迎”而言,指崔评事并未骑马来迎。
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江浦雷声喧昨夜1,春城雨色动微寒2。
黄鹂并坐交愁湿3,白鹭群飞太剧干4。
晚节渐于诗律细5,谁家数去酒杯宽6。
惟君最爱清狂客7,百遍相看意未阑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唐朝时,尚书丞郎、郎中相呼为"曹长"。十九是路的排行。
【注释】
1 江浦,江滨,这里指夔江岸边。
2 此处的春城[1]指春天的夔州。动,引发。
3 并坐,相挨着坐,并排坐。交,意犹同、共同。
4 太剧干,一作“大剧干”,一般认为指羽毛很难干。但是,如果按此理解,太剧干不免和上句的“交愁湿”有合掌之嫌。
“剧干”在此可能意为剧烈。本句或许是说,白鹭群飞,动静很大,可能类似于“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春水)。
5 晚节,犹晚年。杜甫曾言:“老去诗篇浑漫与”(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这里又说“诗律细”,似乎有矛盾之处。对此问题,仇注:律细,言用心精密。漫与,言出手纯熟。熟从精处得来,两意未尝不合。
6 数去,数次去。酒杯宽,指酒多或者酒容易喝到。
7 清狂,放逸不羁。清狂客,杜甫自指。邵注:清狂客三字,旷怀豪兴,兼而有之,公之自命甚高。
8 阑,尽。这句是说,即使我去府上饮酒、访问上百遍,您仍是意犹未尽地欢迎我,而不会感到意兴索然。
[1] 现在“春城”往往指昆明,因为那里四季如春。但是在唐朝时,春城并没有固定的用法。比如,在唐诗“春城无处不飞花”里,春城指长安。
昼梦
二月饶睡昏昏然1,不独夜短昼分眠2。
桃花气暖眼自醉3,春渚日落梦相牵4。
故乡门巷荆棘底5,中原君臣豺虎边6。
安得务农息战斗7,普天无吏横索钱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注释】
1 饶,多。饶睡,指多睡、久睡、贪睡。
2 不独:不仅。“不独夜短”是说,白天“饶睡”,并不只是因为黑夜短暂,没有睡够。昼分:正午。昼分眠,中午即开始睡觉。
我们现在白天睡觉只是个人习惯的一件小事,但是对于古代儒者来说,白日睡觉是很不应该的,在《论语·公冶长》里,孔子骂人“朽木不可雕也”,就是因为他的学生宰予白天睡大觉。而杜甫不仅在此写“昼分眠”,而且前有七律《恨别》一首,也提及白日眠。下四句给出了“饶睡”的一些原因。但究其根本,恐怕只能用杜甫自己的诗句“世情只益睡”(雨村)来解释。
3 眼自醉,形容仿佛陶醉于桃花,发困而睁不开眼。
4 渚,江河水中的小块陆地。日落梦相牵,意为到了日落时分还在作梦,也就是说睡到傍晚。
5 豺虎,比喻乱兵、苛吏。杜甫现存诗中共咏及豺虎13次,七律《返照》也有“不可久留豺虎乱”句。
6 关于五六句,以前有人认为是写“昼梦”里所梦到的内容。萧注:不必拘说是梦境。史言安史乱后,洛阳数百里内化为丘墟,故曰荆棘底。吐蕃入侵,藩镇跋扈,宦官弄权,皆所谓豺虎。
7 安得,怎么才能,亦见“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南宋孙季昭:杜诗结语,每用“安得”二字,皆切望之词,
8 普天,普天之下。横,蛮横。索钱,即要钱,唐人口语,亦见杜甫《遣遇》“索钱多门户”。
暮春
卧病拥塞在峡中1,潇湘洞庭虚映空2。
楚天不断四时雨3,巫峡常吹万里风。
沙上草阁柳新暗4,城边野池莲欲红5。
暮春鸳鹭立洲渚6,挟子翻飞还一丛7。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暮春,即晚春。一般在农历三月。
【注释】
1 拥塞:阻塞、阻隔。王嗣奭:公本欲初春下峡,病至暮春,则舟不可行矣,故有慨于卧病拥塞也。
2 潇湘,湘江与潇水的并称。多借指今湖南地区。映空,水色映衬天空。这句可参看“虚无只少对潇湘”(即事)。
仇注:拥塞,则潇湘不可到,而虚此映空水色矣。
3 楚,指夔州,古时为楚地。
4 草阁,指杜甫在夔州的住处西阁。柳新暗,指柳叶已深绿。
5 柳新暗、莲欲红,都是写春末夏初的景色。
6 洲渚,江河水中的小块陆地。
7 翻,转,反转。翻飞,并不是一个方向地飞,而是飞来飞去,可以和“黄莺过水翻回去”(即事)参看。丛,丛聚,一群。
这句是说,鸳鹭带着幼鸟,一起飞来飞去。
七律一般一、四联叙事或抒情,二、三联写景。杜甫在本诗中除第一联外,其它全部写景,尤其是用腹、尾两联来写景,前所未有。这在七律章法方面,是一种创新尝试。
即事
暮春三月巫峡长1,皛皛行云浮日光2。
雷声忽送千峰雨, 花气浑如百和香3。
黄莺过水翻回去4,燕子衔泥湿不妨5。
飞阁卷帘图画里, 虚无只少对潇湘6。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即事,犹即景。本诗相当于《暮春》的姊妹篇。
【注释】
1 暮春三月:暮春即(农历)三月。巫峡长,亦见于古时当地渔者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襟”。
2 皛(音皎),皎洁。行云,漂浮的云。浮日光,日光在云上反射出的光。
3 浑如:酷似、非常像。百和香,省称“百和”。古人在室中燃香,取其芳香除秽。为使香味浓郁经久,又选择多种香料加以配制,因称为百和香。据汉班固《汉武帝内传》:至七月七日,乃修除宫掖之内,燔百和之香,张云锦之帐。
4 翻:转,反转。这句是说,黄莺掠过水面,又飞了回去。黄莺,即黄鹂。
5 燕子衔泥,筑巢用。见于《古诗十九首》: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6 潇湘,指洞庭湖。仇注:飞阁,即西阁。虚无,空旷貌。
这两句是说,卷起西阁的窗帘,眼前风景如画。只不过,面前的茫茫之水并不是我想要到的潇湘。
黄生:起句稍拗,中二联又失粘,对法更不衫不履,然写景之妙,固不可废。
赤甲
卜居赤甲迁居新1,两见巫山楚水春2。
炙背可以献天子, 美芹由来知野人3。
荆州郑薛寄书近, 蜀客郗岑非我邻4。
笑接郎中评事饮5,病从深酌道吾真6。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赤甲,即赤甲山,在夔门之北。赤甲山因含有氧化铁的水溶液粘附在风化的岩层表面,此山土石呈红色,如人袒背,故名。
【注释】
1 卜居,选择居住的地方,语出《楚辞》。杜甫此前在成都也有七律《卜居》一首。
2 楚,指夔州。夔州古时为楚地。楚水,指夔州一带的三峡。仇注:公初迁赤甲,而云两见春色者,自去春至夔,已经两春也。
3 三四句合用了一个典故,见《列子·杨朱》:昔者宋国有田夫,常衣缊黂[1],仅以过冬。暨春冬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朐室,绵纩[2]狐貉。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里之富室告之曰:“昔人有美戎菽、甘枲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惭。”
炙背,即“负日之暄”,指太阳晒得后背暖洋洋的。由来,理解为“从来”或“来历”都可以。
知野人,即野人知,这是诗中常用的倒装,例如“择木知幽鸟”(中宵)的意思即“幽鸟知择木”或“择木幽鸟知”。野人,古时一般指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
4 郗(音希),用于姓。鹤注:郑是江陵郑少尹审,薛是石首薛明府琚,岑是岑嘉州参,郗是梓州郗使君昂。评事必崔十三评事,公在夔州多有诗与之。
5 顾注:郎中,应是吴郎[3]。
6 从,任由。真,这是杜甫性格的一个特点。他自己曾说:“常恐性坦率”(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得柳字),以及“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暇日小园散病)。仇注:郑薛在荆,寄诗颇近。郗岑在蜀,渐与之远。惟接郎中评事,喜得酌酒而道真情。
这两句是说,含笑迎接吴郎中和崔评事来我这儿饮酒,暂且不管多病之身,纵情饮酒,一叙真情。
[1] 乱麻为絮的衣服
[2] 新丝棉
[3] 关于“吴郎”,可参见《简吴郎司法》题解。
江雨有怀郑典设
春雨暗暗塞峡中1,早晚来自楚王宫2。
乱波纷披已打岸3,弱云狼藉不禁风4。
宠光蕙叶与多碧5,点注桃花舒小红6。
谷口子真正忆汝7,岸高瀼滑限西东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太子东宫有典设四人。郑典设应为其中之一,其人不详。
【注释】
1 暗暗,形容春雨迷蒙。塞:充满。
2 这句所说的春雨来自楚王宫,用“云雨”典故,见宋玉《高唐赋》序:昔者先王(指楚怀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3 纷披,杂乱而散散落落,出自庾信《枯树赋》:纷披草树,散乱烟霞。
4 弱不禁风,现已成为成语。狼藉,零乱的样子。
5 宠光,恩宠之光,谓光临、光顾。与,给予。蕙,即蕙兰(见下图)[1], 一种兰属植物,可供观赏。
6 舒,舒展。边连宝:多碧之色,若雨宠光惠叶而与之者;小红之颜,若雨点注桃花而舒之者。
7 谷口,汉代县名,在今陕西礼泉县东。子真,指汉代有隐士郑璞,躬耕于谷口。见《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2]:谷口有郑子真,蜀有严君平,皆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成帝时,元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子真,子真遂不诎而终。
因为同姓的缘故,这里用“谷口子真”来指代郑典设。
8 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诗中原注:江水横通山谷处,方人谓之瀼(音嚷)。仇注:公自赤甲,迁居瀼席,则郑必居于瀼东矣。
季夏送乡弟韶陪黄门从叔朝谒
令弟尚为苍水使1,名家莫出杜陵人2。
比来相国兼安蜀3,归赴朝廷已入秦。
舍舟策马论兵地4,拖玉腰金报主身5。
莫度清秋吟蟋蟀6,早闻黄阁画麒麟7。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季夏,夏季的最末一个月,即农历六月。韶,杜甫乡弟的名字,全名应为杜韶。
张远注:乡弟,故乡同姓之弟。朱注:唐杜鸿渐,以黄门侍郎同平章事镇蜀。大历二年六月,自蜀还朝。当是其时作。
黄门从叔,指杜鸿渐。黄门为其官职黄门侍郎同平章事的简称,从叔即堂叔。朝谒,入朝觐见皇帝。
【注释】
1 令弟,一般为对他人弟弟的尊称,在杜诗中也用来称呼自己的远方兄弟,例如“令弟草中来”(送从弟亚赴安西判官)即指杜甫的从弟杜亚。这里指杜韶。
苍水使是传说中仙人苍水的使者,在此处指代杜韶担任的“开江使”,语出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登衡岳,梦见赤绣衣男子,自称玄夷苍水使者,闻帝使文命于斯,故来候之。
原注:“韶比兼开江使,通成都外江下峡舟船。”比兼,近来兼任。
2 莫出,意为莫不出,一说意为莫出其右,亦通。杜陵,地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杜甫曾在那里居住,并自称“杜陵野老”。这里的杜陵人有杜家之人的含义在里面。
3 比来,近来。相国,指杜鸿渐,时任黄门侍郎同平章事。同平章事,全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唐朝时同宰相一职。兼安蜀,当时杜鸿渐兼任剑南节度使。
4 论兵地,指上句的“秦”(即长安),意谓将在长安讨论对蜀用兵。杜鸿渐在蜀时,有崔旰之乱和吐蕃侵扰。
仇注:韶出峡后,从荆州陆道归,故曰“舍舟策马”。
5 拖玉腰金,形容杜鸿渐的官服服饰,语出潘岳《西征赋》:“托鸣玉以出禁门”,以及岑文本《三元颂》“腰金鸣玉,执贽奉璋”(见于《全唐文》卷150)。
鸣玉,古人在腰间佩带玉饰,行走时使之相击发声。腰金,古代朝官的腰带,按品级镶以不同的金饰,品级高者以纯金制成。后因以泛指身居显要。金,也可能指金印或金鱼袋。
6 吟蟋蟀,出自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蟋蟀俟秋吟”。在这里指荒度时日,听蟋蟀吟唱。
7 黄阁,众说纷纭,一说即指黄门侍郎,一说唐时门下省也称黄阁。画麒麟,即画像于麒麟阁。汉宣帝时将有功之臣的画像藏于麒麟阁。
滟滪
滟滪既没孤根深1,西来水多愁太阴2。
江天漠漠鸟双去3,风雨时时龙一吟4。
舟人渔子歌回首5,估客胡商泪满襟6。
寄语舟航恶年少, 休翻盐井掷黄金7。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诗成后取首二字为题,并非专咏滟滪。
【注释】
1 滟滪,即滟滪堆,原在瞿塘峡口,为一40米高的巨石。1959年,为通航安全,将其炸毁。
滟滪既没,言水位极高。江水暴涨,滟滪堆几乎全被淹没[1]。
2 太阴,一般指月亮。但朱瀚曰:水,即太阴也。公诗“黑如太阴雷雨垂”,亦言气象愁惨耳。
3 江天,江面上的广阔空际。漠漠,迷蒙的样子。“漠漠”二字在唐朝以前并不太引人注目,后来因为王维的诗句“漠漠水田飞白鹭”(积雨辋川庄作)而名声大噪。
4 龙吟,形容风雨之巨声。
5 舟人,即渔子。仇注:江天风雨,即太阴愁惨之象。回首,见险而止也。
6 五六句中自对。估,通“贾”,指商贾。胡商,来自西北异域的商人。唐朝时贸易繁荣,大批商人汇聚三峡,其中胡商也很多。
7 根据朱注“翻盐井以逐厚利,必有沉溺之患,故公以戒之”,翻盐井指代在险峻的水势中行船以获得丰厚的船资。掷黄金,指沉溺之患。
盐井,为汲取含盐质的地下水来制食盐而挖的井。杜甫在生活中非常注意对各处的观察。对盐井较为熟悉。有专咏盐井诗,其他诗中亦有两处提及。
[1] 有人根据“既没孤根”,认为仅仅淹没了滟滪堆的根部,恐非。据史料记载,滟滪堆在夏天时通常都要被淹没一半。这里写水势极大,应该意指全部淹没。
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七月一日,为古时立秋的日期。终明府,一位姓终的县令,其人不详。明府是古时对县令的尊称,但是根据杜甫原注(见句八),他当时只是代理而已。
水楼,水边或水上的楼台。
(一)
高栋曾轩已自凉1,秋风此日洒衣裳2。
翛然欲下阴山雪3,不去非无汉署香4。
绝壁过云开锦绣5,疏松夹水奏笙簧6。
看君宜著王乔履7,真赐还疑出尚方8。
【注释】
1 古时“曾”同“层”。层轩,指多层的带有长廊的敞厅,泛指高屋,语出宋玉《招魂》:高堂邃宇,槛层轩些。曾轩,亦见“许坐曾轩数散愁”(简吴朗司法)。
2 此日(农历七月一日)立秋,所以说“秋风此日”。
3 翛,音箫。翛然,一般指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语自《庄子·大宗师》:“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这里用来形容想象中的“阴山雪”。
阴山,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脉。山顶海拔2000—2400米。本句借用“阴山雪”来形容水楼的凉爽。
4 汉署香,见于《应酬汉宫仪》: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其下奏事。这里所谓的“鸡舌香”就是丁香。见《梦溪笔谈》卷26:《齐民要术》云:“鸡舌香,世以其似丁子,故一名丁子香”,即今丁香是也。《日华子》云:“鸡舌香,治口气”。
汉署香在此指代官职、官位。杜甫此时已授检校工部员外郎。
这句是说,我不愿离去此地,并非因为我没有官位。下面的五六句进一步解释了“不去”的原因。
5 开锦绣,即锦绣展开,形容绝壁过云。
6 疏松夹水,山泉在稀疏的松树间流过。奏笙簧,形容水声悦耳。
7 王乔履,典出《后汉书·方术列传》:王乔者,河东人也。显宗世,为叶令。乔有神术,每月朔望,常自县诣台朝。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临至,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于是侯凫至,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舄(音xì,鞋)焉。乃诏尚方珍视,则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
8 原注:终明府,功曹也,兼摄奉节令,故有此句。
尚方:古代制造帝王所用器物的官署。秦置,属少府。汉末分中、左、右三尚方。唐称“尚署”。泛称为宫廷制办和掌管饮食器物的官署、部门。
这两句中的“王乔履”语意双关。一方面,指终明府在水楼这样的人间仙境中,也应穿上王乔履,享受飘飘欲仙的生活。另一方面,王乔是县令,但终明府此时还只是代理。这里是说,终明府已经有了担任县令的水平,穿上王乔履就好像是真正为尚方所赐。
《杜诗新补注》:真赐句为倒装句,实应当:还疑出尚方真赐。
(二)
宓子弹琴邑宰日1,终军弃繻英妙时2。
承家节操尚不泯3,为政风流今在兹4。
可怜宾客尽倾盖5,何处老翁来赋诗6。
楚江巫峡半云雨7,清簟疏帘看弈棋8。
【注释】
八句皆对。
1 宓子弹琴,见于《吕氏春秋·察贤》: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
杜甫在山东时曾“晚登单父台”(昔游),在别的诗中,也提到过宓子贱,如“堂横单父琴”(赠裴南部,闻袁判官自来欲有按问)。关于宓子贱弹琴,身不下堂而治单父的说法,典型地、集中地反映包括杜甫在内的古人的政治浪漫主义。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局限下,我国古代文人的最大悲剧的就是往往把艺术才能和/或(自我标榜的)所谓高尚道德水平等同于从政能力,自恋式地无限夸大其政治才能,常常孤芳自赏,牢骚满腹。其通病就是“心卑卿相,志小万乘,即授之政,昏乱不治”( 汉朝桓宽《盐铁论》)。杜甫所谓“仗义执言”的上疏救房琯之举,只不过是刚刚上任左拾遗半个来月时的鲁莽昏招[1]。从这个意义上讲,“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倒也是事实。
2 繻(音需):汉代作通行证用的帛,上写字,分两半,过关时验合以为凭信。终军弃繻,典出《汉书·终军传》:终军年十八,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军为谒者,使行郡国,建节东出关,关史识之,曰:“此使者乃前弃繻生也。”
英妙时,美好的少壮时期。
3 本句从上句而来,因终明府与终军同姓,所以这里说“承家节操”,意为承接终军的节操。
4 本句从首句而来,为政风流,即指传说中宓子贱弹琴而治单父的所谓“风流”。今在兹:今在此。
5 可怜,杜诗中的可怜经常作可爱解。这里也许意为可羡。这种用法亦见“可怜忠与孝,双美画骐驎”(奉贺阳城郡王太夫人恩命加邓国太夫人)。
倾盖,途中相遇,停车交谈,双方车盖往一起倾斜。形容一见如故。语出《孔子家语》:孔子遇程子于途,倾盖而语。
6 老翁,杜甫自谓。
7 楚江,指夔江。夔州古时属楚地。
这里用“云雨”典故。宋玉《高唐赋》序:昔者先王(指楚怀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8 七八句中自对。簟(音垫),竹席。疏帘,编制的较为稀疏的帘子,亦见“疏帘巧入坐人衣”(见萤火)。
最后四句所写的内容,即上文的所谓“风流”。
[1] 陈贻焮:这场政治风波就发生在五月十六杜甫拜左拾遗以后,六月一日以前这半个月内(《杜甫评传》322页)。老杜胸怀大志,刚走上政治舞台即因疏救房琯摔了个大跟头,使他从此一蹶不振,再也爬不起来。房琯的为人、为政、用兵,纰漏并不少,老杜对他的看法也不尽客观(《杜甫评传》1086页)。
见萤火
巫山秋夜萤火飞,疏帘巧入坐人衣1。
忽惊屋里琴书冷,复乱檐边星宿稀2。
却绕井阑添个个,偶经花蕊弄辉辉3。
沧江白发愁看汝,来岁如今归未归4。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萤火,萤火虫。黄生:此借萤火以纪侯耳,非专咏萤火也。
【注释】
1 疏帘,编制的较为稀疏的帘子。关于“坐人衣”,有两种看法。仇注认为意思是萤火虫“坐”在人的衣服上,并举出“黄鹂并坐交愁湿”(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为证;浦注认为这是指“坐人”之衣。两说都有道理。总之,这里的意思是,萤火虫落在人的衣服上。
2 乱,扰乱。檐,房檐。星宿稀,稀疏的星光。
王嗣奭:坐,如黄莺并坐之坐;琴书添冷,夜凉故也;星宿同希,高飞故也。
3 弄:耍弄,炫耀。辉辉:形容忽明忽暗的光,例如“辉辉星近楼”(不寐)。邵注:却绕,见聚散不长;偶经,见明灭不定。照入井中,一萤两影,若添
个个;闪过花间,其光互映,如弄辉辉。
顾宸:萤尾耀光,迭开迭舍,不停一瞬,如弄光然,“弄”字工于肖物。
莫砺锋:“弄辉辉”为唐代口语。而且此诗似乎是有意识地通篇皆用口语,如第三句中“屋里”二字,本来也可用“堂上”、“室内”等,但“屋里”更近口语。声谐语俪的七言律诗竟能纯用口语写成,这是杜甫的独擅之技。
4 沧江,泛指江,因水面呈青苍色,所以称为沧江。来岁如今,明年的此时。“沧江”与“白发”,“来岁”与“如今”,为句中自对。
本诗前六句都在写萤火虫,这里突然说到“发愁”,还叹息不知道明年能否回到故乡,从今天的角度看,显得有些突兀。况且这里的萤火虫看起来生动活泼,不像晚秋时的样子,也无法作春生秋死之叹。王嗣奭指出:“本意全在末二,借萤发端,正诗之兴也”。但未能说明为什么借“萤”发兴。
其实,这里的重点是悲秋。古人认为,秋天是随萤火虫出现而开始的,这从贾岛的“一点新萤报秋信”(夏夜登南楼)可以明显看出。所以,杜甫见到萤火虫,感到秋天又来了,从而感慨光阴易逝。
首发链接: 《杜甫七律全注》第二版 http://www.rbook.net/showtopic-17156.html
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幕
青帘白舫益州来1,巫峡秋涛天地回2。
石出倒听枫叶下, 橹摇背指菊花开3。
贪趋相府今晨发, 恐失佳期后命催4。
南极一星朝北斗5,五云多处是三台6。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原注:相公朝谒,今赴后期也。
八:李的排行。关于排行的进一步信息,可参看《赠田九判官梁丘》的题解部分。秘书:官名,为秘书郎的简称。顾注:唐制,秘书郎从六品。
杜相公,指杜鸿渐。相公,指宰相。杜鸿渐时任黄门侍郎同平章事,兼剑南节度使。同平章事,全名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唐朝时同宰相一职。
黄鹤注:大历二年六月,剑南节度使杜鸿渐入朝,辟李秘书入幕,杜盖先行,李追赴之也,当时其年九月作。
【注释】
1 舫(音纺),泛指小船。《尔雅》:舫,舟也。
青帘白舫,意为装有黑色帘子的白色小船。作为四字连用的固定用法,未见于唐朝或以前的资料,但见于宋朝的《倦游录》。在《倦游录》中,青帘白舫被用来描写官船。益州,今成都。这句写官船从成都来夔州接李秘书。
2 仇注:其波涛激荡,视若天地回旋。
3 清朝毛奇龄:石崖横出,则落叶之声在上,故曰倒听;飞橹迅行,则菊岸之移忽后,故曰背指。
本诗题为《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幕》,说明杜甫写着首诗时,李秘书还没有走。所以这两句所描写的都是想象中的路途景象,其手法同于《送韩十四江东觐省》之中的“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等诗。
4 五六句所描写的即是题解中黄鹤所注“杜盖先行,李追赴之也”。有人认为这两句讽刺李秘书趋炎附势。我以为未必。杜甫另有一首五言《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从诗中来看,杜甫和李秘书的交情还是不错的,况且这里的“杜相公”还是杜甫的从叔。
5 南极一星,即南极星。北斗,喻长安,杜甫有诗句“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关于本句含义,见下注。
6 七八句中自对。五云,这里指京城瑞气。语出《西京杂记》中汉朝董仲舒云:太平之时,云则五色而为庆。
毛奇龄:“《汉·天文志》:南极星,在益州分野[1],角参之傍,而三台三公,又在北斗傍。时杜相还朝,李从益州而来赴京,故言南极而向北者,以三公在北斗傍也。”三台在这里喻指杜鸿渐。五云多处是三台,即三台在五云多处。
所谓“南极星,在益州分野”就是说天上的南极星相应于益州。三台,星名。古人相信天人感应,认为三台星相应于人间的三公。唐朝时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地位崇高,但无实权。
[1] 毛注中所说的分野,是指古代天文学家观测天象时选择一批星象作为定位观测的标志,创二十八宿之说。认为上有星象,在中国的地界也有相应的“星野”。称为“分野”,即《史记?天官书》所云:“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
简吴郎司法
有客乘舸自忠州1,遣骑安置瀼西头2。
古堂本买藉疏豁3,借汝迁居停宴游4。
云石荧荧高叶曙5,风江飒飒乱帆秋6。
却为姻娅过逢地7,许坐曾轩数散愁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杜甫当时负责管理一百顷公田,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杜甫搬到了位于白帝城东十余里的东屯。搬家后,将瀼西草堂借让给他的一个亲戚吴南卿(即吴郎)住。
朱注:州府各有司法参军事。
【注释】
1 舸(音葛),船。忠州,今重庆忠县。这句写吴郎。
2 这句写杜甫派人骑马把吴郎安置在瀼西草堂。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诗中原注:江水横通山谷处,方人谓之瀼(音嚷)。
瀼西,在今奉节城外的梅溪河之西。
3 古堂,指瀼西草堂。藉疏豁,因为这里宽敞明亮。
4 这句是说,我搬家离开,把瀼西草堂借给你,我也就停止在那里的宴饮游乐。
5 云石,高耸入云的山石。一说为云和山石。
6 顾注:云石之间,光彩闪动,以高叶当曙也。风江之上,气象肃森,以乱帆逢秋也。
这两句都是描写“古堂”的外景。
7 姻娅,亲家和连襟,泛指姻亲。语出《诗经·节南山》:“琐琐姻娅”。过逢,犹过从。
这句是说,瀼西草堂现在已成了和姻亲往来的地方。
8 古时“曾”同“层”。轩,这里指房屋。层轩指多层的带有长廊的敞厅,泛指高屋。数,数次。顾注:此本公(指杜甫)堂,与坐轩而散愁,反问吴见许,此相谑之词也。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1,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2,只缘恐惧转须亲3。
即防远客虽多事, 使插疏篱却甚真4。
已诉征求贫到骨5,正思戎马泪沾巾6。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此前杜甫曾写前一首给“吴郎”,所以这首诗被称为“又呈”。
【注释】
1 扑枣,打枣。任:放任。这句是写杜甫住在那里时的情景,亦见于“枣熟从人打”(秋野)。
2 宁有此:怎会如此。“此”在这里指扑枣一事。
3 只缘恐惧:指扑枣的妇人。转,反而。转须亲:(我们)更应该表示亲切。
4 萧注:远客,远方作客的人,指吴郎。(杜甫也常自称远客。)这两句是说,妇人一见你插篱马上就提防或疑心你拒绝她打枣,虽未免多心过虑;但你一住下便插上篱笆,却也很象是真的拒绝她呢。言外便见得你这位远客大有不体贴处,难怪她疑心你。为了顾全吴郎的面子,使他容易接受意见,不正面戳穿吴郎的意图,却反而说妇人多心,这话是说的十分委婉,也是煞费苦心的。
5 征求,征收。该句可参看“哀哀寡妇诛求尽”(白帝)。或许本诗中的妇人,正是七律《白帝》诗中的寡妇。
6 戎马,指战乱。巾,手巾。这两句进一步开导吴郎,意思是说,西邻寡妇告诉我,她已被搜刮得一贫如洗。我想到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不禁眼泪流出,
九日五首,其一
重阳独酌杯中酒1,抱病起登江上台2。
竹叶于人既无分, 菊花从此不须开3。
殊方日落玄猿哭4,旧国霜前白雁来5。
弟妹萧条各何往, 干戈衰谢两相催6。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可参见《九日蓝田崔氏庄》注解。
诗题为“《九日》五首”,现存四首,本诗是第一首,其他三首为五言。
【注释】
此诗八句全对
1 古人以九为阳数,重阳,即九月九日。酌:斟酒,倒酒。
2 本句可与“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参看。
3 本联竹叶对菊花,被称为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因为“竹叶”在此指酒[1],而不是真的竹叶,但菊花却是实景。
萧注:时因病戒酒,故曰无分。分字读去声。无心赏菊,又古人九日登高饮菊花酒,今既不能饮,故曰不须开。诗人常有这种使性子的话,杜甫特别多。
4 殊方,即异乡,这里指夔州。玄猿,黑色的猿,应为长臂猿。哭,指猿啼如哭。
5 旧国:故国、故乡。白雁,在雁中有一种雪雁,为白色。据文献记载,雪雁在我国为偶见冬候鸟,近年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重新发现。不过,这里的“白雁”字主要是为了和上句的“玄猿”字对仗,未必实指雪雁,可能即泛指大雁。
顾注:殊方猿哭,益增独处之悲;故国雁来,适动雁行之念。
6 干戈,指战乱,当时有吐蕃相侵。衰谢:衰老。催:催人老。
顾注:干戈既侵,衰谢又迫,恐两相催逼,终无聚首时也,结意十分惨切。
[1] 竹叶洒,是以黄酒加竹叶合酿而成的配制酒,为当代竹叶青酒的前身,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大约早在杜甫写作本诗的200年前,庾信曾在《春日离合二首·其二》诗中写道:“田家足闲暇,士友暂流连。三春竹叶酒,一曲鹍鸡弦。”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1,渚清沙白鸟飞迴2。
无边落木萧萧下3,不尽长江滚滚来4。
万里悲秋常作客5,百年多病独登台6。
艰难苦恨繁霜鬓7,潦倒新停浊酒杯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有人认为本诗是前诗《九日》五首中所散佚的那一首。
【注释】
这是杜甫最负盛名的一首七律。八句皆对。
胡应麟:古今七言律第一[1]。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若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于对者。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瓦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诗薮》内编卷5)。
1 猿,应为长臂猿。古有“猿啼三声泪沾襟”的说法。啸,在此指动物拉长声叫。
2 渚:水中小洲,为江河中间的小块陆地。
迴同回。萧注:巫峡多猿,鸣声甚哀。风急二字紧要,猿哀、鸟迴、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皆从此生出。迴,回旋。
本联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均自然成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真可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文章》)。
3 落木,指落叶。
4 三四为千古名句。陶道恕: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5 万里,指离故乡(长安或洛阳)极远之处,意同杜诗中常见的“天边”、“ 天涯”等词。这里指夔州。
6 百年:人的一生、终生,这里指晚年。
宋人罗大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卷11)。
7 繁:多。霜鬓:白发。
8 新停:最近刚停。浊酒:未过滤的酒,这里泛指酒。末二句句中自对:“艰难”对“苦恨”,“ 潦倒”对“新停”。
唐代古音与现在的普通话发音有所不同。杯在古时与开、来等押韵,在王力《诗词格律》中统属“十灰”部。据研究,杯的古音可能类似与现在的“白”音。
胡应麟: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1] 哪首七律为唐人第一,这是明朝的一段“公案”,即当时一个争论的热点问题。胡应麟的看法为很多人所接受。但也有人持不同看法,认为本诗不够“第一”。对于本诗的批评意见,主要集中于最后两句,认为结尾不够有力。对于哪一首七律水平最高,见仁见智,说法自然不同。不过,如果以读者喜爱程度来评论七律,排首位的恐怕还要算李商隐的《锦瑟》。
覃山人隐居
南极老人自有星1,北山移文谁勒铭2。
征君已去独松菊, 哀壑无光留户庭3。
予见乱离不得已4,子知出处必须经5。
高车驷马带倾覆6,怅望秋天虚翠屏7。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覃念“秦”。山人,山里的隐士。
【注释】
1 老人自有星,即南极星。杜诗“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泊松滋江亭)可证。赵次公:老人星,一名南极,在井柳之间,乃南方之星。山人隐居此地,可当此星。
2 北山移文,南朝时孔稚珪所著。“移”是一种文体,相当于现在的通告、布告。北山,即钟山,在建康城(今南京市,南朝京都)北,故名北山。《北山移文》揭露和讽刺那些伪装隐居以求利禄的文人。五臣注《文选》吕向说:其先,周彦伦(周颙)隐于北山,后应诏出为海盐县令[1],欲却过北山。孔生乃假山灵之意移之,使不许得至。
勒铭,在在金属或石头上镌刻铭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谁能在这里铭刻《北山移文》,不许隐居后出仕的覃山人再回来?
3 征君,古时对隐士地称谓,语出《后汉书?周黄徐姜申屠列传》:(黄)宪初举孝廉,又辟公府,友人劝其仕,宪亦不拒之,暂到京师而还,竟无所就。年四十八终,天下号曰“征君”。这里指覃山人。
哀壑,壑中的风声仿佛带哀音。
三四句的意思是,覃山人出仕离开后,这里独有松菊,空留户庭,山壑也为之悲哀,并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4 这句是说,我知道你也是由于战乱和流离失所而不得已。
5 子,指覃山人。出处,指不再隐居而开始出仕。处在此念“楚”(chǔ)。这句是说,关于出处,你也只有经历过才知道(其中艰辛)。
6 高车驷马,指四匹马驾驶的、车盖很高的车。形容做官所拥有的排场。语出《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范睢归取大车驷马,为须贾御之,入秦相府。
带,伴随。倾覆:颠覆、覆灭,语出《世说新语·言语》: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日:“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7 翠屏,翠色的屏风,这里指青翠的山峰,因为覃山人已经离开了,所以说是“虚翠屏”。
吴论:因叹乱离以来,予不得己而奔走。今出处之途,子必经历而知耳。每见荣宠所在,倾覆随之,何若隐居自得乎?祗令我怅惘秋山,而伤翠屏之虚设也。
[1] 但是《南齐书?周颙传》与此有出入。
即事
天畔群山孤草亭1,江中风浪雨冥冥2。
一双白鱼不受钓3,三寸黄甘犹自青4。
多病马卿无日起5,穷途阮籍几时醒6。
未闻细柳散金甲7,肠断秦川流浊泾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即事,犹即景。诗题一作天畔。
【注释】
1 天畔,意同杜诗中常见的天边、天涯,指离长安(或洛阳)极远之处,这里指夔州。顾注:草亭,瀼西草堂也。
2 冥冥,指天色不明亮,语出《楚辞·涉江》:雷填填兮雨冥冥。
3 张纯:峡中有嘉鱼,长身细鳞,肉白如玉,春社前出,秋社即归。时已九月,故云不受钓。
4 黄甘,即黄柑,又名玛瑙柑、皱皮柑。为橘橙的天然杂交种,历史悠久,现仍处于原始栽培状态。分布于四川、湖南、湖北和汉中。杜甫在别的诗中也曾提到过:“园甘长成时,三寸如黄金”(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
明朝徐勃:凡柑皆圆,独成都产者形如鸭卵,故云三寸黄柑,言其长也。
5 马卿,指司马长卿,即司马相如。在近体诗中姓名省略很常见。复姓一般被简略为单姓(但诸葛亮除外)。司马相如是汉代著名文学家,杜甫多次以司马相如自比。无日起,因病卧床不起。
6 穷途,意犹走投无路,出自《晋书·阮籍传》:“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另外,阮籍也经常酗酒。杜甫曾写道“至今阮籍等,熟醉为身谋”(晦日寻崔戢李封)。本句中的“几时醒”,意思就是几时才能酒醒。
杜甫常以阮籍自比,诗中直接咏及“阮籍”六次,亦见杜甫《秋暮枉裴道州手札》:“齿落未是无心人,舌存耻作穷途哭”。
7 细柳,指西汉周亚夫的细柳营,今址大致在西安市长安区细柳镇一带。散(音sàn)金甲,指收兵解甲,战事终止。当时长安受到吐蕃入侵的威胁,所以未能“散金甲”。
8 秦川,古地区名。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一带,在杜甫诗中常用来指代长安,例如“秦川对酒平如掌”(乐游园歌)等。泾:渭水支流,古人一般认为泾河水浊[1]。杜诗中多次提到过泾水浊、渭水清,见于“浊泾清渭何当分”(秋雨叹三首·其二)等句。
[1] 关于这个问题,可进一步参看史念海《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生态环境篇》之二《论泾渭清浊的演变》。
冬至
年年至日长为客1,忽忽穷愁泥杀人2。
江上形容吾独老3,天边风俗自相亲4。
杖藜雪后临丹壑5,鸣玉朝来散紫宸6。
心折此时无一寸7,路迷何处见三秦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冬至,二十四气节之一,一般是阳历12月22日。
【注释】
1 至日,指冬至。客,客居他乡。杜甫当时离开长安已经九年了。
2 忽忽,失意貌,见《汉书·李广苏建传》:“忽忽如狂”。泥,犹缠着,这里形容仿佛陷入泥沼一样不可自拔。泥,作“缠着”解亦见于其他唐诗,例如略晚于杜甫的元稹所作“泥他沽酒把金钗”(遣悲怀·其一)。
杀人,意同“愁杀白头人”(月),极写穷愁,语出汉代《古诗十九首·其十四》:“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亦见杜甫“秋江思杀人”(雨晴)。
3 形容,指身形、面容。
4 杜诗中常见天边、天涯,指离长安(或洛阳)极远之处,这里指夔州。风俗,风土人情,此处指当地人。自相亲,意思是说,那里的人们自己之间相亲相近,但并不和我相亲近。
5 杖:拄杖。藜:用藜茎制成的手杖。
丹壑,红色的山谷。四川盆地温暖多雨,周围山地的细沙和泥土被流水冲积到盆地底部,它们所含的铁、铝等矿物经过氧化,变成紫红色,久而久之,形成了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
6 鸣玉,古人在腰间佩带玉饰,行走时使之相击发声。见于潘岳《西征赋》“托鸣玉以出禁门”、《梁书·列传第三十一》“鸣玉在腰,回豊貂以步文昌”以及岑文本《三元颂》[1]“腰金鸣玉,执贽奉璋”等。关于这一点,王维诗“晨摇玉佩趋金殿”(赠郭给事)亦可证。一说“鸣玉”指代骑马,恐非。
紫宸,即紫宸殿。《长安志》:宣政殿北曰紫宸门,内有紫宸殿,即内衙之正殿。
这句是回忆当年在长安的情景。杜甫雪后散步,为什么会突然想到以前的事?可能是时间和颜色引起杜甫意识流的变化。《唐会要》记载:“开元二十五年,李适之奏:冬至大礼朝参,并六品清官服朱衣”。杜甫也曾有诗描写冬至朝参:“朱衣只在殿中间”(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二首·其二)。
此日,正是冬至,而且丹壑也可使杜甫联想起上朝官员身穿的红色衣袍。
7 古人形容心为“寸心”[2]。寸心已折裂,所以心“无一寸”。
8 三秦,在此指长安,语出《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分秦地为三。
[1] 《三元颂》引自《全唐文》卷150。
[2] “寸心”一词,首见晋朝陆机《文赋》: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
题柏学士茅屋
碧山学士焚银鱼1,白马却走身岩居2。
古人已用三冬足3,年少今开万卷馀4。
晴云满户团倾盖5,秋水浮阶溜决渠6。
富贵必从勤苦得, 男儿须读五车书7。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56岁
[地点] 夔州(今重庆奉节)
[题解] 柏学士,其人不详。杜甫另有七古《寄柏学士林居》。
【注释】
1 碧山,指柏学士隐居山中。碧山应该是泛指,即青山。学士,即柏学士。唐朝时学士职位一般至少为五品,六品及以下的称为直学士。银鱼,指唐朝五品及以上、三品以下官员佩戴的银质鱼章。
2 白马,见《后汉书》卷27:张湛常骑白马。帝每见湛,辄言“白马生且复谏矣”。这里用来指代柏学士。
身岩居,指在安史之乱中,逃到这里的山中居住。本句可以与《寄柏学士林居》的“天下学士亦奔波”参看。仇注:银鱼见焚,白马却走,遭禄山之乱也。
3 “足”字放到最后,是为了对仗的需要。本句顺说就是,古人已用足三冬[1]。农历将冬天分为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共三个月,故称“三冬”。古时人们认为冬季是用来读书的时间。用足三冬,即是用足全部时间来读书。
4 年少,指住在这里的柏学士子侄,一说指柏学士本人。
开,开卷,指读书。万卷[2]馀,泛指读书很多。杜甫有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5 这句化用了北周王褒《轻举篇》的“俯观云似盖”。团,意为圆,在此形容“倾盖”。团作为“圆”字解,也多见于其他唐诗,例如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荷露虽团岂是珠”、贾岛《忆江上吴处士》“蟾蜍亏复团”等。
6 这两句描写了柏学士茅屋的外景。仇注:云如倾盖之团,言其浓。水似决渠之溜,言其急也。
7 五车书,出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后喻指读书多,学问深,例如唐王维《戏赠张五弟湮三首·之二》:“张弟五车书,读书仍隐居”。
[1] 很多注本引用《汉书·东方朔传》:“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来注释本句。但是,东方朔所说的“三冬文史足用”是说“三冬”所读的书就已经足够了,言下之意,不需要再读书了。这与本句意思不合,所以不予采用。
[2]
我国古代在隋唐以前的书,主要是竹简和帛书。到了杜甫所在的时期,一般是手写的卷轴纸书。由于行格疏阔,字体又大,每卷字数并不太多。《史记》平均每卷四千字左右,《魏书》平均每卷六千余字。如果每卷就按六千字算,所谓“万卷书”大约相当于本书(纯以汉字计约15万字)这样的书籍四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