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清官场30年 翻书 | 《我在大清官场30年》:政治全部都是私事

阿内 凯迪网络

《我在大清官场30年》是一本“翻译作品”,原作是晚清一位“省部级官员”的官场日记。因为是实录,它不像小说那样戏剧化。但因为是实录,就可以真实看到当时的大臣,督抚,将军和土匪的形象,甚至可以看到作者怎样跟清朝的三代皇帝聊天。跟它相比,《二号首长》什么的简直弱爆。


我在大清官场30年 翻书 | 《我在大清官场30年》:政治全部都是私事

忍不住开篇就要跑题:这本新书让我想到一本叫《林屋山民送米图卷子》的旧书。

林屋山是今天太湖旁边的洞庭山。光绪十六年(1890年),那地方有一个叫暴方子的巡检(相当于镇长)因为得罪上司被罢官。这哥们儿比较清廉,丢饭碗后比较惨,无米下锅。

林屋山的老百姓打抱不平,就挺身而出。有的送点米,有的送点柴。一个月时间内竟然“蔓延至八十余村,为户约七八千家”。这算自发行为,有点万民伞的意思。当然,在官方看来就是一种抗议和民意展示。

当年的太湖厅、苏州府等各级政府当然很恼火,表示要“严密查访,从严惩办”。但暴方子反正已经退休,就大胆回击:这是民意,“怨者不能阻,爱者不能劝”。

我一直以为,这个故事很有烟火气息和人情味,暴方子的形象也活灵活现。咱没法拍《纸牌屋》,没法写赵黎平厅长杀人的剧本,但如果以暴方子为主角写一个电视剧,绝对不输《铁齿铜牙纪晓岚》这种戏说型的剧,甚至可以承担古装剧题材升级换代的任务,因为它是真的写实。

这书与《我在大清官场30年》有啥关系?



作者: 黄云凯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My 30 years' Official Career in Qing Dynasty

出版年: 2015-2-1


《我在大清官场30年》实际是一本翻译作品。原作叫《道咸宦海见闻录》,是一位生活在清朝嘉庆至光绪年间、名叫张集馨的“省部级”官员写下的官场日记。现在有一位叫黄云凯的当代作者,将一百多年前半文半白的日记,翻译成今日的白话,于是就有《我在大清官场30年》。

抛开书写的时代相近这一点,和《林屋山民送米图卷子》一样,2015年的这本新书,其写实程度,也会让看惯各种清朝古装剧(尤其是官场戏)的中国读者感到陌生。真是一个诡异的逻辑。


作者张集馨是江苏仪征人,生于嘉庆五年(1800年),死于光绪四年(1878年)。他从1836年外放为官开始,三十年间在8个省任职,当过知府、道员和巡抚,最终被革职,经历过晚清一段癫狂的岁月。

“翻译者”黄云凯在书中说,按中国历史的逻辑,清朝的灭亡是没有道理的。在中国,一个王朝灭亡,总是源于皇帝的失败。一是暴,像隋炀帝;二是昏,像汉灵帝;三是弱,像汉献帝;四是懒,像明朝的万历。但这四种皇帝,清朝一个都没有。清朝皇帝更多是勤政,比如康熙这样的。

要命的事情全部发生在晚清,尤其是张集馨亲历的三十年:腐败像瘟疫一样从上到下蔓延,最后只能用两个字形容:鱼烂。

比如第91页他写下的一种对比:“京官职位比地方官清贵,但收入少得多。单靠一份俸禄连养家糊口也成问题。地方官则不然,除了薪俸和京官没有的养廉银,还可以利用行政和财政系统的各种特性,设立收费项目。但京官也可以利用行政系统,去影响地方官的升降。于是京官和地方官便形成一种经济上的调剂。”

这种情况和“鱼烂”一样,都是熟悉的味道。只不过流水落花、星移斗转,白银变纸币、添加一点“烧坏验钞机”的新成分。如果你有留意近年“大案要案”——从刘志军到武长顺——的各种数据,就可以感叹谁也挡不住历史的车轮在原地打滚。

我一直以为,从人性角度看,这星球上根本不存在公事——所有的事情都是私事,尤其是在政治上。即便覆盖有某一套民主制度,亦是如此。

阅读《我在大清官场30年》,再一次加深我的这种偏见。书中有个例子:1849年时,张集馨在四川担任主管司法的按察使。当地有个陋习:一个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时,族内动不动就要组织数十个人去送考,族群之间要互相争面子、争位置,搞得考场外面很拥挤,往往让那些入场顺序在前的考生挤不进去。

当时,张集馨向四川都督琦善建议,应该效仿江苏的做法:提前贴出告示、分时间安排不同县籍的考生进场、在考场外竖起栅栏、送考的人不准入内……不遵守秩序的立即拿下。

这一方法果然奏效。但事后张集馨面对琦善的表扬,只说自己是效仿“江南旧制”。他没敢告诉琦善,这些做法其实不是旧制,而是林则徐的发明。因为琦善和林则徐是死敌,二者关系一塌糊涂。

在宦海沉浮多年的张集馨笔下,类似情况还有一些——从筹集赈灾银两,到查办亏空案,从惩治四川土匪,到打击太平天国——他最初都持公事公办的态度,最后揣着一种“私事才是源头”的小心翼翼,去完成任务。

跟这些恼人的地方事务相比,完成皇帝亲自交待的国家任务,可能还轻松一些。《我在大清官场30年》的一个精彩部分,就是张集馨在1836年至1863年间六次被皇帝召见的真实情景。

1836年,张集馨到山西担任知府前,第一次见到道光皇帝。此时距离清朝实行卖官,已有一些年头。从道光与张集馨的对话可以看出,皇帝头脑非常清醒。道光说:“那些捐班出身的官员,我总是不放心。那些人将本求利,一旦上任,其心可知,其行可知。科举出身的虽然也有利欲熏心之徒,但毕竟顾及一些礼义廉耻,稍作警告就会有所收敛。”

这次见面结束前,道光最后嘱咐张集馨的一句话竟然是:“切记不要自暴自弃。”可见,他对第一次到地方任职的张集馨即将遇到什么事情是了然于胸的。

1847年的第二次召见,道光谈的是“四川的刑名事务全国最多。每年秋决时,四川省就要整整一天,缓决的黄册子堆得到处都是。”1849年第三次召见,他和张集馨谈的是前一年琦善攻打康巴地区瞻对(今新龙县)的事情。

从这三次见面可以看出,道光的谈话总是落到实处,并给出处理意见。但继位的咸丰不是这样。咸丰更有点“空谈误国”的意思。

1856年,张集馨第一次见到咸丰时,后者才25岁。他不停地向张集馨提问。针对的虽然也是热门事件,比如清军在江苏与太平天国的战斗,但在张集馨回答后,咸丰拿不出具体的措施,更做不到像道光一样“指导”。

三年后,他第二次召见张集馨时,没有明显进步。还是不停地问,问的还是“从京师到福建省有多少路”这样的问题。

1863年正月,当补授陕西按察使的张集馨第六次被皇帝召见时,他见到的是只有两三岁的同治。整个过程中,“小皇帝几乎不说话,问话的是两宫太后”,也就是慈安和慈禧。

通过六次谈话的实录,好像也能捋出一条清朝坠落的清晰轨迹。但在“翻译者”黄云凯眼中,恰恰是处在这条轨迹末端的慈禧,是值得表扬的对象。

黄云凯在后记里提出一种社会形态的对比。他认为,建立在儒家思想上的中国社会,是一种金字塔模式,而不是罗马的圆形剧场模式。

如果是剧场式的社会,台上与台下高度差不多,上台和下台的转换也很快。无论在台上还是台下,都必须遵守秩序,否则就会乱。这种乱对台上台下的人都没有好处——看的没法看,演的没法演——所以大家都遵守秩序。

但金字塔的社会完全相反。塔基与塔尖的高度相差悬殊。因为不是大家都能爬上去,所以大家都不遵守秩序。这样的社会里,虽然也有制度,但没人真正把它当一回事,因为对他们而言,能够超越制度是一种实力。塔顶上的人是超越全部制度的,直到塔基上有人将整个金字塔推倒。

所以,在作者眼里,慈禧在1901年时决定实行君主立宪,实际是在挖金字塔的墙脚,打下剧场的地基,本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当然,这也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反正,时间没有给清朝机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21451/430210429205.html

更多阅读

沙发大卖场1500元左右 大卖场转型

    自今年初家乐福宣布关闭西安北大街门店后,外资零售巨头关门事件就持续不断,而本土零售企业的关门则表现得更为惨烈。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度零售企业关门停业事件近40起,其中主要是大卖场。    然而,就在一些大卖场纷

斗不过我的五菱宏光 便利店未必斗不过大卖场

家住长沙市芙蓉区定王台的周先生最近在小区租了一个30平方米左右的店面想开一个便利店。但是他又担心,地处市区繁华地带不知道像这样的小便利店是不是能生存下去呢?于是周先生便请教了一位在长沙市某大型超市当经理的朋友李先生,想请

怪物猎人x关键人物 进大卖场应打通的8个关键人物(1)

 近几年,大卖场作为一种发展迅速以及渐趋成熟的零售业态,在企业的销售渠道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销售产品还是提升品牌形象,大卖场都成了众多国际及国内品牌激烈逐鹿的地方。   我在上海一家日化企业做营销咨询时发现,该

质量问题重复发生 当在大卖场发生产品质量问题时怎么办

       只要是做生意,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事,在大卖场发生产品质量问题便是其中之一。产品质量问题作为最容易发生而又最难控制的生意事故,其恶劣影响和负面效应通常让供应商疲于应付苦不堪言。小则赔笑陪钱,大则上法院上媒体

关键词猜人物 大卖场,打点好八个关键人物

  近几年,大卖场作为一种发展迅速以及渐趋成熟的零售业态,在企业的销售渠道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销售产品还是提升品牌形象,大卖场都成了众多国际及国内品牌激烈逐鹿的地方。   我在上海一家日化企业做营销咨询时发

声明:《我在大清官场30年 翻书 | 《我在大清官场30年》:政治全部都是私事》为网友抹去色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