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古代爱情、诗经爱情、爱情观 引言:爱情是人类自古以来咏唱不已的主题。在中国封建时期爱情没 有当代自由。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一大主流的诗歌 ,也概莫能外。中国古代爱情诗有着鲜明的审美特征 ,她歌颂的爱情的本质是纯洁、真挚 ,她表现的爱情的形式是含蓄…
噪声 班级 姓名 1.了解噪声的来源及危害,知道描述噪声的单位。 2.知道控制噪声三种途径,会进行识别与判断。 1.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噪声属于物体发生 振动而产生。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把 叫做噪声。 3.人们用 (符号: )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
[摘要]在多媒体技术普遍进入音乐课堂教学后,带给了这门课程材料形象化、知识简洁化、信息视觉化的明显变化,但是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解决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多媒体运用所暴露出的问题的做法为:在课件提供上提高准确性;在人机交互上实现良性互动;在多媒体演绎中要追…
关键词:古代爱情、诗经爱情、爱情观
引言:爱情是人类自古以来咏唱不已的主题。在中国封建时期爱情没
有当代自由。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一大主流的诗歌 ,也概莫能外。中国古代爱情诗有着鲜明的审美特征 ,她歌颂的爱情的本质是纯洁、真挚 ,她表现的爱情的形式是含蓄、典雅 ,她所体现的爱情的品质是忠诚、坚贞 ,她所展示的爱情的意志是深情、执着。中国古代爱情诗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古代爱情的状况
孔子曰:食、色,性也。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由于礼教的束缚,人
们却羞于谈论欲望,谈论爱情,爱情之花被压抑得难以盛开。在中国古典文学里,诗坛更是个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尤其是直露、热烈欢快的爱情诗,成就高得更是如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人强烈的义务本位观念。
封建社会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中华民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讲究“天
赋人责”,义务是第一性的,权力是义务的派生物。人只有尽到了自己的义务,才能享受权利。这样,就形成了中华民族对爱情、婚姻的独特看法。 首先是为义务放弃爱情。中国是宗法制的社会,它以血缘关系把大家连到一起,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人是家庭中的一分子。一个家庭要繁荣昌盛,子嗣是头等大事,否则,将后继无人。所以婚姻是中国人的大事。《礼记·昏义》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者也,故君子重之。”夫妻双方的感情如何,根本没有提及,只谈了两条,第一是继血统。“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即一是祭祀祖先;二是延续香火,使男方家族后继有人;二是结缘,其实也是父母之意,媒妁之言。
二、诗经里的一些爱情故事
中国诗歌中的爱情诗传统历史悠久。在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
第一首《关雎》便是爱情诗,这无疑具有象征意义。中国是诗的国度, 数千年来诗人们的杰出创作繁若星辰, 美不胜收。他们用这种最为凝练最为直接的方式, 来抒发人类各种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化传承了几千年的结晶和沉淀,而古代诗歌正是爱情价值观的载体,从诗歌中可以反映出古代爱情观的特点
早期的《诗经》中描写初恋的爱情诗,其风格简明而朴素,大都描写男女从爱慕一直到幽会以及互赠信物的故事。这时的感情是纯洁的,充满幻想的,甚至是无拘无束的,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制度的自由以及人们朴素的爱情观。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芒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是《诗经》的第一篇《周南·关睢》,它描绘的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在河边采择药菜,引起了一个男子的深深爱慕。作者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在清浅的河上,看到水鸟雌雄依偎,希望有佳偶。由水鸟兴起求淑女的愿望。所谓比兴,并非诗人直接采取的亲耳所闻,亲眼所见。乃是采取诗意化的情景,作为思乡感情的媒界,由此产生联想,与主题合拍,使之典型化。诗中设想男子找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对象,用琴瑟和她联系感情,用钟鼓使她快乐。体现了淳朴而又高尚的情操。
还有一首《秦风·蒹葭》也是一首男慕于女的情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日希。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这首诗与上两首在内容上有所不同。前两首诗中男女主人公感情是热情奔放的。而在这首却给我们呈现出一对多情、矜持的情人形象。“以手去接之,以身融之,”“惆怅距离”,营造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及却又心往驰之的精神境界,令诗意境明丽清幽,具有朦胧美,弥漫着淡淡的怅惘。可设想伊人所在地方是一条清澈的河流。另一边,一名男子“溯洄从之”,逆流而上,顺流而下去追寻,期待可以到达其身边。可是道路太长,三面环水,伊人宛在水中央,隔水相望,不能促膝谈心。从而产生了幻像,一幅水面美人图。在波平如镜的水面上,美人在思恋者幻觉中,好象披上了一层镜花水月的轻纱,又仿佛一亭亭玉立的新荷含苞欲放。面对这样一幅图,你别无他想,只为诗中那位多情而又矜持,执着坚贞的爱情观所感动,发出由衷的赞赏之情,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道:“在水之湄”,此一句已重扣“溯游从之”。于是,在前加一“宛”字,遂觉点睛入神之笔,可以说,此篇最得风人深致。结构上也很有特色,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写道:“其实首章巳成绝唱,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从,佳者多有余音。”
当然,古代的婚恋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比如在婚姻道德等方面),直接产生的流弊就是大量弃妇诗的出现。如《邺风·柏舟》,《邺风·日月》,《邺风·谷风》,《卫风·氓》,《小雅·我行其野》,《小雅·白华》等篇都是《诗经》中的弃妇诗。我们来看一下《氓》这首诗: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危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口至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是一篇充满悲愤控诉的弃妇自白的叙事诗。诗的层次,全按事态发展的经过安排:始而定约,继而成婚,继而任劳,继而遭辱,既而见弃,继而归家,乃至兄弟取笑,终乃自悼。她愤怒地指责丈夫“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又告诫其他女子不要轻信男子,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同时,从中感觉到女子强烈而复杂的性格变化:从一开始“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一直到后面“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感情由温柔可爱到痛苦伤心到失望绝别……这是令人深思的婚姻悲剧。在远古时代,就有这种薄情负义的事,深刻地说明了妇女地位从古到今都是属于从属的位置。女主人公在现实面前,终于清醒地认识到氓的用情不专,因此她并没有一味沉溺于痛苦的深渊里,而是振作起来,凭自已的勇气生活下来。体现了她刚强坚韧的性格。由此来看,《氓》又展现了女性精神发展可喜的一面,具典型意义。
总而言之,《诗经》中的爱情诗为我们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们或美好或痛苦的婚恋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这种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的诗意美感,比起我们现代婚恋作品充斥着低俗的肉欲,总不免让人产生无尽的追恋和精神的归依感。在当今日趋庸常的生活里保持一颗不死的诗心是非常有必要的。
<召南.票有梅>
票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票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票有梅,顷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谓兮!
梅子落地纷纷,树上还有七分。这梅子其实是象征着青春时光的流逝,岁月对任何人都是无情的,这姑娘觉得青春的时光要逝去了,于是急于寻找爱情。她说树上梅子还有七分,追求我的小伙子啊,切莫放过了良辰!她爱那个小伙子,她不说她爱他,而告诉那小伙子切莫放过了良辰。下面越说越热烈,她说︰梅子落地纷纷,树上只剩三成了。追求我的小伙子啊,就在今朝别再等!越来越急了,因为青春越剩越少了。梅子落地纷纷,收到我的篮子中。追求我的小伙子啊,你开一开口我就答应!你看热烈到这种程度,这不是我们后来想象的那样。
《诗经》主要是北方的民歌,在南方是《楚辞》,屈原有一组诗《九歌》,有的学者认为是一首很有规模的歌剧,其中的湘夫人,其实就是爱神,所以南方的文人诗词里面也有爱情。可是后来屈原有一个学生叫宋玉,他说了一番很大男子汉的话,很有点象征意义,他说︰「富天下之美人也,楚国也;楚国之美人也,瀛都也;瀛都之美人也,东邻也;东邻之美人,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然,窥臣三年,臣未之许也。」天下的美人都在我们楚国呢,楚国的美人是在都城里,都城的美人就在我们东边的邻居,这女的是美得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号了,但是她暗恋了我三年,我都没有答应她哩。这个又太大男人主义了,这里面显现的正是我们中国人的爱情问题,在哪里呢?大家看,几乎都是写女的怎么爱男的、追求男的,男的很少说我怎么爱那个女的,男的写诗也是写别的女的怎么爱我,在《诗经》的时候还不是很明显,《诗经》里面大概有十一首是男求女,有九首是女求男,有人还做过具体的考证,后来就很难看到男求女的诗句了,不过,李商隐是个例外。
汉魏六朝爱情民歌后来的汉魏六朝,也有些民歌写得非常精彩,这时候的一
个现象就是,南方人和北方人总是非常不一样,其实南北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唐代主要的诗人几乎都是北方人,而宋代的词人,除了辛弃疾,除了李清照,是山东济南人,还有贺铸是河南人,其它的都是南方人,文化已经南迁了,所以宋词的婉转、巧丽、细腻、婉约,跟南方的文化是大有关系的。
其实早在《诗经》里头就有这种趋向,《诗经》跟《楚辞》的风格不一样,南北文化就很不同。在汉魏六朝的时候也很不一样,北方人非常地粗犷、热烈,表达什么都是纯朴、直剌剌的;南方的民歌,则是用一些手法,写得非常婉转,比如说藕丝,南方不是莲花、莲藕很多吗?「丝」跟「思念」的「思」是相通的,「莲花」的「莲」跟「爱恋」的「恋」是相通的,其实古代「爱恋」的「恋」就是「爱」的意思。
民歌《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大家看在这首诗里每一句都出现什么字呢?就是「莲」,「莲」在这里是「爱」的意思,跟「恋爱」的「恋」是谐音,它不断歌唱着爱。鱼呢,则在莲叶丛中穿来穿去,也象征比喻青年男女们在莲花深处,在追逐、在调情示爱,那种快活、活泼的心情都写出来了。
汉乐府北方民歌《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
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你看它是怎么样的粗犷、怎么样的热烈,天哪,爱到什么程度?爱到火山爆发,爱极而呼,朝着天喊起来了,我要与你相爱,而且希望这种爱长命,使这种爱永远没有衰竭的时候。山会没有山峰吗?江水会都干了吗?冬天会打雷吗?夏天会下雪吗?天与地会合在一起吗?只有那五种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发生了,我才跟你断绝。那就是绝对不可能背弃你,绝对不可能!
汉魏六朝的《孔雀东南飞》,这是一个婚姻的悲剧,而且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焦仲卿和刘兰芝,这说明在那个时代妇女的地位已经非常低微了。
唐代是用科举考试,是用诗取士,明清是用八股文取士,但在那个汉魏时代是以孝道取人的,你的名声要好,名声要好主要是你的德,你的德主要体现在你的孝,你对父母要绝对的孝,所以焦仲卿必得服从他的母亲。刘兰芝实在太可怜了,她漂亮、聪明、能干,她也孝敬婆婆,她没有一样不好。这首诗写得好在哪里呢?就写这女孩多么好多么好,她简直好极了,可是就因为她婆婆不喜欢她,所以她的命运就被断送了,两个人双双为爱情付出了生命。《诗经》里也有弃妇诗,汉乐府里面「上山采靡芜,下山逢故妇」都是弃妇诗,所以也有很多说明妇女在那个时代,地位已经很低了。
相对于后代来说,那个时代的妇女还比较自由。《世说新语》里有些记载是很有意思的,西晋时有两位大文豪,一个是阮籍,一个是嵇康,他们两个人都是风采奕奕的美男子,他们俩有一个朋友叫山涛,山涛跟他们两个很好,而且很以此自豪,常常跟他太太说我有两个朋友多好多好,他太太就说你能不能把他们叫到我们家里来,让我偷偷地看一看他们,这个想法本身就很大胆了,结果山涛把那两个好朋友叫来以后,他太太就把窗户戳了一个眼儿看了一夜,看了一夜以后山涛就问︰「我这两个朋友怎么样啊?」他太太就说︰「你的风采神志比起他们俩来差远了!可是你的度量比他们大。」山涛还挺自豪的说︰「他们俩也这么说,说我度量比他们大。」不管怎么样,一个太太可以这样做,那还是满自由的了。 六朝是一个美男子的时代,如潘安、夏侯占、谢郎,都是美男子,潘安和夏
侯占出去,有时候女人会往他们身上洒花,那也是追星族,就像刘德华之类的出来了。所以不管怎么说,那时候的女子相对于后代来说还是比较自由的。
三、爱情观
她所体现的爱情的品质是忠诚、坚贞 ,她所展示的爱情的意志是深情、执着。 朴素的爱情观。 二、细腻婉转与粗犷纯朴
另外一首《邶风·静女》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一共三章,每章四句,用“直陈其事”的写法,描写一对青年约期幽会的生动情景。全篇都出自男子的口吻。描写了静女与情人相见并送情人以信物的爱情诗。第一章写小伙子赴约等待对方时的急切心情。第二章写情人相见后馈赠信物,以加深感情。第三写静女赠送嫩草和男青年内心的喜悦。《静女》诗虽短,但格调明朗欢快,静女的顽皮、活泼,男青年的忠厚淳朴,他对静女所持的炽热情感,在这首优美的诗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古代爱情、诗经爱情、爱情观 引言:爱情是人类自古以来咏唱不已的主题。在中国封建时期爱情没 有当代自由。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一大主流的诗歌 ,也概莫能外。中国古代爱情诗有着鲜明的审美特征 ,她歌颂的爱情的本质是纯洁、真挚 ,她表现的爱情的形式是含蓄…
关键词:古代爱情、诗经爱情、爱情观 引言:爱情是人类自古以来咏唱不已的主题。在中国封建时期爱情没 有当代自由。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一大主流的诗歌 ,也概莫能外。中国古代爱情诗有着鲜明的审美特征 ,她歌颂的爱情的本质是纯洁、真挚 ,她表现的爱情的形式是含蓄…
关键词:古代爱情、诗经爱情、爱情观 引言:爱情是人类自古以来咏唱不已的主题。在中国封建时期爱情没 有当代自由。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一大主流的诗歌 ,也概莫能外。中国古代爱情诗有着鲜明的审美特征 ,她歌颂的爱情的本质是纯洁、真挚 ,她表现的爱情的形式是含蓄…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