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这一部大书你读懂了吗?(下)

有一次我问女儿,你知道“风木之悲”成语故事的来历吗?女儿摇摇头。我们这一代人,经过了“文革”的洗礼,有一句话很难忘掉,即“树欲静而风不止”。记得为了批判“走资派”还在走,这句话差不多都成了“造反派”们的口头禅了。后来我才知道,在“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后面还有一句话,即“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也就是“风木之悲”成语故事的来历。只可惜,好好的国语经典名句被拆开,胡乱地用在整人的所谓阶级斗争上了。
据汉·《韩诗外传》记载:说有一天孔子偕徒外游,忽闻道旁有哭声,停而趋前询其故,哭者曰:“我少时好学,曾游学各国,归时双亲已故。为人子者,昔日应侍奉父母时而我不在,犹如树欲静而风不止;今我欲供养父母而亲不在。逝者已矣,其情难忘,故感悲而哭。”这个哭者就是春秋时期的学子皋鱼。孔子当场对弟子们说:“你们要引以为戒,这件事足以使你们明白其中的道理!”
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感于风木之悲的人并非少数。这是因为,父母亲给儿女们的总是百分之百,而儿女们给父母亲的总是大打折扣,这就往往酿成了人们“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记得80年代初,当第一次听到小程琳在大陆首唱侯德健的歌曲《酒干倘卖无》时,那凄婉动听的旋律,撼人心灵的歌词深深地打动了我。机关的一位“博士”对我说,你知道这背后的故事吗?在台湾有一个被称之为“哑叔”的退伍老兵,因生活窘迫,靠捡破烂、卖空酒瓶子度日。一次看到一个被遗弃的女婴,就抱回家里抚养。到了女孩上初中时,由于她天生有个好嗓子,且人又长得漂亮,就被一家公司招用。公司对她约束很严,一般不准她回家探亲。一次哑叔在电视上看到了女孩的演出,由于过分激动患了脑溢血。当女孩得知赶到医院时,哑叔已经离开了人世。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她悲痛万分,演唱时,一首声情并茂、催人泪下的《酒干倘卖无》,拨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弦。
30多年过去了,每当听到这首荡气回肠的歌曲时,歌中“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假如你不曾养育我,给我温暖的生活;假如你不曾保护我,我的命运将会是什么”,总会令我一次次地震撼。我就会想到天下有多少这样的父母,还在默默的为儿女付出一切;我也会想到天下有多少这样的子女,还在承受着风木之悲的遗憾!
最近一个阶段,凤凰卫视特别呈现了一档视频节目,即《我的父亲母亲》。邀请了许多知名人士和著名的影视明星,回忆、座谈自己与父母亲那些永远难忘的事情、场景和感悟。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表白:父母亲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而我们为父母亲做到的太少太少;我们永远不可能对等父母亲所付出的回报,但可以在他们有生之年把关怀与爱给予他们;我们没有能力使他们过上有钱人的晚年,但有能力给他们一个幸福的晚年。知名演员海青谈起自己的父亲病危期间(正赶上她领飞天奖)家人没有告诉她时,十分动情地说:对我来说什么最重要?不是我的奖杯,而是父母的健康。父亲若有意外而我又不在他面前时,我这一辈子不会原谅自己的。“来世希望母亲做我的女儿,父亲做我的儿子,我要像他们照顾我那样照顾他们。”
其实,这风木之悲的遗憾也存在于我的生活里。那是1986年的秋天,我在无锡部队任后勤部长,这“粮草官”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都要管,很难有时间回家探亲。于是我就把父母接到部队,安排在招待所里,由其他人帮我照看。一天下午父亲独自外出散步,四、五个小时还没有回来。母亲焦急万分,在电话里说:“你父亲年纪大,耳朵背,那该死的无锡话也听不懂,肯定是迷路了”。还在外面工作的我,像受领了战斗任务一样,立即通知部属,组织20多人兵分四路,实施了地毯式搜寻。经过近两个多小时的查找,最后在距营区20多里的地方找到了迷失的父亲。这事把我吓坏了,我想父亲真丢了,丢人事小,若发生意外就抱憾终身了。现在父母早已不在了,每每回忆起这段往事,总是心存内疚。
都说父母是一部大书,年轻的时候读不懂他,或者工作忙没时间读,但等到长大了、退休了,到了能读懂或有时间读的时候,父母却不在了,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可以说是人生的最大悲哀!让我们不要忘记,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往事已经淡化,可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颗星星永远闪亮,那便是父母的爱。即便是人离去了,这种爱也不会消失,它会永远留藏在子女灵魂的最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