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分“根、中、梢”三节,手脚为梢节,肘膝为中节,胯肩为根节,一身中又分为三节,腿为根节,胯为中节,头为梢节。
分别对应两种发劲模式,一种是“身备五弓”,整体如弹簧的“崩弹劲”,一种是起于腿蓄于胯,转于背,出于手的“梢节劲”,无论哪种劲力,最后都要通过“梢节”所表现出来,当然,这个“梢节”也可以是身体的任何部位。
以手臂为例(解释“根 中 梢”)
“梢为前锋,身是帅”,梢节要硬,更要快,硬可以通过钢珠包的练习来实现,快可以盘练直接支配“梢节”的小关节来实现!比如“肘”是直接支配手的,那么,我们就要单独强化“肘关节”,通过训练,使其“大筋”能够崩弹,产生快速打击的能力!所谓“起、随、追”,关键在于“梢的起,根的追”上面,“起”则要依靠梢节自身的崩弹,劲力来源于“肘、膝”等关节的弹,“追”则来自于由“胯脊”所主宰的身劲。所以,我们不但要练好躯干,注重“胯、脊”的崩弹,同时也要注重肢节大筋的弹,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缺一不可!
盘拳过程中,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根节劲”,什么是“梢节劲”。“根节劲”往往在练习中,要保持好“梢节与根节”之间,是硬性的连接,就如同是一根“铁棍”,力是直接传递的,“根节”即是“梢节”。

而“梢节劲”在练习时,从身体躯干到肢节,是如“波浪”般节节推进,是“根发梢至”的。但运用过程中,是不区分的,就如同“明劲、暗劲、化劲”的关系一样,基本上是一气呵成,啥劲都有了,那就是我们所说的“起、随、追”,所以“用跟练”是有一定差距的。
前面所说的“硬式”跟“软式”,初始练拳时,咱就得“硬”,是去“僵劲”的过程。如果一开始就软软的,那就无僵可去了,当然也起不到改变自身的效果,这对练习者而言,或许真的就是练“操”了。“软”必须是在“硬”的基础上“修炼”出来的,是改变基质的过程,是把“木棍”变成“橡皮棍”,是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