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骑士崛起 黑暗骑士崛起 如何评价《黑暗骑士崛起》?_黑暗骑士崛起

网友胡天翼对[黑暗骑士崛起]如何评价《黑暗骑士崛起》?给出的答复:
注:这个答案是篇1万字的长文。有点长,不过我自己觉得只有写这么多才能说完整地说出自己对TDKR的所有感受。分成Part 1和Part 2两部分,从两个完全不同的视角来阐述对此片的观感。
※ PART 1 《黑暗骑士崛起》的武侠面向 ※

前些天看到李小飞谈论中国的武侠文化与美国的超级英雄文化的相通之处的一篇雄文(《银河护卫队》:美国人如何拍武侠片),他提出武侠与超级英雄所反映出的其实都是人们内心对“超人”的迷恋和向往。这个观点我深以为然。虽然它俩一个披着东方传统文化的外衣,一个包裹在科幻元素之内,虽然表面差异巨大,精神内核却相当统一。而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蝙蝠侠系列第三集《黑暗骑士崛起》就提供了一个相当有趣的例证,这部表面上无疑属于超级英雄类型的影片其实可以有一个武侠面向的解读。以这个角度来歪解的话,《黑暗骑士崛起》就完全是一部美国武侠片。
在看《黑暗骑士崛起》之前,这个系列中的第二集《黑暗骑士》的出彩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我对这个系列是“犯罪类型”影片的印象。但在看完第三集之后,再完整地回想诺兰的整个蝙蝠侠系列,发觉《黑暗骑士》其实是一次无比华丽的跑题,而《黑暗骑士崛起》让系列最终回到正题中终结。

这个正题根本不是“犯罪”,而是“武侠”。因为整个故事讲的其实完全就是一出“影武者联盟”的师门恩怨——

--《蝙蝠侠诞生》--


第一部《蝙蝠侠诞生》:拜师与弑师

这个故事起始于几乎所有武侠题材里最重要的奠基步骤:拜师学艺。

在系列第一部中,韦恩少爷出走,号称是试图去了解罪恶的心理。但这个目标后来被他的师父忍者大师Ra's Al Ghul以一句“罪恶其实并不复杂”就轻描淡写地丢弃,转而帮助韦恩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结果这趟出走最终的收获并不是了解了什么罪恶心理,而是拜成了师,学成了功夫,让韦恩少爷从此有了赤手空拳打击犯罪的本事。

这是蝙蝠侠之所以能存在最重要的基础——“老子练过”(另一个基础是“老子有钱”)。这也是为什么韦恩少爷口口声声说“人人都可以成为蝙蝠侠”,但其他假蝙蝠侠都只有挨揍的份(没钱没练过)。

而这其实也是所有武侠片的基本逻辑:要行侠仗义,你得打得过坏人才行啊。

在“拜师学艺”之后,另一个武侠片观众烂熟于心的情节紧接着上演:“弑师”。就像令狐冲最后发现恩师岳不群才是大恶人一样,韦恩少爷赫然发现自己敬爱的师父竟然就是BOSS。

只不过韦恩没有像令狐冲一样纠结,他很干脆地就灭掉了自己的师父。

--《黑暗骑士》--


第二部《黑暗骑士》:出师

表面上看来,蝙蝠侠弑师之后就算是正式出师了。但其实没有。因为韦恩少爷实际上继承了忍者大师的一些重要观念,比如“罪恶其实并不复杂”。韦恩少爷天真地以为,罪恶其实真的都是不难理解的,罪犯无非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抓住目的,就可以搞定罪犯。而在第一集里,蝙蝠侠的确就是这么对付费康尼帮的黑帮罪犯们的。

于是,横空出世的小丑一脚把蝙蝠侠踢回到了系列开始时的状态。因为直到小丑登场后,韦恩少爷才忽然意识到其实他对罪恶的认识并没有比他出走前高深了多少,有些罪恶仍然完全不是他可以理解的。在小丑的“恶”面前,忍者大师对罪恶的观点瞬间崩塌。忍者大师被小丑鞭尸。

在罪恶的维度上,忍者大师与小丑处于相反的两端,几乎没有交集。

忍者大师说罪恶并不复杂,那是因为他觉得罪恶无非就是为了他那个伟大的目标而不得不经历的过程——正像他后来自己做的那样。让文明回复平衡这个伟大的目标才是最重要的,所谓的罪恶只是达成这一目标过程中的某些手段而已。所以你只要理解了犯罪的目标,罪恶就不难被理解。

而小丑则在另一个极端。小丑的目标是什么呢?犯罪对于小丑来说似乎只是游戏。要说目标,那无非就是想要展示唤起人心里的罪恶是多么容易——而人如此容易堕入邪恶不正是罪恶的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吗?所以小丑的目标除了展现罪恶之外,别无其他。这是一种剥离了“目标”之后的纯净的恶。虽然在小丑眼里,这只是游戏。但在我看来,这代表了罪恶的另一种极端面貌,这是一种“无欲则刚”的罪恶,是罪恶之“禅”。

忍者大师的犯罪是工具性的,服务于另外的目的,是“入世之恶”,可以说是罪犯中的儒家或行动派,而小丑的犯罪是更纯粹的艺术,是“出世之恶”,小丑是罪犯中的道家或艺术家。

--忍者大师的“入世之恶”--

--小丑的“出世之恶”--

所以忍者大师强调目标的意义,而小丑精于展示犯罪的艺术。

蝙蝠侠所了解的罪恶本来只限于前者,是小丑让他见识到了罪恶的另一个面向。

经过小丑一役,蝙蝠侠才真正在对罪恶的见解和体悟上完成了对师门的超越。从这个角度来说,小丑其实是蝙蝠侠的第二个师父。

--《黑暗骑士崛起》--


第三部《黑暗骑士崛起》:师门余孽

所以我觉得只有在经过了忍者大师和小丑双重磨练之后,蝙蝠侠才算真正的自立门户,算是出师了。接下来按照我当初的猜想,在系列的最后一集里,已经更加成熟的蝙蝠侠所要面对的肯定是空前强大的罪恶。而这种强大应该不光光是表现在具体的力量,还更应该是表现在罪恶的境界上。

这个最后的对手,应该是一个集罪恶之大成者,他应该集忍者大师的入世之恶和小丑的出世之恶于一身,将艺术家般的犯罪技巧坚毅地执行于一个改天换地的狂热目标,以道家的空灵手段来行儒家的治世之业。

我多么期待第三集的贝恩就是这样的一个罪恶宗师啊。

可惜我完全猜错了。我的猜想是顺着“犯罪”这一主题而来的,因此在第三集中蝙蝠侠所面对的罪恶境界将是前两部之大成。可没想到的是,诺兰不这么想。诺兰在这第三集中并没有让罪恶的境界升级(虽然规模上是升级了),而居然是让“武功”升级了。

唉,在诺兰的心目中,这个系列终归还是武侠片啊。

接下来先说武侠面,后说犯罪面。


1.武侠面向:太祖长拳与崖中秘籍

就身份来说,贝恩的身份是我们这些看了太多武侠故事的观众心中又一个烂熟于心的设定——师门余孽。第三部的反角并没有在第一、二部共同的基础上再做升级,而是好像完全跳过了第二部,直接续上第一部:当初被赶出师门的余孽反而杀回来为师报仇来了。

而且很重要的是,像很多武侠小说那样,师门余孽通常总能学到点魔功啥的,导致功力总是比其他正经的师兄弟们强很多。

蝙蝠侠与贝恩师兄弟的第一场对决是整部电影最好看的一场戏。在诺兰有意的安排里,三部曲中的动作场面一部比一部“朴素”,《蝙蝠侠诞生》中的动作场面其实有相当的超现实色彩,这种色彩在《黑暗骑士》里就淡了很多。而到了《黑暗骑士崛起》里,动作场面简直就是笨拙,所以大概不少观众不会喜欢《黑暗骑士崛起》的动作场面。

不过“笨拙”和“有意的笨拙”是有本质差别的。

笨拙是太祖长拳,而有意的笨拙就是萧峰打太祖长拳。

这一战里贝恩根本就是聚贤庄里萧峰用绝世功力打太祖长拳的绝世高手气派,武功里除去了所有花哨的装饰,剩下来的只剩拳拳到肉的杀伤力。最强大的武力来自于最简单直接的杀招——诺兰对武学的理解相当到位啊。

先不管贝恩是不是犯罪大师,至少在武学上,贝恩的确是大师风范。

--贝恩的“太祖长拳”--

蝙蝠侠惨遭贝恩断背之后,接下来,被徐克附体的诺兰又将情节转入又一个我们烂熟于心的武侠桥段:悬崖之下练功升级!

如果贝恩年轻时读过武侠小说,就不会犯下此等大错,把蝙蝠侠扔到一个悬崖底下了。中国观众都知道被丢到悬崖下的主人公一定是不但不会死,而且还一定能在悬崖底捡到武功秘籍练成绝世武功爬上来复仇。

韦恩少爷在那个悬崖底的经历虽然没有像捡到武功秘籍那样直白,不过也是相当狗血的了:不但有神医帮忙接骨疗伤,而且还有隐世高人指点开悟,最后终于练成神功,满血出关。

--悬崖底下练神功--

所以《黑暗骑士崛起》的主线故事完全就是一个标准的从遭遇强敌而不敌到练功升级后再次挑战强敌的武侠片模式,几乎完全背离了我个人对它的预期。

2.犯罪面向:土改与中子弹

回过头来看犯罪面向。

贝恩的入世之恶,也就是他的犯罪目的直接与忍者大师相关。他的目标基本上有两个:报师仇,以及继承师父的遗志摧毁高谭市(至少表面上是这两个)。

那么我们就得看一看当初忍者大师要摧毁高谭市的原因。在第一集的忍者大师看来,当时的高谭市腐败、罪犯横行,用片中台词来说就是“the city is rotting”,面对病入膏肓的病人,只有使用休克疗法。既然高谭市腐败到无可救药,那么忍者大师的激进行为就有他的逻辑合理性。忍者大师的目标,至少从他自己的逻辑出发是站得住脚的。而到了贝恩这里,这时的高谭市已经和平了八年,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好地方,早已不是当初病入膏肓的情形。这时要毁掉这样的城市,就已经没有当初忍者大师的逻辑合理性了。

所以诺兰只好为贝恩的犯罪目标寻找一个使之逻辑上合理的基础,诺兰找到的是“贫富差距”。结果《黑暗骑士崛起》就变成了一个贝恩在万恶的资本主义高谭市发动贫下中农闹土改的故事。

在我印象中,上映前诺兰在某个访谈中还透露出他要在影片中对富人阶层和革命中的暴民各打五十大板的意思,彷佛要对贫富差距和随之而来的革命做一番深刻的探讨。可最后在影片中表现出来的效果却是他对两者各挠了一下痒痒而已:

一方面,片中的富人阶层根本还远远没到为富不仁到惹人革命的地步,他们好歹还真的在开慈善晚会啊。所以贝恩发动革命的心理基础无比微弱,为这么点破事,革个屁命!

另一方面,对片中的穷人阶层——后来的暴民,诺兰对他们从市民到暴民的转变过程没有任何细节描画,他们在贝恩无比低劣的煽动下瞬间就转化成了暴民。

在前两部中,高谭市虽然面临各种困难却还“isn't beyond saving”。要表现它还值得被拯救其实不难,只需要花不多的笔墨展示一两例普通市民的人性闪光点即可。第一集里的闪光点其实是那个贫民窟里的小男孩,几个简单的眼神就让观众相信这个城市里还有纯真美好、值得被挽救的东西。第二集里的闪光点是两艘渡轮上的市民展现出的人性光辉。

而到了第三部,全体高谭群众全部沦为面目模糊的背景,类似的闪光点一个都没有,影片中最后敢于反抗贝恩的反而全部都是公务员(包括警察),而没有任何一个普通市民。唯一有一个类似闪光点角色的是那个拿粉笔画蝙蝠侠标志的孤儿院男孩,但在他身上看不到任何像第一部的小男孩那样纯真闪光的东西,他纯粹就是蝙蝠侠的脑残粉而已。

因此,虽然在革命之前贝恩并没有发动革命的基础,但革命的进程却又肯定了贝恩的行动,这一矛盾的设定于是又让蝙蝠侠的拯救行为失去了逻辑基础——在《黑暗骑士崛起》里,高谭市已经沦为一座根本不值得被拯救的城市。如果一个文明里的民众这么容易整体转化成暴民,那我会选择做《三体》里的叶文洁去灭了这个文明而不是像蝙蝠侠这样试图去拯救它。

总之,影片在犯罪的目标——革命的诸多设定上相当混乱。

--面目模糊的人民--

再来看贝恩的出世之恶,也就是他的犯罪艺术。

先说个人魅力。与小丑的出口成章、留下一串经典台词相比,贝恩的口才简直就是灾难。影片前半段,在他说话还不是那么多的时候,从霸气的劫机到轻松KO蝙蝠侠,贝恩的气场还是非常强大的。但这股气基本只维持到他发表革命宣言的那一刻。这场没逻辑、没内涵、也说不上有什么表现力的演说基本上毁掉了贝恩的魅力。在影片前半段,那些跟随贝恩的亡命徒被塑造成狂热的信徒,是随时都可以听从贝恩的一个命令就慨然赴死的死士。但在那场演说之后,我们就很难相信一个只有这种水平煽动力的领袖居然可以让那么些人如此死心塌地地跟从,因为我们知道这种程度的迷信绝不是光靠强大的武力就可以维系的。

--让人崩溃的口才--

再说犯罪技巧。上一集里小丑的犯罪基本上是低投入高产出、花小钱办大事,仅靠一些最廉价的武器就几乎让一座城市覆灭,靠的全是头脑,凭的全是技术含量。而贝恩玩的却是最没技术含量的一招——用中子弹这一大规模杀伤武器作威胁,这是在多少电影里被玩腻了多少次的最俗套招数啊。武器的技术含量是上去了,可是犯罪技巧本身却乏善可陈。

所以在我眼里,贝恩只是一个武力达人,与犯罪大师的标准相去甚远。

在“犯罪”这个第二部发展起来的主题上,第三部的表现可以说是乏善可陈。于是我也就只好把它当做一个武侠题材来看了,至少在武侠这个面向上,这个系列最终还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架构。

但以上所说的这些,其实都不是我不太喜欢这部影片最重要的理由。这部影片最让我失望的,其实是诺兰在系列之初便开始尝试的“在现实背景下讲述漫画英雄故事”的努力,在这第三部中功亏一篑。这就是Part 2要讨论的观点。


※ PART 2 “在云端”与“接地气”,现实世界中的漫画英雄※

诺兰的蝙蝠侠系列前两集最重要的贡献,是让观众见识到有人居然可以在如此现实的背景下讲一个本该很不现实的漫画英雄故事。原来我们印象中的漫画英雄都是翱翔于云端的,诺兰却成功地让他们接上了地气。

1.在云端

对于绝大多数发生在一个架空世界里的漫画故事来说,比较轻松的电影化方式是在银幕上继续像原著漫画那样割断超级英雄与现实的联系,让他们继续在云端飘着,在一个飘渺的虚构世界里展开银幕传奇。

这样一个虚构的背景带来的好处是:影片可以只遵从这个架空世界的逻辑,自给自洽,与现实完全绝缘,让故事的进展摆脱现实逻辑的限制。这样一来,故事的展开似乎就可以天马行空了。但难点则在于构建一个既有趣又能在逻辑上自洽的虚构世界并不比遵从现实逻辑来得简单(很多时候都难得多),所谓“天马行空”也并不是不受任何规则的约束。

蒂姆伯顿的老版《蝙蝠侠》采用的就是这种“在云端”的处理方式。在蒂姆伯顿的《蝙蝠侠》里,高谭市是一个与真实世界完全没有任何联系的架空世界,高谭市本身就是那个故事里的整个宇宙。而且显然这个宇宙的种种设定都相当超现实,所以片子里的角色一个个都可以跟唱戏一样。现实中没有人会像片子里的角色那样说话,也不会穿片子里的人物穿的衣服,不会用片子里的招式打架,但这都没有关系,只要它在自己的宇宙里自洽,观众就买账。

所以在诺兰的蝙蝠侠系列里,希斯·莱杰的小丑是个现实中的高智商反社会罪犯,而在蒂姆伯顿的蝙蝠侠里,杰克·尼科尔森的小丑则像个唱戏的,貌似前者比后者有“深度”得多,但其实两个小丑我们都喜欢。如果杰克·尼科尔森用希斯·莱杰的方法演小丑,反而会很突兀。

--杰克·尼科尔森版小丑--

--希斯·莱杰版小丑--

现在看来,本世纪之前漫画电影走的大多是老版《蝙蝠侠》的路子,银幕上的漫画英雄与现实世界关系不大。而且这种处理方式也不限于漫画题材。比如现在回顾一下就很容易发现过去的几代007都比现在的这一代“卡通”很多。我们说的“卡通”,其实就是指这些片子里的很多元素在现实中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但站不住脚一点也不意味着不好。一部电影只要在它自身的背景内符合逻辑,就没有任何问题。在新世纪,由于技术的进步,营造一个更有趣的虚构世界变得越来越有可能性。所以这种架空世界的处理方法不但没有过时,反而在一系列影片中发扬光大。比如大名鼎鼎的《罪恶之城》和很被低估的《歪小子斯科特》就很恰当地利用新技术在银幕上呈现出令人着迷的漫画世界。

--被严重低估的《歪小子斯科特》--

2.接地气

另一方面,在本世纪初开始延续至今的这一波漫画改编的热潮里,一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开始流行起来。那就是让漫画英雄们接上地气,把这些超现实的漫画英雄嵌入到现实的世界中去。我们可以在《绿巨人》(李安版)、《超人归来》、《钢铁侠》等一系列漫画题材影片中很明显地看到这样的趋势。

但是一旦超现实的漫画英雄来到现实的世界,他们就必须遵守现实世界的逻辑。原来的天马行空这时就必须限制于现实的框架,很多在云端上合理的情节,到了现实的土地上就未必成立了。

比如在蒂姆伯顿的《蝙蝠侠》里,高谭市就是整个世界,而在诺兰的《蝙蝠侠》里,高谭只是美国的一个城市。别小看这一点差别,完全相同的一个事件,在这两个高谭市里激起的反应可以是完全不同的,或者说,同样的一个反应在前一个高谭市里是合理的,但在第二个高谭里就是个bug。

所以故事发生时所依托的背景非常重要。我曾经认为故事的背景没什么了不起的。尤其烦透了那些特别爱搞背景设定的奇幻小说,总喜欢虚构一块大陆,设定一些种族,再搞个编年史什么的,有什么意义呢?

九把刀说,对于故事,“一个漂亮的剖面足矣”。我原来很赞同他的观点——如果故事情节本身是一坨屎,把背景设定得再详细又有什么用?

可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因为故事的背景其实就相当于是诗歌的格律。格律有多重要?它几乎决定了诗歌的一切。在宋词的词牌里写出再好的唐诗,那也是不及格的宋词。在什么背景里讲故事,就得遵守相应的格律,所以背景本身就是故事的一部分。

背景不同,故事所需遵循的逻辑就不同。漫画英雄只在云端时,只需要遵循云端的逻辑就可以了。但一旦接了地气,就要服从地上的规则。所以,在云端还是接地气其实是一个遵从什么样的故事逻辑的问题。

在编剧界的圣经《故事》这本书里,编剧界的上帝罗伯特·麦基大爷说过这样一句心灵鸡汤式的格言,他说:“所谓逻辑,只不过是一种儿戏。只有想象才能使你走上银幕”。在读了大半本关于编剧的各种逻辑之后,忽然看到这句话,顿时让我很错乱。

虽然这本书平均每三页就让我醍醐灌顶一次,但身为一个逻辑狂人,我不得不质疑一下麦基大爷的这句话,我的观点是:想象能使你走上银幕,但只有逻辑才能让你在银幕上呆下去。

所以在那些接上地气的漫画英雄电影里,想象固然重要,但让超现实的漫画英雄遵循现实的逻辑才是一个更艰难的挑战。因为绝大多数漫画原著本身的设定都很荒诞,而现实世界的背景又应该很正经才对。

如果“在云端”和“接地气”根本就是矛盾的,那又该如何将荒诞正经化呢?

3.雷神为什么像唱戏的,以及霸天虎为什么打不过美军

以最难融合这两端的《雷神》为例。

据说《复仇者联盟》的导演乔斯·韦登最初是反对将雷神纳入《复联》的。我想他的考虑原因很简单——《雷神》的背景设定与其他几个英雄的背景设定太难融合在一起了。当《复联》里托尼·斯塔克讽刺雷神托尔是一个从马戏团里跑出来的精神病时,你几乎可以听到这是编导借钢铁侠之口的对这种不协调设定的自我解嘲。

当然,这样的不协调早在《雷神》的故事单独呈现时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在《雷神》里我们就已经可以看到编导为这个天上的英雄接地气的尝试。


在《雷神》里,天上的是魔法,地上的是科学。天上的那一端基本上是一个舞台剧倾向的奇幻设定,而地上的这一端又基本可以归为写实倾向的科幻设定。一边是三句不离各种科学术语的科学家,一边却像是莎士比亚戏剧里的人物,这两边站在一起,唱的算是哪出啊?

如何调和云端的“魔法”和地上的“科学”呢?编导其实是采用了类似于心理学里的“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设定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心理学里有一个叫“缄默知识”的定义,指的是一些我们能使用却不知其原理的知识(或技能)。乍一听这好像很不可能——你怎么可能在连一项知识背后的道理都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使用它呢?比如程序员在编程序前总得先学会编程语言吧?

但其实这样的知识或技能实在太多了。最典型的缄默知识就是“语言”。一个学前期的孩子就能运用大部分复杂的语言,但是即使是一个最最权威的语言学家都未必搞得清楚这个孩子的语言里的所有语法。我们大部分人一辈子也搞不清我们天天在说的话里的哪怕最简单的一些语法规则,但这完全不妨碍我们熟练地运用它。这就是“缄默知识”。而类似编程那样的技能,我们先需要用理智理解它的原理方可运用,那是“显性知识”。

另一个例子是蝙蝠利用它的声纳来飞行和捕食的技能。这种技能在我们人类看来几乎是一种不可思议的高科技,到今日为止,人类倾尽智慧造出来的雷达系统在诸多性能上也不及蝙蝠的声纳系统之万一。但是你能说蝙蝠的智能高于人类吗?显然不能。因为这样的声纳系统对于人类来说是“显性知识”,是必须通过理智去理解的(因此它对于人类来说非常困难),但它对于蝙蝠来说却是一种“缄默知识”,是它在漫长的进化史上被自然赋予的却并被不它自己的意识所自知的能力。它精巧无比、可以毫不费力的运用,却与智能无关。

我们可以用它来理解《雷神》中的魔法与科学。对于雷神托尔和他的阿斯加德文明来说,那些无比先进的、犹如神力的“力量”是一种“缄默知识”,他们可以仅凭自己的本能就毫不费力地驾驭它,所以对雷神来说,这种力量就是魔法。而对于地球人来说,雷神他们的力量就变成了“显性知识”,只能以智能来理解,于是这种力量在地球人眼里就是高深的科学。这就是雷神也许连地球人上的初中数学题都不一定会做,但他所掌握的科学力量却让地球人最牛的科学家也难以望其项背的原因。在这里,雷神就是会用声纳系统捕食却对声纳知识一无所知的蝙蝠。

也正因为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驾驭能最牛×的科技,于是雷神他们的阿斯加德神域也就“不思进取”地发展成了一个大戏台的模样。相反“落后”的人类反而演化成了一副很现代的样子。


所以既然“魔法和科学是一回事”,雷神这个最缺乏现实联系的漫画英雄也就好歹算是接上了地气。也因此,在后来的《复联》里,奇幻取向的雷神勉强跟以科学幻想为取向的钢铁侠、绿巨人们调和在了一起——大家好歹都是科学,只不过理解和运用科学的角度不同。

以上的观点其实也可以用来理解《变形金刚》中的霸天虎为什么还打不过美军。在《变形金刚》里,那群从遥远的外星球远道而来的变形金刚们怎么说科技水平都比地球人强了亿万倍吧?可为什么好像他们使枪还未必有美军士兵来的准呢?


道理其实跟上面说的是一样的,这是因为变形金刚们看起来像是机器人,但其实毕竟是一种“生物”(按照刘慈欣老师的说法应该算做“硅基生物”;人类是“碳基生物”)。只不过是人家的生理基础类似于咱们的计算机,于是他们身上就“长”出了很多在我们看来是高科技的东西。所以,变形金刚们也是蝙蝠,他们也是像雷神那样“本能”地运用了在我们眼里是高科技的东西。变形金刚的科技对于他们自己来说也是一种道不明所以然的“缄默知识”。所以就像我们人类啐人时吐出来的唾沫不一定能吐得准,霸天虎们吐出来的虽然是激光、是导弹,但也未必吐得准。

按照这样的逻辑来看,霸天虎打不过美军这件事,非常非常非常勉强地,还是说得通的。

(关于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讨论,还可以参看我的书 《迷人的假象:光影中的心理学秘密》中的“Nothingness 自由意志的幻象”这一章 )

4.绿巨人的裤衩和超人的眼镜

不过,即使我这样狡辩,我也不能说服自己《雷神》把“接地气”这件事情做好了。事实上它做得挺糟的。基本上我看《雷神》时还是很难把阿斯加德神域的戏码跟地球上的戏码协调起来,整个观影过程非常出戏,总觉得这是两盘不同影片的胶卷不小心混在了一起。实际上,雷神一族的存在让后来《复联》的设定也变得很别扭。

要让一个超现实题材满足现实背景的各种要求,要关照的细节实在太多了,哪是一句“在我们那儿,魔法和科学是一回事”就能搞定的?

比如,虽然在你们那儿魔法和科学是一回事,但不至于你们的母语都是英语吧?

不要笑我太蛋疼。如果《雷神》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完全脱离现实的背景中,那他们说日语我都可以接受,爱说什么说什么。但一旦故事是发生在一个看起来很像咱们生活的这个真实地球这样的地方,这就不是个蛋疼的问题。在现实中,外星人的母语没有理由是英语。如果真用心,编导们就应该像詹姆斯·卡梅隆那样在《阿凡达》里真的搞出一门纳美语来。

一旦背景变得现实,很多类似的蛋疼问题就会冒出来。

比如《复联》里绿巨人的裤衩为什么不会在变身时爆开?当然,这是个分级的问题。但也不是不可以解决,诺顿版的《绿巨人》里就用弹性超好的牛仔裤回答了这个蛋疼的疑问(尽管还是很不合理)。当然,最决绝的做法,是扎克施耐德在《守望者》里对曼哈顿博士的巨型JJ的处理。

他的处理方法就是,不作任何处理(图略^_^)。


再说超人。超人隐藏身份的方式,是没有任何现实合理性的。为什么克拉克·肯特一摘下眼镜就没有人能认得出他——而且是连与他朝夕相处的露易丝都完全认不出来?


5.诺兰的蝙蝠侠,浦沢直树的少年

所以要让一个超现实的题材接上地气,要顾及的层面和细节是非常多的。这方面,诺兰的《蝙蝠侠》系列在现有的漫画题材中做到了极致,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才是这个系列划时代的贡献。

诺兰做了很多努力让他蝙蝠侠的故事变得更加写实。这样的细节太多了——

比较明显的是蝙蝠侠的心理刻画。心灵的困惑、恐惧和成长等等,虽然观众未必感同身受,但完全可以把布鲁斯·韦恩当做一个现实世界中的人去理解。我想在这一方面的高度上能与诺兰的蝙蝠侠系列相比的,除了李安的《绿巨人》之外再无其他。

此外还有很多不那么被人注意的细节,同样帮助诺兰营造出一个更加写实的背景世界。比如之前提到的隐藏身份的方式,在《蝙蝠侠诞生》里就有一个很有趣的情节:蝙蝠侠的衣服是从福克斯那里拿来的,但是头盔却得自己订做,于是韦恩与阿尔弗雷德之间有了这么一段对话:

阿尔弗雷德:头罩的组件,我们从新加坡订购。
韦恩:通过一家皮包公司。
阿尔弗雷德:没错,然后我们从另一家中国公司单独订购一套蝙蝠耳。
韦恩:然后自己组装。
阿尔弗雷德:不过必须是大批量订购,避免引起怀疑。
韦恩:多大量?
阿尔弗雷德:大概10000左右。
韦恩(惊讶的表情):至少有备用的了。
阿尔弗雷德:就是。
这样一个简单又幽默的交代就比超人那种扯淡的隐藏身份方式可信太多了。
不过以上这些都还不是最重要的。诺兰做得最好的,是美学。

诺兰在美工和摄影上力求将整个故事的发生场所放置在一个真实的城市中。在看《蝙蝠侠诞生》时,对老版《蝙蝠侠》有印象的观众应该都能感受到它与蒂姆伯顿版之间强烈的反差。蒂姆伯顿的高谭市是一个童话世界,而诺兰的高谭市根本就是一个现实中的美国城市。而且这种感觉随着三部曲的推进越来越强烈。

--蒂姆伯顿版高谭市--

--诺兰版高谭市--

除了宏观的城市,还有其他各种美工上的细节。比如蝙蝠衣的设定。美漫中超级英雄的战衣都有点“内裤外穿”的意思,我到现在为止都还是有点接受不了这种审美倾向。以往各版本蝙蝠侠的战衣也都有挥之不去的“戏服”感。但在《蝙蝠侠诞生》里,诺兰通过剧情交代,也通过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美术设计,让观众相信这套蝙蝠衣更像是一套高科技的防护服而不是戏服。

--蒂姆伯顿版--

--诺兰版--

所以诺兰不但在情节上告诉你这可以是一个现实世界中的故事,还让你的眼睛相信这就是一个真实世界中的故事。

《雷神》在接地气上做得最糟糕的就是美学上的不协调。一边是真实世界,一边是个戏台,虽然是剧情需要,但美学上巨大的冲突感仍然让观众出戏。

当然,接地气最重要的一方面仍然是剧情本身得具备现实合理性,即一个行动以及它所激发的反应必须在现实中是可能的。在这一方面,诺兰的三部曲里,《黑暗骑士》做得最好,而《黑暗骑士崛起》却有不少现实合理性方面的缺陷。其中有一点特别明显的是是片中在高谭市围城这半年的时间里美国政府毫无作为的设定。

在蒂姆伯顿版的《蝙蝠侠》里,高谭市就是整个世界,所以高谭市的政府力量失去对罪犯的抵御能力之后,蝙蝠侠顺理成章地成为最后一个反制力量。但是诺兰的《蝙蝠侠》里,既然诺兰花了那么多的细节让我们相信高谭市只是现实美国的一个城市,那么当一个美国城市面临灭顶之灾时,美国政府必然强力介入。

这个问题在系列的前两部里基本上没有显现出来。这是因为:

在第一部《蝙蝠侠诞生》剧情中的大部分时间里,反派干的看上去都只是规模有限的犯罪事件,只有到最后时刻才突然转变成恐怖袭击。因此它虽然是标准的恐怖袭击,却是一个政府还来不及做出反应的突发事件。这时候政府来不及介入。


在第二部《黑暗骑士》里,同样地,小丑也是到后期才把犯罪提升到了威胁整个城市的恐怖袭击级别。这个转变差不多发生在小丑威胁炸医院时,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戈登提到国民警卫队开始集结,所以外部强制力量介入的时间点是合理的。而且在本质上小丑的所作所为在这之后也仍然是更像一个犯罪者而非恐怖分子,他一直躲在暗处,所以即便美国政府介入,也只能是采取跟高谭市警察类似的方式来对付小丑。他们能做的事跟高谭市的警察没有太大差异。


但到了《黑暗骑士崛起》里,一个美国本土城市落入恐怖分子手中,美国本土遭受核威胁,但美国政府居然容忍这样的局面存在数月之久?在这期间美国政府除了派出一个后来被秒杀的特种部队外完全无所作为,即便是担心核威胁而投鼠忌器,这也是不可想象的!

我想被《24小时》这些最优秀的反恐影视剧熏陶过的观众们早已在脑中帮美国政府拟出n种解决危机的方案了,即便这危机是核威胁也完全不在话下。比如以美军如此强大的情报能力、侦查和精确打击的能力,居然没有方法锁定几辆卡车并将其摧毁?(认为外部打击会引爆核弹的同学请去看《真实的谎言》。)

在现实世界中,一旦爆发威胁国家安全层面的危机,国家政府的强力介入是不可避免的。而一个国家政府所掌握的处理危机的资源和能力,恐怕远远超过一个像蝙蝠侠这样的蒙面义警。所以在这种规模的危机里,蝙蝠侠有所作为的空间其实是很小的。诺兰其实犯了一个错误,在第三集中,不应该把危机升级到国家安全的层面。既把事件升级到美国政府不得不管,但最后又得让蝙蝠侠独挑重担,这就让事件的进展远远偏离了现实合理性。

其他试图接地气的漫画题材可能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故事中的事件一旦升级,那就会大大压缩主角们的行动空间,因为按照合理的现实逻辑,这时候政府就应该跳出来把主角们应该干的事干掉了。浦沢直树《20世纪少年》故事的后半段里,当反派的所作所为越来越升级为全球性事件时,全世界政府却对全球性的威胁放任不管,对显而易见的骗局无动于衷。于是这“半部”杰作就这样被生生地毁掉了现实合理性。


6.守望者

真正道出现实世界中的漫画英雄可能的境遇的,反倒是那部不怎么写实的《守望者》。

漫画英雄在现实中到底会扮演什么角色?《守望者》里的笑匠临死前道出了最无奈和悲凉的真相:“这是个笑话,全都是个他妈的笑话”。

--《守望者》里的笑匠--

其实周星驰也说过这个笑话。

在《百变星君》里,把超级芯片扔到周星驰嘴里后,

徐锦江鸡昂说道:你现在已经变成一个七十二变的超人,可以维护世界和平!
周星驰(面无表情):你说甚么?
徐锦江:可以维护世界和平!!
吴孟达(面无表情):可以怎么?
徐锦江:可以维护世界和平!!!
(吴孟达面无表情地站起来。)
徐锦江:你去哪儿呀?
吴孟达:我去歼灭银河系五大行星的侵略者。
维护世界和平?——这就是个笑话。

在《守望者》里,几乎所有的超级英雄最终都是被利用和被愚弄的对象。即便连最嫉恶如仇的罗夏,也曾不自知地沦为政府的杀手。

--(上图:罗夏杀害了本该揭露水门事件的两位记者,导致尼克松连任,使片中的美国滑入极权社会)--

现实世界里,在深渊般晦暗莫测的人心与迷宫般复杂诡谲的阴谋面前,这些蒙着脸、穿着内衣内裤行侠仗义的“英雄”们只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笑话而已。

--(上图:与诺兰的“去戏服化”不同,《守望者》里的战衣真的就是内衣内裤——他们只是一个个笑话)--

这恐怕才是现实世界中的漫画英雄真正的遭遇。在现实的艰险和残酷面前,再正经的蒙面大侠也都是个幼稚的笑话而已——你们根本就不是现实之恶的对手!

因为现实世界有太多太恐怖的恶,这是云端的漫画英雄们永远也接不上的地气。

现实世界里,天无眼,诸侠退隐,不知所踪。

文:疯狂钻石 @魏知超

网友魏知超对[黑暗骑士崛起]如何评价《黑暗骑士崛起》?给出的答复:
怒答!最后一集里崛起的不是蝙蝠侠,而是整个高谭市。

要想理解第三部《黑暗骑士崛起》必须结合前两部。整个三部曲中高谭市和蝙蝠侠有着不同的命运轨迹,并且相互影响。

第一部 高谭市是堕落的高谭市,人们已经失去道德上的正义,官匪勾结肆无忌惮。而韦恩自己处在复仇之路,把正义和仇恨华为等号。在这一部蝙蝠侠通过“影子联盟”极端的行为认清仇恨和正义的关系,实现自身精神升华的同时也给高谭市带来的正义的符号。在第二部的大背景,犯罪分子不敢在黑夜活动,不受贿赂DA开始起诉罪犯就是第一部的功劳。蝙蝠侠的出现成就了高谭市道德正义感的回归,迈出了成长的第一步;

第二部 高谭市开始排斥蝙蝠侠,小丑的出现和民众的反应。整个高谭市乃至蝙蝠侠都在反思:高谭市是否需要蝙蝠侠的存在。找回了道德正义感的高谭市正在追求司法和执法上的正义。这是一步必然的过程,所以蝙蝠侠也欣然接受自己的退役,愿意把维护正义的事情交给DA和警察来做。最后的成为黑暗骑士的蝙蝠侠的存在,已经和高谭市的正义追求不符了。在这一集里,高谭市和蝙蝠侠又得到的成长:高谭市似乎不需要蝙蝠侠;

第三部 是结局,也是轮回。这一步高谭市又回到了道德崩坏的原始状态,甚至比之前还要原始——连形式上的司法都不存在了;同时,恐怖分子空前猖獗,整个城市都被占领,高谭市到了最需要保护的状态。蝙蝠侠适时崛起,轮回性的为城市找回了正义感也为城市带来了新的成长:当自己的城市需要保护时,每一个人都应该站起来战斗!因此不仅仅蝙蝠侠崛起了,5000名警察、Robin乃至整个高谭市都在战斗。到了这部高谭市达到了人人心中有正义,人人为正义而战的程度。虽然最后是蝙蝠侠带走了核弹,但这件事过后高谭市已经变得比以前更加坚强——不再是只有正义的化身在战斗。

而对于蝙蝠侠,“影子联盟”的再次出现本身就暗示这是一个轮回。最开始蝙蝠侠完全把这场战争私人化了,只身找贝恩去单挑。已经年老力衰必然会被痛扁,但被扁其实给蝙蝠侠一个升华的机会。不知道有多大比例的观众发现监狱里的场景和第一部的似曾相识:监狱井口如同当初自己家中失足落下的井口,象征着最初自己恐惧的诞生;监狱自己在蝙蝠侠诞生前复仇之旅呆过,而“见鬼”的大师正是当初站在那里诱惑自己加入“影子联盟”的。

最终,蝙蝠侠克服了恐惧爬上了井口,但是崛起完全不止这些——他已经不在把这场战争当做私人化的东西,“影子联盟”是蝙蝠侠诞生的根源,但是蝙蝠侠已经走出了这个阴影。于是蝙蝠侠选择同5000个警察一起战斗,在人群里和贝恩单挑。到这时蝙蝠侠已经知道高谭需要什么样的力量来保护,已经为自己的消失做好准备。因为他和影子联盟的恩怨已经了解,这个城市已经具备了自我保护的力量——只要戴上面具,还有人可以成别蝙蝠侠。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罗宾的诞生。这个毛头小子从一出场就展示了替代蝙蝠侠的潜力:与生俱来的正义感(与蝙蝠侠的阴暗不同)、机制勇敢、身手不凡。和蝙蝠侠回光返照式的崛起不同,罗宾是一只光芒逐渐增强的新星。这样的年轻一代的崛起,让人对高谭市的未来充满希望。

蝙蝠侠完成了自身命运的轮回而光荣退休,高谭市具备自我保护的决心和力量,Robin的出现使得蝙蝠侠后继有人。 至此,三部曲被诺兰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网友安江泽对[黑暗骑士崛起]如何评价《黑暗骑士崛起》?给出的答复:

黑暗骑士崛起 黑暗骑士崛起 如何评价《黑暗骑士崛起》?_黑暗骑士崛起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20251/975800232051.html

更多阅读

地下城与勇士黑暗骑士加点 地下城与勇士黑骑士

地下城与勇士黑暗骑士加点——简介DNF《地下城与勇士》黑暗骑士全攻略,首先是防具精通,然后是技能介绍,接着是加点路线,最后是职业定位,希望能帮助到初玩的童鞋们!地下城与勇士黑暗骑士加点——方法/步骤地下城与勇士黑暗骑士加点 1、

全面解析《蝙蝠侠2黑暗骑士》小丑台词 黑暗骑士小丑台词

我们可以发现在《黑暗骑士》这部满是罪恶的动作片里竟然看不到多少血迹,如果换作其他导演的话肯定早就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了。而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显然不想与之相提并论混为一谈,因此他的手法更加高明。片中多处爆炸场面的出现便

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whysoserious!!!

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 why so serious!!!男主角显得有点弱(觉得BATMAN像个花瓶),部分原因是由于配角和反派太出彩啦。兴许是希斯·莱杰拍片时遇见自己时日无多了(or片酬多多),所以感觉整部片子演得特卖力。。。不禁慨叹英年早逝啊。。

声明:《黑暗骑士崛起 黑暗骑士崛起 如何评价《黑暗骑士崛起》?_黑暗骑士崛起》为网友后来呢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