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内有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外有迅速崛起的满洲人,明王朝内忧外患。
我们知道,最终,明朝在内外夹攻下灭亡了。明朝的灭亡固然有它自身腐朽堕落以及饥荒等客观因素,但是除此以外,大明朝其实并非没有机会力挽狂澜。
明末,朝中出了数名颇有本事的将领,他们若在,恐怕李自成和满清未必能得志,可无独有偶,这群人要么投降要么被杀。
这些人都是谁?他们又为什么会败亡呢?
一、孙承宗
他就是著名的“宁锦防线”的实际奠基人。
孙承宗曾是明熹宗的老师,他以“国师”身份做蓟辽总督,都督十一万边防军,修筑防线。他一改过去王在晋的守山海关方略,改守宁远。孙承宗在蓟辽期间,一度使得后金没有占到太多便宜。
但直到崇祯四年,孙承宗面对八旗一战而溃,导致朝中言官弹劾,孙承宗被罢免。
崇祯十一年,满清大举进攻高阳,孙承宗与家属率全城百姓力战,结果战败被杀,他的五子、六孙、两侄以及全家百余口皆死。(有一种观点孙承宗的防线劳民伤财,却并无大用,被满清屡次绕过。)

二、袁崇焕
袁崇焕本是孙承宗部下,守宁远的部署就是他的主意。
袁崇焕担任蓟辽总督期间,有一些成绩,比如率关宁铁骑增援北京,但也有很多过失(擅杀毛文龙,对满清作战不利)。
最终,这位显赫一时的将军被言官指责“投敌叛国”,崇祯下令处以万剐凌迟。
三、洪承畴
剿匪有力,击败高迎祥李自成等人,他一度掌握着明末最精锐的十万大军。是崇祯最为依赖的人物。
但是,松山一战,洪承畴被逼迫速战,导致战役失败,明朝最后的一点精华也被消灭了。
洪承畴最终降清,做了清廷鹰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