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心理学根基业已动摇,我们使用表达过去世界的语言来掌握今日世界的意义。过去的生活看似更为接近我们的本性, 但其原因只是:过去的生活更为接近我们所使用的语言罢了。——Antoine de Saint Eaupery
过去35年来,大家对于家庭塑造人的力量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力远大于我们的想象。我们现在了解家庭 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拥有自己的结构法则、组成分子以及家庭 规则。
家庭规则影响我们的安身立命,最重要的是其中反映出父母对生命的信念和价值观,也决定了他们用什么方式来养育子女。
父母的教养方式形成了孩子的自我概念。儿童是每一个文化 里最重要的自然资产,世界的前途有赖于下一代的自我形象,而孩子对于自我的观点会影响他们在生命中一切的抉择。
现代家庭出现危机,与我们教养子女的方法有关,并且会在家庭中代代相传。
羞愧感:灵魂之病
我认为许多家庭的规则具有伤害性及羞辱性。它们破坏孩子 的内在统一,而带来羞愧感。高夫曼(Gershen Kaufman)所著《羞耻心》(Shame) 一书中对羞愧感的定义是:“羞愧感是一种灵魂的病,是对自我产生最尖锐的痛苦之感。它或许出现在我们受到羞辱而呈现怯懦,或挑战失败之时。羞愧的心情是一种内心的伤痛,将我们与别人隔离开来。”
高夫曼认为羞愧的心态否定完整的人性,是许多心理困扰的 根源。诸如,忧郁症、孤僻、自我怀疑、偏执,甚至强迫行为、
精神分裂、完美主义、自卑、自恋、边缘性人格等,其中皆有羞 愧的心态作祟。它是灵魂的杀手,一旦人的羞愧已经内化成功, 生命便会渐渐被一种心理上的麻木凌迟至死。基本上,羞愧感是一种完全的自我否定,铸成于我们早期与人相处的原始经验,也 影响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

羞愧感与健康的羞愧
“羞愧感”不同于“健康的羞愧”。健康的羞愧是“我做错了”,而羞愧感是“我是个有问题的人”;健康的羞愧是“我犯了 一个错误”,而羞愧感是“我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健康的羞愧是 “我的行为不太好”,而羞愧感是“我不好”,两者大不相同。
在过去的150年中,我们教育子女的方式没有多大改变,反观社会上逐渐上升的离婚率、青少年问题、药物滥用、近亲乱伦、 饮食无度以及身体虐待等,逐渐显示出问题的严重性。这些现象 在告诉我们,旧有的养育方式已经不适用了。
遗弃导致羞愧
有的父母在教养孩子时,基本上是用各种遗弃的方法来控制他们,而孩子从中学到羞愧。父母遗弃孩子有以下多种方式:
1. 放弃抚育孩子。
2. 以不妥当的情绪示范,教导孩子如何表达情感。
3. 对于孩子的情绪表达不给予回馈。
4. 不满足孩子发展中的依赖需求。
5. 对孩子施以身体、情绪、精神以及性方面的虐待。
6. 利用孩子满足父母自身的依赖需求。
7. 利用孩子维持或挽救婚姻。
8. 父母企图对外界隐瞒或否认他们见不得人的秘密,以至于 孩子为了维持家庭的稳定而奋力保密。
9. 不陪伴、关心及指引孩子。
10. 父母的品行不端,使孩子蒙羞。
儿童期的孩子对父母的关怀需求是永远不会满足的。没有任何一个5岁的孩子,能够独立离家去自创前途。通常孩子到15岁以后,才会有离开家庭及父母的欲望,在这之前,他们一直都需要父母的照顾。
然而,父母的遗弃扭转了大自然的秩序,孩子不但得不到关 怀,而且必须要去照顾父母。他们变得孤独和疏离,因为他们失去了每个孩子都该享有的珍贵、独特的童年。父母的遗弃也因而造成孩子羞愧、自卑的内心。
假我出现
一旦内心有了羞愧的声音,面对自己便成为一种痛苦的经验。 基于补偿心理,人会创造出一个虚假的自我,以便让自己生存下去。
“假我”可以保护自己不去面对真实自我的痛苦及内心的寂寞。在伪装多年之后,个人的真我将变得麻木,再也不知道自己 是谁了。
假我所带来的危机远超乎人的想象,因为许多为人父母者也隐藏着充满羞愧的内在,不敢面对真正的自我,而且他们也曾被 自己的父母遗弃过。成千上万的成人,说话及衣着看似成人,但 事实上都只是个“大”孩子。这些表面长大而内心不成熟的人管理着我们的学校、教堂,甚至政府,而且他们一个个也都成了家。 本书所要讨论的就是今日家庭的危机——这些不成熟的人所教养的孩子,将来也会成为不成熟的成人。
家庭规则
许多教养孩子的规则得到宗教及教育系统的肯定与支持,所 以变得有些神圣而不可侵犯,以至于质疑这些规则仿佛是一种冒犯。这也正是问题严重的所在。 就像“国王的新衣”这个故事,人民被迫忽视国王没有穿衣服的事实。今天的家庭问题也有如火灾般严重,但没有人被允许 去正视它。大家一同否认问题,以便遵守我们传统文化中特有的 “不多话”这个老规矩。这个规矩深植于教养子女的法则中,例如,孩子有耳无嘴,孩子要毫无异议地听话,发出异议就是不乖。 这些孩子长大之后仍遵守着上述规则,继续把这些规则传给第二 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
最糟的是这些“神圣”规则中,有一条是“不可对规则质疑”,甚至不能讨论,因为讨论也是对父母不敬。
现在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必须打破禁忌,运用家庭系统的新知识,重新评估我们的家庭规则,否则危机难以解除。我们必须转换那些家庭规则,以解决我们的强迫行为。因为现代人众多强迫性上瘾的生活方式,正是源于羞愧感以及之后伴随而至的孤单和心理麻木。当我们羞愧时,有如灵魂之杯破了个洞——儿时,欲望未能得到满足的我们,仿佛一个无法装满的灵魂之杯,这种 缺憾无法补偿,因为我们永远无法让童年重新来过,不管如何努 力地想将子女、情人和配偶变成我们的父母,都没有用。无论多少次,我们努力想装满灵魂之杯,而那个破洞依然存在。
人在羞愧之后产生无法自主的强迫行为,像是时代的黑死病,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要更多的钱、性、食物、毒品、财产、享乐 和兴奋,如同永无休止的怀孕,永远到不了产期。这些永无休止又永不厌倦的做法,会令自己和他人都受不了。
我们的问题出现在每天的生活里,包括吃什么、喝什么、如 何工作、睡觉、拥有亲密关系、享受性快感、玩……这些事情经 常让许多人忙到无暇感觉自己的伤心和优愁。然而,我们心灵上的破洞和强迫行为指出:一个失落的城市—II、灵深处——在那儿,有一个孩子在废墟之中。
强迫性/上瘾行为
强迫性/上瘾行为的定义是:任何一种与情绪改变有关,且对自己生活有害的行为。这个定义帮助我们了解,并非只有酗酒和 吸毒才是上瘾行为。事实上,在工作或宗教领域里,也有类似的成瘾问题。由于我们在孩童时期与亲人的依赖关系曾经破裂,且 产生强烈的羞愧感,因此当我们长大后,在与人建立关系和依赖 方面就会产生问题,强迫行为也由此产生。
家庭是我们学习与他人相处的地方,在此我们也从父母眼中了解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在其中学习何谓情感的亲密,也 了解何谓感受及如何表达感受。我们的父母及家庭示范了什么感 受可被接受,什么感受被禁止。
我们在家庭系统里学习适应它的需求,同时扮演这个系统所要求的角色,这些角色要我们拥有某些感觉,并放弃另一些感觉。
当我们被虐待时,会用自我防卫来保护自己。例如,压抑自己的感觉;否认问题的存在;转移愤怒到其他事物或朋友身上; 幻想被爱;理想化或假装不在乎;让自己麻木、冷漠,不再有任 何感觉。
当我们变得麻木、冷漠,某些上瘾或强迫行为就会成为改变情绪的工具,它们通常带来“舒服”的感觉,让麻木的我们感到 自己仍然活着,如酗酒、吸毒、暴饮暴食等。另外还有一些改变情绪的工具,如过度工作、疯狂购物、赌博、看电视、强迫性思 考等,这些行为虽然不像前者带来明显的快感,却也能转移情绪。
沉溺成瘾已成为美国人民普遍的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应说是一种死亡方式)。它是一种必须借着不断表现、获得成功, 或借外在事物证明自己快乐或可爱的死亡方式。上瘾行为是当我 们无法面对真实痛苦时的止痛剂;否则,我们就必须面对自己受伤的感觉。
在美国,光是借着酗酒来麻醉自己的便有6000万人,这还不包括与酗酒有关的驾车肇事和家庭暴力事件,酒精已成为这个国 家的头号杀手。
其他的杀手包括心脏病和癌症。心脏病的主因是肥胖症、压力和吸烟。吸烟和肥胖症一样,皆为一种沉溺成瘾;而癌症则与压抑情绪有关。
饮食失调也是一种上瘾行为,它是基于否定自己的情绪—— 尤其是愤怒的情绪——而用饮食方法来杀害自己,包括饮食过量、 拒食挨饿、呕吐及不当节食等,在美国约有60%的妇女及50%的 男性有这种问题。
在美国上升最快的上瘾问题是性癖好。据估计,沉溺于性癖好的人数与对化学药品上瘾的人数不相上下,这个现象导致可悲 的社会问题。许多有此问题的人,对儿童施以性骚扰。在美国, 约有3400万成年女性儿时曾遭受性虐待。
还有一个家庭问题:对权力及暴力的沉迷和滥用,如虐待儿童及殴打妻子等可怕的家庭暴力行为。
暴力本身就容易使人上瘾。此外,任何具有虐待性的关系中, 必然包含了受虐的瘾癖,这是一种极具伤害性的关系,是一种真正谋害灵魂及奴役心灵的上瘾行为。
害人的毒性教条
艾丽斯·米勒(Alice Miller)在她的着作《都是为你好》 (For Your Own Good)中,曾把陈腐不宜的家庭规则统称为“毒性教条”。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儿童抚育中的凶残及暴力”。她认 为那些害人的教条是一种侵害儿童权益的暴力,而这种暴力常会重复出现;当那些受虐的儿童长大成为父母后,历史往往重演。
“毒性教条”视服从为最高价值。在服从之外还有整齐清洁、 控制情绪和欲望。当孩子们能依照指示去思考和行动时,他们被认为是“好”孩子;当他们谦恭、讨喜、会替人着想、毫不自私时,他们被认为具有美德。小孩越是“有耳无嘴”、越是“说话适 时”越好。米勒将“毒性教条”摘要如下:
1. 对需要照顾的孩子而言,成人就是他们的主人。
2. 成人像上帝,可以决定是非对错。
3. 孩子要为成人的愤怒负责。
4. 父母犯错可以免受责难。
5. 孩子在生活中的自主独立,对权威的父母来说是一种威胁。
6. 孩子太好强的个性要及早“化解”才好。
7. 管理孩子要早在他们不知道的时候就开始,以免孩子发现 而抗拒父母的行为。
以上这些规则,如果完全遵守,家庭中的某些人(父母)就能完全控制另一些人(孩子)。在现今社会中,除非有严重虐待儿 童的行为出现,否则没有人会为了孩子的权益而干涉父母的管教 方式。
“毒性教条”灌输给孩子一些错误且未经证实的知识和观念。 这些错误信息代代相传,例如:
1.有责任感就会有爱。
2. 憎恨可因压抑和禁止而消除。
3. 父母理应享有尊重,只因为他们是父母,而任何15岁以上 的人,不经训练就能胜任父母的工作。(一个接线生为他的工作所 受的训练,可能都多过许多为人父母者。)
4. 儿童不值得尊重,因为他们只是小孩。
5. 服从能使孩子坚强。
6. 过高的自尊是有害的。
7. 较低的自尊能使人较有利他之心。
8. 对孩子温和(宠孩子)是有害的。
9. 对孩子的需要有所反应是错误的。
10. 对孩子严厉和冷漠,能让他对现实生活有较好的准备。
11. 与其坦白说出心中的不满,不如假装欣赏感激。
12. 表现出来的行为比真正的为人来得重要。
13. 父母不能忍受被触犯。
14. 人的身体是肮脏的。
15. 强烈的感觉是有害的。
16. 父母没有欲望,也没有罪恶感。
17.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今日的父母可能不完全接受上述观点,甚至有些父母持有极端相反的信念,造成另一种不利于孩子的结果。然而上述许多信 念仍不知不觉地被执行,这些信念在我们面对危机和压力时格外 活跃。事实上,父母本身也无所选择,除非他们自己面对或处理过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否则,在下意识里,许多信念已经代代 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