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时命是谁说的 该坚持的坚持,该顺应的顺应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该坚持的坚持,该顺应的顺应

 

 

 

 

“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是孟子宣扬的保持生命中可贵品质的一种精神,要求人们坚持在高尚的境界里不能随便动摇。

顺应时命是谁说的 该坚持的坚持,该顺应的顺应

 

“深淘滩,低做堰”,是蜀郡太守李冰留在都江堰工程现场的一块匾额,六个字的治水原则,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顺应的理念。

 

孟子和李冰都是浩若繁星的历史长河中的耀眼明星,因为他们的坚持和顺应,曾改变过主观和客观两个世界。面对芸芸众生和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以及层出不穷花样不断翻新的各种价值观念,我们的心中是不是充满了困惑呢?是啊,在这个世界上,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有着太多太多的不得已,有着越来越多的我们无法左右的事情。每个人都会在这个世界上遭遇危险,每个人都会面临一些困境,每个人都会在一些突如其来的变故中遇到一种内心的挑战。如果我们的心理不够坚强,如果我们的头脑不够睿智,如果我们不懂得如何去坚持如何去顺应。那么,我们生命之树的枝叶便会得不到尽可能地伸张,我们的生存本身也将会遭遇这样那样的尴尬。

 

所以,我们必须知道如何理解坚持和顺应,也必须懂得如何去做到坚持和顺应。

 

家喻户晓的《空城计》的故事,就是坚持和顺应有机结合的有力典范。深谙用兵之道的诸葛亮正是顺应了人的正常思维模式和兵不厌诈的兵法思想,才能将断识机巧的司马懿玩弄于股掌之间,仅用区区千余老弱残兵退却了他的几十万大军。如果,诸葛亮按常规思路,一面深沟高垒将老弱残兵众志成城,一面去调动距离最近的有生力量前来决战。如果司马懿不是疑心太重,过于坚信兵不厌诈的话。那么,这种结局是不是就不会发生?所以说,这是个坚持与顺应有机结合、合理统一的成功典范。诸葛亮顺应了司马懿的过于精明,司马懿坚持了兵不厌诈的兵法思想,以诸葛亮的成功运用顺应和司马懿的错误坚持,书写了这一传诵千古的历史故事。

 

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勇敢,一个人在水中穿行不避蛟龙,一个人在陆地行走不避犀牛猛兽,一个人在白刃相交之时能够视死若生,这都是坚持勇敢的行为。因为司马懿的过于计较成败得失而导致了他勇敢的缺失,这就是一种错误的坚持。如果不避蛟龙猛兽的勇士,最终依靠自己的勇气,击败猛兽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这就是成功地顺应了勇气的力量。《亮剑》中的李云龙,不恰恰正是这样的角色吗?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也是社会中的一员。我们应当认为,在人的内心里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是像司马懿那样去坚持一种假设。如此,则能客观面对外在的世界,则能更加合理地去选择坚持还是顺应。孔子曾说过“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外化而内不化”,字面上的意思是说,外表随物变化,而内在有所坚持。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需要顺应规则,遵从法度,这一切都是我们可以叫做外化的东西。一个人在表面上可以非常随和,一切可以放下来,与人通融,这就是一种化境。但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他自己,有他独特的价值观和风格,有一个人内心的秉承,就在于他的内心真正有他的“不化”。这还是说,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存且可以随遇而安。“外化而内不化”的意思是说,面对外在的世界,则应该通达和顺应,而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这一点,于谦在他的诗里就曾坚决表达过,“咬定青山不放松,仁尔东南西北风”。我们要做到像于谦笔下松树一样的品格,做到秉承自己内心的“内不化”,也要学会融会贯通的“外化”,从而来顺应千变万化的信息时代和纷繁复杂的各色人群中的各种价值观,如此才能达到坚持与顺应有机统一的至高境界。

 

听人讲过这么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使者去考察天堂和地狱,到地狱时发现,这里的人一个个面黄肌瘦,都像饿死鬼一样,非常痛苦。他们没吃的吗?有,问题是他们吃饭用的勺子太难用了。每个人手里都拿着把<?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一米长的勺子,尽管勺子里装满了食物,但怎么也放不到自己嘴里。所以,地狱里的人就是很难吃饱肚子,因此内心也倍受煎熬。这个使者又来到了天堂,他发现天堂里的每个人都红光满面、精神焕发,看来天堂里的日子就是好啊!随即看到的现象却使他很吃惊,天堂里的人和地狱里的人一样手拿着一米长的勺子,盛满了食物,在相互喂着别人吃饭。这其实就像我们社会的真相,手里拿着一米长的大勺子就是社会赋予我们的,你必须接受的一种规矩,也是社会的法则。所以,这也正是我们要学会顺应的理由。你想,当你用长勺子给别人喂食物的同时,你的内心里真正有所坚持的东西才会得以实现,大家相互扶助,才会其乐融融。

 

我们所面临的最大困惑,其实还是如何面对千变万化的外在世界而内心不变。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内心定力,就会随波逐流,丧失自我。但如果滥于坚持,又会我行我素,桀骜不驯,又会被社会所不容。那么,我们又如何才能做到内心的安定呢?

 

我们要尽可能把心中的杂念逐渐排除,让自己心底里的顺应有了足够的依据,本着内心的宽容和洞察的清明,随遇而安,与世不争。这样的话,我们就会把每一个当下活好,就会把整个的人生以一种从容的姿态安详地走过。少去很多纷争,少了很多矛盾。而我们最终也将获得一个圆融的合乎道的合乎理的自然的自我的生命境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9451/24423006958.html

更多阅读

转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谁说的?

某日跟狂徒聊到有关中国文化的问题,狂徒引用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作为中国文化劣根性的一个例证。我很确信中国传统典籍中是不会出现这句话的,但是也突然疑惑起这句话到底是谁说的。记忆搜索所得,似乎只是经常在中国戏曲比如

性格决定命运是谁说的 咨询决定命运

编者案:没有聘用咨询师的企业,领导人通常是自我感觉良好,对自己的判断力信心十足、无需借脑的。这样的领导人,通常是固执的、危险的。许多企业“活到老、亏损到老”,原因之一就是这种该死的自信!咨询决定命运当有人问及企业的科学技术水

实践出真知谁说的 实践出真知是谁说的?

实践出真知是谁说的?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主观见于客观的活动,实践过程是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的桥梁。关于实践出真知的名言1、天下之事

声明:《顺应时命是谁说的 该坚持的坚持,该顺应的顺应》为网友无力的回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