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传统教育中,学生被放置在各种知识的海洋中,被给予、被灌输。学生要做的是尽可能地被动接受、吸收和记忆“灌”给他们的知识。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太关注每门功课所包容的“单项”知识,也太注重以简化的顺序或预先设定的形式———比如标准试卷来让学生反馈这些知识。这反映出它已成为初级、高级中学、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及教材中所“推荐”使用的“标准”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往往以不变应万变,认为不同功课的学习都可以用相同方法进行。很显然,诸如以上所述的方法并不能成功地应用到每一门功课中。为了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我们必须注重方法,而不应强行以同样的方法套用到内容不同的学习中去。
首先,学习者本人应该是中心。要以此为出发点向外延伸,而不该让他被书本、公式、考试所包围。首先要致力于教授学习者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教他一些诸如眼睛的工作方式、记忆的特点、如何思考、如何记笔记、如何解决问题,以及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等知识。

图2 在新的教育体系重心转移,不再只注重灌输各种知识,而首先教会学习者了解自己一切——如何学习、思考、记忆、创造、解决问题。
这里要注意:当今社会,几乎我们周围的每件东西,包括最简单的机器,都有说明手册、操作指南。但对于万物中最完善、最复杂、最重要的人类———我们自己而言,却没有任何说明。我们也需要自己的“自我操作手册”,告诉自己如何启动自身高级生物电脑。如果我们转变重心,从强调知识转为强调个人及个人如何吸收自己想要的信息、知识,那么,前面所述的很多问题都会迎韧而解。人们将致力于学习与记忆那些有趣而又有必要的任何一种知识。知识不再是“被教”或“被填塞”,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情况主动选择学习的内容,并在自己认为必要的情况下寻求帮助与指导。(见图2)
这种方式的另一长处是,使“教”与“学”双方都更轻松、更愉快,因而也更见成效。这种关注个人及其能力的方法,最终可以将学习摆到时一个更为合理的位置上去。是时候要解开学生思维的束缚。让学生以问题、以主题为中心进行知识的发散。而思维导图是一个很好的表达方式。只有教师给予一个宽松学术空间,才能让学生思维自由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