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日,我国食安法各项法规将开始逐步落实实施。到目前为止,包括食品安全法、新广告法、投诉举报管理办法等众多的国家法律和行业法规逐渐完善,执法部门和责任部门也一一明确,政府规范食品市场和健康食品市场的决心已经凸显。行业内,各企业应对新的管理办法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也都纷纷出台。中国的大健康市场终于迈出了规范化发展的第一步。
那么,法规出台是不是就等于给予了消费者全面的保护呢?不一定。现代社会的购买行为众多,购买商品的种类众多,购买需求众多,形成了一个海量信息的市场。在现代社会的市场行为中,不管政府部门如何监管、产品知识信息如何普及,最终消费者依然处于“最弱者”的地位。
以大健康市场为例,消费者往往依需购买,无论是非处方药还是戴着“蓝帽子”的保健食品,还是什么营养膳食补充剂,首先都预设消费者对于自身的疾病状况、健康状况,或者未来需求都相对地有较为清晰的了解。

那么消费者对于自身的身体状况真的那么了解吗?其实不然。千人千样、千病千方,即使是同为一种慢性病,由于个人体质等不同,在解决方案或者服用何种保健品上,仍然有极大不同。美国政府正在斥巨资倾力研究并且践行的“精准医疗”、中国由中医衍生而出的“九体医学”,莫不是基于这个严谨的科学理论。
我们很难想象经过短短几年的健康科普,就可以把公众教育成“健康购买专家”,任何一个从事健康教育或科普的业内人士都会告诉你,国民健康教育任重道远。即使我们经过不懈的努力,也不可能让普通消费者都成为营养膳食专家、保健品鉴别专家、家庭康复专家,都可以清楚明白地消费大健康市场,并且消费者本身也没有这个义务。
一个完善的市场面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一定是一个安全的、物有所值的市场,能够轻松地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如果这个市场要靠反复教育消费者来维护,那一定不是一个合理的市场。
不管国家监管如何、国民健康教育如何,在中国主导大健康市场的还是企业。任你再多法律,也不如企业规范自律。同时,自我规范正是处于当今大健康市场洗牌变革之际的健康产品企业的一个最好的自我完善、飞速成长、甩掉对手的大好发展机遇。良心产品多了,良心企业多了,这个市场才能真正变得功德无量。
延伸阅读:健康饮食可降低妊娠糖尿病女性高血压风险Cell大型基因测序揭示健康老人秘密调整饮食制度 素食也可以很健康日本健康产业登第四届国际食源肽学术研讨会预防接种为孩子撑起“健康保护伞”深化医改 奋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