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龙点睛的拆字联
拆字联是指联中采用文字离合的方法,很巧妙地制作联语。能拆字巧妙,兼且联律工严,已然不易;再制成精美的连环拆字联,其难度可想而知。好的拆字联不仅能使语言曲折有致,而且又耐人咀嚼,启人智慧,富于趣味性。 古代文人杨邃庵的他的学生一次郊游到江边,看见鸿雁在空中飞翔,他便把“鸿”字拆开吟出上联试他的学生: 鸿是江边鸟; 这个学生思考片刻,随口对道: 蚕为天下虫。 鸿由江、鸟二字组成,蚕由天、虫二字组成。一是左右结构,一是上下结构。一作鸟,一作虫,江对天,可为严对之例。 传说,康熙求才若渴,一旦发现,便不拘一格地重用。一天,康熙听说一位和尚很有学问,便请他来宫中下棋。康熙连输三盘,出上联试和尚: 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 此联拆“岩”、“枯”、“柴”三字而成,文字连贯。不料,和尚随口而出: 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 康熙一听,和尚妙拆“泉”、“好”、“妙”三字,对得无懈可击,心中十分高兴,便委以重任。 咸丰年间,有一位知府叫卜昌,他小有才气,但傲气十足。有一天,他来到一家学馆,见两个学童正在读书,便想卖弄文墨,于是同两学童对句。卜昌冷笑道: 两火为炎,既然不是盐酱之盐,为何加水变淡? 一学童笑着对道: 两土为圭,既然不是乌龟之龟,为何加卜成卦? 卜昌一听骂他是乌龟,气得满脸通红。 据说,有两姓联姻,男方姓潘,女方姓何,在举行婚礼这天,一客人赠联祝贺: 嫁得潘家郎,有水有田方有米; 娶得何家女,添人添口便添丁。 上联以“水、田、米”合成“潘”字,下联以“人、口、丁”合成何”字,既暗含双方的姓氏,又反映了双方的愿望,幽默诙谐之中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西湖天竺顶有一座庵寺,叫“竺仙庵”,庵边有个泉眼,泉水极其清冽。有两个脱俗静心修道的人,经常在庵中用泉水煮茶品尝。有一联悬于庵门: 品泉茶三口白水; 竺仙庵二个山人。 上联“品”拆成“三口”,“泉”拆成“白水”;下联“竺”拆成“二个”,“仙”拆成“山人”。把道士在庵中的情境写得惟妙惟肖。 清代文学家魏源,9岁时就参加县里的童子试。老师有些不放心,就说:“你将参加考试,是否胸有成竹?我先出一上联考考你”。老师吟道: 闲看门中月; 魏源人小聪明,仅看了一眼墙上的《春耕图》,就对出了下联: 思耕心上田。 上联“门中月”即繁体“门”字,而下联的“心”、“田”字合起来是“思”字,由于田在心上,故称“心上田”。上联写人和景,表现了文雅之士的闲情逸致;下联则比较含蓄,寓意深刻。 清朝才子纪晓岚与丁云和尚为棋友。一次,纪晓岚去竹林找丁云,丁云不在,纪晓岚就独坐廊下等候。很久,丁云才回来,纪晓岚起身行礼,吟一联道: 竹寺等僧归,双手拜四维罗汉; 丁云一听,连忙还礼答道: 月门闲客在,二山出大小尖峰。 两人大笑。上联将“等”字拆开,为“竹”和“寺”;“双手”为“拜”;“四维”则为“罗”字的繁体字;“月”字在门内,为繁体字;两个“山”为“出”字;“大”、“小”为“尖”字。 据传一个叫金章宗的皇帝,从小就喜欢汉文化。他有一个妃子叫李妃,不但长得漂亮,而且聪明好学,深得金章宗的宠爱。一天晚上,金章宗跟她坐在露天台上乘凉,忽然想出了个上联,就笑眯眯的对李妃说: 二人土上坐; 此联字面意思并不难理解,但从文字上看,两“人”往土上一“坐”,正好是个“坐”字。所以看似不难,但对出下联并不容易。 李妃听了,抬头看看月亮,慢慢吟道: 一月日边明。 就是说月亮靠在太阳旁边才会发出光亮。这句话另外一层含意是,我李妃就是月亮,皇上您就是大阳,我只有靠在您的身边才会发出“光亮”——才有我当皇妃的光彩。这也是析字联,“月”往“日”边一靠,正好是一个“明”字。下联和上联对仗工整自然,很见功夫。 本非正人,装作雷公模样,却少三分面目; 惯开私卯,会打银子主意,绝无一点良心。 清同治年间,四川一县官姓柳名儒卿,欺上瞒下,人称其为“柳剥皮”。有人便用他的名字作了这样一副拆字联。上联拆“儒”字,即“亻、雨、而”三部分:“亻”—非正人,雨—装作雷公模样,而—却少三分面目(面去三为而);下联拆“卿”字,即“卯、艮”两部分,“卯”—惯开私卯,“艮”—绝无一点良心(良去点与艮近似)。借对“儒卿”二字的拆析与描划,贬斥“儒卿”的阴险歹毒,字字句句鞭挞入里。 相传,清朝才子纪晓岚,入朝日久,不免有思乡之感,乾隆皇帝看出了他的心思,便说:“我看你面色悒郁不乐,必是—— 心口十思,思子思妻思父母; 纪晓岚以实奏闻:“皇上说得对,如蒙恩准回乡省亲,我便—— 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明代文学家蒋焘少时有才气。一日,父亲的友人来访,交谈中,友人出了一上联: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蒋焘见大家正在吃西瓜,于是对道: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上联妙在“冻”与“洒”字上,下联妙在“切”与“分”字上,合起来是一副“雨天吃西瓜”的风俗画。 明太祖朱元璋一次微服私访,来到一家酒店,与一位监生对坐。朱元璋问监生:“祖籍何地?” 监生答:“重庆!”朱元璋便出一上联要监生对: 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庆府; 监生观此游人气度不凡,举手之间有王者之贵,心中一动,应声对道: 一人为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朱元璋听罢大喜,钦赐他为大学士,后官至编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