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奢侈品,我们总是先想起国外的大牌,膜拜它们烫眼的logo,仰视它们高不可攀的价格。我们把“优雅”给了法国,“绅士”给了英国,“品质”给了德国,“工艺”给了日本...而提到我们自己,总是不屑的甩出“山寨”二字。
其实,中国的瓷器、玉器、雕花...都有着高贵的奢侈品基因。或许你觉得戴安娜深爱的英国骨瓷很昂贵,可是曾几何时,能够拥有一套中国瓷器,是很多英国上流人士的梦想;你觉得Lesage刺绣坊的Chanel高定遥不可及,却忘了刺绣在中国已经有了两三千年的历史...
中国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说的就是中国最受人敬仰的匠师鼻祖鲁班。许多历史悠久的行业传承着祖祖辈辈的匠人精神。直至今日,他们仍坚守着自己祖上传承下来的技艺,不与世争锋,安安静静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物件本无生命,何谈价值?正是因为匠人们用技艺、时间和爱使它们变得与众不同。这样的巨匠精神,才是真正的奢侈。
·景泰蓝匠人·从15岁起结下一生情缘
景泰蓝在中国有着国宝级的地位。在景泰蓝最鼎盛的明朝景泰年间,北京的景泰蓝工匠们都是御用工匠,专门为宫廷提供器具。设计、制作、使用都由皇家督办,工艺繁琐、成本极高,堪称最顶尖的奢侈品。
在古代,景泰蓝是皇帝们喜爱的宫廷御用品,直至今日,也常常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贵宾。想当年范主与英菲尼迪合作去钓鱼台国宾馆观赏时,总统们住的套房里可是连纸抽盒都是景泰蓝做的呢!
(想继续目睹钓鱼台真容的请戳→_→住在钓鱼台国宾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范主猜测一定有人会觉得景泰蓝是一种瓷器,这种想法是十分Naive的!景泰蓝实为珐琅器,属金属科,全名“铜掐丝珐琅”。制胎、掐丝、烧焊、点药、烧蓝、磨光最后是点金,整个过程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需要很高的精度。
△工匠正在为一只景泰蓝花瓶“点蓝”
钟连盛是北京工艺厂的总工艺师,一直以来从事景泰蓝设计工作。工厂在鼎盛时期有2000多人,但是从2009年起,就只剩下300人,而且真正在一线生产的工人就只有100人...车间里有条不紊工作的多为40岁以上的“老员工”,也能见到三四个年轻人,但都是从特殊教育学校工艺美术专业毕业的聋哑人...
△青年时期外出写生的钟连盛
和浮躁的年轻人相比,钟连盛从15岁那年就与景泰蓝结下了一生情缘。叶圣陶老先生的《景泰蓝之作》令学绘画的他产生了对景泰蓝工艺的兴趣,然而要把这种期待变成现实,需要静下心来反复训练每一项基本功。

在景泰蓝的制作中,有一道重要的工序叫掐丝,就是用细细的铜丝弯出各种精细的图案。完全靠的是手上的活儿:“专用的镊子掰出来,很难,有牡丹花,或者玉兰花,前面花瓣的挺硬的小尖,马上要圆弧特饱满的,所以这些必须拿指甲使劲顶,指甲这儿就顶得生疼,有时候有点瘀血,这是掐丝的一个基本功。”
90年代初,由于市场上景泰蓝质量良莠不齐,图案单调落伍,昔日皇家珍品竟被称为“景泰滥”。但钟连胜始终不忍心放弃:“那时真的很难,景泰蓝市场跌入低谷,萎缩的很厉害。同学们纷纷下海转行,我也经历过诱惑,但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回顾自己这些年来付出的辛勤努力以及收获的成果,我感到非常充实、快乐和自豪。”
钟连胜坚定的认为,景泰蓝的发展空间大有作为,如果能有一颗热诚而坚忍的心,这种古老的工艺就会在世人面前绽放出难以想象的美丽。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能让景泰蓝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让更多人享受到这份蓝色之美。
·制茶匠·为练捻茶习南拳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不仅用作药物,更是从古时起就成为了祖先们“奢侈的饮料”。乾隆嗜茶如命,曾在北海镜清斋内专设“焙茶坞”,悠闲品茶。茶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达官贵人品味的象征。而最早重视茶匠文化的,竟是屌丝逆袭的朱元璋。
唐宋时期,“斗茶”活动风行天下,以此为乐。朱元璋登基之后看着当时“高富帅”们各种奢侈的生活极不顺眼,心生厌恶,尤其是“斗茶”。他认为茶农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制作饼茶、团茶,而达官贵人们花费大量的金钱来“斗茶”玩乐的生活方式是错误的,是对资源的一种挥霍。所以当他“废团茶兴散茶”,将“斗茶”之风一扫而去。
△大唐盛世茶文化
作为中国农耕社会最重要农事之一,茶匠承载着中国茶文化重要的血脉。雁荡毛峰在1404年便成为贡品,居住在那一带的居民自古种茶、制茶。林义春就是其中一位。
林义春一年中大半的时间,都是在山上度过的。采茶、制茶,连制茶的工坊,也与他居住的地方融为一处。从四岁起,制茶的父亲便把他放在揉茶的茶筛边上玩。顽皮起来,便让他坐着茶筛做镇石。林家独有的揉捻手法,也在父亲与他成长陪伴的点滴中传承了下来。
每捻一次茶,对于茶匠来说,像是高手过招时打太极。年少时为了能更好的发力于揉捻,林义春甚至习过多年南拳。既要使细胞壁破碎释放茶多酚,又要保证茶叶表面不破碎,这一切力道全靠肌体感知,是最耗制茶师精力的一步。
虽然电力动力的普及,大大提升了老旧工艺的效率和成果。但温度和时间的控制、茶叶的多次挑选、关键的揉捻步骤,林义春仍坚持自己控制操作,保留手工独有的灵魂魅力。
·杭州绣娘·把一根细丝劈成128缕
在古代,刺绣是每个女孩子都必须要会的技能,能够做出精致的针线活的,一定是聪慧的女子。大户人家也都将上等的绣品视为珍宝。
《红楼梦》中,曾用大段笔墨雕琢贾母花厅屏上绣的璎珞:“凡这屏上所绣之花卉,皆仿的是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故其格式配色皆从雅,本来非一味浓艳匠工可比。每一枝花侧皆用古人题此花之旧句,或诗词歌赋不一,皆用黑绒绣出草字来,且字迹勾踢,转折,轻重,连断皆与笔草无异,亦不比市绣字迹板强可恨。”
凡是拥有其绣品的家户,都珍如至宝。就连贾母也将这璎珞屏风留在自己身边,不陈设于宾堂之上,只待摆酒高兴时赏玩,可见绣娘技艺之精。
在杭州,从14岁开始刺绣的陈水琴,就再也没离开过绣架。在杭州工艺美术学校学习的四年,她起早贪黑学习,素描、速写、国画、毛笔字都有极好的功底。正是因为基本功过硬,几十种刺绣针法到了她这里,被变幻成上百种。她绣的小动物,栩栩如生,也多次赴日本、德国、西班牙、俄罗斯等国家表演绣艺,作品被许多家博物馆珍藏,堪称中国的奢侈品。
△陈水琴的“3D刺绣”牧羊犬
陈水琴有一个绝活:一根普通的丝线,她可以用手把它分成64根细的丝,就像蚕吐出来的丝一般细。最最细的时候,这些丝还能再一分为二,变成128根。“手和机器的区别是:手是有心的,机器是没有心的。所以只要心里能想到的,手就能做出来。”
现如今,许多学校已经没有刺绣这个专业了。想要学习这门技艺,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为了不使优秀传统流失,凡是愿意来学的,我都认真的教她。来学的人我会对他们提出两个要求:一个是耐得住寂寞,另一个就是守得住清贫。”
·襄阳巨匠·百里挑一,只为中国制造。
从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造车的国家之一。古时造车以榫卯结构为核心,从而有了双轮独辀车及双轮双辕车。虽然而后的时间里,德国、美国、日本的造车工艺很快赶超中国,但还有这样一批中国巨匠守在中国造车产业链的第一线,用心制造“Made in China”。
一年前,英菲尼迪国产化生产在襄阳启动。无论从制造工艺、装备技术、品质管理和生产效率都比肩甚至超越国际先进水平。工厂员工总人数2500人,通过16项内容的严格评选,百里挑一,选出了36名平均工龄超过19年的“巨匠级”员工。
1.
22年工龄的梁智,是一名涂装工艺巨匠。如果你们中有爱好改车的范友,一定会知道,由于车身和保险杠材料不同,即便是在保险杠和车身喷漆都合格的情况下,也会出现色差。以英菲尼迪Q50L为例,它的车配有5种颜色的保险杠,在专业的“无角度色差仪”完成基础色差检查之后,梁智要做的,就是人工“目视”检查保险杠的颜色。
就是这样一个细微到我们可能注意不到的小小色差,梁智的火眼金睛也能一下子分辨出来。为了保证客户百分之百的满意,每个月出厂几千台车中,即使有一台车的保险杠和车身之间存在细微色差,梁智负责的小组也会请专家针对这一台车进行调漆。
2.
在襄阳工厂,还有一位工龄19年的女性巨匠许留银。她可以用手感知40微米-50微米的误差,检查冲压件的每个细微瑕疵。为了检测出这6根头发丝的误差,她每一个件都要要里里外外摸三遍。
如果去计算她手指划过的距离,大概每天会有1000米。就是这样一个动作,她重复了19年...手指划过了5千公里...连她自己都开玩笑说:“我现在都成职业病了,看到什么都想摸一下。”但在她淳朴笑容背后的心酸,是同为巨匠的夫妻二人,对无法陪伴孩子的亏欠。
3.
工作了23年的秦宏被大家称为“钣金奇才”,他不仅是东风公司的标兵,也是湖北省劳动模范。20多年来,他遇到过的棘手问题为他在钣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将一些方法和心得做成了非常细致的教学材料,将“拉、顶、敲、撬”四绝毫无保留的传给他的徒弟们,无论是总装、焊装还是涂装工艺线上,都有他们的身影。
4.
模具维修工匠赵青,一做就是30年。有人问他,你不腻吗?赵青说:“你只看到我的手艺,没有看到我的心意”。他把模具比作汽车的妈妈,把自己比作模具的保姆,还常常教导他的部下:“做模具维修的时候要用心,擦模具,要像擦自己孩子的脸蛋一样爱护它”。
“模具的使用和寿命、精度维护,是由我们模具保全工的手艺和责任心来维护的。为我最早做卡车,到东风做轿车,现在做豪华车英菲尼迪,每当看到我们的成果出来以后,感觉非常自豪,我们可以生产豪华轿车了!”
国产化的英菲尼迪,非但品质上丝毫没有逊色于日本枥木工厂,在一些质量标准上更加地严苛。范主听一个英菲尼迪车主说,买了一个纯进口的Q50,但是发现还没有中国工厂造的好。范主找来了三位巨匠的视频采访,听听他们讲述如何生产出一台具有温度的英菲尼迪:
这些在我们看来甚是微小的工作,却值得英菲尼迪巨匠们用毕生的精力奉献与付出。如同汽车中的零件一般,守住自己的岗位,只为了力争让国产后的每一台英菲尼迪都能继续保持它应有的品质、格调与态度。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匠人们要守住的不仅是一些技术指标,还有对这片土地所滋养的万事万物之灵与魂。
这才是奢侈的态度。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