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阅读思路

——陆波 散文虽是一种侧重于表现内心感情与思想体验的文体,然而作者主观感情的抒发,又总是不脱离具体的人、事、景、物的。作者总是把客观的人、事、景、物反射于主观感情的表现中,记事性散文要寓情于事,写景状物散文也要赋山水以情性,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这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谈美》)散文的言情述志,正是作家心灵之光的反射,“非物无以见我,观物之时自有我在”,物我合一,情景交融,才能达到较高的美学境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蕴蓄了“先天下而忘我”的古仁人志士之心;刘白羽笔下的长江三峡,凝聚了时代的精神和生活的哲理;茅盾笔下的白杨,象征了中华民族的气节;贾平凹的《丑石》,拓化出“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的深刻哲理。以上篇什,意藏于景,理孕于文,寓意深邃,意境优美。散文艺术构思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形成情景交融的、主观与客观契合的、充满哲理思想的审美境界(意境)。
散文的这种艺术本质,决定了它的阅读、鉴赏的思路是:缘人、事、景、物而探寻感情、思想和意蕴,逐步进入哲理思考和审美判断的精神境界。
其具体思考步骤可有如下方面:
1.由“境界”探讨主观感情
虽然散文一般不像小说那样以人物形象的相对完整的塑造为能事,但它却需要着力于人物(相当大的成分是作者自己)所处环境的描绘,人与人之间所酿成的气氛以及整体意境的形成;而这一切又都无不浸含着某种真挚的情思和意绪。茅盾笔谈“风景”,却着意在大西北戈壁滩和黄土高原怀抱中的“特别的气氛”,钟情于那气氛中的比伟大山川尤其伟大的抗日军民,通篇意在境中。袁鹰抒写岚山的花雪诗碑,饱含着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敬慕之情,通篇情由境生,情境并美。散文的这种命笔含情、意在境中、情由境生、追求意境的艺术特点,是我们在阅读,鉴赏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之点。阅读者要善于抓住由整体酿成的、饱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思和意绪的艺术“境界”,探寻作者的主观感情。
王国维曾说:“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这说明所谓“境界”,乃是“真景物”的客观反射于“真感情”的主观精神活动的创造形式,这种艺术创造,尽管也观照客观,却侧重于表现作者的主观感情。由把握以真情实感为基础的艺术境界,进而探讨主观感情的抒发,是阅读、鉴赏散文的关键问题。
凡优美的散文,都以表现作者自己的主体精神世界为美学目标,往往是通过各种方式创造意境,以表现复杂的自我意识和微妙的个人情绪,抒写个人的哲理寻觅、思想探求等真情实感,披露作者深层的精神世界。意境,简言之就是饱含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意,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境,指具形的事物在作者笔下组成的艺术画面。意境作为自我意识与情绪的外化形式,创造了广阔的艺术空间,它能使读者从物我交融的境界中,运用再创造思维去重新认识主体意识的存在,并感受到它所具有的诗意的美感力和动情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对现实不满又受到白色恐怖的压力,不得不以曲笔写柔情,以“淡淡的”愁绪写深沉的悲愤,所以其意就更为浓郁。清华园的荷塘本来是一个小小的很平常的荷塘,然而在朱自清的笔下,那夜色荷塘中光、色、声、香的描绘却这般迷迷离离,飘逸圣洁,优美动人。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在这幅画面里,作者“哲理的情思”——美永远不会毁灭,“个性化的人格”——在追求中抗争,“特定的情绪”——因大革命失败而流露的淡淡哀愁和深沉悲愤,这三者融合成内在的情,流漾于月色荷塘,移情于这里的一景一物,达到了情与景的冥合与交融,构成了抒情的艺术境界。这在美学上可用“移情”来予以规定和概括,移情正是作家和诗人创造意境的心理机制。由于作者的主观感情的贯注流漾,荷塘月色早已不再是客观的自然景物,而是充满情感、灵气的附情物。散文家笔下的各种景物的特征、情态、色彩,妙合成表现作者内在情思和特定情绪的感觉空间。所以,意境是主观与客观的美妙统一,委婉含蓄地抒写思想情感的艺术境界。阅读欣赏散文,如果能抓住以真情实感为基础的艺术境界,就能把握作者主观感情的丰富内涵。
2.由内心生活图景的展示抓丰富复杂的思考内涵
散文创作的最高任务既然是侧重抒发主观感情,写出真情实感的境界,那么作者就需要率直和诚恳地进行内心生活图景的展示。没有坦率的内心剖析,没有赤诚的真情实感,就没有散文丰厚的精神存在。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整个人们的内心生活,比广袤无边的大海还要丰富和辽阔,而其变幻的幅度,也许比大海的波涛还要难于捉摸。散文总是在描写人们反射着宇宙万物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示作者的内心生活图景。
在抒发真情实感和展示内心世界的同时,散文自然带有深沉的思考的因素。思考与感情,思考与内心生活,在散文中是不可分割的。真情实感必然通向深沉的思考。散文家的深思活动是偏重于“理智”地把握生活,其目的在于发现事物之至理。思考的触角来自内心,内心世界的无限辽阔,正是由于思考的领地无限辽阔,如果是一颗丝毫没有思考素质的内心,其感情将会是轻浮和盲目的,思考的因素在散文中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和价值。所以,阅读和鉴赏散文,要善于通过内心生活图景的展示来抓作者丰富复杂的思考内涵。
一个散文家,不能不是一个思想家,他必须对生活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位生活奥秘的洞察者。诸如历史、时代、民族、祖国、命运、自我、责任等,无不构成他们内心世界思考的内容。所谓散文的“真知灼见”、“奇思妙想”、“哲理意蕴”,无不是散文家感受生活之时对审美对象“深思”的“花朵”。陆蠡的《囚绿记》,表面写一枝青藤,本质是写作者一颗痛苦破碎的心灵,读者透过作者所展示的在抗战中的“孤岛”上海,回想北京寓所“囚禁”的一枝长青藤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寻找阳光的内心生活图景,自然可以触摸到作者在祖国遭受敌寇蹂躏,没有自由如失去了阳光,怀念祖国乡土如青藤朝着“原来的方向”的一颗沉思、跳动的心,阅读鲁迅《野草》中的24篇散文,使我们感受到的主要是作家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构成的丰富多彩的心灵图景的展示,然而透过这一幕幕心灵图景,我们不难把握作家丰富复杂的思考内涵,探寻到鲁迅虽彷徨、犹疑,但又不失其追觅和探求光明与真理的丰厚精神力量的存在。我们阅读刘白羽的《日出》,透过作者对日出景象的丰富复杂的心灵图景的感应,便能从作者能动地组合成的光明战胜黑暗、新生战胜腐朽的系列画廊中,把握到作家以“日出”象征社会主义祖国灿烂前程的深沉思考和哲理情思。我国的散文大家都是言无虚发、文中有心的,散文阅读的思路,要能透过作者内心生活图景的展示,把握其丰富复杂的思考内涵,抓住散文深邃的意蕴。
3.由语言美推敲感情美和思想美
散文美,语言美是一个重要方面,散文表达美的感情和思想,靠的是语言本身的光泽。这种语言风格无论是像江海浩荡似的雄浑开阔,还是像潺潺流水似的温柔委婉,都具有流畅、单纯和洁净的美质,具有易于引起广大读者共鸣的感情的力量。这种蕴藏着思想和感情激流的流畅、单纯和洁净的文字,通常被认为是具有散文美的。由散文的语言美推敲感情美和思想美,无疑是我们阅读、鉴赏散文的又一条重要思路。
分析研究散文的语言美,主要应从感情和思想激流对于语言的渗透的角度着眼,文情并茂的语言才是散文的美语言。不必过分拘泥于所谓“文眼”等遣词造句的分析,研究,它并不是散文语言美本身的标志和关键,而应从语言的整体氛围的表情达意上去把握。散文中,作者的自我意识和心态情绪通过语言的表情达意,构成了强烈的自我抒情色彩,或寓情于事、融情于理,或创造意境、情调与氛围,总之,在语言中间流溢着浓烈的感情和思想光泽。透过语言氛围,就可以把握到至美的感情和思想。透过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描绘清冽潭水的语言,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凄清的心境。清冽的潭水和凄清的心情交融成一个特有的“凄清净洁”的意境,自然构成了作者心中的一种理想化的境界,使散文富于诗意美和理想美。我们从杨朔《荔枝蜜》中赞美蜜蜂辛勤酿蜜的语言中,自然发现作者礼赞劳动人民“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的深刻的思想感情美。我们从朱自清的《背影》的印象描写语言中,会感受到父子间深重的感情美。冰心在《寄小读者·通讯九》中写道:我“自然又是旧病了,这病是从母亲来的。我病中没有分毫不适,我只感谢上苍,使母亲和我的体质上,有这样不模糊的连结。血赤是我们的心,是我们的爱,我爱母亲,也并爱了我的病!”这是从作者心里流出来的对母亲爱得烫人的语言,读这样的文字,谁都会被作家的至美之情深深感动。张洁在散文《盯梢》中这样写她对二姐姐的爱:“要是我的眼睛里掉进了砂粒,她就会用那长长的手指,轻轻地翻开我的眼皮,嘴巴撅得圆圆的,往我的眼睛里细细地吹着气。那时,我就巴着我眼睛里的那粒砂子总也吹不出来才好呢!”这种对姐姐充满着爱的痴情蜜意的语言,具有浓郁的情美意美的艺术氛围。散文抒写美的情操、美的理想、美的心灵、美的哲理,都可谓美的感情和思想。然而,这些都是通过美的语言表现出来的。阅读,鉴赏散文时,我们要善于通过语言美去把握散文的感情美和思想美。
总之,我们在阅读和鉴赏散文时,如果能够抓住由“境界”探讨主观感情,由内心生活图景的展示把握丰富复杂的思考内涵,由语言美推敲感情美和思想美这三个方面的思路进行分析、研究,便能达到缘人、事、景、物而探寻感情、思想和意蕴从而对散文进行理性把握和审美评判的目的。 笔端倾真情 用心写文章 古人曾说过,文无定法,一篇好的作文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倾注于笔端,不矫揉造作也不装腔作势,在思考和创造中表现自己的作文。写作文是在找一个心灵的空间,希望大家在这里充分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让自己的心灵作一次倾诉,情感作一次释放!
微笑的紫罗兰
曲 楠
去年在集市上偶然看到一棵紫罗兰,主茎只分出了一个杈,亭亭玉立,紫色的茎叶透露出高雅不凡的气质。
带回家后,我先换掉了她的临时花盆,为她准备了一个小巧精致的蓝色塑料花盆,顿时她又增添了几分姿色。放在哪儿呢?爷爷提议挂在那棵吊兰下面,后面又有茂密的文竹作背景,让这紫色打破一味的青绿。果然,这样一搭配,不论是紫罗兰还是文竹、吊兰,都更显风致了。
爷爷是养花的专家,尤其是退休后,家里大大小小的奇花异草在爷爷的悉心照料下,为家里增添了很多生趣。我们也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陶冶了情操。所以这盆紫罗兰仍然由爷爷保管。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紫罗兰也一天天长大了,茎高了,叶长了,而且生出了很多的分枝。看着她一直茁壮成长,我很高兴,爷爷的辛劳没白费。可是,有一天我看到爷爷正在修剪她的枝叶,把侧面好不容易长出来的枝都给剪去了,我责怪爷爷不应该剪去它们。爷爷说:“花是应该时常修剪的,去掉多余的旁枝斜条,留下主干,这样她才会茁壮地成长。”可是,我不甘心那好不容易长出来的侧枝白白地被剪去。于是我要求自己来养这盆花,爷爷没说什么,只是朝我一笑,答应了。
于是,我开始对她悉心照料,每天为她浇水、施肥,还时常为她换土、晒阳光。她也很争气,茎越长越高,水灵灵的叶片透着嫩红,浅浅的红晕向叶片的四周渗去。侧枝越伸越长,长出了好几个茎节,弯弯曲曲的,而且一个侧枝已经触到了吊兰,甚至还有入侵之势。整株紫罗兰看起来像一丛茂盛的灌木。但是当我怀着自豪的心情欣赏自己的杰作时,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不太舒服的感觉:这是我心爱的紫罗兰吗?她的亭亭玉立,她的高雅不凡,她的卓尔不群怎么找不到了,满眼都是横枝斜条,显得那样张牙舞爪、飞扬跋扈。“去掉多余的旁枝斜条,留下主干,她才能茁壮成长。”爷爷的话又在我耳边响起。是啊,去掉多余的,留下主要的,才能保持自己的本色。其实生活中何尝不是这样,如果不能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舍得舍弃周围烦杂的事物,那就会丢掉自己的本色,发挥不出自己的优势。
于是我拿出剪刀,毫不留情地剪去那伸出的旁枝,一经修剪,紫罗兰又亭亭玉立,高稚不凡了,青绿的屏障上闪着点点紫色的灵动。
今年夏天,紫罗兰开花了,两个叶片的中心鼓出了紫红色的小花。我看到,她在朝我微笑呢!
简评: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会,展现了小作者玲珑剔透的心灵,能从平凡的小事中感悟出人生的哲理,也表现了小作者的匠心独运和对人生的思考,进而表现出年轻的一代对生活、对人生的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心态。
(弓亚温)
一叶江红
李 浩
滔滔江水,独自凭阑,怎堪回首,辗转小重山,怒发冲冠又怎样,恨不能一马平川!
于是八千里路流逝在一朝,精忠报国的一厢情愿埋葬于一个王朝,谁明了那个凝重身影背后的壮志雄心?谁又看得清权与利间纠缠纷扰的是是非非?这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却又只能让英雄悲壮地存在!他最终倒下了,倒在了一个没有梦的地方,很憔悴,很狼狈,也很无奈。满腔热血空空地洒了一地,那把舍不得放下的长剑也终于被尘封。没有结局的故事从此成为历史。
忘了不眠长夜独对瑶琴的知音难求;忘了军令如山的覆水难收。是谁让那一心报国的灵魂一夜之间支离破碎?曾经视死如归盼望着一天马革裹尸的背影在刹那间被禁锢而苍老?
仰天长啸,啸出英雄的悲哀与无奈。默然断弦,断掉了高山流水的一丝丝期盼。于是英雄注定要孤单地走到最后。
蓦然回首,忆不起背后一字千金的沉重;忆不起对酒当歌的风流倜傥;忆不起血饮匈奴的狂放,所以,最终无言……
月圆了又缺,轮回里一次次的愈加苍凉。秋霜凝红了枫叶,逝去的江水已不再东去。苦苦等待英雄复出的人聚了又散,几多秋水撒下多少伤心泪。
当历史被当作故事重新拾起时,当岁月的留痕终有一天被抚平时,是否还有人看得见那泪与血、悲与恨、叹与悔交织的一叶江红。
也许错在了历史,也许错在了昏君和佞臣,也许时光可以逆转,也许“莫须有”不再出现,然而英雄无悔!
忆往昔,数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历史的尽头不再是遗忘与背叛,老去的是历史的年轮,不灭的是永远的岳飞!
简评:
这是一篇写岳飞的抒情散文,作者将对岳飞满腔的同情和崇敬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文中多处引用岳飞的词句,和作者自己的语言交融一体,浑然天成,给人以细腻的感伤,把一个“悲剧英雄”的一生渲染的伟大而又无奈!
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好的抒情散文,总是文采斐然,作者的这篇文章也不例外。他的语言清丽、流畅、婉转,词藻丰富,句式多变,采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最明显的是排比,寄予了作者深深的哀思!此文不失为一篇成功之作!
(张 凤)
任是无情也动人
刘义华
人的心竟这般脆弱,禁不得丁点儿折腾,真是红尘烦事多恼人。难怪有人说:人是最麻烦的动物,怎比得一棵花木那般娴雅安静,难怪《红楼梦》中黛玉泪尽思返,宝玉终享不尽荣华福禄而落发为僧,也难怪十二金钗个个未遂心愿,走向了生命轨迹的尽头。作为十二正钗的薛宝钗本也是一个命途多蹇的女子,然而她和她的行为却更多了些争议。
人们往往认为宝钗是一个“冷美人”,你看金钏之死,她竟然若无其事;柳湘莲人道,她依然坦然处之;就连自己丈夫出家,她仍然无动于衷……这处处似乎都显示着宝钗的冷酷,对此我却不以为然,想到了那句“任是无情也动人”。
金钏本是王夫人要杀一儆百的,却未曾料到她会以死遮羞,面对昔日玩伴之死,宝钗的难过绝不亚于平儿、袭人,可她又能怎么样呢?事已至此,王夫人追悔莫及,难道她还要对自己的亲姨母万分指责吗?此时全府上下已议论纷纷,王夫人已失威信,如果她再似宝玉那般哭闹一番,试想众人又将如何看待这件事呢?以后贾府的大小事物王夫人又将如何继续管理呢?对此,宝钗心知肚明,她唯有淡然论之,以慰姨母心中伤痛,正然处之,以压全府轰动,这不正是她顾全大局,冷静缜密之处吗?
柳湘莲一个浪荡游子,风流不羁,机缘巧合救了薛蟠一命,施恩于薛家,命中注定与尤三姐结下不解之缘,却又阴阳两隔,本想借以报恩的薛母黯然伤神,不能启已。宝钗呢?难道她真的一点儿恩情也不念吗?“非不为也,实不能也”,面对年迈的老母,她又怎么能哀喟叹息呢?她唯有无语无言,以缓母亲心中之悲,这不正是她仁爱尽孝的一面吗?
至于宝玉,他是宝钗的终身依靠,对于他的离去,她怎么会不悲痛呢?不难想象在夜深人静花好月圆的日子,忆起昔日与宝玉在一起饮酒论诗,嬉戏玩耍,突然间人去楼空,叫她怎不寸断肝肠,可她又能怎么样呢?破败的家业等着她去复兴,幼小的子侄仰仗着她去教诲,她肩上承担着整个家族兴衰的重任啊!
“死者已矣,生者何堪”,巨鹿孟敏,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泰见而问其意,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益”。物是如此,人又何尝不是,站在宝钗的角度去审视她所处的那个时代及她的无可奈何,也许你会对她少一些偏见,多一些敬佩,同时还会发现:宝钗并非真的“无情”,正所谓“道是无情却有情”。
行酒令上,黛玉失口典用闺中禁书《西厢记》的诗句,宝钗虽察觉却并未当场揭穿,大家知道,宝、黛二人都因“金玉之说”而有心病,可事后宝钗却未因此而挟,反是一番宽语抚慰,这不正是宝钗的多情、可爱之处吗?
至于各人的最终归宿,又怎么是宝钗一人能操纵了的呢!自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一个弱女子又能怎么样呢?也只不过是恪守着千百年来的章程,受制于人罢了,难道她不知道宝玉和黛玉的感情吗?
不,她终究只是被封建礼教束缚的一个普通人。
读原著越多,想得越深,我越发坚定自己的信念:宝钗不是没有感情的冷血动物,而是一位隐忍,坚强、深明大义、洞悉世务的伟大女性,是曹雪芹生花之笔刻画出的一位“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奇女子。
简评:
显然,义华同学属“拥宝”钗一派,这篇文章条理畅达,神完气足,当为学生研读之佳作。作者能够在《红楼梦》中发现宝钗之美,并且能够从众多材料中精选三例逐一批驳,这可见作者之见识,之学问,我们有理由相信,作者潜心阅读,认真砥砺,定能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