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独秀简介
陈独秀,字仲甫,官名乾生,1879年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城北的一个小家庭中,陈独秀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更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和首任总书记。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五四运动的领袖。陈独秀是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下面来看看陈独秀简介。
陈独秀
陈独秀的一生命运可谓颇为坎坷,他经历了非常丰富的传奇人生。在他两岁时,他的父亲早逝,先后由他的祖父和长兄抚养成人,他在家中自己自学《四书》、《五经》,曾得到评价说,陈独秀长大后如果不成龙,就是成蛇。这句话在也成了事实,印证了他一生的光辉。17岁的陈独秀在1896年经过考试成为了秀才,但之后并没有考中举人,后一年考入杭州求是书院,在那里学习造船技术和法文,在同年,与高晓岚步入婚姻的殿堂。
1901年,陈独秀赴日留学,1902年返华,组织了青年励志社,同年9月,陈独秀又一次赶赴日本留学,攻读陆军,在留学期间,陈独秀受到西方的社会主义影响,于是陈独秀等人强行剪去辫子,因此被遣送回国。
陈独秀在文学方面也有很多成就,1904年,陈独秀等人创办了白话文《安徽俗话报》。之后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开始宣传社会主义。在1927年时,陈独秀被剥夺中共党内的领导职位,在两年后还被开除出党。在他晚年中,陈独秀长期隐居,低调行事,1942年在疾病中逝世,享年63岁。这就是陈独秀简介,这就是陈独秀的一生。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1879年出生,是安徽怀宁人,他官名叫乾生,字仲甫。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他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他这一生最伟大的事迹就是引领了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是一名思想跟上时代的民主主义者,他对当时的封建军阀统治十分不满,他要实现真正的民主主义。他否定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旧思想,陈独秀认为只有消灭封建制度,才能救中国。早年,陈独秀赶赴日本留学,接受了西方文化,这在一定条件下也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正是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所发起的一场革新运动。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历史原因是因为在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导致这场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国民缺乏民主意识,想要救中国,必须从文化思想上抨击旧社会制度。所以陈独秀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是民主与科学,大力宣扬德先生与赛先生。
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1923年结束,这场运动由陈独秀领导,他是这场运动的主导人。新文化运动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线,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是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运动,后期是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而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所创办的《新青年》,这本杂志成为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重要标志,是新文化运动的土壤。
陈独秀功绩
陈独秀是中国现代史以及中共党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一位思想家也是一位革命家,在史学界、文学界等多个方面具有非凡的造诣,谈及陈独秀功绩,至少有六大贡献以及两大成就。
陈独秀雕塑
六大贡献:其一,陈独秀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这是二十世纪全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他是将科学、民主带入中国的第一人,他创办的《新青年》作为近代影响最大的刊物,影响了整一代人;其二,他指导了五四运动,这个运动对于后世能够产生如此大的历史意义与陈独秀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其三他积极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并为其提供传播平台;第四,他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如果没有他,中共不会于1921 年成立;第五,他是中共第一代领导人,从一大到五大,这一阶段的领导团,对于中国革命具有非同寻常的贡献作用,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以及革命思想方针;第六,陈独秀功绩不仅在于其成就,他在犯错以后,敢于承担、敢于反思,是第一个深刻总结民主政治经验教训的人,他晚年的思索,直至如今都很少有人能够超越。
陈独秀功绩除了这几点贡献,还有两个极为重要的成就:一方面他是近代史上伟大的政治家,他发表的一些代表作至今仍给予我们启发;另一方面,他还是一位卓越的专家、学者,他的文学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成果。
陈独秀晚年生活
世人都知道陈独秀的功绩以及他在中共发展历史上的地位,但是谈及陈独秀晚年生活的凄苦境遇,却极少有人了然知晓,他不仅在工作上不尽如人意,生活上步履维艰,还接连遭遇了丧子之痛的打击,甚是落寞。
晚年的陈独秀
自从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两次政变以后,无数党员与群众倒在血泊之中,而陈独秀由于曾与汪精卫签署联合声明而免不了遭遇声讨与清算的强势攻击,置身于四面楚歌的境地,被套上一顶右倾的帽子,直到他走进坟墓都未能摘下。
27年至28年的这段时间,是陈独秀一生中最悲凉的阶段,由于大革命的失败而被通缉,四处漂泊躲藏。1929年,他被中共开除党籍,并被判为“反革命”,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大重创。这段期间,他的长子与次子纷纷在革命中献身,到了30年冬季,其原配高晓烂去世,第二年,他的第二位妻子高君曼又因病逝世,面对亲人一个个离开,他内心的煎熬与痛楚可想而知。
陈独秀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始终是潘兰珍相伴左右,32年陈独秀再次入狱,将近五年的时间里潘兰珍始终不离不弃地照顾他。后来陈独秀沿长江向上,伶仃漂泊,过着粗茶淡饭的贫苦日子,没有放弃自己的思想与著作,并开始反思之前走过的人生路。
陈独秀晚年生活中,有不少人给予他资助,但他绝不接受不清不楚的钱财,这一段煎熬的岁月,正是因为有了潘兰珍的陪伴,而给予了他内心的安宁,最终病逝于194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