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是安妮宝贝的小说,内容大概是年少的爱情埋在心里,随着时间两小无猜分离并各自发展,男事业有成,女远走他乡,之后男主得知女主去世,踏破铁鞋前往西藏深处的一个小镇墨脱,期间男主又碰到同行的异性,小说以两条线发展,分别叙述了男女主人少时和去往墨脱旅途的故事,下面就看一看读后感吧。

读安妮宝贝的书,总是同样的心情,很压抑,很低沉,无法让人高兴起来,不管是八月未央,彼岸花,还是莲花。
安妮宝贝总是以她细腻的笔触,跳跃的文字,神秘的气息,来演绎一段段悲伤的爱情,除了死亡还有什么能表现爱情的崇高呢?颓废的文字中总是充满血腥,崇高的爱情产物总是医院里冰凉的手术台,总是血淋淋的阵痛和人性的堕落。
书中叙述年轻女子庆昭身患疾病,滞留高原,静等死亡。中年男人纪善生刚刚结束追名逐利的暄腾往日,内心长久压抑的黑暗苏醒,准备去与世隔绝的墨脱,寻访旧友苏内河。苏内河是被世界遗忘的女子,命运多舛。一路上善生向庆昭讲述自己和内河的往昔,而雅鲁藏布江江河谷的奇崛险阻,恰似叙述中依次展开的一代人苦痛而流离的蜕变过程……
爱情就是背靠背,纪善生与苏内河从十三岁认识开始,就认为对方是唯一的朋友,每一次见面,同室而居,都是背对背睡在一张单人床上。尽管两个人没有最后走到一起,但两人一直深爱对方。苏内河先是同中学美术老师私奔同居,导致身败名裂,堕胎宫外孕,后又与公司上司同居,然后欧洲寻母周游世界,与法国人匆匆结婚又匆匆离婚,最后躲进墨脱支边教书。纪善生考上了清华大学,毕业后为了追求发展娶了公司董事长的小女儿,事业一帆风顺,但是他觉得和妻子貌合神离,只得离婚隐居在家。直到两年前接到从墨脱传来内河因护送学生而跌入雅鲁藏布江的消息,他才真正了解了自己的真爱,决定遵守承诺,去墨脱看望内河,尽管她已经死亡,化为莲花。在拉萨的小旅馆,遇到了庆昭--一个过时的作家,两人结伴翻越丛林雪山去墨脱看望内河。途中,庆昭和善生仍然同居一室,却相敬如宾庆昭被善生的深情打动,也发现了自己生命的动力,然而他们注定要各奔东西。一个平常的夜晚,善生偷偷离开了庆昭,在盛满水的浴缸中割腕自杀,在阳光照耀下,寂静无声地死去。
安妮宝贝的《莲花》读毕,仍是有患得患失的怅然。只是觉得在自己的精神也如同绑系在安妮身上必需的绑腿,经历过翻山越岭的跋涉,骤然停下来,原本麻痹的意识便开始清晰起来。不是那种由于长期连续风尘仆仆劳顿后肿胀的钝感,而是一种尖锐的,实实在在的,蚕食般啃噬的凌迟。整个旅程便是个拖沓的过程。所有的叙述在一路的结伴同行中,将意识深处的苦闷及精神寄托蜿蜒的随着疲惫但不歇的脚步,盘旋着,一圈一圈,延伸上去,抵达心中既定的皈依
是否便是个朝圣的过程?或是这披星戴月的追寻是为了某种由于内心负罪感沉重而刻意选择的救赎。善生,庆昭,内河。叙述的角色便在一个平面上互相转换。很诡异的写法。恣意的任性,很多时候,我甚至混淆了其叙述角度,其中不乏我由于精神高度紧绷或是急于求成而走马观花带来的如此混淆。我几次的怀疑起自己的判断,不知道是自己的错觉还是确实我的思维称了安妮的本意,在她的意识流的叙述中,盘根错节起来。内河庆昭几次在我眼前模糊起来,如洇了水的潮湿的墨迹一样,摊成一团不分彼此了。或许安妮本意便是说,内河庆昭便彼此是对方另外的一个存在,其实本是一个人,只是以不同的具体的形式出现,只是一个比较真实鲜活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体现在其本身便是叙述角度之一,很感谢这样的安排,我们从庆昭的眼中看到了一个丰满的善生,而由于完成对善生的完整的解剖,对他性格以及行为的具象的剥离,我们却又从善生的梦呓般孤独的叙述中,萃取出一个若隐若现的人物及这人物身上承载的彼此之间的故事。缓缓的回忆之河在阳光辉映下波光粼粼,只是未料及猝然狂风骤雨,水流暴涨,回忆的堤岸,承受不了负载,在几欲崩溃下,倾诉就成了一种感情的流泻,一种郁闷的缓解与分担。于是整个倾诉与聆听的过程便串联了整个故事的脉络筋骨,只是这筋骨中我看到更多的是先于彼此遇上之前就带有的宿命的伤害及疤痕。于是你会发现这跟日本岩井俊二《情书》的手法有惊人的相似,都是从一个叙述的主体中抽离出另一个与故事息息相关的人物及其故事,并且由于对回忆的复苏重现,使得整个叙述更丰满完整,更让人喟叹。这是段不能抹杀并在此去经年后仍让你在心痛中闻到芳香的记忆。
只是善生庆昭由于倾诉聆听之后是否便对彼此曾经的认可并产生感情的偎依,书中也很暧昧,没有清晰的暗示或是直接的阐明。不过相信是“爱”了。即使表面看起来,两人的感情官能即爱的能力已经荒废了,毕竟两人看起来都惊人的相似的对周围,对结果冷漠,但对过程沉溺。但相信他们是“爱”了,假如照安妮的定义:爱只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一种信仰。它是愿意在某段时间里,与一个人互相交换历史,记忆及时间的信任。交换各自生命中重要而隐匿的部分。却对各自无所求。透彻全文,你会发现,原来这由于倾诉的需要而对彼此敞开心扉便是“爱”了。原来在恋人面前我们可以如此的絮叨,即使是自言自语。把握每次倾诉聆听的端倪,我们便更一步一步靠近“爱”了。
以上就是相关信息,希望可以帮助你更好的了解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