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 雷震 村晚宋雷震 宋 雷震《村晚》鉴赏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

(1)陂(bēi):指池塘。 一说水边,岸。一说指山坡。
(2)衔:口里含着。
(3)漪(yī):水的波纹。

(4)腔:曲调。

(5)信口:随口。

【作者】:

    雷震,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此诗收录于《千家诗》等古诗集中。

村晚 雷震 村晚宋雷震 宋 雷震《村晚》鉴赏

【译诗】

    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一说:水草长满了池塘,池水漫上了塘岸),夕阳西下,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村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手拿短笛,悠闲的随口乱吹,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评论】

    今·倪其心、许逸民:“这诗……堪称一幅成功的有声画。”(《宋人绝句选》第333页)

【鉴赏】

    宋诗与唐诗中的不少写景之作,都是诗中有画。但唐人诗中之画,多为妙手天成;宋人却更多是有意为之。尤其是南宋末年,一些作家常以七绝的形式,进行这方面的艺术实践。使你感到这些诗本就是题在画上的。此诗是其中的较有成就者。

     池塘里的碧水,堤岸上的青草,远山衔着落日,倒映在水中——这已是画意盎然,再添上暮归的老牛,牛背上信口吹笛的牧童,就更增加了无限生机。整幅画面,是那样悠然自得,人与大自然显得那样和谐,见出作者的心灵追求。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一、二两句写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绿草碧水满眼皆是,处处生机勃勃的景象;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情景,生动形象。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优哉、其乐融融的了。

    后两句表现了乡野黄昏晚景的可爱,村童牛背吹笛,悠然自得,纯朴无邪而快乐。
    诗人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们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故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笛,则是"无腔信口",是诗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看破了"红尘滚滚"呢,还是他天性好静、好无拘无束呢?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23151/535552852750.html

更多阅读

石印书山 安诺石印

“石印书山”是威坪新镇东南湖面上犹如盆景秀美的石印山,加上一个“书”字,更加名副其实。因为这山脚就是沦湮湖底的蜀阜,蜀阜是淳西最有名的进士村,宋明两朝曾出了13名进士。而且就在石印山麓,宋代钱时创办了淳安第一座书院—蜀阜书院。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赏析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古典诗词欣赏(一三二)】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赏析窦凤才【原作】清平乐·村居——[宋] 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注释】

学困生转化典型案例 如何转化学困生论文

学困生转化典型案例马村小学宋国英转化学困生对于每个班级来说任重而道远,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转化学困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我们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相信只要对他们施以爱心、耐心,

宋氏通背拳第三代掌门人-----宋铁龙 宋氏通背拳

宋铁龙,出生于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七日,今年五十五岁,祖籍河南省堰师市李村镇下庄村。宋铁龙的祖父宋天祥,乃宋氏通背拳创始人。该拳创始于清末年间,以天祥门的三绝艺为蓝本,汇集了散传于民间的白猿通背、沙氏通背两派之精华,经宋氏三代(祖父

声明:《村晚 雷震 村晚宋雷震 宋 雷震《村晚》鉴赏》为网友冰指绕温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