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大儒孔子的老婆是谁
历史上古关于圣人孔子的老婆似乎没有任何记载,关于他老婆的一些事迹什么的也就无从考证。但是可以明确的肯定,孔子一生当中也就只有一个老婆,名叫做亓官氏,成亲后还为孔子生下一个儿子。
孔子的老婆剧照
根据历史上对孔子的记载才得知,在公元前532年的时候,年仅19岁的孔子就依照母亲的意愿娶了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子。当时的孔子在季平子手下任职了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官吏,因此有了正式工作和固定收入,可以考虑婚事了。
于是孔子的哥哥伯尼便替他拿了鸡、大雁和小猪、帛锦等聘礼到亓官姑娘家去提亲。刚开始的时候,亓官儿托他的的哥哥将一块绣有一对金灿灿凤凰的刺绣琴套送给孔子作为爱情的定情信物。之后没过多久,俩人便结婚大成。从这样看来孔子与亓官儿,并不是自由恋爱结的婚,按照现代语言来说,他们两个是相亲才定的亲事。
可是相传后来,他们俩就离婚了,至于为什么孔子要休了他的老婆,其原因恐怕还是在孔子自己身上。也许是孔子已经厌烦了亓氏,又或许是孔子随着事业的蒸蒸日上,与他的妻子有了代沟。总之其中的原因,恐怕也只有当事人知道了。
后来在鲁哀公十年的期间里,孔子的夫人丌官氏去世。在宋朝时期追封她为郓国夫人,被儒家后世尊为圣母。如今孔庙中的寝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丌官氏的专祠。孔子夫人在史书上称为“丌官氏”。
后人怎样批判孔子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和改革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思想被视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孔子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哲学上,在教育上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更是其提倡的道德观念在中国历史上传承了千年,孔子也被人们称为孔圣人。他的思想被人们所代代相传,他的言论被人们所传承,但是后世却出现一大波人批判孔子,其中包括毛泽东,巴金、郭沫若等文人。他们为何批判孔子呢?
批判孔子
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孔子宣扬的礼教,认为做君主的要有做君主的样子,当大臣要有当大臣的样子,做父亲的呢就要有父亲的样子,当儿子就要有当儿子的样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总体意思就是要无条件的服从上面的人,做儿子就不能忤逆父亲,妻子要绝对服从自己的丈夫。但是毛泽东却反对这种盲目的跟从,下属如果发现领导的决断有错误,那么一定要站出来反对,老师有错误学生也可以反对,这里没有阶层之分,只要有错提出来,那么领导就必须虚心接受有错改之无错加勉。同时还提出子女也有决定权与自由权,废除父母之命,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由。
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里提到的小人就是底层劳动者,孔子认为劳动者与女人都是靠着贤人养活的,而且还不好养。但是毛泽东却不这么认为,劳动人民才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与生产力,也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群众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而且毛泽东提出男女平等的概念。毛泽东批判孔子多条理论,甚至在文化大革命中反孔子,以上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孔子千年之前提出的道德观念毕竟在封建时期,但是其主流思想还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鲁国的孔子是谁
说起孔子,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是2千多年前的人物,就是这么遥远的人物,如今广受人们所认知。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人们对于孔子的认知都在改变,孔子还活着的时候,处境好点,被人们奉为上宾客,倘若处境差点,就如同丧家之犬。孔子死了之后,反而待遇变好了,从董仲舒开始,逐渐的侍奉为神明。
在如今的中国,对孔子认知最为广受争论的,那就是于丹教授。她曾在《百家讲坛》上讲借过《论语》,她虽然对孔子有着独特的认知和理解,但是有很多对此并不感冒,站在她的对立面,唱反调,她的这种遭遇就有点像孔子生平。谁都知道孔子是在出游列国之后,屡次碰壁,只好回到故居鲁国,开始广收门徒,就此行为在当初的封建社会,这是独特的,因此人们对孔子的行为也是议论纷纷。之前有着各个大儒的认知,现今又多了于丹的个人认知。
其实真实的孔子,跟汉代大儒想的不一样,跟宋代的程朱想的更加不一样了,这一系列的人物和作品,写的都是尊孔,而秦始皇却站在反对孔子的一方,认其为扰乱国家制度的根本。但是这么多人对他议论,孔子依旧站在那里,深受后人仰视,可见孔子的真正价值是有的,只是需要我们去挖掘。
也许在于丹教授的眼里,离那些儒学大家的认知水平不一样,并且相差甚远。听过她讲解的百家讲台的人,都该知道她认知的孔子至少还是善良的,是一个很亲切的形象,给人形成孔子是一个好好先生的形象。但是她讲述不清,到底孔子是谁?这是一个大问题,并且没有答案。或许孔子的道就在身边,我们可以从日常的话语中了解到孔子,真正的孔子,就在于那些不起眼的地方。
无论有多少人诋毁孔子,至少在如今中国,对孔子的拥戴人数是众多的,这就足够了。
孔子世家讲的是什么
“孔子世家”指的并不是孔子的家族,《孔子世家》是一篇记载了圣人孔子的生平事迹与他一生所达到的成就的文章,文章中对孔子的记载极为详细,是一篇世人用于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章。
孔子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同时他还创办了儒家学派,他在各方的成就之大世人皆知。孔子对政治具有非常大的热情,热衷于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使多次碰壁、多次受到失败的打击也不曾想过放弃,一直坚持带领着自己的弟子周游列国,到处向君王游说自己的思想主张。《孔子世家》这篇文章中就用了很大的篇幅来描述孔子一生为实现自己理想而四处奔走的政治活动,颇为真实和生动。
孔子不仅在政治及思想方面有大成就,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也颇大。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办私学,广招学生的人。他的行为打破了教育的垄断,使得普通百姓也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有利于文化知识的传播,他为我国的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孔子世家》中全面详细地描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形象地展现了孔子身为教育家的风范。
同时,《孔子世家》也对孔子的学识渊博与良好的品德修养,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功绩进行了描述。《孔子世家》来自于司马迁的《史记》,从文章的措词与词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感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对于孔子这个人抱有向往和敬仰之情。
孔子周游列国都发生了什么
春秋时期,孔子曾在老子门下完成学业后,带领他的一部分弟子周游列国以宣传自己的主张,想借此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将鲁国作为起点和终点,途中经过了很多国家或地区,这段游历总共花了孔子十几年。事实上,还有一本学术性较高的散文集,内容主要是关于孔子的经历,名字就叫做《跟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像
孔子游历了很多鲁国周边的国家,不论是大国还是小国,他都曾走到过。虽然孔子的游历之旅遗憾地没有过黄河,但是他周游列国的那段经历依旧带给他不少感悟和益处,为他的某些思想主张奠定了基础。

《跟孔子周游列国》的作者是著名作家钱钧华,这本书虽然主要是关于孔子的经历,但是它与一般的人物传记不同,,它是由一篇篇散文构成的。书中不仅有读起来让人身临其境的优美散文,还有几百张精美的照片,那些照片并不是作者从网上随意拉下来的图片,还是本书作者亲身前往那些地方亲自拍摄,并且精挑细选而出的,从中可见作者对这本书的看重。也因为这本书是散文类,增强了可读性。与此同时,这本书其实还具有较高的学术性。毕竟这书中的内容是由作者亲自前往那些孔子游历过的地方调查取材而得来的,并不是窝在室内翻阅各种书籍总结归纳出来的。
总而言之,孔子周游列国这是一大壮举,对他的思想、阅历的拓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的诗表达了什么
孔子给予后世流传下来很多魁宝,毕竟他曾整理过六经,甚至很多文史典籍。其中他自己就留有很多诗歌,但是我们知道孔子的诗歌其实是片语化,根本不成系统,但就在片语之间,他就讲解到了他对诗歌的理解和诗歌的真谛,毕竟诗歌的本质就是抒发内心的情感。孔子论诗
关于诗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欣赏方法,而孔子的欣赏观念较为独特,其实是包含“入乎其内”以及“出乎其外”这两个方面。关于孔子的诗歌就有以下几首: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子贡曰:“贫而无绉……”子夏问曰:“巧笑倩兮……”
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孔子的诗歌就是建立在对社会的理解,可以说是“出乎其内”。众所周知,孔子曾学过琴,并且很快取得较快的琴艺。因此在孔子的眼里,诗歌跟音乐是分不开的。意味着对一个作品的理解,之前你就得考虑到作者本身的细想的理解,才能更好的掌握到诗歌的情感。
因此孔子的“出乎其内”就是重视作者自身的态度,需要我们对其的挖掘,而“出乎其外”那就是另一种理解了,是孔子对诗歌的另一种看法,得重视读者的心理变化。
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孔子整个的诗歌欣赏认知,可见孔子觉得理解一首诗歌就从理性和感性结合去理解,把这个认知活动当成是一个个人的活动,将其放大,就是认识社会的活动。
其实关于孔子的诗歌,很多都融入到《论语》之中,毕竟《论语》中用词简略,有些还出现对仗和押韵的现象,读起来也朗朗上口,这难道就不是诗歌的体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