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写法初探
西亭
我们学诗,多从绝句起步;想要写好诗,先要从绝句开始学习。绝句有古绝与律绝之分,本文只研究律绝(下文所指绝句,专指律绝);而绝句,又通常分五绝、七绝两种;还有一种六绝,也不在本文研究的范围。
为学诗,近年来本人阅读了大量的前贤诗话和网络文章,小心摘录,深入体会,按笔记及个人理解整理成本文,供诗友参考,虽多数没有注明来源出处,但绝非本人有意剽窃,特此说明。
一、绝句起源的几种说法
有人讲“绝句”,又叫“截句”或者“断句”,截和断都含有短截的意思。《诗法源流》云:“绝句者,截句也。”如后两句对者,是截律诗前四句;前两句对者,是截律诗后四句;四句都对者,是截中四句;四句都不对者,则截前后各两句也。明清诗家持此论者为多,据此说法,是先有律诗而后有绝句。
也有人不认同此说法,认为从绝句之起始流源看,五绝始于汉,七绝始于南朝之宋。而五律始于魏,七律始于南朝之梁,故绝、律并不同源,而且,绝还早于律。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也有问题,律体发端于齐、梁,而成于初唐,初唐之前的诗,应该是古体诗,不能称之为五律、七律。
其它还有一些说法,本文不一一细述。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如何写好绝句,因而,只对绝句的起源略作了解,而不追根溯源。
二、绝句的主要写作要求
《养一斋诗话》云:“七言绝句,易作难精,盛唐之兴象,中唐之情致,晚唐之议论,途有远近,皆可循行。然必有弦外之言,乃得环中之妙。”从内容上讲,绝句或以兴象取胜,或以情致取胜,或以议论取胜,不必泥于一种死法。关于兴象、情致和议论,非三言两语可尽之,需要另文专门论述。
《诗概》云:“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绝句于六义多取风、兴,故视他体尤以委曲、含蓄、自然为尚。以鸟鸣春,以虫鸣秋,此造物之借端托寓也。绝句之小中见大似之。绝句意法,无论先宽后紧,先紧后宽,总须首尾相衔,开阖尽变。至其妙用,惟在借端托寓而已。”从手法上讲,绝句的表现手法贵深贵曲,以委曲、含蓄、自然为好,小中见大,以微知著。这样,才能达到体近情遥、含吐不露的目的。由眼前景、口头语,而得弦外音、味外味,神气超远。唐人七绝,历来认为以李太白、王龙标为最高。下面,我们通过一二首作品来了解什么样的诗才被称为好诗。先看王昌龄的《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首诗,我们粗粗读来,只觉得景象阔远,气势恢宏,格调雄健。但仔细研读,才会体会到其用意之深,含而不露。诗里后两句说,前军(即前锋)经过了昨夜的激烈战斗,已经生擒了“吐谷浑”;前两句说,主将冒着大漠风尘、昏暗日色,举旗扬鞭、威风凛凛地出场。人家前锋打了胜仗,你主将才出场,这是一个多么可笑的讽刺。但在这诗的字里行间,丝毫没有贬义甚至不敬的言语。笔者曾仿作一首——《收看央视钓鱼岛新闻后作》
上国声威护庶民,千艘渔艇逐胡尘。
京华为报新消息,直问倭奴取视频。
再看他二首《青楼曲》:
一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二
驰道杨花满御沟,新妆漫绾上青楼。
金章紫绶千馀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这二首诗,极写富贵景色,绝无贬义之辞,都是从楼头小妇眼中看出。但是,这二首诗只要认真深读细想,其轻薄放荡之状,跃跃纸上;当时的奢淫之失、武事之轻、田猎之荒、爵赏之滥,无不一一从言外会得,真令人拍案叫绝。这种写法,就是所谓的深曲。
三、绝句的常见篇法章法
一般我们论诗的写法,最为熟悉的就是论章法,自然而然地提到“起承转合”。写诗写的是性情,把自己的性情通过文字语言以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在诗中,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性情被称为诗意,表达性情的方法被称为诗法。诗法,应该包含了律法、篇法、章法、句法、字法等。律法是唐初形成后被规定了的,是死的;句法、字法很细烦,需要另文专门论述;本文主要研究篇法和章法。
(一) 篇法
整体而言,无论律诗、绝句,写得好都有两种效果,一种是言止而意不尽,一种是意尽而言止。第一种讲究余味,这是多数诗人所企求的;但是,意尽言止也未尝一定不好。下面以五绝为例来分析。
言止而意不尽者,深得味外之味,这种写法是从律体演变而来,被称为正格。这类作品如:
崔国辅《古意》
玉笼薰绣裳,著罢眠洞房。
不能春风里,吹却兰麝香。
陈羽《送灵一上人》
十年劳远别,一笑喜相逢。
又上青山去,青山千万重。
宣宗宫人《题红叶》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意尽言止者,突然而起,戛然而止,中间更无委曲,五绝的这种写法是从乐府演变而来,明显带有乐府的遗韵,所以称为变调。这类作品如:
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刘采春《啰唝曲》
那年离别日,只道往桐庐。
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李益《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二)章法
诗既有定法而又无定法。诗是诗人的一缕心精,蟠天际地,上下千年,纵横万里,笔落惊风雨,篇成泣鬼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定法。然而,诗中的起伏承接,开合顿挫,擒纵抑扬,反正烘染,伸缩断续,又有蛇灰蚓迹可循,又有定法。我们在作诗时,要以我运法,而不要我为法用。学诗开始,通常要以法为法;能够驾轻就熟以后,则要以无法为法,既不守法,又不离法,才是活法妙法。如果拘泥于一定之法,不以人驭法,转而以人从法,就是死法。
绝句的章法,要求婉曲回环,句绝而意不绝。起承二句,大抵平直叙起,从容承之;婉转变化多在第三句,如若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因此,绝句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诗之妙处,正在于变幻莫测,绝句写法也往往变化无穷。主要的章法有对起、对收、两对、两不对等,格句既殊,法度亦变。
1.对起。其意必尽后两句。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后二句见意)
拙作《回西亭》
纷纷鸟雀晨曦外,淡淡桃溪晓雾中。
身到西亭图画里,不由神往小桥东。(杜诗反兴,拙作正兴)
2.对收。分两种情况:
①其意必作流水呼应,不然则是不完之律。
如杜审言《赠苏绾书记》
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
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此为流水呼应)
拙作《厦坤建设》
厦坤建设乐昌年,回望高楼自愕然。
不悔风餐芳草地,为人家住碧云天。(流水响应,用意在结)
②不作流水对者,必前二句已尽题意,此特涵泳以足之。又如刘长卿《昭阳曲》
昨夜承恩宿未央,罗衣犹带御炉香。
芙蓉帐小云屏暗,杨柳风多水殿凉。(此为涵泳)
所谓“涵泳”,“涵”是潜入水中,有沉潜之义;“泳”是游于水中,有游泳之义;本义当是潜游。这里引申为浸润、沉浸之意。是对前义的进一步加以细化、深化,以申足前义。
拙作《无题》
莺声引向画中人,雾重烟轻看未真。
红杏含情喧一角,海棠无语醉三春。(补足首句)
3.两对。后二句流水对;或前二句暗对而押韵,使人不觉。
①后二句用流水对的,如长孙佐辅《别友人》
愁多不忍醒时别,想极还寻静处行。
谁遣同衾又分手,不如行路本无情。
拙作《题落帆亭》
十里烟波愁浩荡,千年柳浪绿参差。
归舟至此云帆落,去客从今夜月随。(流水对)
②押韵对起的,如杜审言《渡湘江》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忴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拙作《山亭》
为度松风惬梦魂,且依山势出云根。(暗对押韵)
家徒四壁山川秀,身受千秋雨露恩。
③亦有板对四句者,此多是漫兴写景而已,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4.两不对。大抵以一句为主,余三句尽顾此句,或在第一,或在第二,或在三四。亦有以两句为主者,又有两呼两应者,或分应,或各应,或错综应。又有前后两截者,有一意直叙者,有前二句开说、后二句绾合者,有以倒叙为章法者,有以错叙为章法者。惟此体最多变局,有人善用之。
以一句为主,余三句为辅者,分四种情形。如:
①如贾至《春思》
红粉当垆弱柳垂,金花腊酒解酴釄。(首句作主)
笙歌日暮能留客,醉杀长安轻薄儿。
拙作《戏作西湖社课酒窝》
酒晕梨涡梦里寻,潮生两颊惑童心。(首句作主)
当时一许轻轻吻,五十年来醉到今。
②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次句作主)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拙作《读叶飘零〈行香子·下扬州〉词组》
丝柳烟帘一径开,早春三月看花回。(次句作主)
扬州好景裁成画,活色生香扑面来。
③王昌龄《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三句作主)
拙作《贺梓煜执掌中华诗词论坛百家论坛》
居然只手挽狂澜,力扫千军一指弹。
终获琼宫颁玉册,履新主宰百家坛。(三句作主)
④杜牧《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四句作主)
拙作《访菊斋》
菊拥篱门斋半开,江东野老涉云来。
风光览遍无人问,却为清香染醉回。(四句作主)
以两句为主,两句为辅者,如:
①白居易《春题华阳观》
帝子吹箫逐凤凰,空余仙洞号华阳。(一二作主)
落花何处堪惆怅,头白宫人扫影堂。
②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三四作主)
拙作《鸳鸯湖诗友同题梅照》
截取梅梢一缕春,手机抓拍最传神。
鸳鸯湖上千重影,心有涟漪便失真。
③两呼两应者,有各应法,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一呼二应,三呼四应)
④两呼两应者,有分应法,如王昌龄《别李浦之京》
故园今在灞陵西,江畔逢君醉不迷。
小弟邻庄尚渔猎,一封书寄数行啼。(一呼三应,二呼四应)
⑤两呼两应者,有错应法,如刘禹锡《堤上行》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一呼四应,二呼三应)
还有前后两截者,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前送客,后寄讯,分两截)
一意直叙者,如薛维翰《春女怨》
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枝开。
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何缘得入来。
前分后合者,如王维《少年行》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一言酒,二言人,三四始合说)
倒叙者,如杨贵妃《赠张云容舞》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前二句在后,后二句在前,咏舞也。舞者先缓拍,后催滾,故必用倒叙看始合)
错叙者,这种情形不多见。
① 白居易《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
人道中秋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
华阳洞里秋潭上,今夜清光此最多。(第二句当在后)
② 王昌龄《长信秋词》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以四三二一为一二三四,错叙到底)
三句写觉后,四句写梦中,这是代言望幸之情。三四两句,梦中情事宛然。一二句写觉后犹疑非梦,展转寻思,君恩徒在梦中,岂非真成薄命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