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功臣的皇帝 为什么农民起家的开国皇帝都会有屠戮功臣之举,是因为他们内心的自卑感吗?


用“农民起家”作定语来圈定范围会引发“农民起家”与“屠戮功臣”之间的关系论战,这样做非但没有把问题描述清楚,反而自己先给了自己一个逻辑难题。

毕竟低贱出身的开国皇帝不多,所以,我直接点名。

先圈定“开国皇帝”指大一统帝国建立者

再圈定“农民起家”指举事时身为布衣

中国历史上符合初始条件的有点名气的皇帝就他一个了:

朱元璋 高层清洗 酷罚反贪

 

至于刘邦,虽出身农家,但做过亭长,且反秦之前已经落草,并不算完全的农民起家,非要算上也无所谓。

 

 

“皇帝”已经限定了范围,毛泽东所处时代政治制度已不同,就不要继续纠结于近代史了,想要讨论此人,需要另开一题。)

 

【贺仙 的回答(1453票)】:

能把杀功臣归结为自卑感,水平还不如历史教科书,已经开始向民科和相声发展了。我不禁想起一个笑话,有学者研究过文*革中各个运动的时间与江青大姨妈周期的关系。

 

杀功臣的皇帝 为什么农民起家的开国皇帝都会有屠戮功臣之举,是因为他们内心的自卑感吗?

但凡能在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扫平八荒的雄主,都不是一般人,自卑感之说真是搞笑,人家都已经君临天下,他若是还因为出身自卑,那些被他打败的世家贵胄岂不是连见人的勇气都没有(听到了中正公中枪倒地的声音)黑刘邦和朱元璋出身寒微,虽然这是事实,但是透着一股子怪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嘛!说他俩是暴民,更高贵冷艳了,刘邦当过派出所长,可不是小民,虽然品行不端,但也是曹参萧何这帮有头有脸的官员把他推举成领袖的;朱元璋更冤枉了,元末都人吃人了,全家死绝,这种政府你还不反?当顺民的话连收尸的人都没有。指责小民之前,也要先看看政府有没有过分啊。没读过书,算了,说的好像读过书就一定会干好事一样,还不是一帮读过书的逼反了老百姓。

 

再说杀功臣,刘邦杀了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韩王信。汉初的7个异姓王,一数,跪了5个,还有个赵王张耳,出道早,死的也比较早,韩信被杀那年恰好病死。而且看看这几位封的地方,都是盛产精兵之地,又各自有自己的势力,他们不完蛋,汉朝倾覆的危险就会一直存在。7个异姓王里面,最后一个长沙王无子,所以他们最后全部被汉朝收拾了。这还没完,异姓王死完了还有同姓的,吴楚七国之乱,要不是猛人周亚夫,皇位就要易手。然后,周亚夫被汉景帝收拾了,why?又杀功臣?因为两件事,一,不同意汉景帝废太子,二,太后想给自己的哥哥捞个侯爵,周亚夫认死理,不同意。所以杀功臣这事的起因可以先理出一种,军事统帅的悲剧,争天下之时,将才当然是君王的倚仗。但是得了天下之后,他们的存在就成了一种威胁,前者如各路藩王,直接就是赤裸裸的不稳定因素,天下有乱他会站在那一边?他们联合起来造反怎么办?像朱棣,不也是藩王夺位么?所以凡强藩,都是帝国的肉中刺,不管是不是功臣都得死。后者如周亚夫,与皇帝意见相左,再想想他在军中的影响力,趁早喀嚓了好,不然军事集团的领袖压倒皇帝,这皇帝当的还有毛线前途?特别是立储这种大事,周亚夫既然反对废太子,如果太子顺利即位,那么他的地位更稳固,毕竟太子也欠他人情不是?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如果太子被废,那么新君和老臣直接就有了间隙,日后周亚夫直接带兵逼宫咋办?所以,从周亚夫反对汉景帝废太子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注定悲剧了。为了帝国的稳定,皇权的延续,他不得不死。

 

到了明朝,杀功臣又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胡惟庸谋反案”尤为著名,细究起来,胡惟庸很难算的上知名的开国功臣,要不是这个案子,基本会被历史所遗忘。他的发迹,主要在明朝建立之后,建国前从投奔朱元璋开始都是做的一些无关大局的小官,明朝建国前一年,终于混上了太常寺少卿,差不多是国家宗教事务局的副局长,三年之后火箭速度变成中书省参知政事,明初的中书省权势熏天,一下就成了重臣,差不多是副总理了,七年后成了宰相。为啥这货能升这么快?原因就是党争,明初有两个集团一直争斗不休,淮西集团VS浙东集团,淮西是朱元璋起家的底子,常遇春,徐达这帮尸山血海里面杀出来的武人,老大自然是朱元璋,但是皇帝不能公开搞老乡会,所以代理会长是善于计策的李善长。浙东集团则是刘伯温为代表,谋士居多,在朱元璋打败陈友谅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两边的势力都很强大,要说明的是,这是个粗略的划分,实际上还能再细分成几个更小的集团,毕竟政治就是抱团搞人,不结党怎么行呢。胡惟庸参与击败了浙东集团的杨宪(此人管理的特务部门后在胡惟庸案后变为锦衣卫),重创了浙东集团,所以在李善长告老还乡之后,直接以火箭速度当上了丞相,这就是悲剧的开始,皇帝是容不得一个集团独大的,就算是老乡也不行,而胡惟庸并无丞相之能,又不知收敛,所以异常迅速的悲剧了。此案据称牵连极多,前后死了数万人,但是《明史》经由满清修改,所以数字并不十分可信,再者,明朝法律是讲连坐的,而老朱特别喜欢依法办事,喀嚓贪官不客气,喀嚓老乡也不客气,而最根本的一件事是,朱元璋借此彻底铲平了淮西集团。什么叫天子?敢于对自己的老乡下手,当他们成长为威胁帝国安全的不稳定因素时,毫不留情的除去,他要的是安定的天下。淮西集团中的武将多数被株连,两年后,朱元璋发《大诰武臣》彻底把漏网之鱼给清了一遍,给军队开了大刀,彻底清理了武将的势力。一直到明末,武将都再没能威胁皇权,直到不争气的南明,好吧,不说末世。

 

太祖清理功臣原因类似,军事要服从政治,所以军队一定有人会背黑锅。太祖当年戒群众曰,当心“红色贵族“,群众不解,今日方懂。果然太祖被黑是必然的。

 

其实说白了,所谓功臣是对一个人前半生的肯定,当他成为功臣的时候,就站在了人生的分界线上,向前,为君王而战,向后,为自己而战。要么急流勇退,要么就等着成为帝国的隐患然后跟皇帝决战,所以杀功臣是每一个致力于国家长治久安的统治者的必备功课,这就是政治,从不讲人性。

 

题主所述的语句让我有种预感,写这段话的人如此的轻视泥腿子却又短视,很大可能是个郁郁不得志的文人,自恃出身高贵,但智商有限,理性不足,并不能正视这些取得成功的泥腿子们。刘邦,朱元璋,毛泽东的手下败将里面,此类人不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24451/405090432105.html

更多阅读

皇帝杀兄弟 不要做杀兄弟的皇帝

特许经营的名声似乎一直就有些污点,比如做传销的打着特许加盟、连锁销售的旗号干着坑蒙拐骗的无耻勾当,一些只有概念或甚至概念都没有的骗子以“盟主”的名义疯狂地圈揽加盟费……。但无论如何,受伤的总是那些渴望发财、渴望成功、渴

越王勾践杀功臣 揭秘越王勾践为什么一定要杀掉谋臣文种?

勾践在范蠡、文种等人的辅助下,灭掉了吴国,一雪前耻,自己也成为了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勾践其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幸福,所以,在帮助勾践复国之后,范蠡和文种等人也经历了“兔死狗烹”的结局。索性,范蠡深知勾践为人,所以自己先溜走了。而

声明:《杀功臣的皇帝 为什么农民起家的开国皇帝都会有屠戮功臣之举,是因为他们内心的自卑感吗?》为网友迷倒众女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