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爱华网网友为您分享以下“语文教学中聚焦与反顾”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aIhUaU.com的支持!
语文教学中的聚焦与反顾
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看到一个文本,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个文本的焦点是什么?如何去处理这个焦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生成?这样的思考,是别的读者不会去考虑的,是语文老师所特有的。
一个文本,细细品读,必有它的焦点。比如《落花生》的焦点是:种花生、收花生、谈花生,哪一部分写得比较详细?——爸爸、妈妈、我谈花生。谁的话写得比较具体?——我们一起来读读爸爸的话。再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的焦点是: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样的焦点一旦从文本中挖掘出来,就能够理清上课的思路,文章的价值观就显而易见了。
再来谈谈反顾。
上完了课,我们总会去思考:这节课怎样上,学生更容易接受,我有没有上出该文体本该具有的特色。比如,高段有篇课文,冯骥才的《珍珠鸟》,有的老师上着上着,变成了说明文,这就不对了。这篇文章是一篇上好的散文,它要表现的主题是: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冯骥才与珍珠鸟之间都有信赖,那么,人与人之间,就更需要信赖了。再如,《伯牙绝弦》,老师往往会提供一些意境,让学生根据文章的句式,说一说。萋萋芳草啦,依依杨柳啦,悠悠白云啦。殊不知,《伯牙绝弦》中的“高山流水”是一种知音文化的反映,并不是随意可以让学生替换的。
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自己多阅读,多反思,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的修养,都有一定的好处。
郑慧君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