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花
框哥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女孩子化妆品少得可怜,大街小巷售卖的绒花便轻而易举地俘获了她们的心。当时的绒花作坊张义泰第三代传人赵树宪,蜗居在南京老城南故居中,一把剪刀,一盏台灯,坚守着这项濒临失传的工艺。”
撰文:雷虎
摄影:阮传菊
每天早晨八点,赵树宪就来到工作室,取下墙上木架上的熟绒开始工作,这样的情景已经持续了30多年。绒花制作技艺传到赵树宪,只剩下他一人了,很多人在介绍他时喜欢称“最后的绒花艺人”,好像是对他的褒奖,但这在赵树宪看来却是最大的讽刺。
曲艺头饰
龙凤喜
绒花是南京有代表性的手工艺品之一,旧时,南京“一事三节”(婚嫁喜事和春节、端午、中秋),妇女孩子们都会在发髻、发辫或两鬓插绒花作为装饰。
绒花饰品

赵树宪介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老城南一带,聚集了柯恒泰、张义泰、德胜祥、马荣兴等40多家绒花作坊。那时绒花的加工大多采用“前店后厂”的家庭作坊模式:妇女在后厂加工,男丁在前店经营。每到年节时,每个绒花作坊门口,都停满卖货郎的货担。那时,大街小巷身背圆屉的卖绒花郎是南京城里的一大景观。卖花郎手拿长柄镗锣,一边吆喝一边摇晃镗锣,发出叮当、叮当的清脆声响。听到锣声,不管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会探出头来。旧时女孩子的化妆品少得可怜,那些美丽的绒花轻而易举就俘虏了她们的心。“看着卖花郎把货担往热闹的街口一放,周围就围满人,作为一个绒花艺人,我打心底里自豪。”说起绒花的“光辉岁月”,赵树宪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是张义泰的第三代弟子,如今成了中国“最后的绒花艺人”。一把剪刀,一盏台灯,蜗居在南京老城南甘熙故居中,向游客“表演”这一南京独有的工艺。
绒花制作工序
一、材料处理:
1、熟绒:绒花的主要材料是蚕丝,蚕丝在购进后,须经碱水煮熟,不可过烂,煮熟后的蚕丝称熟绒。熟绒是用来制作绒花花瓣和花蕊的材料。
2、染色:根据制作绒花颜的不同,要将熟绒染成不同的颜色,染色后的熟绒应套于竹竿上晾晒,须勤翻,绷直。
3、制作铜丝:用木炭文火将黄铜丝烧至退火软化,根据所制作绒花的不同,黄铜丝的规格大小不一。
二、绒花制作
1、勾条:将熟绒分劈后固定于一器物上,排匀,用猪棕毛刷子将其梳通。
将铜丝的中间合并捻成少许螺旋状分叉夹住排匀的熟绒,再将铜丝的另一端合并,捻成螺旋状。
用剪刀把需要的部分熟绒剪断
左右手同时反方向捻转
再用上下木板对铜丝进行搓赶
赶紧后便形成做绒花的最基本部件:绒条。
2、打尖:用剪刀对绒条进行加工,使圆柱体状的绒条变成所需钝角、锐角、圆角、球体、椭圆体等各种形状。
3、传花:用镊子对打过尖的绒条进行造型组合,配合铅丝、皮纸、料珠等辅助材料制作出所需的产品。
绒花作品:《全福》
戏曲演员头戴绒花
“说到绒花的制作,就不得不提曹雪芹和云锦!”赵树宪边演示绒花的制作工艺,边说绒花的历史。绒花制作和南京的另一项传统手工艺云锦是息息相关的。
《红楼梦》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李纨将“宫里作的新鲜样法堆纱花儿”送给大观园中每一位姑娘,这里的“宫花”和“堆纱花儿”就是绒花。大观园中,只要是女人,对绒花都是一见倾心,足见昔日宫花的魅力。《红楼梦》里的姑娘们为宫花争风吃醋的情景,不是曹雪芹的凭空想象,而是旧时南京人佩戴绒花习俗的真实写照。南京绒花的兴盛和曹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伯父曹頫、父亲曹顒,三代四人出任江宁织造府理事58年,苦心经营云锦织造,使云锦织造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明清时在南京老城南一带,围绕着云锦,形成了七作二房区:七作即银作、铜作、染作、衣作、绣作、花作、皮作;二房指帽房和针线房。织造云锦用优质蚕丝,织造过程中产生大量下脚料,古人惜物,就将下脚料做成手工艺品,绒花则就是利用云锦边角料制作的。当年南京的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曾是著名的“花市大街”。随着云锦产量急剧降低,生产绒花首先面临的是边角料很难找到,现在要到苏州购买苏绣用的蚕丝。
凤冠
赵树宪花一整天时间做了一只凤冠。“以前中国没有婚纱,结婚时,凤冠霞帔是每个姑娘结婚时的标配。后来,这个风俗被移风易俗易掉了。最近两年,好像又慢慢开始回归了,这凤冠,我每年都要卖掉好几顶。有藏家用来收藏,有人用来结婚,还有演员用这个做道具。”赵树宪说到此,欣喜溢于言表。
西游记
松鹤延年
自上世纪90年代起,鲜花不再稀缺,绒花如同元稹诗中的“宫花寂寞红”。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回潮,绒花开始在南京人的记忆中复苏。遗憾的是南京绒花仅赵树宪一个传承人,最终落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只在2008年成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赵树宪作为唯一还以绒花为业的艺人,被指定为南京绒花项目的传承人。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将世界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