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秦灭周的意义在哪里 秦灭周迁九鼎有什么意义

秦灭周的意义

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的时间算是比较久远的,这段时间内七国鼎立,七国间的战争不断,各国也纷纷经历了或者由强到弱,或者由弱到强的过程。虽然这个时期内七国各自为政,但还存在着一个名义上的统治者,那便是周国的周天子。虽然周国早已丧失了霸主的实权,但在一定程度上各国之间的关系还有赖于周国的周旋。在秦国逐渐强大之后,周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曾经一度邀请其他六国共同讨伐秦国,但结局却是也失败告终,周国也最终消亡于秦国之手。那么在历史上,秦灭周的过程是怎样的呢?秦灭周的意义又是如何呢?秦灭周的意义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呢?

周赧王之画像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秦灭周的意义在哪里 秦灭周迁九鼎有什么意义

在历史之上,秦灭周是一场必然之战,也是秦国实现统一的基本前提,虽然周国早已没有实权,七国也是只有利益关系纠葛之时,才会想到周国,但它的名义之地位,就已经让秦国感觉到了威胁。

秦灭周的意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待:

第一、秦灭周是有利于秦国大业的统一,只有推翻了周天子之号令,才能为征伐其他六国提供一个名正言顺的出师之名,可以说秦灭周是一场必然且必须发生的战争;

第二、秦灭周这场战争中,可以窥得其他六国之意图,周天子联合的六国中并没有全部到位,仅有楚国、燕国两个国家前来支援周天子,从各国中的出兵情况便可以看出它们对待强秦的态度,也会秦国灭六国的顺序埋下了一定的伏笔。

秦灭周迁九鼎

战国时期,诸国纷争,秦国在统一的进程之中,曾经一再觊觎周朝的九鼎,最终秦国成功灭周后终于拥有了九鼎,那么秦灭周迁九鼎究竟是一件怎样的大事件?秦灭周为什么一定要迁九鼎?九鼎在当时又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呢?

九鼎

九鼎即是鼎,在历史上就是一个身份的象征,自大禹建立夏朝之后,花费大量的精力铸造的九鼎,九鼎就象征着九州,象征着一统天下,也成为了国家一统天下的身份象征,只有天子才有资格拥有九鼎。夏朝之后由商朝拥有九鼎,因商纣王的暴虐导致天怒人怨,周天子推翻了商朝之后,继而成为九鼎的拥有者,拥有了九鼎的周武王也被称为周天子。

秦朝的历代君主均有着称霸之心,而得到九鼎似乎就成为了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历史上秦朝的秦武王甚至为了得到九鼎,亲自举鼎最后吐血不治身亡,但是秦武王的薨逝并没有阻碍秦朝统一大业的雄心。战国时期,诸侯纷纷揭竿而起,打着拥立周国的名号,各自割地为王,周国势力不断减弱,当周赧王继位之后,秦昭襄王治理秦国有方,秦国的领土得到了快速的扩张,其他国家便开始了担心,他们想利用周天子的名号进行集结起义,周赧王也顺势而为,但最后诸侯国却纷纷失约,只有楚国、燕国派了少许兵马前来,于是周国只能受降于秦国,将九鼎交给了秦国,从此周国再也不复存在,也再也没有周天子之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21451/320412550282.html

更多阅读

顽石:施惠而求报,惠人以求名与大爱无言,大爱无疆

顽石:小惠与大爱施惠而求报,惠人以求名与大爱无言,大爱无疆施一饭一粥,帮人度一餐之饥;舍一衣一袜,助人御一冬之寒;劳师动众,为一个农民工讨回工资;大张旗鼓,给几家人送去过年钱物……诸如此类,虽然都是善举,但只能谓之小惠。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 怒不可遏造句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 将不可愠而致战《孙子》十三篇,通读一遍不需要花什么时间,但是要好好领悟其中的思想,则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孙子》是一个完整的军事体系理论,但是对普通读者来说,指是兴趣而已,印象最深的就是两句“主不可怒而兴师,将

第38节:纳什均衡:退而求其次也是一种智慧(3)

系列专题:《思维方式大变革:三天读懂博弈学》  纳什均衡给我们的一个启示就是现实生活中经常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当你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尤其是与你关系亲密的人)发生冲突时,你要学会设法对其进行协调。如果现实不允许你最大限度地满足

声明:《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秦灭周的意义在哪里 秦灭周迁九鼎有什么意义》为网友花心少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