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监督的认识误区 党内监督的认识误区 论当前腐败的表现特征与反腐败的认识误区

论当前腐败的表现特征与反腐败的认识误区

【内容提要】随着反腐败力度的加强,腐败的生存空间在不断缩小,腐败的形式也不断变化。为了规避被惩治和逃脱法律责任,当前的腐败出现了一些新的表现特征。腐败之所以出现形式变化和呈现新特点,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反腐败的高压态势及其成效。但目前,一些民众在反腐败认识方面仍然存在不少误区,需要我们准确把握腐败现象的表现特征,厘清反腐败的认识误区并加以正确引导。

【关 键 词】腐败/表现特征/反腐倡廉/认识误区

腐败是全球公敌,反腐倡廉是世界各国政党、政府和民众的共同事业。科学地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是建立在正确把握腐败发展趋势和科学研判反腐败形势的基础上的。当前,随着各国对于反腐败的日益关注,腐败形式也不断变化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向。腐败形式的变化有时会使反腐败工作更加艰巨,甚至时显被动。正缘于此,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对反腐败的错误认识和判断,需要作出厘清并予以正确引导。

一、当前腐败的表现特征

随着反腐败力度的加强,腐败的生存空间在不断缩小。腐败者为规避被惩治和逃脱法律责任,不断变换腐败形式,使当前的腐败现象呈现以下十个特征。

其一,群体化。目前,不少地方的犯罪分子结伙营私,许多案件往往都是因查处一个腐败分子而“拔出萝卜带出泥”。串案、窝案犬牙交织错综复杂,是这几年中央和各地反腐败斗争中遇到的一个新问题。如果将这种群体化案件加以简单分类的话,大致可分为四种。一是地区性群体化腐败,如郴州原市委书记李大伦的落马牵出腐败窝案,“从湖南省委《关于李大伦案初步调查报告》获悉:除市委宣传部长樊甲生外,郴州市国土矿管局党组书记杨秀善,以及20多位民营企业家相继被查,该案波及当地党政干部、商界人士158人”[1]。二是单位性群体化腐败,如湖南省耒阳市矿产品税费征收管理办公室,770多名干部职工中竟有超过百人涉嫌贪污受贿,55人被立案调查。从主任罗煦龙到8名副主任、党组成员,以及下属各站点站长、班长,几乎所有高、中层干部都“全军覆没”

[2]。三是家庭性群体腐败,如黑龙江省绥化市原市委书记马德一案中,妻子田雅芝与马德共同受贿7笔共370余万元。[3]四是综合性群体腐败,如“广东茂名重大系列腐败案涉及省管干部24人,县处级干部218人,波及党政部门105个,市辖6个县(区)的主要领导全部涉案”[4]。

其二,高位化。《财经》杂志2010年第22期曾刊文分析了1987-2010年来120名省部级高官的腐败样本。[5]就年龄阶段看,在这些高官中既有意气风发的中年,也有垂垂老矣的暮年;就罪名而言,既有常见的受贿罪、贪污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也有鲜见的爆炸罪、重婚罪等;就出身而言,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出身平常人家,也有少数是高干之后;就涉案金额而言,他们犯罪多因涉案金额巨大,巨额财产来路不明,其中受贿额最高者近2亿元人民币,并创下单笔受贿1.6亿元人民币的贪腐纪录(陈同海案);就生活作风而言,他们中近半数人生活腐化,包养情妇或有婚外恋情。这一高官腐败样本涵盖了除西藏、内蒙古之外的30个省级行政区(不含港、澳)要害部门的许多重要职位,包括党政系统官员61名,人大、政协官员35名,司法机关官员10名,国企和大型金融企业官员

13名,另有解放军系统高级将领1人。

其三,落势化。腐败的落势化是指腐败逐步由中高层向基层渗透,由领导干部向非领导干部渗透的趋势。近年来,腐败落势化使一些“官场小人物”成为“贪腐的硕鼠”,由腐败舞台的配角变成主角,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海棠街道藕塘社区的原村干部刘怀寅就是其一。检察机关认为,刘怀寅利用职务便利,在2001年至2008年期间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人民币928.6万元、美元3.1万元、日元20万元,犯罪事实清楚,已经构成严重的受贿罪。[6]再如,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住建局原副局长李志强(副科级)借职权之便贪污、受贿,违法违纪所得高达2 293万元,且横行当地多年,刁难、凌辱,甚至殴打不顺从他的干部群众,成为一大“官霸”[7]。根据《南方周末》统计,10年里出现在媒体视野中涉案上千万的贪腐案例,科级(及以下)官员至少有17个,6个涉案金额近亿元或上亿元。[8]科级以及科级以下的官员腐败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甚至出现了一些村官利用土地转让搞腐败的情况。

其四,低龄化。2009年香港《文汇报》指出,官员腐败开始由“59岁现象”演变成“35岁现象”,原河北省国家税务局局长李真被“双规”时年仅38岁。经查,李真从1990年11月担任河北省政府办公厅秘书始到2000年3月接受审查止,先后收受贿赂折合人民币868.04万元、礼金48万元,非法占有公私财物19.95万元,收受450余件贵重物品,价值115.1万元,以上共计人民币1 051.09万元。[9]针对这一形势,清华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程文浩指出,反腐也要从娃娃抓起。在孩子刚刚懂事的时候,就应告诉他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每个时期都该进行相关教育,对于大学生也应在走出校园前进行一次警示教育,让他们平安度过26岁、29岁、59岁,最终实现自己的完美人生。林喆认为,腐败低龄化是干部年轻化的伴随现象。

党内监督的认识误区 党内监督的认识误区 论当前腐败的表现特征与反腐败的认识误区

年龄、学历与腐败或抗腐败能力并不成正比。一方面,并非干部年轻、学历高就能保证权力的廉洁性;另一方面,也并非干部年轻、学历高就会导致腐败率的提高。即使是年轻的、高学历的干部队伍,依然需要加强廉政建设教育。

其五,期权化。期权本是建立在期货基础上的经济学概念,将“期权”引进到“有权人”和“有钱人”进行的权钱交易中,是基于腐败发展的新态势。腐败的期权化是权力场上的“期货交易”,这种交易不是当场兑现,而是为多年以后,甚至退休以后,再连本带利收取好处。这种期权化的体现是多样的,可以在离职前安插亲信或选定“接班人”,也可以是在位时为企业牟利,等退休以后再通过到企业“打工”享受权力的回报,利用自己在位时积累下的“活动能量”来换取企业的股权,甚至还可以将这种股权转让给自己的下一代,如广东省原高级法院院长麦崇楷就为其子换取了数百万的企业股权。[10]期权化腐败的出现本身就说明了我们反腐斗争的威慑力。因为当社会进入制度反腐阶段后,监督力量越来越强大、越来越体系化,腐败分子也不得不考虑腐败成本。为了增强腐败的保险系数,不得不改变当场兑现的方式,而改成“期权”交易。期权化腐败没有改变腐败的本质,而是使腐败更大地呈现出隐匿性和时空跨度性,伤害的是社会公平、公正、社会的利益和官员的廉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和整饬。

其六,隐蔽化。所谓腐败的隐蔽化是指腐败隐藏较深,不易被发现,也很难留下作案痕迹的趋势。随着我国法制的健全、监督力量的增强、监督体系的完善,腐败将越来越趋于隐蔽化。如果从历史原因分析,腐败的隐蔽化还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成分如潜规则、圈子文化等方面有关。潜规则文化在官场中流行,会影响制度的执行,消解现有制度的有效性,如一些地方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圈子文化则主要影响到选人用人的公正性与公平性。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比较鲜活地刻画出圈子文化的负面性:“进了班子还要进圈子,进班子不进圈子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25151/875003291503.html

更多阅读

英文服装品牌企业文化 服装企业进行品牌文化建设的认识误区

  当服装企业从品质竞争过渡到品牌竞争起,品牌文化便是服装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原因就不谈了,有太多的文章和企业自身支持这个观点。但是,如何进行品牌文化建设,很多企业在认识上却有误区,今天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谈一下服装

对党内监督的认识误区 eHR甲方咨询的三个认识误区

随着国内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趋势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出这样一种需求:希望在考虑eHR系统的应用建设时,能够找到一个真正了解信息化应用、了解企业、能够为企业长远整体考虑的参谋和助手。这引发出“甲方咨询”的服务方式:为

对党内监督的认识误区 论阻碍我国私有经济发展的思想认识误区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私营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有力的推动推动了国民经济,但是,在私营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阻碍。其实,在这些阻碍的表象下面的深层次原因,是我们对私有经济与公有经济的关系,私有财产的地位,资本与雇佣劳动等基本问

声明:《党内监督的认识误区 党内监督的认识误区 论当前腐败的表现特征与反腐败的认识误区》为网友幽影紫衣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