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涂鸦,是一种利用漫画恶搞古代名人杜甫的文化现象。2012年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一组对中学课本上杜甫插图的“恶搞”涂鸦走红网络。被“涂鸦”的杜甫时而扛枪,时而开车,甚至“怀抱姑娘”,时而挥刀切瓜,被一些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杜甫很忙”成为3月末中国互联网的热词之一,并被商业广告利用。某公关团队和新浪微博先后声称此次网络行销为其策划。
杜甫涂鸦_杜甫涂鸦 -由来
杜甫涂鸦2012年恰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2012年3月下旬,杜甫突然在网络爆红,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俨然成了网络红人。“据说,今天杜甫很忙,开完摩托骑白马,送水过后卖西瓜。”一幅普通的语文课本插图,被网友涂鸦成“杜甫很忙”系列。
杜甫涂鸦_杜甫涂鸦 -走红原因
杜甫很忙其实杜甫很忙图片在很早就已经火过了,但是为何近期又再一次爆红呢,一方面是现在社会压力过大,很多学生和上班族借此娱乐消遣一下,毕竟此次疯狂传播的途径是微博,因此面对着快捷的网络传播推荐,所以大家更容易来转发!80、90后的网友,对杜甫这样的人物非常的熟悉,都是自己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人物,因此,面对着对杜甫很忙图片的恶搞,很多一部分是对自己儿时的回忆,有网友戏称,这是对那些年,我们一起恶搞过的古代人物!还有一点就是穿越剧情的影响,面对着穿越剧的疯狂上映,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穿越,但是苦于没有条件,无法实现,但是这不能阻止网友们的恶搞娱乐精神,因此杜甫,不幸中枪了!
杜甫涂鸦_杜甫涂鸦 -蹿红真相
对于“杜甫很忙”持宽容态度的有之,持反对态度的也不少,谁也不能说服谁。中青报的一篇社论《“杜甫很忙”风靡互联网:一场快闪式网络狂欢》则是从网络传播的角度进行了理性的分析,文章说:“今年恰好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纪念,我们也不排除这样1种可能‘杜甫很忙’以及杜甫文化突然升温,这种恶搞背后可能有网络公关和文化营销的魅影。”作者的这种猜想对吗?据网友透露,这场网络风潮的背后是专业的公关团队策划的,国内著名的营销人士薛永昱便是策划者。金陵晚报记者联系上了薛永昱。他承认这是他的团队所为。薛永昱坦言,“杜甫很忙”这组图片大部分都是出自团队成员之手。“这是我们帮1个博物馆做的策划,想引起更多人对那家博物馆的关注。”对于博物馆的具体名称,薛永昱说不方便透露。
对于有人说这是对杜甫的不尊重,薛永昱说,没必要那么上纲上线,“就是娱乐一下,这让大家都记起了杜甫,回忆起初、高中时代,没什么不好。”
“我想这也不会入‘学者’的眼吧,如果有学者出来反对,那是他们在炒作。”
杜甫涂鸦_杜甫涂鸦 -网友评论
杜甫涂鸦没被涂鸦过,不算是“大家”“杜甫很忙”引发了网络热潮和集体围观,围观的网友对此评价“据说为杜甫很忙系列(25张)了画杜甫,语文课本都脱销了”、“没有被涂鸦,不能算大家”。在同学们的笔下,写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举着“剪刀手”卖萌,背景台词是“爱杀敌、爱卖萌,我是将军,我也是正太,我是辛弃疾,请跟我一起‘耶’!”清代知名学者蓝鼎元,换身衣服就成了肯德基祖父。虽然乱涂乱画课本似乎不太好,但对于学习压力很大的学生们来说,这种释放压力的方式正在流行。
七律-杜甫很忙文/老街味道冷落诗门车马稀一朝惊诧老头皮喻今讽世争难见信笔涂鸦总不适合幸也斯文堪扫地悲哉德信早分歧 飞鸿有志无人解尽是寒鸦笑雪篱。
杜甫涂鸦_杜甫涂鸦 -课堂文化
读书的时候,几乎人人都会在课本上用笔涂抹几笔,或者画点漫画,也算是1种课堂亚文化。
涂鸦了杜甫,并不影响人们对他的崇敬,也不会影响背诵他的诗篇。之所以“火力”都集中在杜甫身上,只是因为教材上杜甫的那幅插图“可塑性”太强,才引起了网友的追捧。与其说网友们是在围观杜甫很忙的“课本涂鸦”,不如说是在怀念逝去的校园生活。把这些涂鸦归于“童趣”,更接近事情的真实。
杜甫涂鸦_杜甫涂鸦 -社会观点
杜甫涂鸦虽然中学生对“杜甫涂鸦”觉得习以为常,但“杜甫被恶搞”还是引起了网络上的一片讶异之声,更有不少专家为这位伟大诗人“形象被歪曲”打抱不平。反对观点
河南省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就认为:杜甫精神是民族之光,绝不容许杜甫形象被侮辱,“恶搞杜甫不能没有文化底线”。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更是在微博上引用唐代文人韩愈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一诗,讽刺涂鸦者没文化。
中立态度
也有不少评论认为,对于年轻人的无心游戏之举,不必过于“上纲上线”,或者抡起言论大棒加以讨伐。
上海作家协会副会长、著名诗人赵丽宏认为,中学生涂鸦杜甫应该是出于游戏心态,“没有很多恶意,应该不是为了侮辱杜甫,因此公众也不必反应过度。”
杜甫涂鸦_杜甫涂鸦 -文化反思
炮制所谓“杜甫很忙”现象的网站,拿杜甫等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古人“开涮”,看似无伤大雅,但是炒作和公众的围观,恰恰折射出了当下社会人文精神的失落和“迷茫”。
杜甫涂鸦现象,也给当下社会1个善意的提醒:当下的教育如果能用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才可能在他们心目中播种下“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而不是无聊感。对于李白、杜甫诗歌这样支撑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巨石,人们或许还是应该教育孩子学会“仰望”,而不是视如玩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