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街村的共产主义!?!?!
几天前和几个朋友一起去了一趟南街村。a
南街村位于河南省临颍县南隅,紧靠107国道,西临京广铁路,东临京珠高速公路。全村有回汉两个民族,840多户人家3100多口人。耕地面积1000亩,总面积1.78平方公里。
从漯河坐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汽车,下午七点左右来到南街村,天已经黑了。
登记完住宿,我们就出去找吃饭的地方。在路人的热情指引下,我们来到了一家离宾馆不远的清真饭馆。

饭馆不是很大,但给人以整洁宽敞清静的感觉,完全看不到那些大中城市中为了增加经济效益的拥挤嘈杂。饭馆里正对门有一座毛主席招手的立像,墙上和柱子上挂着主席各时期的大幅照片。也可能是有些晚了,只有四、五个人在那里就餐。我们每人要了一碗羊肉烩面,吃起来面香汤鲜。和服务员聊了起来,他们说面是自产的,没有任何添加剂;汤是原汁原味儿的羊骨汤。吃惯了大城市里放过各种添加剂的面食,自然对这只有七块钱一大碗很实惠的原汁汤面赞不绝口。
我问服务员,这个店是承包的还是私人的?他们笑着说:“是村里的,公家的。我们村里的所有东西都是集体的,不搞个人承包。”我问:财务怎么管呢?他们说:有会计管账,上交村里。我们只是按分工干好自己的工作,不用操心。言谈间流露出一种自豪自信的轻松。
负责开票的是一位五十出头的男同志,得知我们是刚刚到来的参观者,便兴致勃勃地介绍起来:什么我们南街村是外圆内方啊,分配制度是低工资高福利呀,不追求利润但讲究勤俭节约诚恳服务呀。这第一印象就使我想起了久违了的那个时代。
回到宾馆,去和一位女服务员闲谈,我问她,是本村的吗?他说是邻村的。我问:工资多少?答:六百。我想这样低的工资,他肯定不像本村人那样捡好的说,笑道:
“太少了,连吃饭都不够呀!”
“不用担心吃饭呀。这里管吃管住,六百元只是个零花钱。”他也笑着告诉我。
“工作累吗?”
“客人多时紧张点,不感觉累,平时就比较清闲了。”
“有奖金吗?”
“没有。”
“外来人员工资都很低吗?”
“不一样,根据工作条件和技术难易。高的可拿到上万或几万元。”
言谈间的神态就看到了内心的满意。那落落大方的举止找不到城市里流行的媚俗。
早上6点就起来了,外面传来了东方红的乐曲,这是南街村新的一天的开始。走出宾馆,看到一群青年男女在打扫宾馆外的卫生。宽阔干净的路上偶尔有人走过。看到北面有一座不是很高的城门楼,便信步走去。离城门不远处,有一位骑着三轮车打扫卫生的人。走近才看清,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女同志。身上没有各大城市环卫工人标志性的服装,只是普通的棉衣,没系扣。里边穿着厚实而图案时髦的毛衣,给人以温暖而不俗的感觉。我走过去打个招呼问她:
“那里是什么地方?”
她边用手指着边对我说:“城门那边是县城,这边都是我们村。”“你是来参观旅游的吧?起得这么早啊?”脸上漾出得意的笑容告诉我,他对我这样傻呼呼的人见得多了。
信步朝城门走去,心里想着:在城里经常看到的是面带疲惫愁苦的环卫工人,无论男女,都流露出一种卑怯和敌意,人和人之间似乎隔着不可逾越的深渊。哪里像这样的“村妇”,不卑不亢,热情爽直。
叹着,想着,激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那时,一个“警察”对捡破烂的妇女也要叫一声“大娘”或“大嫂”;那时,警察叫“民警”,这种称呼就规定了他的责任。“改革”了名称,自然也就“改革”了责任。不知何故,我忽然觉得像我这样的傻百姓,“改”得越来越像鲁迅笔下成年的“闰土”。
走进城门,里面展现出自由世界的天地:街道狭窄肮脏,店铺凌乱昏暗,虽是清晨,空气中却混杂着腐朽的味道,远不如南街村的清新。没走几步,我就转身返回了。
像其它地方一样,南街村也曾分田承包地折腾了一番。但村民们发现承包之后,承包人富了,自己拿不到劳动付出的应得报酬,于是就不满,就告状。党支部被群众告得没办法,只好终止个人承包,由党支部承包,并定了规矩,不准少数人先富,要让群众拿回自己的劳动果实。这样,迫于群众的压力,党支部只好重走集体经济到全民所有制的“老路”了。
在“傻子”带头人王宏斌的带领下,现在的南街村实行的是“低工资高福利”的分配制度。党支部成员一律拿二百五十元工资。南街村的村民,享受着现在离休干部都无法享受的待遇。有人生病,只需给村里的医院打个电话,医务人员就会上门服务。如果你的病需要到外地外省市治疗,医院会替你联系并派人派车拿着钱护送就医。据介绍,医疗费目前为止最高的是给到上海看病的村民花了30多万,他个人当然没掏一分钱。
用王宏斌的话说,我们让南街村的人过上的是幸福的日子,而不是富裕的日子。因为富裕并不等于幸福,幸福必然会富裕。那些豪门大款富裕了,他们幸福吗?未必!他们钱怕别人抢,车怕别人偷,命怕别人要,因此防偷防盗雇保镖,提心吊胆过日子,能幸福吗?
南街村全体村民住在30多栋配备齐全,无防盗门防盗窗的花园式现代化公寓里。在南街村,不仅生产资料公有制,生活资料也达到了公有制。年轻人结婚,分配的70多平方的住房里水、电、暖、电视、冰箱、洗衣机等设施俱全,全部免费,新人只需带着锅碗瓢勺入洞房;孩子从入托到大学全部免费;大学毕业不愁就业。如果回村参加生产劳动,村里直接安排,如果在外地可在探亲时报销路费;在外地被解雇仍然可以回村安排工作。
由于村里发的米面粮油物品等太多,村民吃不了用不完怕浪费,一度有意见,要求不要再发了。王宏斌和支部成员对村民们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体现在物质丰富上,不能不发呀。于是,他们改变了做法,把物换成钱,打到村民个人的储存卡里。村民需要时,随时到村里的超市打卡选购。
从吃饭到住房,南街村人几乎没有个人需要花钱的地方。他们正在打造一个共产主义小社区。那些对共产主义信仰动摇、彷徨、怀疑、诽谤的人,尽可以到南街村去看一看,想一想。
共产主义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