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与佛教 【佛教故事 - 不为人知的丝路:麦积山石窟里的凄凉爱情故事】



 【佛教故事 - 不为人知的丝路:麦积山石窟里的凄凉爱情故事】


图文:网络     编辑:小丝

丝路与佛教 【佛教故事 - 不为人知的丝路:麦积山石窟里的凄凉爱情故事】


 

  麦积山第127窟中的佛像,有人推断中间这尊便是按照乙弗皇后的相貌雕刻的。(图片来源:西部网)

“愿至尊享千万岁,天下康宁,死无恨也。”临死之际,乙弗氏仍然将最美好的祝愿送给了赐死他的“至尊”西魏文帝元宝炬。


这是一段凄凉的爱情故事,故事中的男主人公,虽贵为一国之君,却无力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于是安葬乙弗氏麦积山第127窟,由最好的工匠精心开凿,成为了中国佛教史上的经典之作,但爱情既然逝去,便已无法挽回。


麦积山中的凄凉爱情

乙弗氏出生于洛阳,往上追溯,她也算是出身名门——乙弗家族是青海地区重要的割据势力,被称为“青海王”。


按照现在的标准,乙弗氏绝对是一个好媳妇。首先是她非常节俭——爱穿旧衣服,“珠玉罗绮”这些奢侈品和她完全绝缘。其次就是心胸开阔,从不嫉妒。所以,史书用“帝益重之”这四个字来形容元宝炬对她的宠爱,一点也不夸张。


只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本来恩恩爱爱的故事,便要以悲剧结尾,这个人便是柔然可汗的女儿郁久闾氏。自从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后,柔然便成为两国在北方最强劲的敌人。为了讨好柔然,两国不得不学习曾经的汉朝,与柔然和亲。


以前的和亲,只是把公主嫁过去,而西魏的和亲,则是要求皇帝废掉原配,迎娶对方的公主。为了边境的稳定,元宝炬不得不废掉乙弗氏的皇后之位,将其逐出长安,并削发为尼。


但即使这样,依然没有阻止柔然大规模犯边。虽然乙弗氏已经被废,但元宝炬对她的感情仍然让郁久闾氏新生妒忌,所以大臣们建议干脆杀掉乙弗氏,稳住了郁久闾氏,柔然的军队自然就退却了。


于是,便有了本文开头提到的那句让人读起来无比凄凉的诀别。而郁郁而终,则成了男主人公最终的结局。


越来越像中国人的麦积山佛像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后秦时期(公元384年至417年),直到隋代才基本完工。其中,乙弗氏生活的西魏时期,处于麦积山石窟高速发展的黄金期。一方面,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崇信佛教,舍得投入人力物力营造大型的石窟。另一方面,由于麦积山处于连接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既得沿丝路东传的“凉州之风”熏陶,又受中原文化的直接影响,同时由于有联通巴蜀的“孔道”,还受到了南朝佛教艺术的影响。


更主要的是,大概是从麦积山石窟开始,已经在中原生根发芽的佛教,开始向西发展,与西来的佛教碰撞融合,从而产生了“秀骨清像”这样的风格。通俗点讲,就是佛像塑造的的越来越像中国人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麦积山石窟才得以和莫高窟,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一道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并作为东西方宗教交流融合的产物,入围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欢迎光临感谢欣赏,小丝祝您欣赏愉快天天幸福快乐 ******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20251/56539255221.html

更多阅读

佛教故事:山下的女人是老虎

鹤鹤:修心今天早起的时候偶然想起一首歌:“小和尚下山去化斋,老和尚有交代,山下的女人是老虎,遇见了千万要躲开......”这首歌取材于一个佛教故事:有一位老和尚,想找一个合适的人继承衣钵。可惜世上的人都被欲望污染的太坏了,他找来找去,

简述婆罗门教与佛教的异同 婆罗门教与佛教

婆罗门教与佛教,同属于古老的东方宗教,同源于印度。婆罗门教后来转变为“新婆罗门教”,而佛教虽然在印度灭亡了,却在亚洲各地发展成了世界性的一大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谓婆罗门教,是雅利安人的宗教,也是没有特定开祖的宗教。这个宗教

释迦佛 释迦佛-【释迦牟尼与佛教】,释迦佛-供佛方法

释迦牟尼佛,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佛为太子时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旧译“义成”)。释迦佛驾着这辆大白牛车,悲智二轮,一齐双运,普载一切众生,由凡夫地越过

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成语故事

   关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成语故事  【成语】: 不为五斗米折腰  【拼音】: bù wèi wǔ dǒu mǐ zhé yāo  【解释】: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声明:《丝路与佛教 【佛教故事 - 不为人知的丝路:麦积山石窟里的凄凉爱情故事】》为网友偸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