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参加“一战”,不仅成功地融入世界格局,还以较小付出,收获了丰厚的回报,堪称是一次辉煌的外交胜利。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这次事件使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此时的中华民国成立仅仅三年,并没有改变晚清政府留下的外交格局。
加之在近代以来,中国几乎是战无不败,对战争有近乎本能的恐惧。所以选择了中立。
当时,袁世凯北洋政府又向美、日提议,由中日美三国联合,共同劝告欧战各国“限制战区,勿及远东”。
由于日本的坚决反对,袁世凯北洋政府不得不放弃了“限制战区”的提议。
于是,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发生在21世纪的初期:
欧洲列强的军队在中国的大地上狼奔豕突,中国欲求中立自保竟不可得。
随着战事的发展,协约国希望中国加入其阵营,但是日本担心中国参战后收复德国占领的青岛,所以利用其在华影响力,从中阻挠,迫使北洋政府保持中立,日本乘机对德国宣战,武力夺取了青岛。
1917年1月31日,是中国参战的转折点。
这一天,德国宣布恢复对协约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导致德美关系恶化。
2月3日,美国宣布对德绝交,游说中国参战。
此时,袁世凯已死,段祺瑞主政北洋政府。
段祺瑞想通过参战争取国际地位,并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1917年8月14日,北京政府发布大总统布告,正式向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
一个多月后,9月26日,广州军政府对德宣战。
当然,中国方面的参战,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因为北洋政府并没有派兵进入欧洲战场,只是在本土上出兵,收回了德奥二国在中国境内的租界。
中国参战后,即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同时获得协约国许诺:庚子赔款自1917年12月起暂缓五年偿还(俄国仅同意缓还三分之一),免加利息。
德奥赔款永远撤销(占庚子赔款总数的20.91%,其中德国9000余万两,奥匈400万两);改变《南京条约》“协定关税”条款规定的5%固定税率,允许中国提高5%关税;天津周围20里内允许中国暂时驻军,以防范德奥侨民。
中国没有出兵欧洲,但也实际援助了协约国。
“一战”期间,英法俄三国共招募华工30万人,为他们从事建筑、修路等体力工作。还有为数不少的华工被违约送上战场,在战火中修工事、运弹药、抬担架,沙俄甚至将华工“编为军队,作前线冲锋之用”。战争期间,有约5万华工死亡。
中国在战后以战胜国资格参加了巴黎和会。
在和会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却始终没能使日本在和约上声明归还青岛。
在这种情况下,北洋政府倾向于签约,而保留山东条款。
但是国内民意已然沸腾,爆发了五四运动,中国代表只得拒签了《凡尔赛和约》。
不过,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成为国际联盟的创始会员国。
山东问题外,和约上还确认了废除德国领事裁判权、取消德国庚子赔款、赔偿中国战争损失等内容。
一旦中国拒签,未来就要同德国单独媾和,到那时,中国未必还能获得这么多的权益。
让人庆幸的是,学生们的游行活动并没有使中国外交陷于绝境。
通过华盛顿会议,中日两国先后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例》《鲁案细目协定》,中国有条件地收回青岛。
1924年《中德协约》、1926年《中奥通商条约》签订,北洋政府不仅获得《凡尔赛和约》中有利于中国的条件,还从德国获得约8400万元的战争赔款。加上中国战时所获的德国船只,以及被免去的庚子赔款,中国总收益达2.5亿元。
总的来说,中国参加“一战”,不仅成功地融入世界格局,还以较小付出,收获了丰厚的回报,堪称是一次辉煌的外交胜利。唯“五四运动”之事,迄今仍有待后人深思。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