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物 中国古代建筑 鸱吻 中国古代建筑物正脊上的鸱吻(下)

 

紧接上文

 

在经历了五代十国短暂纷争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宋代。每个时代都有着独有的味道和气质,并且作用在很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方面,建筑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载体。此时的建筑,少了唐代建筑的雄浑气魄,更增添了变化和绚丽,从那逐渐降低了承重角色的斗拱我们便能窥的一二。宋徽宗赵佶的《瑞鹤图》非常精细的描绘了宋代宫殿的形象,此时的鸱吻形象尾部除呼应相对外,向天际略微翘,鱼尾形象更加柔韧,富于动感,此法与北宋年间的“建筑国家标准”《营造法式》中的描述一致;另现存建筑物中山西太原的晋祠、河北正定隆兴寺等处,均能找到北宋遗韵。隆兴寺摩尼殿建于北宋皇祐四年,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座平面呈十字形的大型佛殿,非常可惜的是,这种大殿构造格局没有在后世流行,倒在日本比较多见。其正脊上的鸱吻形象,尾部卷曲,线条流畅,尤其是背部的抢铁非常显著。

 

 

(宋徽宗赵佶《瑞鹤图》)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谈及宋时的鸱吻还有两点值得一说,其一是关于鸱吻的名字,如上文所述,唐中期以后名字产生了变化,由鸱尾变成鸱吻,突出了下部兽口的形象,但基于宋人浓厚理学思想的作用下,其将称呼重新由改回到了鸱吻,我这里有一例,可以与大家分享。五代时后晋人刘珣所著《旧唐书·高宗纪》中记载“八月巳酉,大风毁太庙鸱吻”,但是在宋人欧阳修编撰的《新唐书·高宗纪》却记载“八月巳酉,大风落太庙鸱尾”。同时北宋时山西人王溥在其所著的《唐会要》中也明确指出,鸱尾激浪降雨,因此放置在殿堂上“以厌之”,并且提及“时人或谓鸱吻,非也”。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一点,那就唐代的人更加注重形象,而宋人似乎更加注重鸱尾身上被赋予的含义。

 

另外一点不得不提及的就是南宋时与之相对的北方诸区,由于自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原因,北方诸地建筑常常更好的保存了唐及五代建筑遗风,增添部分北方民族的粗犷豪迈,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今天在河北、山西等地都能看到辽金时代的很多建筑。辽代的鸱吻,将关注的重点更多的放在了兽首的位置,刻画的更为精细,建于辽统和二年的河北蓟县独乐寺,其山门正脊上的鸱吻增添了一个构件,并成为后世定制,那就是与兽首相对,立于外侧鳍背根部的一个小兽首;金代的鸱吻距离鱼尾的形象越来越远了,倒是更加接近于龙的形象,如山西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上的琉璃鸱吻,在兽首嘴巴附近添加了一个前爪。而更为夸张的是位于山西朔州境内的金代建筑崇福寺,其弥陀殿正脊上的鸱吻干脆就都做成一整条龙的形象,龙首处增添了双角,舌头吐出,身体扭转,遒劲有力,恐怕这时候我们再把他叫做鸱吻或者鸱尾都不是很合适了,于是它有了另外一个名字:螭吻。

 

                   

 

         (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鸱吻)                 (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

 

中国古代建筑物 中国古代建筑 鸱吻 中国古代建筑物正脊上的鸱吻(下)

时至元代,与金代上述崇福寺鸱吻形象颇为接近,我们从山西永乐宫三清殿的鸱吻形象就能看到这其中的类似之处,主体造型身上的浮雕龙纹盘延曲折,鸱尾的尾部卷曲的方向也和前代有很大的差别,渐渐强化了向上、向外卷曲的姿态,元朝之后,龙形的鸱吻形象普遍的被应用起来,更为多见。

 


(山西元代永乐宫鸱吻)

 

接下来该走进明清两代了,明朝李东阳《怀麓堂集》这样描述过大家所熟知的“龙生九子”的传说,其中的螭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是其遗像。”另外,在清朝高士奇撰写的奇闻异书《天禄识余·龙种》中描述螭吻,“形似曾,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此时的鸱吻的形象渐渐以“龙吻、螭吻”的形象规制下来,较前代相比,更加显得稳重厚实。明清两代的鸱吻还有一个典型的变化就是上面抢铁(唐代形成的)逐渐演化成了一把宝剑。相传这把宝剑是是“神功妙济真君”许逊的,上插宝剑的说法,其一是妖魔鬼怪最怕许逊这把扇形剑,放在屋顶,可以辟邪;其二是怕鸱吻擅离职,所以要把它死死困在屋顶上,好好工作。但是在明清两代,这把剑的样子也是不一样的,明代的宝剑上做五朵祥云,向内,即龙首方向微倾斜弯曲;而清朝宝剑则没有这些特征,仅鱼鳞装饰。

 

(北京智化寺万佛阁鸱吻)  

          

     

(北京故宫太和殿鸱吻)

 

上面北京故宫太和殿上的鸱吻造型是典型的清朝官式,它的大小尺寸有二至九样,八中不同的规格,故宫太和殿的鸱吻是现存最大的鸱吻,由13块琉璃件拼装而成,高3.4米,宽2.7米,重量达到4300公斤,显示了皇家的威严。鸱吻的这种崇高地位,在清朝一代来看,不光从建筑上的重要性能看到,而且从“迎吻”的仪式上也能看得出来,清朝工部的《工程做法则例》中规定“文官四品以上,武官三品以上及科道官排班迎吻”。

 

当然了,皇家的很多建筑方式在民间同样会以多种不同的样式体现出来,比如在清朝的很多名门望族家的建筑物上那各样也出现了多种类型的鸱吻形象,多以鱼的形象展示出来,在江南一些地区叫做“鳌鱼”,据明人陆容《菽园杂记》所载:“鳌鱼,其形似龙好吞火,故立于屋脊上。”据解,鳌是传说中的大龟或者大鳖,但是也有人认为应该是在南方海域偶见的鲸鱼。但不管怎么说,此时的鸱吻在民间,随着主人的身份,其上所赋予的含义也有所不同,据说大家熟悉的《乔家大院》所描述的山西巨户乔家,寓意招财进宝,且不外露,所以正脊上的鸱吻多为闭口,而同样是山西巨富的王家大院,则是张口,寓意希望家里能够有人出仕为官,为民说话,光耀门楣。有机会去山西旅行的朋友可以留意一下。

 

周六活动,可以去看看恭王府建筑群上的脊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20651/890221911742.html

更多阅读

建队节手抄报资料 关于建队节的手抄报

中国少先队建队日 建队日的来历:中国少年先锋队前身为中国少年儿童队,成立于1949年10月13日。但中国少年儿童的革命组织,从本世纪初的劳动童子团算起,已有70多年的历史了。革命战争时期的少年儿童组织在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都有

中国打造50-60万吨级三体二层巨型航母! 50万吨级巨型航母

内容提要:据日本媒体大胆臆测,中国打造一艘排水量为18万吨的双体航母这一计划只能算是中规中矩,从中国将建第二艘航母的消息传来,野心不应该满足于如此吨级排水量,从试图撼动美国航母霸主地位来看,中国军方将打造50-60万吨级三体二层巨型

中国赤瓜礁建人工岛 重型设备清晰可见 赤瓜礁人工岛最新图片

菲军空中侦察显示,中国正在南海赤瓜礁建设人工小岛。报道称赤瓜礁的岩石和沙子构成已被一个苹果形的白色沙质小岛取代,上面已修建了一些建筑。中间一座蓝色的建筑比较突出,一些成年棕榈树点缀在前面的草坪。另外,在填海作业区,中国正在修

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有感 参观国家博物馆的心得

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有感北京的四月天,乍暖还寒,尤以风大为特色,仿佛要将所有渴望接触春天的人们都赶回屋去。然而国家博物馆重新开放的消息让我有些心里发痒,早想去一睹为快。于是不顾那一天狂风呼号(吹得刚发芽的嫩柳都为之疯狂),我一头

万达电商 烧破局 破局,借“Winport旺铺”杀入建站市场

8月28日,阿里巴巴公司(1688.HK)的官方网站上,正式打出了:“企业建站,就找阿里巴巴”的广告,虽然没大肆宣传,但年初该公司CEO卫哲将推出“颠覆性产品”的说法还言犹在耳。这个“Winport旺铺”的颠覆性体现在哪?“企业建站”在互联网发展10年

声明:《中国古代建筑物 中国古代建筑 鸱吻 中国古代建筑物正脊上的鸱吻(下)》为网友初三拼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