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语典故 熟语典故探源(76)

熟语典故探源(76)

 

明察秋毫

 

    典出《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孟子听说,齐宣王见到有人准备杀牛做祭祀,牛因害怕而哆嗦,很可怜。于是,齐宣王下令把牛换成羊。孟子认为齐宣王对动物很有爱心,对百姓却不够仁爱。

    于是,孟子对齐宣王谏言说:“有人说:‘我的力量可以举起三千斤的重物,但掂不起一根羽毛,眼力可以看清鸟身上刚长出的羽毛,却看不到眼前的一车柴禾。’您认同他的观点吗?”

    “秋毫”指鸟类在秋季更生羽毛御寒,此时的羽毛比春夏之羽更为细小。

    齐宣王当然不认同这种舍近求远、舍轻求重的观点。孟子说:“您的善心足以使动物蒙恩,却不能使百姓得到好处。这就是舍轻求重、舍近求远的错误观点在治理国家方面的表现。

    经孟子的说教,齐宣王终于接受了孟子以仁治国的主张。

    “明察秋毫”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明哲保身

 

    典出《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周朝时,仲山甫与尹吉甫同朝为官,辅佐周宣王治理天下,劳苦功高。当时,周朝边境不断受异族侵扰,仲山甫等大臣率兵平息了异族的侵犯,并扩大了周朝的领地,为周朝的稳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后来,尹吉甫为仲山甫写了首诗,“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大意是,贤明的人啊,深谙事理,明晓善恶,极具智慧辨知是非,很善于保全自身。为国家大事日夜操劳,从不懈怠,对君主是那么的忠心不二!这首诗是对仲山甫功德的赞美诗。

    人们将“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概括为“明哲保身”,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在指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

 

明珠暗投

 

熟语典故 熟语典故探源(76)

    典出《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于道路,人无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

    齐国邹阳,到梁国游说,遭人谗害,被捕入狱。邹阳在狱中写了一封长信给梁孝王,信中说,明月之珠和夜里发光的宝玉,如果赠送给路人,没有人不会握紧宝剑,愤怒地瞪起眼睛,因为这是无缘无故献殷勤。而那些不成才的疙疙瘩瘩的曲木、树根却成了被朝廷重用的人,这是因为国君的左右近侍事先为他们说了好话。如果无人引荐,即使是“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也只会被不信任。如果有人事先为我向大王引荐,那么凭我这没多大能力的人,也能建立尺寸的功业。

    “明珠暗投”原意是明亮的珍珠,暗里投在路上,使人看了都很惊奇。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也比喻好东西落入不识货人的手里。

 

莫名其妙

 

典出清宣鼎的《夜雨秋灯录·陬邑官亲》:及进西瓜汤,饮兰雪茶,莫名其妙。

大将军福康安,是乾隆年间的权臣。一次,福康安奉命帅大军西征准噶尔。福康安性好奢侈,越往西,越荒凉,越贫穷,沿路的招待让福康安很是不满,受处分的人接二连三。

快到边疆某邑的时候,邑令为银子不够,不知如何接待而愁眉不展,他的一个亲戚对他说:“把银子给我,我来接待福大人。”

当时正是炎夏季节,这个亲戚就在房屋的门口栽上松柏,把屋子的墙壁都裱上古色纸,把所有家具都染成乌木色,床上用品也都用了蓝绸缎,房间各处都摆上花。又在村口支上天蓬,把西瓜瓤搅成汁,加些冰糖、薄荷,做成了“西瓜汤”。福康安来到这里,看到房子周围以及屋里的布置,感到很凉爽,又喝了“西瓜汤”,更觉“莫名其妙”。后来,福康安举荐这个邑令升了官。

     “莫名其妙”指没有人能说出其中的奥妙。形容事情非常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9651/771722838319.html

更多阅读

金屋藏娇的故事 金屋藏娇的典故图片

“金屋藏娇”这出自西汉时期的典故,当然称得上是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然而伴随这段佳话的却是东窗之内的阴谋和上流社会女人之间的勾心斗角。西汉的五世皇帝汉景帝刘启有两个儿子,老大刘荣,老二刘彻,所不同的是,刘荣是太子,刘彻不是;刘荣

邵雍“一去二三里”诗中的典故 一去二三里古诗

邵雍“一去二三里”诗中的典故翟智高邵雍的诗,有的看似简单,然意蕴深刻,他特别善于用历史典故。邵雍年轻时胸怀大志,《闲行吟》中,“欲为天下屠龙手,肯读人间非圣书。否泰悟来知进退,乾坤见了识亲疏”。“屠龙手”指大手笔,典出《庄子·逍

常见熟语误用的十二种类型 常见的成语误用类型有

一、常见熟语误用的十二种类型1.望文生义,主观臆断成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含有生僻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我们对成语意义不仔细辨析,粗枝大叶,一瞥而过,就极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144篇 熟语俗语、谚语、歇后语 运用题复习指导

熟语(俗语、谚语、歇后语)运用题复习指导--发表在2012年10月17日《考试指南报》(高考语文)第14期(总第4974期)责编:王才焕(郭吉成)---144篇俗语是指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且形象精练的语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

“杜鹃啼血”典故探源 杜鹃啼血

“杜鹃啼血”典故探源山东省平邑县教育局教研室陈凯典故是古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关于典故,《辞海》的解释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现代汉语词典》则解释为: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我们在阅读古诗

声明:《熟语典故 熟语典故探源(76)》为网友挽歌渡临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