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萧何为什么要追韩信
萧何和韩信两人同为汉高祖刘邦最得力的大臣,都是西汉的开国功臣。根据史料可考,韩信是由萧何推荐给刘邦的。从这一角度来讲,萧何是韩信的伯乐,是萧何就成了后来的韩信。
韩信(左)和萧何(右)影视剧照
萧何当年慧眼识英雄,发现韩信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便向刘邦推荐了韩信。但当时的刘邦并没有将萧何夸奖韩信的话语放在心上,只是应付了一下萧何,封了韩信一个看管粮草的小官。韩信眼看自己在刘邦的麾下并没有机会能够展示自己才能,一气之下策马离开了军营。当萧何从下属那里得知韩信已经离开军营的消息时,便不顾他人的劝阻,亲自策马去追韩信。萧何一连赶了两天的路,终于在小溪边追上了韩信。萧何耐心的问明韩信要离开的原因后,便开始苦苦相劝,一再的向韩信保证,只要回去就会得到刘邦的重用。
韩信本想就此离开,但禁不住萧何的相劝。韩信抱着再试一试的念头,就跟随萧何回了军营。回到军营后,萧何便开始游说刘邦,让他意识到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在萧何的努力下,刘邦认同了韩信的军事才能,封韩信为大将军。之后的韩信也没有令人失望,韩信向众人展示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一生征战四方,建功无数,为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萧何当初不顾一切的去追离开的韩信,是一个无比明智的决定。假如就这样放任韩信离开,那么西汉王朝的建立时间将会更加长久吧。
文终侯萧何的结局如何
萧何,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先后辅佐了汉高祖刘邦和汉惠帝刘盈两任皇帝,是两朝元老。根据史料的记载,当时那些跟随汉高祖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最后的下场都是难逃一死,那么萧何最后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呢?
萧何影视形象欣赏
萧何生于公元前257年,早年间便跟随刘邦一起征战四方。萧何一直尽心尽力辅佐刘邦,为刘邦的霸业献谋献计,是刘邦最忠心的下属之一。
在刘邦还是秦泗水亭长时,萧何便与刘备相熟。初见刘邦之时,萧何便认定刘邦不是一个寻常人,而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两人年纪相仿,在萧何的有心结交之下,两人来往日益增多。当时正逢乱世,天下豪杰纷纷起义,反对秦王朝的暴政。两人有感于当时的天下之势,便联合众多有志之士在沛县起义。萧何看准时机,推荐刘邦为起义军队的首领。在之后的日子里,萧何慧眼识人,向刘邦推荐了军事才能杰出的韩信。而韩信也没有令萧何失望,多次取得战役的胜利。等到楚汉战争之际,萧何镇守关中,帮刘邦稳定后方,筹集军队所需的粮草,为刘邦战胜项羽起了重要作用。
等到汉高祖刘邦去世,萧何便又辅佐刘邦的儿子汉惠帝,为他尽忠。萧何虽在后期遭到刘邦的疑心,但他用自己的智慧消除了刘邦对他的误解。最后,萧何病逝于公元前193年即惠帝二年,在其死后谥号“文终侯”。相比其他人的结局,萧何病死家中的结局已经是好上太多了。
萧何的后代怎么样
萧何是西汉的开国功臣,被后人尊称为一代贤相。他一生为西汉这一全新的王朝尽心尽力,辅佐了汉高祖刘邦以及其儿子汉惠帝刘盈,是名副其实的两朝元老。萧何为人谨慎,更是教导其后人不要凭借家世欺压百姓。
萧何第二十四世孙萧道成
萧何生于公元前257年,是沛丰人。萧何本来只是沛县一个小小的主吏掾,但因为结识刘邦后,他的命运被改写。当时恰逢乱世,天下战火纷飞,有志之士纷纷揭竿而起。两人感慨于陈胜与吴广的起义,便决定在沛县发动起义。萧何看准时机,推荐刘邦为起义军队的首领。在之后的日子里,萧何一直尽心辅佐刘邦,帮助刘邦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难得可贵的是,萧何一直对刘邦忠心耿耿,毫无二心。
后来,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成为了皇帝。刘邦感激萧何的帮助,加封萧何为酂侯。在萧何死后,其长子继承了萧何的爵位,小儿子也被册封为筑阳侯。萧何的后人中,一共有四世因为触犯了法律,被当时的皇帝剥夺了爵位。但过不了多久,皇帝又会开始找寻萧何的后人,重新封其为酂侯。萧何后人的荣耀,是当时那些同僚的后人所不能比拟的。等到西汉王朝覆灭后,萧何的后人也散落民间,大多居住在关中地区。
时间匆匆而过,萧何后代中最为有名的莫过于南齐的开国皇帝萧道成和南北朝时期梁国的建立者萧衍了,两人分别是萧何的第二十四世孙和第二十五世孙。
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谁说的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成语一直流传至今,它是指事情的成功与失败都是因为同一个人,这成语在今天看来还是有很深的涵义。我们也知道这句成语讲的是西汉丞相萧何与大将军韩信的故事,但万事总有一个来源,那么这句成语它出自哪里呢?
韩信被萧何所杀图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将军,一生征战四方,屡建奇功。韩信本是项羽的部下,因为得不到项羽的重用,于是转投到了刘邦的麾下。但刚开始时,刘邦只是封了他一个小官。就在韩信眼看自己建功立业已无望之时,他结识了时任刘邦谋士的萧何。在一番交谈之后,萧何慧眼识英雄,认为韩信是一个有杰出军事才能的人。萧何随后便向刘邦保举了韩信,刘邦也封韩信为大将军。
等到天下安定后,成为皇帝的刘邦便开始猜忌韩信,认为他有二心。韩信因不满刘邦处处针对他,便趁着刘邦外出平乱之际,暗中勾结他人,想要造反。当萧何得知韩信要造反的消息后,非常的震惊,韩信可以说是由他一手提拔上来的。为了天下太平,萧何无奈之下设下圈套,宰杀了韩信。一代名将韩信,就这样落下了他人生的大幕。
这句成语出自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的《容斋随笔》里。洪迈,生于公元1123年,是南宋时期有名的文人。洪迈出生于官宦之家,在公元1145年高中进士,从此官途一路顺遂,最后官至宰执。在洪迈为官期间,他利用空余时间,笔耕不缀,写下了后世有名的《容斋随笔》一书。《容斋随笔》的内容十分丰富,是一部囊括哲学、艺术、文学、历史等各个领域的著作。
萧何刀笔吏出自何处
“刀笔吏”从字面上来讲是指古代的文人和政客们常常随身携带笔和刀这两样东西,这样就可以随时修改文章。到了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演变,历朝历代的文官们就被称为“刀笔吏”了。根据史料可考,西汉的开国大臣萧何也是出身于刀笔吏。
萧何剧照

萧何出生在公元前257年,是沛丰人。萧何在幼时便十分的聪慧,是远近闻名的神童。等成年后,萧何便成为了沛县的刀笔吏,主管文书一类的杂事。同时,萧何十分喜爱研究历朝历代的法律典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萧何结识了时任秦泗水亭长的刘邦,两人一见如故。经过一番交谈后,萧何认为刘邦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日后一定会有所成就。当时恰逢乱世,天下豪杰纷纷揭竿而起。萧何与刘邦两人感慨于陈胜与吴广的起义,决定在沛县发动起义。
起义之后,在萧何的谋划下,刘邦成为了起义军的首领,萧何自己成为了刘邦的刀笔吏,也就是类似于现今秘书一类的职务。
萧何一直尽心尽力的辅佐刘邦,为刘邦出谋划策。在进入咸阳城后,刘邦和众将士被咸阳城的繁华所吸引,沉醉其中不愿醒,只有萧何一人保持着高度的清醒。萧何派人包围了丞相府与御史府,不让他人入内。同时,萧何将两府中的图书典籍一一登记在册。秦朝当时的大小事务皆归两府管理,里面的图书典籍包含了秦朝的人口、地形、法律等各个方面。萧何在当时之所以会注意到这一方面,这跟他是刀笔吏的身份有关。
萧何荐信从哪里来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是当时杰出的军事家,有着十分出色的军事才能。韩信本来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由于萧何慧眼识英雄,让韩信得以展示自己的才能。
韩信剧照图
韩信,生于公元前231年,是汉初三杰之一。韩信原是项羽的部下,因为得不到项羽的重用,在机缘巧合之下转投到了刘邦的麾下,希望能够建功立业。但结果并不如韩信所愿,刘邦并不认为韩信有什么雄才大略,只是封了他一个管粮草的小官。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韩信认识了时任刘邦军师的萧何。两人相谈甚欢,从韩信的话语中,萧何发现他是一个有谋略,有智慧的人,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萧何便立马向刘邦推荐了韩信,但当时的刘邦并没有在意这件事,依旧没有重用韩信。
韩信眼看着自己一日复一日的蹉跎,根本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于是一气之下,策马离开了军营。韩信独自一人离开军营的事情被萧何知道了,萧何大惊,不顾他人的阻拦,亲自策马去追韩信。终于在小溪边追上了韩信,问清缘由之后,萧何便带着韩信去了刘邦那里,向刘邦保举了韩信,让他相信韩信是一个有杰出军事才能的人。在萧何的游说下,刘邦封韩信为大将军。
之后韩信的表现也没有令人失望,他屡建奇功,一生征战四方,为西汉这一全新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也不枉当初萧何千里追韩信,后又真诚的向刘邦推荐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