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古时某县一古寺门口有一上联:
寸土为寺,寺旁吟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下联无人能对。直至清代郑板桥行经此寺,见这一未续的上联,脱口而出下联: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该联不仅联语珠联璧合,而且还倡导了护林,深得时人好评。
有人面对用石头、泥土堆成的人工小山丘,遍植树木,绿树成荫,便触景生情,撰写一联:
假山石上栽真树;
死水池中养活鱼。
此联巧在“假”中有“真”,不仅给人以新奇不凡之感,也道出了人工绿化之妙。
有人写了一幅山水盆景对联:
高高低低山,上上下下树;
叮叮咚咚泉,曲曲环环路。
此联不仅对得得体,而且巧词妙语绘出了一幅清新诱人的风景画。同时,也将层层山峦的绿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良好生态环境,极富特点地呈现一新,令人百诵不厌。
有人曾撰一绿化联:

山上古松,探出龙头望月;
园中新竹,攒起凤尾朝天。
上下联比喻巧妙,对仗工整,有静有动,吟联如赏画,不失佳联。
方志敏烈士生前撰写如下一联:
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
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这是烈士高尚情操的艺术写照。
一位名为季兆秋的作者,撰写一“种花植树”妙联,联云:
院庭种花红花种庭院;
峰岭植树绿树植岭峰。
此联又是种花,又是植树,把环境与山峦绿化得令人称道。在撰写手法上巧用了“回文法”,更添联语之意境。
湖北武当山区,当地群众曾在“八字山门”撰写一联:
植树造林,处处翡翠绿;
栽花种果,家家玛瑙红。
它将绿化的好处尽现在联里句间。
四川青城山有一绿化联,联云:
栽竹栽松,竹隐凤凰松隐鹤;
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龙。
此联从环境保护的眼光来看,道出了绿化之妙,同时,联语以静引动,静中有动,也别具匠心。上海南汇古钟公园,有一奇特的“宝宝树”。一位年已逾百的上海文化馆馆员为此撰写一联,云:
莫看轻,啼笑无常十分稚气;
最可贵,活泼透顶一片天真。
既将“宝宝树”的孩子气写得恰到好处,又流露了对古树的珍惜之情。
澳门松山寺有一副对联:
松风送抱,正荡胸怀,近看镜海波光,莲峰岚影;
山雨欲来,且留脚步,遥听青洲渔唱,嫣阁钟声。
座落在澳门的松山寺山青水秀、松柏连绵、环境优雅,这副联语的作者采用互相映衬、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通过对松风山雨、镜海莲峰、青洲嫣阁等的生动描绘,将松山寺周围的景色描绘的维妙维肖,活灵活现,有如一幅瑰丽的图画。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