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英译汉方面应重视的问题
陈炳发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委员
有幸多次参与国家人事部组织、外文局实施并管理的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的阅卷、质检工作,我发现,一些考生翻译水平还是不错的,但对于翻译的基本常识缺乏了解,不知道如何规范地处理数字、人名、地名、机构名、缩略语以及其他问题,因而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个人的成绩。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一些考试中常见的“雷区”,可能对考生提高考试成绩有所助益。
一、数字
关于数字用法的问题,国家主管部门已有具体规定,各翻译出版机构以及一些国际组织也有自己的专门规定。有志于从事翻译职业的人应该对这些有起码的了解。
一般的规定是,对于纯粹属于计量或统计范畴的数值,无论原文是否使用阿拉伯数字,译文一般用阿拉伯数字。例如:原文“654,321,000”,译文中照抄“654,321,000”即可;不能译为6亿5千4百32万1千。原文“fifty million”,可译为“5 000万”;不能译为“五十百万”,或“50百万”。对于万以上数字,中文一般以“万”和“亿”为单位;原文“half a billion”,可译为“5亿”。原文“five trucks”,可译为“5辆卡车”;原文“3-4 percent”,可译为“3%-4%”;原文“five percentage points”,可译为“5个百分点”。 原文用英文数字或罗马数字表示的,除纯粹属于计量或统计范畴的数值的情况外,译文用汉字。例如:原文“Chapter II”,可译为“第二章”,不能译为“第2章”;原文“Committee of Twenty-four”,可译为“二十四国委员会”,不能译为“24国委员会”;原文“Sixty-fourth Session”,可译为“第六十四届会议”,不能译为“第64届会议”。 在原文中,数字如作为词素构成固定的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的语句,以及邻近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的情况,则译文中可使用汉字;整数一至十,如果不是出现在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组数字中,可以用汉字,但要照顾到上下文,以便求得局部体例上的一致。例如:原文“quarter”,应译为“四分之一”;原文“three to four people”,则译为“三四人”;原文“Third World”,可译为“第三世界”;原文“several thousand people”,则译为“几千人”;原文“five principles”,可译为“五项原则”;原文“four or five hundred”,可译为“四五百”;原文“well over sixty”,可译为“六十好几了(年龄)”, 原文“50-odd years old”,可译为“五十出头”, 原文“a little over 30 years old”,可译为“三十挂零”等等。
对于数字的翻译还可以做出许多规定,但对于翻译(水平)考试而言,掌握以上三点就基本可以了。对于不规范的数字表述,诸如“6亿5千4百32万1千”之类,阅卷老师都是要酌情扣分的。
二、人名问题
除另有特别规定外,对于原文中的人名一般都是要求翻译的,翻译时可以借助外文词典、人名词典或其他工具。在考试中,考生应该力争将人名准确地翻译出来,尤其是一些国际上较为著名的人物,例如联合国秘书长、几个主要大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历史上有名的大科学家、大文学家等,还要注意与港澳台地区的译法有所区别。对于一些一般人不太熟悉的人名,即使翻译得不太准确,考虑到这是限时的考试,阅卷老师一般是可以通融的(各阅卷组会作统一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人名一定要力求准确翻译。
有的考生在译文中将外国人名直接上原文,这是不符合要求的(除非有特殊规定),阅卷老师会相应地扣分。有的考生在译文中将人名空在那里,这就更不符合翻译的基本要求了,做翻译是不能开天窗的,那就是失职了。
三、国名和机构名
国名一定要准确翻译,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译错绝对要扣分。国名一般都能在字典中
查到,只是要注意简称和全称的问题。“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一定要翻译为“美利坚合众国”;如原文为“USA”,则可译为“美国”。孟加拉国的英文全称是“The People's Republic of Bangladesh”,翻译为“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其简称“Bangladesh”,一定要翻译为“孟加拉国”,不能译为“孟加拉”而省略了“国”字。 机构名称也是一样,例如“UNESCO”是缩写,也就是简称,一般译为“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系统译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科文组织本身的译法)”,这两种都可以。有的考生将“UNESCO”这个简称翻译为全称——“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这是一种过度翻译,有画蛇添足之嫌,在国际组织文件翻译中是绝对不允许的,因此在考试中也要扣分。
四、地名
除另有特别规定外,对于原文中的地名一般都是要求翻译的,翻译时可以借助外文词典、地名词典或其他工具。在考试中,考生应该力争将地名按照通用的习惯说法准确地翻译出来,尤其是一些著名的大城市,几个主要大国的州(省)一级名称。翻译(水平)职称考试允许带字典,因此,只要查一下字典,这些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无论考生的翻译水平有多高,译文中如将“Geneva(日内瓦)”翻译为“几内瓦”,将“Bern(伯尔尼)”翻译为“波恩”,也会直接导致扣分。有些小地名字典上查不到,当然可以自译,这时如果在地名译文首次出现时将原文加括号附在词后,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处理方法。考虑到这是限时的考试,阅卷时,各阅卷组也会对这些小地名的扣分作统一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地名一定要力求准确翻译。
五、货币符号
在实务考试中经常会出现货币符号的缩写,这些货币符号一般也需要翻译出来。例如“£”(英镑)、“$”(美元)、“€”(欧元)等等,考生对这些符号要有基本的了解。原文中明明说的是5000万英镑,你翻译为5000万欧元,实际价值错得离谱,你说阅卷老师能不扣分吗?
六、倍数问题
在阅卷或做质检时,我发现很多人对于倍数问题不敏感。考生不知道,对这些倍数问题是否处理得当,恰恰是阅卷老师十分关注的要点。
倍数增加问题。原文“increased 3 times/folds”,“increased by 3 times”,“increase to 3 times”以及“increase by a factor of 3”,均应译为“增加到3倍”,或者“增加2倍”,而不应译为“增加3倍”。原文“A is 3 times as great(long,much,„)as B”,“A is 3 times greater (longer, more,„)than B”,“A is 3 times the size (length, amount,„)of B”,均应译为;“A的大小(长度,数量,„„)是B的3倍”,或者“A比B大(长,多,„„)2倍”,而不应译为“A比B大(长,多,„„)3倍”。
倍数减少问题。原文“decrease 3 times/folds ”;“decrease by 3 times”;“decrease by a factor of 3”均应译为“减少到1/3”,或者“减少2/3”。原文“A is 3 times as small (light,slow,„)as B”,“ A is 3 times smaller (lighter, slower,„) than B”,均应译为“A的大小(重量,速度,„„)是B的1/3”,或者“A比B小(轻,慢,„„)2/3”,而不应译为“A比B小(轻,慢,„„)3倍”。需要注意的是,增加用倍数表示,减少用分数表示。
汉语在倍数的表达上经常使用“翻番”,例如“double”(翻一番);“quadruple”(翻两番);但是“triple”不应译为“翻三番”,而应译为“增至三倍”,或者“增加两倍”。有很多考生在倍数的理解上出现问题,导致扣分,显然对于英语的数字表达方法不够熟悉。
七、字迹要清晰
翻译(水平)考试的实务部分需要考生在试卷上笔答,有的考生字迹潦草,胡涂乱抹,令人难以辨认,甚至间接影响了成绩。其实,这既增加了阅卷老师的工作难度,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试卷不仅反映了考生的翻译水平,其实也能反映出考生的工作态度。作为合格的翻译首先要求严谨,一丝不苟,潦草难认的字迹容易造成笔误和误读,在实际操作时也会造成延误或误解,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不要以为书写不重要,这也是翻译的基本功之一,必须严肃对待、刻苦训练。能看到一份没有涂抹,字迹端正、表述清晰的试卷,阅卷老师的心情会是无比舒畅的。
八、错别字
错别字是考试中经常发现的问题。无论是二级笔译还是三级笔译,译文中出现错别字都是要扣分的。其实,一名合格的翻译,不仅外语水平要高,具有熟练运用外语的能力,母语水平尤其要高,这样在做翻译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出神入化。因此,考生除了注重提高外语水平,更应当打好母语的基础,练好基本功,以期在考试时不致因错别字而丢分。 人事部组织、外文局实施并管理的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是一种选拔性考试,有一定的难度,通过比例并不太高。我希望准备参加翻译资格(水平)考试的考生在备考时能够重视上面所说的这些问题,也希望高校翻译教学和各级培训工作者对此予以关注。 是故意“不顾”还是“顾不上”?
请大家看一看下面这两句翻译得对不对:
1)他不顾危险冲进大火去抢救被困在屋子里的人。Ignoring the danger, he rushed into fire to rescue those trapped in the house.
2)他奋不顾身跳进急流去救那个男孩。He jumped into the torrent to save the boy disregarding his own life.
从语法上看这两句都没错,粗一看用词好像也没问题,甚至有的词典也是这样译的。英译的问题其实出在ignore和disregard这两个词上。我们来看看最新版(第四版)的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对disregard下的定义:(1)[ v ]to ignore something or treat it as unimportant; (2) [ n ] when someone ignores something they should not ignore. 再看ignore的定义:1. to deliberately pay no attention to something that you have bee told or that you know about, 2. to behave as if you had not heard or seen someone or something.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词都强调故意“忽略”或者“不顾”本来应该注意或顾及的事物,是一种疏忽大意或一意孤行的独断行为。而“奋不顾身”是说“顾不上”或“来不及考虑”,所以,这样译把好事译成了坏事,给人以故意拿生命开玩笑的感觉。这里正确的词应该是regardless,当然,用at the risk of one’s life(冒着生命危险)也可以。
这提醒我们要辨别英语中表示否定的词缀的确切含义,比如dis-和-less都是表示否定的词缀,但含义是不一样的:-less一般加在名词之后,表示“没有”,从意思上说和加在动词前的un-类似,表示一般意义上的否定,如a coverless box是“一只没有盖子的盒子”,uncover a box(与cover a box相反的动作)意为“打开一只盒子”,但是,discover a box则是“发现了一只盒子”的意思,即dis-所表示的否定意思比un-还要进一步。有时,加上否定词缀后词义会发生变化,大家都知道uneven并不是even的反义词;uninterested是interested的反义词,表示“不感兴趣”,可是disinterested的意思却是“没有偏见或成见”。
还有一句有问题的英译与本文开始讨论的两句有类似之处:
3)他没有脱衣服就跳下水去救那个落水儿童。He jumped into the water to save the drowning child without taking off his clothes.
这样翻译出来的英语让人觉得脱衣服是救人之前一项必需的程序,如果译为he didn’t
even take off any clothes或he had no time to take off his clothes就会好得多。有人问能不能说He jumped into the water to save the drowning wholly dressed,我也认为不好,因为wholly dressed给人一种“全副盛装”的感觉。如果有人故意出洋相,不脱衣服调入游泳池,倒可以说He jumped into the swimming pool without taking off his clothes/wholly dressed.
Live and Learn
这个标题怎么翻译呢?有人会不假思索的说:“活到老,学到老。”全新版的《英汉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4年)就是这样译的,难道这还有错吗?可确实是错了。
我们先来看新版的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Longman出版公司,第四版)是怎么说的。该词典live条下的第20条即是:you live and learn,其解释为:used to say that you have just learned something that you did not know before, 还注明是spoken(口语)。这是在学会或得知某个新东西或知识后的一句感叹。分析一下其结构,等于As long as one lives one can always learn new things. (只要活着,不管年龄多大,总能学到新东西。)这多是上岁数的人,尤其是在自己本以为对某个方面的知识知道得很多,却意外的学到新东西时说的。《英汉大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提供了三种译文:“真是活一天学一天”,“真是活到老学不了”,“真想不到”,都是比较确切的。原标题不妨译为:“真没想到我又学到了一点新东西”,“这可是长了见识了”或“没想到这里还有名堂呢”。
汉语中的“活到老,学到老”是劝勉人们要坚持终生学习,不要自满的一句谚语,重在“学”的动作或过程,译成英语因该是Keep studying as long as you live / all your life. 英语中的learn是一个“结果动词”,强调的是“学会”、“学到”。
其实,英语中的连词and有很多意思,远不是一个“和”能概括的,比如把live and learn倒过来,learn and live就隐含了不同的结构,相当于Only after you have learned how to live can you live a good life.意思是:“只有学会了如何生活才能活得有意义。”而Live and let live这句英语谚语的意思确实劝人们要互相容忍,尤其是要宽容别人:“自己好好活,也要让别人好好活”。
And可以链接两个词、短语(词组)、从句,乃至两段,从语法结构分析,两者是并列的,但从意思上看,and可以引导出转折、结果、原因、让步等。
此外,英语列举超过三项事务时,在最后一项之前要加上一个and,如:A, B, and C(注意:and之前要有个逗号),许多人都翻译成“甲、乙和丙”。这个“和”弄不好会引起误导,人们会以为“甲”是一方,“乙和丙”是另一方,三项变成了两项,因此建议译为“甲、乙、丙三者”。
学英语最难的地方不是背语法条条,也不是要记许多单词,而是对看似简单的词语有正确的理解,特别要注意英语和汉语不同的习惯用法所表达的意思。一个and就可以有好多意思,你是不是想要感叹Live and learn呢?
开袋即食”
现在许多食品包装上都加上了英文,这对大量生活在我国的外国朋友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是商品包装和说明书上的英语照中文原文“死译”的,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有的甚至会闹笑话。比如,有一种小袋榨菜上印道:This preserved vegetable is made by scientific method. 其相对的中文原文是:“本榨菜用科学方法制成。”且不说preserved vegetable 可以指任何(用各种方法)腌制的蔬菜,范围比榨菜要广得多,从语言上看这里更有两个问题:首先,一般食品不是made(制造的),而是processed(加工而成的);其次,scientific一词让人想到人工添加剂等化学成分,很可能会吓
走外国顾客的。
最有意思的是该说明最后部分“开袋即食”的英译:Open it and help yourself, please! 也许,原译者觉得能想到吧“食”译成help yourself这样地道的英文而沾沾自喜呢!但根据这样的英文,顾客可以在商场里随意打开包装袋进行品尝而不付钱,因为这一句英文完全是叫人们“请随意”的口气,外国朋友很可能会认为这些榨菜是厂家请顾客品尝的样品。
当然,中国人不会真的去吃,我们知道中文的意思是说,袋里的榨菜可以直接食用而无须进行任何加工,不用洗,不用切,更不用烹饪。其实这样的意思应译为ready to be served,即可以直接装盘上桌。
英语中的eat和中文的“吃”字用法不完全一样,英美人只有真正强调“吃”的动作时才用eat一词,如一个人整天嘴巴不停,可以说他是eating the whole day,大人催促孩子快吃饭时会说Eat your lunch, quick! 而一般情况下往往用take,have等词代替eat一词。
真正到位的翻译不能光译出字面的意思,还应该译出原文的语用意义,即作者或说话人通过这样的话语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达到什么目的。人们说话有时是直来直去的,更多时候会采取比较婉转礼貌的方式,而在这一点上,中文和英文往往有不同的方法。比如,“您吃了吗?”是中文里常用的一句问候语,表示说话人对对方的关心。可是问老外Have you eaten颇有点干涉别人私事的意思,当然你准备请对方吃饭时可以这样问。不过,如果是小伙子这样问姑娘,其动机可能就不仅是请对方吃饭了。
《中国人最容易犯的英汉翻译错误》 (五)
无所不能的Get
Get是一个普通的英语词,初学英语的都知道其基本意思是“得到”,那么Don’t get high hat(1)是“不要得到高帽子”的意思吗?Get还可以组成许多习语,如Get off是“下车”的意思,可是再看这一句:He was trying to tell me how to do my job, but I soon told him where to get off(2)。前半句好理解,“他要告诉我怎么做”,可是后半句是不是“我告诉他在哪儿下车”的意思呢?Get也是一个常用的系动词,相当于be,可用于(主要在口语中)构成被动语态,可是有人板起脸对另一个人说Get lost!(3),是不是叫他“迷路”的意思呢?又怎么会用在祈使句里呢?
其实,get的意思非常多,汉语里很难找到一个相对应的词。第1句的意思是叫人“别摆架子”;而第2句后半句则有点儿相当于汉语中说的“我叫他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而第3句则是在觉得某个人很讨厌,想叫他走开时说的,相当于“滚开”或“离我远点儿”,这当然不是“迷路”的意思。更注意的是,这一句话口气很重,只有十分生气时才这样说。类似的说法还有Get stuffed!(此句也用于生气的拒绝某人时)。
Get在口语中用的非常多,有人夸张地说get几乎可以代替所有的动词。请看一位英国作者的作品中的一段:
I got on horseback within ten minutes after I got your letter. When I got to Canterbury I got on a chaise for town: but I got wet through, and have got such a cold that I shall not get rid of it in a hurry. I got to the Treasury about noon, but first of all got shaved and dressed. I soon got into the secret of getting a memorial before the Board, but I could not get an answer then; however, I got intelligence from a messenger that I should get one next morning. As soon as I got back to my inn, I got my breakfast, and, having got dressed, I got out in time to get an answer to my memorial. As soon as I got it, I got into a chaise, and got back to Canterbury by three, and got home for tea. I have got nothing for you, and
这一段短文里各种形式的get共出现了24词,而没有用别的动词,意思却表达的很清楚,但是,但得出来这完全是一种口语体。
现在有许多流行的口语含有get 一词,尤其是美国口语。有的意思还能勉强看得出来,如:Don’t get me wrong是“别误会我/不要冤枉我”的意思,而Get an eyeful。则是“看个够”的意思。
而有些说法来自俚语,后来成了时髦的口语,但从字面很难推导出其确切含义,这就需要我们勤查字典(千万不要自作聪明瞎猜)。比如Let’s get real的意思是“别废话了,咱们说点儿正经的吧”(也可以说Let’s get a life)。
Get是一个用处十分广泛的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意思多变。新版(第四版)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用了4页解释该词;含有get的成语可以说多得数不胜数,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语习语大辞典》中收集了500多条含有get的成语,占了24页的篇幅。
《中国人最易犯的英汉翻译错误》 (六)
说“长”论“短”
“长”(long)和“短”(short)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可以指空间,也可以指时间,还可以构成许多成语。有意思的是,英语和汉语中颇有一些类似的说法,例如举世闻名的“长征”英语就译为 (the) Long March,又如:long distance,长途(的),(pull a) long face愁眉苦脸(拉长着脸),for long长久,long-lived长寿的,long sighted有远见的(“远视眼”一般说far-sighted),take a long view从长远观点看,in short简单地说,make a long story short(也作make short of long)长话短说;英语中有些说法似乎和汉语不一样,但仍可推想出其意思来,如:before long不久以后(在很长时间过去之前。注意,long ago和long before的意思都是“很久以前”,但前者以目前为参照点,而后者以过去某个时间为参照点,所以,常用在间接引语中),long-playing record秘文唱片(可以放很长时间),long jump跳远(以前叫broad jump),cut short打断,the long and the short of something指“某件事的来龙去脉”或“梗概”(注意,复数形式的longs and shorts指希腊文和拉丁文古诗),nothing short of 不折不扣的是/完全是,He was long in deciding他迟迟才作出决定(他过了很长时间才作出决定,这里的long可以用slow取代);但是英语long一词的有些引申用法从汉语的“长”字是推不出来的,如long hand(与shorthand“速记”相对而言的)普通书写,long robe法律(指职业,因法官一般都穿长袍)。有些成语很形象,如have a short fuse,脾气暴躁(引信短的炸药包很快就会爆炸)。I am a bit long in the tooth for all-night parties. 我上年纪了,不适合参加通宵的聚会了。(老人牙龈萎缩,看上去牙齿显得很长。)
有人把businessman had another long shot译为“那个商人又是一个远(距离)投(篮)”。大家说对不对?如果那个商人在打篮球,当然是对的,如果是在踢足球,则可以译为“远射”。然而,这一句话是商人的商业行为,这里的long shot意义扩展了,指“没有把握的轻率冒险”。
请大家猜猜看long drink是什么意思。你要是猜为“很多酒”,那就错了。这是一个固定的说法,其意思为“较淡的酒”(相对而言,short drink则指“浓酒”)。但是,He took a long drink.的意思却是“他猛喝了一口酒”(指一口喝了很多酒)。
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有关long和short的英语成语,推荐诸位去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牛津英语习语词典》。
《中国人最易犯的英汉翻译错误》 (七)
下面三个英语句子表明本文的三个部分:
(1) John runs faster than Tom.
(2) John is more a teacher than a poet.
(3) This is more than I can tell you.
第一句是真正的比较,比的是两人同一特点:跑的速度快。实际上句子补全了应为:John runs faster than Tom runs. “约翰跑得比汤姆(跑得)快。”其实,英语还有一种“负向”的比较,即Tom runs less fast than John.“汤姆(跑得)不如约翰跑得快。”有人会问为什么不说Tom runs slower than John呢?因为两种说法含义不一样,会使人觉得“两个人跑得都很慢,汤姆更慢”。
真正比较的句子一般都相对容易理解。但是有时可考虑将这种比较中的比较级译成动词,如:
1. They are asked to strive for lower birth rate.
要求他们尽力降低出生率。
2. Every suitable opportunity should be used to bring nearer the unification of Taiwan and the mainland.
应当利用一切适当的机会促进台湾和大陆的统一。
3. This killed her efforts at a finer relation with him.
这一来,她想同他改善关系的努力全都白费了。
翻译比较级的否定形式时也要注意。
John does not run faster than Tom. 这是本文讨论的第一句的否定形式,意为“约翰并不比汤姆跑得快。”其含义是“两人跑得一样快”。
John runs no faster than Tom. 这一句和上一句不一样,意为“约翰不见得比汤姆跑得快。”言外之意是“汤姆跑得不快,约翰也不怎么样”,即“两人跑得都不快”。这就是说,比较级和no连用时,说话人的着眼点在反面,又如:There are no more people in the room than in the yard. “屋里和院子里一样没有多少人。”如果有人向你解释某个问题,你听了半天还是不明白,你就可以说I’m sorry, I am still no wiser.(我还是不明白。)He can no more swim than a hummer can. 很有点儿比喻的意思,意为:“他和铁锤一样,一点儿也不会游泳。”
这种no加上比较级用于名词时,意义又有所不同,如:
4. A big elephant is no more an animal than a little cat.
小猫虽小,却和大象一样也是动物。
5. Having children makes you no more a parent than having a piano makes you a pianist. 正像拥有钢琴并不能使你成为钢琴家,有孩子不见得会使你成为好家长。
表示原级的比较,即as„as,一般也不难译:John runs as fast as Tom。“约翰跑得和汤姆(跑得)一样快。”但要注意这样的习惯用法:John runs as fast as anybody in his class.这一句如果译为“约翰跑得和班上任何人一样快”这就错了。as„as anybody有点相当于最高级的含义,正确译法是:“约翰是班上跑得最快的。”再看这一句:There were many Americans who were as disgusted as anybody by the activities of their government. 同样,如将这一句译成“许多美国人和任何人一样对本国政府的活动感到厌恶”会令人费解,应译作“许多美国人对他们本国政府的所作所为感到深恶痛绝。” 本文开头的第2句当然不能译成“约翰比教师更诗人”,这已经不是真正的比较,因为teacher和poet是不同的概念,无法相比。这种用法表示一种对比的概念。这一句的正确译法应是:“与其说是约翰是个诗人,还不如说他是个教师”,言外之意“约翰教书很在
行,是个称职的教师,但写诗还差一些,算不上真正的诗人”。下面几句都是这中表示对比关系的:
6. The man is more dead than alive.
这人已是半死不活。
虽然是活人,但看上去更像死人。
7. The difference is more apparent than real.
区别只是表面上的,实际上没什么不一样。
8. Comparison, more than reality, make men happy or wretched.
使人感到幸福与不幸的与其说是现实,还不如说是比较。
9. My upbringing had been more that of a wild boy than that of a young lady. 我小时候受的教育不像个大家闺秀,倒像个野孩子。
10. He did not do very well in the test, but he got the job more by luck than management.

他考得不太好却得到了那个职务,要说他本事大,倒不如说他运气好。
这种用法也可以表示一种比喻,如:
11. A fool can no more see his own folly than he can see his ears.
正像傻瓜看不到自己的耳朵一样,他看不到自己的愚蠢。
12. One cannot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overnight any more than he can eat a meat in one mouthful.
正像一个人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字面意义为“一口吃下一顿饭”),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学好一门外语。
13. A panda is no more a cat than a dog.
正如猫不是狗,熊猫也不是狗。
本文开头的第三句又不一样,照字面译成“这比我能告诉你的还要多”就打错特错了。英语中常用more than这种肯定的形式表示一种婉转的否定。这一句的意思是“这我可不能告诉你了。”
下面例句都表示婉转的否定:
14. Such work requires more than indomitable will.
要做好这件工作,光靠毅力是不够的。
15. He has better sense than be carried away by success.
他很明智,不会被胜利冲昏头脑。
16. You might have been more careful.
你不应该这么不小心。
这一句如果译成“你本来可以更小心一些”语气太轻。要特别注意类似的虚拟语气的用法。
17.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programs?” “Some are interesting, but others could have been better.”
“你觉得节目怎么样?”“有的挺有意思,有的不怎么样。”
18. I had expected better judgment from you.
没想到你会这么不明事理。
《中国人最易犯的英汉翻译错误》 (八)
一个人如何变成两个人?
英语里有一个谜语:When can a person become two persons? (一个人什么时候能变成两个人?)答案是:When one is so angry that he is beside himself 或 When he doubles
up with laughter. 如果将答案翻译成汉语,好像完全答非所问:“当他气得不得了的时候或是笑得直不起腰的时候。”原文是一个文字游戏,这里beside himself是一个习语,意思是“(气得/高兴得)发狂”,而从字面上看也可以解释为“在自己旁边”。一个人在另一个人旁边,这不就成了两个人了吗?而double up 也有两个意思,一是“(将东西)对折”,从而意引出“捏紧拳头”和“弯腰”的意思,英文原文回答中就是最后一个意思,但double up还有一个意思,即“翻一倍”也就是“(把)一个变成两个”。
英语里类似的双关(英语叫pun)文字游戏很多,因为无法翻译,所以,只有懂英语的人才能欣赏。这说明学英语并不总是一件苦差事,其中自有乐趣。下面再举几个有趣的例子,并说明其双关的所在。也许它们能帮助你理解和记住几个英语单词;老师们也可以将给学生听,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1. -When a man feels girlish?
-- When he makes his maiden speech.
maiden speech是“处女讲演”,也就是“第一次发表的讲演”;而maiden又有“姑娘”的意思。
2. - When is a very angry man like a clock fifty minutes past twelve? - When he is just going to strike one.
时钟strike one是“敲一点钟”,12点50分离敲一点钟只有10分钟;strike one也可解释为“打一个人”。
3. - Why shouldn’t you believe a man in bed?
- Because he is always lying.
这里的lying实际上是两个同形异义词lie的现在分词,一个是规则动词,意为“说谎”lie,lied,lying;另一个是不规则的不及物动词“躺”lie,lay,lain,lying。注意,容易与之搞混的还有一个不规则的及物动词“放”lay,laid,laid,laying,美国许多单位招收职工时还考这三个词呢。
4. - When did the blind man suddenly see?
- When he took up a hammer and saw.
这个双关与前面几个不同,saw是动词see(看见)的过去时,同时saw也是名词,意为“锯子”,亦可用作动词“锯”。英文回答中a hammer and saw是当成一组工具看的,意思是“拿起一把锤子和一把锯子”,但是也可以把saw看成是和took并列的谓语动词,全局解释为“他拿起一把锤子,这时眼睛突然看见了”,这样解释时and引导出时间状语,有just then或at that time的意思。
5. - How would a greedy man punctuate
- He would just make a dash after it.
这一句双关在dash一词,其一个意思为“冲刺”,“百米赛跑”就叫100-meter dash。原句中make a dash after it是说“(那个吝啬的人)朝那张百元大钞猛冲过去”。dash另一意思指“破折号”,所以,又可以解释为“他是在其后划了个破折号”。
《中国人最易犯的英汉翻译错误》(九)
“吃,射击,并且离开”
说到and,想起一件事。2005年年初英国非小说类畅销书排行榜中有一本书,题目叫Eats, Shoots and Leaves。某媒体在介绍该畅销书目时将其译为《吃,射击,并且离开》,成了一个笑话。即使从表面文字看,把and译为“并且”也有点儿别扭。这里的eats,shoots,leaves是三个并列的动词,可以表示有先后次序的一系列动作,译成“吃了(东西),开了
一枪,然后离开”可能会更合乎中文的习惯。
其实,这是一个书名,不了解其内容,很难译好。看来翻译此书单的同志没有见过这本书,当然无法了解其内容。事实上这是一本很特殊的书,意在呼吁人们规范标点符号的用法。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说明英国社会上许多人不注意标点符号,乱用、误用的情况层出不穷,Eats,Shoots,and Leaves就是作者收集来的例子之一。此例来自某博物馆介绍大熊猫的一份宣传材料,该材料说:The panda is an animal that lives in China. It eats, shoots, and leaves.(后面还有别的内容,这里不引了)后面的一句错误的多用了两个逗号。正确的句子应是:It eats shoots and leaves. 这里的Shoots and leaves不是表示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时的形式,而是复数名词,是eats的宾语。这里shoots的意思是植物的嫩苗幼枝,包括“竹笋”(bamboo shoots)。
还有一本书,书名里也有and:Eyes and No Eyes。这是一本教人们如何观察大自然的书,大家想想怎么翻译好。当然不能译成“眼睛和没有眼睛”。And不仅可以连接两个意思并列的成份或进一步的意思,也可以引出转折表达相反的意思,如:He came here on bike, and I came all the way on foot.(他是骑自行车来的,可我却是一路步行来的。)上面提到的书名里and引出的no eyes和前面的eyes在语义上也是转折关系,其意思是说“有些人尽管有眼睛,可是跟没有眼睛一样”,指他们观察力迟钝。而这本书正是指出人们对习以为常的事物常常熟视无睹,不会想到认真观察,因而不会有所发现。有人将此书名译为《观察自然界》,比较恰当的表现了原书的意思。
请大家再看看这一句是什么意思:A sailor and afraid of bad weather? 这里的and引出的也是转折的意思,译成中文应该是“(一个)水手难道还会害怕坏天气吗?”
《中国人易犯的英汉翻译错误》 (十)
时间和潮流不等人
记得我在大学念书时教室后面的墙上有一条英语标语: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我们当时都译成“时间和潮流不等人”。现在知道这样译是错误的:且不说tide不是“潮流”而是每天都会涨落的“潮(水)”,更重要的是没有正确理解其中的and一词,因而未能将这条标语的真正含义译出来。
这里的and其实是英语中一种特殊的用法,其前后的词语构成了一种比喻,即说前者和后者属于同样情况。我们知道,涨潮落潮是月亮的引力造成的,每天涨落的时间总是比前一天晚40多分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句英语标语的确切意思是“时间(尽管看上去好像是无穷的,其实)和潮水一样,是不会等待任何人的。”
这种用法并不是孤立的例子,请看这一句:Kings band bears often worry their keepers. 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国王和狗熊一样,是伺候他们的人日子不好过”,可以借译为中文的谚语“伴君如伴虎”。
下面各句都是由and组成的含有比喻的句子(有的颇有哲理,有的未必正确,还有的可以博诸位一笑。所付中文译文仅供参考)。
1. Truth and roses have thorns about them.
真理和玫瑰一样,往往都带刺儿。
2. Guests and fish stink within three days.
鱼放三天会发臭,客待三天讨人嫌。
3. Truth and oil are ever above.
真理和水里的油一样,总是(飘在上面)显而易见的。
4. A strong man and a waterfall cut their own path.
一个坚强的人就像瀑布,能自己开出路来。
5. A false friend and a shadow attend only when the sun shines.
假朋友犹如阴影,只有出太阳时才出现。
6. Noble deeds and hot baths are the best cure for depression.
心情不好时,做点儿善事会像洗个热水澡一样,使人振作起来。
7. Words and feather are tossed by the wind.
说出去的话和羽毛一样,会随风四处飘荡(传开来)。
8. A word said and a stone let go can’t be recalled. / A word spoken and a arrow left fly can’t be recalled.
说出去的话和扔出去的石头/射出去的箭一样,是收不回来的。
类似中文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9. Secrets and edged tools must be kept from children.
秘密不能告诉孩子,就像应该让他们远离有刃的工具一样。
10. Of painting and fighting, look aloof.
看油画和看打架一样,要保持一定距离。
11. Love and cough cannot be hid.
谈恋爱(或者爱上一个人)和咳嗽一样是瞒不了人的。
12. Of soup and love, the first is the best.
(犹如)初恋最甜蜜,第一口汤最鲜美。
13. Daughters and dead fish are no keeping wares.
女儿和死鱼一样,不能留在家里。
类似中文的“女大不中留”。
14. Take heed of enemies reconciled and meat twice boded.
对待讲和的敌人就想对待重新回锅的肉一样,要特别小心。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