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杭州四大书院简介
文章来源:浙江在线新闻网/图片来源:互联网
整理、收藏:晓枫婉月
自古江南,钟灵毓秀,读书人层出不穷,而江南的书院往往占据了风水极佳的所在,有山有水,有亭台楼阁,在此可以忘忧,可以起兴,中国诗书文化是强调风雅颂赋比兴的,自然山水是养气立志之所在,为士子们兼济天下或独善其身提供了策源地。
杭州的四大书院,和湖山辉映,人文彪炳,上承两宋之思,下启近代学校,虽然最终颓败,事关大势所趋,但它们传承而下的重知尚文精神依然是现在杭州人心中的圭臬,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杭人的性格。杭州书院兴起于元代,明末至清代达到鼎盛阶段。最为著名的有万松书院、崇文书院、紫阳书院和诂经精舍,称为杭州四大书院。书院的最高领导叫山长,类似现在的校长;其次叫监院,类似现在的教导主任。学生们在书院里学习经文词赋,定期参加考试。学生年龄不一,小的十几岁,老的四五十也有;都要交学费,虽有正规生和旁听生之分,但几乎一致目标:博取功名,只有极少数是纯粹为了研究学问的。山长一般都是名闻天下的学士,由当地的最高行政长官聘任。好的书院,犹如现在北大、清华的工商硕士管理学院,学生不仅能得到精英式的教育,而且还能形成良好的人脉关系,在日后起到互帮互助的作用。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当时书院的弟子被列为某师的门墙之后,经常得帮老师家里做点事,甚至帮老师倒夜壶的都有,当然名师的弟子是十分光彩的,比如曾国藩的弟子,那是很了不得的。
万松书院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当时名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参政周木改辟为万松书院。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曾在此讲学。清康熙帝为书院题写“浙水敷文”匾额,遂改称为敷文书院。现遗址尚存有“万世师表”四字的牌坊一座和依稀可见“至圣先师孔子像”的石碑等物。
崇文书院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位于西湖跨虹桥西。明朝巡盐御史叶永盛每逢春秋公务之闲暇,召集徽州籍子弟聚于跨虹桥西的湖面画舫中,现场出题考课,然后命各舟荡漾分散,称为“舫课”。叶永盛调离之后,徽商在跨虹桥西建院舍,称“紫阳崇文书院”。清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南巡,题榜“崇文”,遂更名为“崇文书院”。今已不存。崇文书院奇异的上课情状,那是在苏堤跨虹桥畔,曲院风荷烟水矶。初夏清晨,一片烟柳中,鸟声婉转。荷叶已经高出水面,几颗露珠被风从叶面吹落。四处洋溢着湿润的花草气息,让人心胸大开。这儿离城远了,这个时光人迹鲜有。然而听到了跳跃的脚步声,一群少年嬉笑而来。他们在烟水矶边上的一幢别墅里鱼贯而入,又鱼贯而出,出来后,他们纷纷跃上一艘艘的小船,让船工们将船划出湖岸些许。这些少年或在船舱中沉思动笔,或在船头伫立发呆。此时,那幢别墅里走出了一位头戴瓜皮小帽身穿青色盘领窄袖袍子的先生,他背后别墅正门悬着一块匾额,上书崇文书院。这位先生叫叶永盛,是万历皇帝的两浙巡盐御史,也是这群学生的老师。他今日有空,便来到此处为孩子们上课。
平日上课无非是选经文中的句子,让孩子们破题发挥,理解经义,明白学理,并懂得八股课艺的技巧。叶永盛今日却让少年们做诗去了,他觉得这个初夏的早晨,不吟诗作赋实在是辜负了良辰美景。他的目光在一艘艘小船间流连。这些船中少年大都是盐商弟子,他们的父母很多是叶永盛的同乡。
杭州的盐商大体来自山西、陕西和安徽,行商发达后,他们往往举家迁居杭州。但是当时政府有规定,没有户籍的子弟,是不能进入杭州府学读书的,更无法参加乡试。这些外地来的盐商子弟家中虽有钱财却因户籍问题与仕途无缘。叶永盛作为巡盐御史自然明白其中的委屈,他向朝廷奏议,要求给盐商另置商籍,等同落户。这个奏议得到了批准,从此,盐商的子弟和浙籍学子一般拥有了在杭读书参加科举的权利。叶永盛还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借来别墅为盐商子弟办起了讲堂,讲堂就设在烟水矶。叶永盛此举让在杭盐商感激肺腑,纷纷送孩子来此就读,因为路途遥远,交通竟靠小船。叶永盛觉得利用小船作为游动的书斋不失为授课的妙法。
一个时辰后,叶永盛叫小童吹响了画角。那些隐蔽在花洲鹭渚、柳荫芦丛里的小船纷纷回航,汇集到烟水矶旁。小童搬来几案,叶永盛坐在岸边开始批阅一一呈上来的作业,他当着学生的面,在卷子上评定甲乙等级。每一位轮到的少年都屏声静气,斜欠着身子看先生的落笔。叶永盛不知道,他这种奇异的授课形式,后来竟成了杭州四十二景中的一景,“崇文舫课”的情状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叶永盛任满离开杭州后,盐商们集资买下了这幢别墅,改称“紫阳崇文书院”,又在书院后面为叶永盛立了生祠,早晚供奉。崇文舫课名气越来越大,大到康熙皇帝南巡时也亲幸这个书院,并题写了“正学阐教”和“崇文”两块匾额。从此,崇文书院有了与其他三大书院相颉颃的资本,成为浙江四大书院之一。
崇文书院后来也毁于太平军战火,同治年间又重建,光绪年间,还引来海宁人王国维在此读书,王国维成名后,回来崇文书院讲过学。
崇文书院最后变成新式学堂--钱塘县学堂是在1902年。四年后,它和紫阳书院(当时也已改成仁和县学堂)合并,称为仁钱县学堂。1907年,两所学堂又重新分开,各自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紫阳书院原名紫阳别墅,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间(1703年),由两浙都转盐运使高熊征及盐商汪鸣瑞等捐资建造,初名“紫阳别墅”,主要招收商人子弟。咸丰十一年(1861年),院舍毁于战乱。同治四年,得以重建,更名为“紫阳书院”。乾隆年间,学生多至三百余人。清代著名学者孙衣言曾在此主教,咸淳十一年书院舍毁于兵灾,同治四年重建,并改名为紫阳书院。光绪十八年改为仁和县高等小学堂,院址今为紫阳小学学校。紫阳书院在城南紫阳山脚,与几个书院相比,最得山林野趣。幽径乱石,杂树繁花,提供探胜的乐趣。紫阳书院从1703年创建到1902年归并,有199年的历史。
紫阳是朱熹的号,清代书院里,很多省份都有紫阳书院,最有名的是苏州。苏州紫阳书院和杭州敷文书院地位一样,名列全国23所省级书院之中。乾隆皇帝曾经到各省级的书院巡视,杭州敷文和苏州紫阳都去过六次,是去的次数最多的两所书院。苏州的紫阳书院由李鸿章选中俞樾作为山长,杭州的紫阳书院则是由俞樾的浙江同年挚友孙衣言掌印,这孙衣言的儿子就是晚清著名的经学大师孙诒让。
诂经精舍嘉庆六年(1801年),由浙江巡抚阮元在原《经籍纂诂》编纂之地创建,阮元在《诂经精舍记》中认为:圣贤之道存于经,经非诂不明。遂将书院更名为“诂经精舍”。现已不存。
附:
阮元(1764—1849),江苏杨州人,占籍仪征,字伯元,号云台,别号雷塘庵主,谥文达,是乾嘉大学者,清代名臣。他历任山东、浙江学政,兵、礼、户、工部侍郎,浙江、江西、河南巡抚,漕运、湖广、两广、云贵总督,晚年拜体仁阁大学士,晋太傅衔。阮元著述甚丰,曾组织编纂《经籍诂》106 卷,编刻《十三经注疏》416 卷、《皇清经解》1400 余卷,这些都是清代的重要典籍,其个人文集《揅经室集》也是比较重要的清人别集。阮元比较重视科学技术(尤其是天文学和数学),主持编撰了历代天算家传记《畴人》,这是第一部关于中国天文学史、数学史的巨著,为中外科学史家所瞩目。此外,他还有许多个人著述与编刻、辑录之作。阮元不满于士人只顾埋头八股时艺,毕生倡导实学。他提倡的实学不仅包括经史、政事、诗赋等,还包括天文、算学、地理等科学内容,甚至还有一些西方的科技知识。他自己在这些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乾隆六十年(1795),阮元调任浙江学政,从此开始了他倡导实学的教育改革。除经生常业外,他常以“近代兵制”等内容来课士,还“以天文算学别为一科”选拔人才,让那些“拙于时艺”,但在天算方面颇有造诣的读书人有机会入学深造。嘉庆二年(1797),阮元在杭州孤山南麓构建房舍50 间,“选两浙经古之士,分修《经籍诂》”,次年书成;嘉庆五年(1800),阮元出任浙江巡抚,第二年,阮元将昔日修《经籍诂》之房舍辟为书院,名之为“诂经精舍”,“选督学时所知文行兼长之士读书其中”。王昶、孙星衍等著名学者被聘为主讲,教学方式以学生自学研讨为主、教师讲解指导为辅。舍中奉祀许慎、郑玄。考课为月课,“ 问以《十三经》、《三史》疑义,旁及小学、天部、地理、算法、词章”,“不用八比文,八韵诗”。这与当时的官学及大多数书院专习八股时文的做法迥然不同。阮元督学浙江时就注意到的在天算方面颇有造诣的洪颐煊、洪震煊和周治平等人 ,都被选入精舍学习。对于学业突出、考课优秀的学生,不仅给予奖励,还将其诗文佳作结集出版。嘉庆六年(1801),阮元亲自主持选刻了《诂经精舍文集》,此后,选刻学生佳作便成为一项固定的制度。精舍的文集是其教学、研究水平与导向的重要体现。嘉庆十四年(1809),刘凤诰科场舞弊案发,阮元被问以失察之过,革去浙江巡抚之职,因官声较好,赏给编修,阮元从此离浙。此后,精舍无人主持,又无经费,遂停废。道光四年(1824),原精舍肄业生、嘉庆十年会元、曾任侍讲学士的胡敬呈请当时的浙江巡抚、布政使等修缮精舍。道光十年(1830),巡抚富呢扬阿复加修葺,并定生徒员额,分内、外课亲加课试,精舍始渐中兴。咸丰年间,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及太平军两次攻占杭州,精舍再次停办。同治五年(1866),布政使蒋益澧捐资重建精舍。不久,经学名家俞樾主精舍讲席,此后掌教三十余年。此时精舍肄业生徒,有从浙江其他三所书院(敷文、崇文、紫阳)选送者,可谓当时全省最高学府。关绪二十三年(1897),浙江巡抚廖寿丰奏将杭州敷文、崇文、紫阳、诂经、学海、东城等六所书院酌筹改并,另设专课中西实学的求是书院。诂经精舍虽有掌教俞樾勉力支撑,未遽罢讲,但经费已大受影响。一年后,俞樾辞聘而去。此后,黄体芳、谭献、汪鸣銮等先后为掌教。光绪三十年(1904),精舍正式停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