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首先要掌握时机
早晨起床后、三餐前(饭前1小时)和就寝前,最好饮水200毫升。
怎样饮水?饮什么样的水?

应饮用稀释效果好的水。盐水会促进细胞脱水,不足取;冷水会刺激胃肠血管收缩,有碍水吸收进入血液,不宜饮;纯净水,因为太“纯”,其低渗状态会使水很快进入细胞内,对稀释血液也不理想。理想的稀释水是20~25℃的白开水或淡茶水,其张力、密度等都接近血液和组织细胞。
吃具有稀释血液功能的食物医学家推荐以下具有血液稀释功能的食物: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有黑木耳、洋葱、柿子椒、香菇及草莓、菠萝、柠檬等;具有类似阿司匹林抗凝作用的食物有西红柿、红葡萄、橘子、生姜;具降脂作用的有香芹、胡萝卜、魔芋、山楂、紫菜、海带、玉米、芝麻等。
血液过于黏稠的人,日常饮食宜清淡,少吃高脂肪、高糖饮食,多吃些鱼类、新鲜蔬菜和瓜果、豆类及豆制品。上述医学家推荐的能稀释血液的功能性食物,可根据情况选择食用。也可服用阿司匹林40毫克,一日1次;维生素C100毫克,一日3次;潘生丁片50毫克,一日3次;中成药复方丹参片3片,一日3次。上述药物有改善血管壁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增加血液流速,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精、气、神的药养[福泽万众]
中医认为精、气、神乃构成人体的三大要素,代表一个人的气质象征。神是人的思维意识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中医把神放在首要地位,是因为神最能够反映心脑功能,而且同整个机体兴衰与共,步调一致。所以《医学衷中参西录》说:“人之元神在脑,识神在心,心脑息息相通。”《医门法律》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不仅与形体同在,而且是机体的主宰。随着年岁的推移,神也逐渐衰竭以至消亡。就象《灵枢·本神》的记载一样:“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神如此重要,难怪养生家把神同精、气一道合称三宝了。精是生命的原初物质;气由精与饮食营养化生;神来源于先天之精。精、气、神这三大生命支柱,相互资生,三位一体,既能自身调节,又可人为调养。
神的药养,也就是精、气、神的药养。
养精重在养肾。因肾是藏精的脏器,先天的根本,《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精不足常有精神呆钝,动作缓慢,发落齿松,耳鸣耳聋,腰膝酸软,性欲早退,舌光脉细等症。药养应当补肾填精,宜服左归丸。该方由山茱萸、熟地、山药、枸杞、菟丝子、牛膝、龟胶、鹿胶组成,每味6~12克,水煎温服,龟鹿胶兑汁,2日1剂,每服7~8剂,间隔数日,连服6~9月,多有效验。作预防性药养,每月缓服3~5剂。如用中成药药养,可服补肾丸,每次1~2丸,1日3次,淡盐汤送下,疗程与汤剂相同。
养气重在养脾胃。因脾胃是后天的根本,气血生化的泉源。《灵枢·平人绝谷》说:“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足见养脾胃就是养气,养气就是养神。气不足常有面色白光白,少气懒言,肢体倦怠,腹胀食少,大便稀薄,舌淡脉虚等症。药养应当补中益气,可服参苓白术散。该方由人参、白术、山药、砂仁、茯苓、桔梗、苡仁、扁豆、莲米、甘草组成,每味3~10克,水煎温服,2日1剂,每服7~8剂,间隔数日,连服2~3月即能获效。作预防性药养,每月缓服3~5剂。如用中成药药养,仍服参苓白术散,每次3~6克,1日3次,枣汤调下,疗程与汤剂相同。
养神重在养心脑。因心是藏神的脏器,脑为元神之府。肾脏能够生成骨髓,脊髓上聚于颅腔而形成脑。《图书编·脏腑诸论》说:“人之神发于目,寤则栖心,寐则栖肾。”足见养心脑实际上就是养心肾,养心肾就是养神。神不足常有精神不振,头晕健忘,声低懒言,动作迟缓,怠惰乏力,舌淡脉弱等症。药养应当补益心肾,须服安神定志丸合归肾丸。二方由人参、茯苓、熟地、枸杞、当归、杜仲、菟丝子、茯神、远志、龙齿、菖蒲、山莱萸、山药组成,每味5~12克,水煎温服,2日l剂,每服7~8剂,间隔数日,连服3~6月,常有良效。作预防性药养,每月缓服3~5剂。如用中成药药养,可服安神补心丸,每次2~3克,1日 3次,白开水送下,疗程与前述汤剂相同。
总之,神就是生命,就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旺是健康的象征,神衰是病老的原因,神宜强而不宜弱,宜调补而恶耗损。根据精、气、神三者不足何多何少的情况,分清主次,侧重调治,就是精、气、神的药养。
血液黏稠度高怎么办?一招帮你稀释!饮水首先要掌握时机
早晨起床后、三餐前(饭前1小时)和就寝前,最好饮水200毫升。
怎样饮水?饮什么样的水?
应饮用稀释效果好的水。盐水会促进细胞脱水,不足取;冷水会刺激胃肠血管收缩,有碍水吸收进入血液,不宜饮;纯净水,因为太“纯”,其低渗状态会使水很快进入细胞内,对稀释血液也不理想。理想的稀释水是20~25℃的白开水或淡茶水,其张力、密度等都接近血液和组织细胞。
吃具有稀释血液功能的食物医学家推荐以下具有血液稀释功能的食物: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有黑木耳、洋葱、柿子椒、香菇及草莓、菠萝、柠檬等;具有类似阿司匹林抗凝作用的食物有西红柿、红葡萄、橘子、生姜;具降脂作用的有香芹、胡萝卜、魔芋、山楂、紫菜、海带、玉米、芝麻等。
血液过于黏稠的人,日常饮食宜清淡,少吃高脂肪、高糖饮食,多吃些鱼类、新鲜蔬菜和瓜果、豆类及豆制品。上述医学家推荐的能稀释血液的功能性食物,可根据情况选择食用。也可服用阿司匹林40毫克,一日1次;维生素C100毫克,一日3次;潘生丁片50毫克,一日3次;中成药复方丹参片3片,一日3次。上述药物有改善血管壁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增加血液流速,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精、气、神的药养[福泽万众]
中医认为精、气、神乃构成人体的三大要素,代表一个人的气质象征。神是人的思维意识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中医把神放在首要地位,是因为神最能够反映心脑功能,而且同整个机体兴衰与共,步调一致。所以《医学衷中参西录》说:“人之元神在脑,识神在心,心脑息息相通。”《医门法律》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不仅与形体同在,而且是机体的主宰。随着年岁的推移,神也逐渐衰竭以至消亡。就象《灵枢·本神》的记载一样:“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神如此重要,难怪养生家把神同精、气一道合称三宝了。精是生命的原初物质;气由精与饮食营养化生;神来源于先天之精。精、气、神这三大生命支柱,相互资生,三位一体,既能自身调节,又可人为调养。
神的药养,也就是精、气、神的药养。
养精重在养肾。因肾是藏精的脏器,先天的根本,《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精不足常有精神呆钝,动作缓慢,发落齿松,耳鸣耳聋,腰膝酸软,性欲早退,舌光脉细等症。药养应当补肾填精,宜服左归丸。该方由山茱萸、熟地、山药、枸杞、菟丝子、牛膝、龟胶、鹿胶组成,每味6~12克,水煎温服,龟鹿胶兑汁,2日1剂,每服7~8剂,间隔数日,连服6~9月,多有效验。作预防性药养,每月缓服3~5剂。如用中成药药养,可服补肾丸,每次1~2丸,1日3次,淡盐汤送下,疗程与汤剂相同。
养气重在养脾胃。因脾胃是后天的根本,气血生化的泉源。《灵枢·平人绝谷》说:“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足见养脾胃就是养气,养气就是养神。气不足常有面色白光白,少气懒言,肢体倦怠,腹胀食少,大便稀薄,舌淡脉虚等症。药养应当补中益气,可服参苓白术散。该方由人参、白术、山药、砂仁、茯苓、桔梗、苡仁、扁豆、莲米、甘草组成,每味3~10克,水煎温服,2日1剂,每服7~8剂,间隔数日,连服2~3月即能获效。作预防性药养,每月缓服3~5剂。如用中成药药养,仍服参苓白术散,每次3~6克,1日3次,枣汤调下,疗程与汤剂相同。
养神重在养心脑。因心是藏神的脏器,脑为元神之府。肾脏能够生成骨髓,脊髓上聚于颅腔而形成脑。《图书编·脏腑诸论》说:“人之神发于目,寤则栖心,寐则栖肾。”足见养心脑实际上就是养心肾,养心肾就是养神。神不足常有精神不振,头晕健忘,声低懒言,动作迟缓,怠惰乏力,舌淡脉弱等症。药养应当补益心肾,须服安神定志丸合归肾丸。二方由人参、茯苓、熟地、枸杞、当归、杜仲、菟丝子、茯神、远志、龙齿、菖蒲、山莱萸、山药组成,每味5~12克,水煎温服,2日l剂,每服7~8剂,间隔数日,连服3~6月,常有良效。作预防性药养,每月缓服3~5剂。如用中成药药养,可服安神补心丸,每次2~3克,1日 3次,白开水送下,疗程与前述汤剂相同。
总之,神就是生命,就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旺是健康的象征,神衰是病老的原因,神宜强而不宜弱,宜调补而恶耗损。根据精、气、神三者不足何多何少的情况,分清主次,侧重调治,就是精、气、神的药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