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他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1857年7月18日出生,今天是其诞辰159周年纪念日。
很多人对辜鸿铭比较陌生,其何许人也?概而论之,生有“四洋”: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还讨了日本女人作小妾。(图为辜鸿铭和他的日本小妾吉田贞)
辜鸿铭是一位博学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又精通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学者,号称“清末怪杰”。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图:1924年,泰戈尔访华时与辜鸿铭(右二)、徐志摩(左二)等人合影)
辜鸿铭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马来文等9种语言,通晓文学、儒学、法学、工学与土木等文、理各科。他创造性地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将其传播至西方。(图:辜鸿铭画像)
晚清以来,中国形象被严重扭曲。学贯中西、特立独行的辜鸿铭,于1915年出版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此书一出,轰动西方,后被译为多种文字。

辜鸿铭对中国书法有着独特的理解,他曾说:“中国人的毛笔或可视为中国人的精神,一旦掌握了它,就能够创造出美妙的书画来;而西方的钢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图:2011年,辜鸿铭书法《敦行不怠》拍出35.8万元。)关注教育,反思教育;更多教育人物,请订阅本头条号“教育丰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