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几个科学探索。

1、科学家在水下发现鱼类建造的神秘“建筑”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慈鲷生活在东非马拉维湖,它们会在水底建造叫做“凉亭(bowers)”的沙堡结构,一年两次在这里与母鱼进行交配。大约有200种建造沙堡的慈鲷,每种都会建造不同外型沙堡结构,能够吸引异性和抵御公鱼竞争者。英国赫尔大学和诺丁汉大学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沙堡的精确结构能够测定出慈鲷公鱼与邻近竞争者发生过多少次争斗,该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日出版的《wWW.aIhUaU.cOmPeer J》杂志上,将有助于解释不同慈鲷物种如何生活在一起。
赫尔大学生物进化系高级讲师多米诺-乔伊斯(Domino Joyce)博士称,研究小组花费26.5小时水下观察99只慈鲷,为了调查沙堡结构的重要性,我们小心翼翼地改变了一些慈鲷的沙堡结构,之后我们吃惊地发现沙堡的主人与其它公鱼减少争斗。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暗示着如何慈鲷公鱼逐渐改变沙堡,不同于其它个体的沙堡,它们将具有一定的优势性,很少遭到攻击。
研究小组在改变沙堡结构之前和之后分别记录了慈鲷成功交配和攻击次数,他们发现当攻击次数减少,改变沙堡外型并不会影响与母鱼进行交配。这项研究结果非常重要,表明不同的行为共存于同一群体,独特沙堡结构的慈鲷公鱼具有交配优先权,很少遭受其它公鱼攻击,并能成功与母鱼交配。
诺丁汉大学研究员安文思博士认为,如果慈鲷母鱼逐渐倾向于喜欢新沙堡结构,之后将可能出现新物种慈鲷,它们将建造新类型的沙堡。这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一种生物如何进化形成其它物种分支,尤其是在同一环境中,这将帮助我们理解地球生命的多样性。
2、荷兰研究生发明出靠细菌照明的灯管
你家中所有的灯具或许都是以类似的原理工作,当你接通电源的时候,灯泡就会发出光线。但白炽灯、荧光灯以及LED灯,它们都无法与由细菌供能的生物发光类灯具相提并论。虽然这种名为Ambio 的灯并非最实用的照明方式,但是它却当属最酷的灯具之一。
不幸的是,这种细菌灯具目前并非能够买到的真实产品。这个研究项目是由荷兰埃因霍恩设计学院的研究生Teresa van Dongen进行的。这种灯具是由填满人造海水的玻璃灯管和从章鱼身上采集到的细菌群落组成。这些生物体能够借助一种名为细菌荧光素酶的生物酶产生光线。荧光素酶是一种氧化酶,因此它需要氧气才能工作。
玻璃灯管悬挂在一个钢构架上,一端安装了一个巨大的重物。使用者只要轻推重物,灯管就会前后摆动,这就会使水中的细菌与氧气混合发生氧化,因此发出光。当灯管中的细菌停止摇晃时,这种怪异的蓝色光线就会消失。
即使这种灯具不实用,大概也会有很多人很乐意花钱购买这样一种生物发光灯具。然而,这种灯具真正的限制在于,灯管中闭合的生态系统只能够让细菌存活大约3天时间。细菌死亡后,负责发光的生物酶就会快速退化。van Dongen现在正与科学家一起努力延长灯管中的细菌寿命,这样才能够让这项技术真正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3、印度火星探测器传回首张火星照片
据外媒报道,9月25日,印度“曼加里安”号(Mangalyaan)火星探测器在7300千米高度传回首张火星照片。印度首个火星探测器“曼加里安”号24日成功进入火星轨道。 印度由此进入外空探测“精英俱乐部”,成为具备火星轨道探测能力的国家。探测器重1350公斤,携带照相机、成像光谱仪、甲烷感应器等设备,预计在火星轨道运行至少6个月,主要研究火星表面状况,同时“扫描”火星大气层,以探测火星是否存在生命演化过程中关键的物质甲烷。
“曼加里安”号 简介
印度火星探测器“曼加里安”号(见图)为无人驾驶的飞行器,重1.35吨,大小有如一个标准冰箱,外层覆盖着金色反光箔。携带由太阳能电池板供电的4台科研设备和一架照相机。“曼加里安”号将分析火星大气和地质等方面特征,特别要寻找甲烷的证据,并探索火星上是否曾存在某种原始生命形态。“曼加里安”号去年11月从印度南部斯里赫里戈达岛萨蒂什·达万航天中心发射升空,预计跋涉6.66亿公里后抵达火星轨道,已在太空中飞行10个月。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科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