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无为而成其有为 曾国藩:人的无为必须要 “制度有为”

【周二:案例】


(文/宫玉振 来源:商业评论)


导读: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而人的无为,必须建立在“制度有为”的基础之上。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把下属的自利行为引导到对组织有利的方向上去,是“无为而治”的关键。


在军事史上,曾国藩的湘军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湘军是所谓的“官勇”,即地方政府招募的临时性武装,并非国家的正规军,当时的国家正规军是八旗和绿营。然而曾国藩却在很短时间内,将这样一群来自草根的散兵游勇打造成那个时代最具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部队,乃至令“湘军精神”流传后世,成为“团队精神”的代名词。他是怎么做到的?



绿营为何不能打?




这得从曾国藩编练湘军时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说起。曾国藩当时并没有先探究“湘军如何能打”,而是先分析了“绿营为何不能打”。要知道,绿营是经制之兵,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他们的对手太平军是一批揭竿而起的农民,根本没受过什么军事训练。然而在太平军面前,绿营一触即溃,望风而逃,将大清王朝的半壁江山转眼之间就送给了太平天国。

绿营为何不能打仗?曾国藩在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绿营存在巨大的制度缺陷。

绿营采取的是“世兵制”,即士兵由国家供养,世代为兵,各地都有绿营。一旦发生战事,就采取抽调的制度,东抽一百,西拨五十,组成一支部队,然后派将领带兵出征。这样的结果是:兵不识兵,将不识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用曾国藩的话说,这就像砍树枝一样,东砍一条,西砍一根,然后捆到一起,形不成一个整体。既然大家互不熟悉,没有交情,那么大家都明白,遇到危险,就甭指望别人会来救自己。既然别人不会来救自己,那么打起仗来就谁也不肯冲锋在前,独履危地。相反,生死之际,所有人的本能反应都是自己先逃命。这就是绿营作战的特点,也就是曾国藩说的“近营则避匿不出,临阵则狂奔不止”,“胜则相忌,败不相救”。在他看来,这样的军队,即使“诸葛复起”,也是打不了胜仗的。

所以,湘军要想镇压太平天国,就必须从制度上进行彻底改变。



全新的制度设计




曾国潘在湘军采取了全新的制度设计。与绿营的世兵制不同,湘军采取的是招募制,而且是层层招募制。具体来说,就是大帅招募自己手下的统领,统领招募自己手下的营官,营官招募自己手下的哨官,哨官招募自己手下的什长,什长招募自己手下的士兵。

湘军的待遇很高,所以不愁招不到兵。但只有上司招募你,你才能进入湘军,得到升官发财的机会。这样一来,士兵势必感激自己的什长,什长势必感激自己的哨官,哨官势必感激自己的营官,营官势必感激自己的统领,而统领势必感激自己的大帅。如此,从大帅到士兵,湘军就像一颗大树,“由跟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组织内部全部打通了。“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平日既有恩谊相孚,临阵自能患难相顾。”由此,在湘军内部,人和人的关系也就跟绿营不一样了,不再是捆在一起的树枝,而成为一个由感情纽带凝聚起来的整体。


招募制只是曾国潘制度设计的第一个层面,更厉害的是在第二个层面。曾国潘规定,在作战过程中,任何一级军官一旦站死,那么他手下的军队便就地解散。比如,营官战死,那么整个营地就解散,全部赶回家去,一个不留;以此内推,哨长、什长都是如此。这会导致一个什么结果呢?这样一来,所有人都会做一件事情,就是一定要保住自己的长官。因为只有保住长官,你才有继续升官发财的机会。保卫长官本来是一种道德要求,但湘军通过制度使其变成了最符合下属自己利益的行为。由此在湘军中,道德的要求和利益的追求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王闿运在《湘军志》有言:“其将死,其军散;其将存,其军完。从湘军之制,则上下相维,喻利于义。将卒亲睦,各护其长。”这便形成了曾国潘所说的“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行。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的“死党”。这是湘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来源,也解释了为什么湘军和绿营同处一个时代,绿营士兵打起仗来首先想自己逃命,而湘军士兵首先想保卫自己的长官。


一切皆是因为制度设计的不同。制度是什么?制度是决定和改变人行为的东西。人都是理性的,人都知道什么样的行为对自己最有利。


管理者的关键任务是能够制定出有效的制度,把下属的自利行为引导到对组织有利的方向上去。就像曾国潘治理湘军一样,在确立基本制度后,他根本不用自己挥着战刀在后面逼下属冲锋陷阵,下属自然就知道往前冲。下属的行为已经变成了自觉、自发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对他们自己是最有利的。


人以无为而成其有为 曾国藩:人的无为必须要 “制度有为”

"异数"华为



反观商业世界,华为公司也算是一个异数。


华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价值观,而在今天这样一个消费主义的时代,华为近15万员工,而以80后为主,为什么能形成艰苦奋斗的文化?他们怎么会信奉艰苦奋斗的精神?


这也要归功于制度设计。华为的制度设计是“高效率、高压力、高工资”,从招聘、待遇、晋升到淘汰,所有的制度设计都围绕着“奋斗”这一主题展开,围绕着保证奋斗者的利益最大化而展开,有责任心和有才能的人会不断进入公司的中坚层。在激励方面,华为采取的是“1+1的机制,即薪酬由工资、奖金和股票分红收入三部分构成。在华为高速发展期,内部股分红高达70%。在这种机制下,员工工作的目的就不仅仅是为了拿到基本工资。奖金使得员工有了主动提高集自己绩效的动机,而股票红利使得员工会主动关注企业的整体业绩。员工的个人利益和企业的整体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员工和企业形成了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华为由此被打造成一个奋斗者的平台,奋斗由此也就变成了员工自觉、自发的行为,从而推动着公司的迅速发展。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湘军和华为的例子告诉我们:人的无为,必须建立在“制度有为”的基础之上。而有效的制度设计,又必须建立在对人“自利”本性的把握上。


版权声明:管理的常识致力于好文精选,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联系方式:010-88379618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分享给您的朋友们!



近期精彩文章(回复数字获取):

51026 王健林:军事管理?扯淡!

51025 人生最大的捷径是阅读一流的书

51023 领导力的第一句话——我来

51015 凡是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没有一个不成大器!

51014 晨会应该这样开!

51012 你,为什么不敢上台演讲?

51011 当日子开始循环,我们该不该不耐烦?

51010 你今天真好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21351/33694482653.html

更多阅读

曾国藩经典名言警句!至情至理! 曾国藩警句

 曾国藩被后人誉为“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的做人36字诀,来自对曾国藩经典思想的精辟解读,推荐与您! " 锋芒毕露,为当权者所嫉,亦为同事所嫉,前者担心有人争权,后者出于嫉妒。" ● 小人专望人恩,恩过不感。君子不轻受

二十四史 曾国藩 曾国藩用人之道(二)

燕昭王因采纳郭隗之言,礼贤下士而得乐毅;刘皇叔因听取徐庶之荐,三顾茅庐而得孔明。古往今来,凡能成就大事业的人,无不是倚仗优秀人才的辅助而取得成功。曾国藩亦是如此,为能够延揽人才,可谓使劲手段,费尽心机。   曾国藩在组建“湘军”

用人方略:曾国藩最为人推崇的“杀手锏”

 一个手无缚鸡之力、胸无用兵之策的文弱书生,曾因兵败走投无路,两次投水、多次以剑自刎未遂,还给儿子写绝命信,叮嘱子孙后代永不再带兵征战——而正是这样一个人,最终成为驾驭千军万马的最高统帅,打出了“无湘不成军”的传奇,并被朝廷封

曾国藩绝学 创业当学曾国藩

   “为官当学曾国藩,经商当学胡雪岩。”  这是一句民间极为流行的话。前半句告诉我们,曾国藩的为官之道与处世之智慧是非常厉害的,是最值得有志于仕途发展的人学习的。但通过对曾国藩的深入研究,笔者发现,曾国藩更值得想成功创业的

袁雪芬与陆锦花恩怨 曾国藩与李元度的恩恩怨怨

李元度(1821-1887),字次青,一字笏庭,号天岳山樵,晚号超然老人,湖南平江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原为曾国藩的门生,咸丰三年(1853)便充任曾国藩的幕僚,其资历仅次于曾国藩的老友郭嵩焘、刘蓉等人。咸丰四年冬,曾国藩被太平军大败于九江、湖口,

声明:《人以无为而成其有为 曾国藩:人的无为必须要 “制度有为”》为网友给力侽刄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