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乐曲 贝多芬最后一部作品 贝多芬最后一部作品的乐曲名是什么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最后一部作品的乐曲名是什么

  贝多芬的《第八交响曲》创作于是1812年,而《第九交响曲》却是直到10年之后的1822年才开始构思、谱写。大家所熟知的《欢乐颂》其实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终曲乐章。贝多芬却几乎花了大半生的时间来酝酿、来筹划。一直到完成了《庄严弥撒》之后,才开始动笔谱写这部凝聚其一生力量和信念的宏篇巨作。其实《欢乐颂》原本是德国诗人席勒的一首诗作,气势磅礴、意境恢宏。而贝多芬本人正是席勒的忠实崇拜者,这首《欢乐颂》也是贝多芬最钟爱的诗作之一,席勒在诗中所表达出来的对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其实也正是一直向往共和的贝多芬的最高理想。所以作曲家从年轻时就开始计划着把这部诗作变成声乐作品,根据专家的研究和史料的调查,在贝多芬早期的一些作品中确实就已经有了后来《第九交响曲》最后《欢乐颂》乐章并不完整、成熟的雏形。在1823年的年底,这部凝聚着贝多芬人生哲理的《第九交响曲》完成了。




  经过了一系列的铺垫,人声部分终于浮上水面,开始了《欢乐颂》的吟唱。前面就说到过,这首诗作是作曲家一生的钟爱。所以在《第九交响曲》创作的最后关头,贝多芬甚至还不舍得过早的就把歌唱《欢乐颂》的部分放到自己的作品中。他并不愿意把《第九交响曲》作为自己在交响乐领域的封笔之作,作为自己最高理想的体现,当时他还在计划着《第十交响曲》甚至《第十一》、《第十二》。但最后乐圣还是妥协了。或许是宿命、或许是巧合,《第九交响曲》成了贝多芬最后一部交响曲,最终成为了他作曲生涯的巅峰。





贝多芬的乐曲 贝多芬最后一部作品 贝多芬最后一部作品的乐曲名是什么

  伴随着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望。当然贝多芬并没有照搬席勒的原诗,而是以自己独到的理念,配合音乐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删节和修改。在激动人心的歌词和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个不同声部人声的独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团的合唱下,《欢乐颂》得到了升华,欣赏的人们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柱。乐章的最后,这种气氛被表现到了极致,整部作品在无比光明、无比辉煌的情景下结束。


  如今《第九交响曲》公认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甚至有很多作曲家、音乐家认为已经没有任何作品能够超越《贝九》的成就,无论这种说法是不是有偏颇的地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都将是永恒的。




  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德国波兰。父亲是该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喜怒无常、嗜酒如命;母亲是一个厨司,心地善良、性情温柔。艰辛的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自幼表现出的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音乐神童的愿望,成为他的摇钱树。他不惜打骂,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没完没了的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8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成为第二个莫扎特。此后拜师于风琴师尼福,开始学习作曲。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3岁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aIhUaU.cOM。1787年到维也纳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1800年,在他首次获得胜利后,一个光明的前途在贝多芬的面前展开。可是三四年来,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着他,贝多芬发现自己耳朵变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比失聪更可怕的了。因而人们可以在他的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中理解到这种令人心碎的痛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24751/662383347139.html

更多阅读

写作背景:郑振铎的最后一课

人们都知道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著名爱国作家、学者郑振铎先生的“最后一课”。那是1941年,大半个中国仍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下,唯有上海的租界仍在英美的势力范围,犹如“孤岛”。12月8日这一天,“孤岛”

卖场广告:最后一公里的玩法

     卖场广告何以存在,为的就是在最后一公里,能够把广告的知名度和认知度,电视广告所创造的这些东西转化成实际的销量,起到临门一脚的作用。  而卖场广告能顺利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给予提示并达成销售转化吗?它起码前面的这两座小

2007年最后一天 2007年的最后一堂营销课

  2007年11月15日,当我走出上海—合肥的软席包厢时,东方已经发白,一轮红日已冉冉升起,上午8点,我要给我的学生们上2007年的最后一堂营销课.我从车站赶往了学校,我要将我的故事送给我的学生,我希望我的学生永远拼搏,永不放弃!我把

声明:《贝多芬的乐曲 贝多芬最后一部作品 贝多芬最后一部作品的乐曲名是什么》为网友冇尒就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