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和大家讨论西游记中谁最牛,因为这是一个聊不完的话题,毕竟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自己的神魔偶像。
今天就聊一聊西游记中的硬知识,这些硬知识即使你翻烂西游记原著也未必能学得到,而你今天阅读了本文,你就在今后的饭桌上多了一份谈资。

首先我要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孙悟空的筋斗云是十万八千里,而唐僧师徒取经的路途也是十万八千里?
这并不是一个无聊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随便的数字,这里面有大学问!
先不急着解答这个问题,先说西游记这本书的由来,作者吴承恩主要是参考了三部书,分别是:《元杂剧西游记话本》、《六祖坛经》、《大唐西域记》。
元朝版的西游记话本是吴承恩西游记的雏形,虽然元朝版故事情节不够丰富,文学价值不高,但已经有了大闹天宫、唐僧师徒取经的简单情节。今天不说元朝版西游,重点要说的是六祖坛经,因为他对吴承恩先生的影响巨大,不把《六祖坛经》和《西游记》放一起来看,你就不会明白西游记的世界!
一:六祖与悟空
六祖就是第六代祖师慧能(达摩来中国传教,当时把达摩奉为第一代祖师),慧能设坛讲法被弟子们记录了下来,就是成了《六祖坛经》。
慧能是唐朝武则天时期的人,年轻时悟性很高,他师傅在他后脑上敲了三下,他就半夜三更走后门跑到师傅的卧房里去了(别想污。。。),他师傅更加看重他了 ,于是传他法门和衣钵,亲自讲解经文要义。
是不是觉得这一幕很熟悉,这不是吴承恩在抄袭吗?连场景和动作都那么一致,只是角色变成了悟空与菩提。
幸好那时没有版权,抄了也就抄了。但吴承恩对坛经的痴迷程度远不止此!
慧能在还未出家时就遇到一个砍柴的樵夫,这个樵夫是个佛教信徒,慧能和他浅谈几句便一发不可收拾,开始向往佛门。这和悟空去求学时遇到樵夫的场景不是如出一辙吗?(文中所列举有关慧能的故事都被记录在经文之中,并非杜撰与传闻)。
二:十万八千里
为什么要用十万八千里这个数字?
原来是有人找慧能,说来生想生在西方极乐世界(指印度),慧能就骂他说:“人身上有十恶八邪,就好比十万八千里的路程,你若能铲除十恶八邪,就等于走了十万八千里,脚下就是所谓的西方,脚下就是极乐净土,你若不能铲除十恶八邪,即使走了十万八千里到了西方,也是徒劳!”
这些都记录在《六祖坛经》里面,这么一看就知道了,猴子虽然能飞十万八千里,但他不能铲除十恶八邪也是无用(不能成正果,不能登极乐),而他们师徒走了十万八千里,这不就是铲除十恶八邪的过程吗?所以猴子到后面越来越稳。
三:九九八十一难
九九归一最早出现在易经,佛教本身没有这种说法,所谓的圆满只有中国人才讲究。
而八十一难所代表的是八十一种境遇,比如师徒们在玉华州要传授给王子法术,原本是要继续西行,但偏偏他们好为人师(喜欢主动当别人老师,说白了就是爱装),于是惹来了黄狮精看中他们 的兵器前来搅局。
比如猴子多次用火眼金睛看出妖怪,但唐僧就是不信,这就是他们内部的不和谐、不信任,而触发了许多磨难。
有八十一难就有八十一个缘由,也是八十一种境遇,不是单纯的针对唐僧或是某一人,这些磨难都是由心生或环境造成的,度过磨难就是要抛弃心中邪念,最终走向圆满。这八十一难都是围绕十恶八邪所展开的,那么,什么是十恶八邪?
十恶八邪注释如下:
一恶杀生慈悲少 二恶忠孝两字抛
三恶妄取并偷盗 四恶邪淫万恶招
五恶贪毒使诡道 六恶嗔恨心如刀
七恶咒骂言语暴 八恶两舌阴阳烧
九恶谬言横辩绞 十恶嫉妒讲谤嚣
一邪眼观美色好 二邪耳听恶言招
三邪口恶生命咬 四邪鼻闻肉酒肴
五邪心君杂念绕 六邪意马乱动摇
七邪足行邪门道 八邪手摸美貌娇
十恶八邪由心造 十八地狱受煎熬
凡是修行要记好 九品连台乐逍遥
比如猪八戒嫉妒猴子,而挑拨唐僧与猴子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圣僧恨逐美猴王”的桥段,猪八戒就中了十恶中的一恶,从而引发了劫难,类似的事情太多了,参考上述的内容,自己可以逐一对照八十一难。
过去我不明白吴承恩为什么偏偏把最后一难故意漏掉,然后又安排观音菩萨人为地去加了一难,难道就是想表达这一切都是安排好的吗?
当然不是!而是唐僧取到经文后太过兴奋,忘了帮老龟问寿命,他失信于人才引发了最后一难,如此看来,并不是观音非要去凑够八十一这个数字,而是真的还没有圆满,这是该有的一难啊。
四:六祖与唐僧
慧能得到五祖真传的衣钵之后开始四处逃命,因为五祖圆寂了,世人纷纷来抢衣钵,衣钵就是袈裟和钵盂,是当年达摩留下的信物,在和尚界就相当于皇帝的玉玺了!
第一个来抢衣钵的竟然是个信佛的将军,天呐,这不是来抢袈裟的黑熊吗?两人造型都很像!
随后慧能用智慧征服了将军,并为将军讲经。接着慧能为了躲避外界的人来抢夺衣钵,他加入了山中猎户的队伍,隐姓埋名,他吃饭时只吃青菜,若是遇到小动物被抓还会偷偷的放掉,果然是慈悲!但这不是和唐僧刚出长安城不久,就被山中猎户所救的情形相似吗?何止是相似,简直就是一样啊!
在西游记原文中,多处和佛经相关的句子都直接或变相的来源于《六祖坛经》!特别是唐僧的那些大道理。
五:西游记的宗旨
八十一难是由心而生,也由心而灭,发生磨难只是表象而已,磨难背后是心中的邪念。这和慧能的顿悟派思想“明心见性”又如出一辙。要知道,佛教分许多派别,而西游记的思想与慧能的思想相同,这绝非是巧合。当然是吴承恩先生苦心钻研《六祖坛经》,有所感悟,才把慧能的诸多事迹安插在西游之中,而西游的宗旨也遵循了坛经的宗旨。
如此看来,吴承恩的思路全在《六祖坛经》之中了!
我们再来领悟一下六祖慧能的那首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注:《六祖坛经》,是中国唯一一部称为“经”的佛教经书。换言之,六祖的经书与如来佛祖、诸位菩萨的 经书相比肩!《六祖坛经》的思想将中国禅宗达到了鼎盛时期,他的思想同时也影响了东南亚与欧洲乃至世界。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