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资料
李清照基本信息数据来源 : 历史百科-李清照
中文名李清照别名易安居士国籍/朝代宋朝职业诗人,词人民族汉族出生地齐州(今山东济南章丘) 出生日期1084年3月13日逝世日期1155年5月12日主要成就诗词创作,诗词理论代表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夏日绝句》等家庭成员李格非,赵明诚,张汝舟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非常之多,可是文学史上就寥寥无几。最著名的就是李清照,宋词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她的贡献。她的一生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宋词。其中“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流传度最广。她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之一。但是她的一生却略显坎坷。
李清照画像
李清照生于1084年,号易安居士,山东章丘人。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廷为官。母亲更是出身书香,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文学修养不在话下。从小李清照家里的文学氛围浓厚。从小和父母一同生活在汴京,18岁时嫁给了宰相的儿子赵明诚。后来因为政治变故,李赵两家相继败落。李清照夫妻不得已也过了几年聚少离多的生活。后来夫妇一同居住青州,可是因为金兵攻克青州,不得已,两人开始了流亡生活。49岁的赵明诚在流浪途中不幸病逝,只给46岁的李清照留下15车古籍文物和半部没有完成的《金石录》。46岁的李清照生活孤苦无依,但又不想给弟弟增加负担,于是顶着流言蜚语嫁给了张汝州。遇人不淑,张汝州这个人很不正派,和李清照的结合,只是为了她的古籍文物,但是婚后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象那样,而且李清照又不愿变卖古籍文物。张汝州这时便露出了本来面目,不再像婚前那样和善。整日打骂李清照,打算将李清照折磨致死,独占她的财产。为了顺利离婚,李清照检举张汝舟的违法行为。历尽万难终于顺利离婚。此后李清照便只身一人,1155年去世,享年71岁。
在那个年代,李清照实属奇女子,最令人敬佩的是她的绝大多是代表作,都是在逆境中完成的,成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是哪个朝代的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今天的山东济南人,出生于公元1084,去世于公元1155年,一生坎坷,特别是后期,到处漂泊。她的词以宛约清丽著称,自成一派,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李清照画像
李清照的生活和宋王朝的政治命运相关联。李清照少女时代,她的父亲李格非在宋都城汴京为官,李清照的生活非常优雅,家中来住的有很多文学修养很高的人。李清照的词风活泼,悠闲。
宋徽宗时期,18岁的李清照和21岁的赵明诚在汴京结婚了,婚后非常幸福,夫唱妇随地搜集整理书画金石文化,这个时期是李清照一生是最幸福的时期,可惜只有一年时间。
第二年,也是宋徽宗崇宁元年,宋朝朝庭中党派之争涉及到李家,李家被赶出汴京,回到了老家,李清照不得不和丈夫分离。党派之争更加激烈,她的父亲死后,赵明诚也来到李清照的老家和她一起生活,继续收集金石,和和美美过了十年。
公元1117年,赵明诚在李清照的帮助下写下了《金石录》。之后几年,李清照随赵明诚做官地点不同而不断搬家相随。
127年宋朝受到金的进攻,两个皇帝都被金人俘虏了,宋朝社会一片动荡之中,当时李清照44岁。公元1129年,赵明诚不幸去世了,李清照被迫到处飘零,生活困苦。1155年,李清照在无限凄凉中离开人世。宋代李清照的词和她传奇的人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将永远流传下去。
李清照名句
李清照自幼出生在一个文学世家,加上自身在诗词方面的天赋,年少时便在文坛崭露头角。她的一生创作了很多耳熟能详的著作,但因为她个人的人生经历,她的作品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景象。前期她的生活环境优渥,所创作的作品都是阐述她热爱生活以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而后因为国破家亡,她的作品中带着幽幽的惆怅之情。
李清照画像
在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中,《如梦令》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两首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出自《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两句话。当时词文所描写地是一夜春雨,词人自知院中花木会因为大雨凋落。第二天询问正在卷帘门的侍女院内的景象。马虎的侍女随口说道院中的海棠还如同昨天一样茂盛。听到侍女如此不经心的回答,李清照还是免不住心中对落花的惋惜,自言自语地重复着,你可知道,你可知道,庭院中的海棠花应是凋落所剩无几。绿肥红瘦这一词形象地将庭院中海棠花凋落的景象描绘在人们眼前,也深深透露出了词人对花朵凋落的惋惜之情。
“满地黄花堆积,慌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是摘自李清照的后期作品《声声慢》中的一句同样关于花的描写。从李清照的词文中不难找出很多关于花的描述,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爱花之人。与上一篇词文中对于海棠花因为春雨的袭击凋落而引发的惜花之情不同,在《声声慢》中,词人看到堆积在地上的菊花,想起以前有丈夫能为自己摘花,而今物是人非,摘花人已不在,空留赏花人独自神伤。
李清照情诗
根据不完全记载,李清照一生共著有45篇词作。李清照前期所写的词,大多抒发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李清照后期所写的词,用大量的词藻表现孤独寂寥之情。说起李清照的情诗作品,不得不提的就是《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三首词作。
《一剪梅》欣赏
其中,《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被后人填曲,改编成了一首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的爱情歌曲。词曲的内容为:“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所写的这首词曲,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词中,李清照将多种意象组合成为了一首含蓄爱情诗。全词言辞清丽,并且蕴含多种情感色彩。词人借代四周意象,烘托出词人此刻内心独白。在词人看来,花谢花开,本是一种自然想象,但是也象征了一对璧人的离愁之苦。词的下阕中,词人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生动描绘出了自己对爱情的娇羞之态。此时,李清照正想着身在太学中的丈夫赵明诚,内心便有了几分羞涩之情,但一想着赵明诚同样在想念自己之时,李清照豁然开朗,以此高歌了自己和丈夫坚贞不移的爱情宣言,并表达出词人对爱情的渴望之情。
添字丑奴儿李清照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是李清照南渡之后所作的一首词,句中充满了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之情。全词的内容为:“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添字丑奴儿》欣赏
这首词充满了悲伤压抑的情感基调,词人通过雨打芭蕉引发了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其中夹杂着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词的上阕,以设问句的形式写出“窗前谁种芭蕉树”,好像在向他人询问,这棵芭蕉的主人是谁。随后用“阴满中庭,叶叶心心”描绘出芭蕉枝繁叶茂的场景,其使用“叶叶心心”四个叠字,将芭蕉叶连绵起伏的形态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而李清照此时的心事就如同这舒展绵绵的芭蕉叶一样,一重又一重。在词的下阕,李清照进一步借景抒情,用“伤心”二字,将自己孤独愁苦的心情刻画的淋漓尽致。此时,窗外的雨落在芭蕉叶上,发出不间断的滴答声。词人心中无限愁苦,面对国破家亡的伤痛,李清照只能在回忆中度日如年。这首词虽然短小精简,但是却极其丰富地表达出作者多样的愁思,是寓情于物,借景抒情的佳作。
根据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推测出,这首词是李清照写于公元1129年之后。那时的李清照刚经历了丈夫赵明诚的离世,又碰上了建炎南渡,李清照在极为压抑苦闷之下,写出了这首词,表达处自己对故乡和家人的无穷思念。
鹧鸪天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鹧鸪天》
李清照像
这首词写于词人大婚前夕,李清照面对桂花,抒发出自己的心情与期望。桂花质坚皮薄,叶长椭圆形。主要分布在热带气候地区,经常在通风透光的地方可以见到。桂花不仅香气四溢,而且有着除尘的作用,历来文人以此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志向。
这首词的大意是,桂花之美不在于有多红艳,有多深绿,而在于其清淡并远离尘世,把自己的清香永久地保留。既能使凌寒而开的梅花嫉妒,又能使迟开的菊花感到羞惭,在中秋时节,可以算得上是百花中的一流水平。而如此好的花,大诗人屈原为何在其作品《离骚》里没有提到呢?
我们知道,李清照认为词别是一家,李清照的词主要以小令为主。小令可以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出无穷的才思,令人回味无穷。这首词用简短的语言,把桂花的形状、香味写的栩栩如生,如在目前。另外,词人对桂花明确地做出了自己的评价,觉得菊花与梅花是无法和桂花相比的,桂花可谓是花中一流品种。
而这样好的花,屈原竟然在《离骚》里竟然没有提及,词人流露出一点惋惜之情,同时也包含着对桂花的赞美之情。淡淡飘香的桂花,远离尘世,也就如同李清照一样。她借花比喻自己,表达出词人崇高的志向和对未来的幻想。
钓台李清照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钓台》。这首词是李清照在灭国之后逃亡的时候所作的,途径严子陵钓台,出于对严子陵的尊敬和崇拜而作。
李清照像
诗的前两句主要写出了自己对名利的淡薄,用凡夫俗子总是追求名利来衬托自己。凡夫俗子多忙、多累其实就是为了利,仅此而已。名、利都是一些以钱财、权势为准则的凡夫俗子贪图享乐追求的,诗句里也出现了严子陵,李清照用凡夫俗子的追求名利着重体现严子陵的归隐和淡薄名利的高尚情节。
诗的后两句直白的说出严子陵淡泊名利,而自己愧对于他,这里的自己并不是李清照自己,她只是反映出自己所处的年代里追求名利的人很多,李清照希望自己也能和严子陵一样淡泊名利。
这首七言绝句全诗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的对比非常的鲜明,写出了自己挣脱不掉追求名利钱财的社会,同时也不愿意为追求名利的社会而束缚,表现出李清照高风亮节的高尚情操和心怀。
这首诗只用了28个字却说出了自己的心态、临过临安的感想和对于这个社会的批判。表现的是词人矛盾的心理,自己想像严子陵一样淡泊名利,却又无可奈何在这个社会里受到的束缚。同时也表达出自己对于严子陵的崇拜与尊敬,更加向往的其实是严子陵所处的那个时段。有极大的归隐之心。
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婚后所写,其中表现出词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历来被传为名句。
李清照像
词的大意是,白天云雾弥漫,令人生愁。香炉里的瑞脑香,在一点点慢慢地烧光。今天又是重阳节,我一个人枕着凉飕飕的枕头。晚上的风,透过纱帐,吹得我很冷。这首词,比较不好理解的就是“瑞脑消金兽”。“瑞脑”,又称龙脑香、冰片,燃烧时香气浓郁,但是烟气甚小。“金兽”指香炉。这句的意思是,瑞脑在金兽炉子里就快要烧完了。
当然,这句紧接着上一句,两句合起来,更加显示出词人的惆怅。这首词是李清照寄给赵明诚的。赵明诚读后,深感词意真挚,用语极为恰当。他觉得自己身为男子,应该拿出自己的一首诗来超过她。于是,他闭门谢客,经过三昼夜的奋斗,竟然填词50首。然后,把这首词随意插在自己写的词中间,让朋友一一品评哪首词最好。最后还是李清照的醉花阴胜了。
赵明诚此刻真是对李清照佩服得五体投地。那么,这首词到底好在哪里呢?“帘卷西风”,给你以动态感,然后会引起你想象:风吹起帘子,帘子后面会有什么呢?正在你想的时候,一个比菊花还瘦的美人立刻出现在你的眼前。我们知道,菊花的花很小,淡淡的花,而词人此时比菊花还瘦,虽说夸张,但是把自己的因思念而日益消瘦的形象,由远及近,直接放在我们的跟前,不得不佩服的词人的非凡功力。
这首诗总体上表达了作者通过节日的气氛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春残李清照
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最长。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春残》这首诗的大意是,已经到了暮春时节,我为何还苦苦地思念着我的家乡呢?我这几天得了病,这头发为何梳起来这么费劲呢?梁间的燕子,你整天在那里喊,有什么意义呢?风吹起蔷薇花,吹得满屋子都是,纵使有那一丝香味,又有什么用呢?不过是让人更惆怅罢了!
李清照 像
我们知道,李清照善于写词,而并不善于写诗,但是这首诗写得确实不错。这首诗大概写于南渡之后,作者对南方的生活不习惯,生病了,因而生起了对北方生活的怀念之情。
诗中“病里梳头恨最长”这一句,历来受到人们的好评。诗人生病了,正打算梳头,可是发现头发竟然莫名的这么长,越梳越乱,令人好不烦乱。诗人用平常所见之物,于不经意中给人以新奇之感,把自己微妙的情思细致地表达出来,让那种不可言状的心绪形象化地表达出来,可谓是神来之笔。
接着,诗人看到梁间的燕子,竟然整天在嘀咕,好不令人烦。而那蔷薇花,经风一吹,居然发出一丝香味,可这香味却无法纾解诗人心中的无奈,越发的引起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诗人运用燕子梁间共语和蔷薇飘香,与自己此刻的思乡之情进行对比,反衬出自己无奈的心绪,使思乡的心情更加地明显,更加地突出,使思乡之情越发浓烈。
总之,这首诗,借春残,诗人主要是想抒发自己对目前的生活不习惯,强烈向往自己家乡的生活之情。
南歌子李清照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
李清照像
这首词的大意是,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周围的人们都放下帘子睡觉了。如今的生活,只有我孤单一人,躺在这冰凉的席子上,使我越想越伤心,不觉然留下了眼泪,泪水把席子都打湿了。脱掉我的外套,然后起来看一下到底几更天了。
在月光下,我看见衣服上花纹的颜色逐渐褪去了,衣裳变得越来越单薄。记得曾经也是这个时候,我和他还谈天说地,可如今,他到底去了哪里呢?纵使有这样的天气,也无法找回当时的心境了。
此词写于公元1129年,是作者流落江南后所作。古人经常写“星河”,而“星河”就是“银河”,从而可以想到牛郎织女。而在此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已经去世。这时,词人看到周围人都放下帘子睡觉了,而自己却只能一个人躺在冰凉的席子上,含泪看着那遥远的天河。想当年,夫唱妇随,多么幸福,如今只有天人永隔的凄凉,怎能令人不伤心流泪呢?后两词写出词人身上衣服的颜色在逐渐褪去,而衣服也变得越来越单薄,而这一切都是因劳累奔波,更加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所致。
“旧时天气旧时衣。”这句话运用口语,表达出很深的内涵:曾经也是这样的天气,还是这个时候,我和他一起笑看牵牛织女,说着我们之间亲切的话语。而如今又是这个时候,穿着和以前一样的衣服,但是就是无法找回当时的心情,更无法找到当时的他了,通过今昔对比,使自己凄凉的形象地流露出来。总之,词人通过这首词,表达出南渡以后生活的凄苦,更表现出对丈夫深深地思念之情。
满庭芳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李清照画像
《满庭芳》这首词是李清照咏梅系列中的一首。这首词借助梅花的特性来描述自己的情怀,首先“小阁藏春”一句李清照描绘出了一个特殊的环境,在当时的环境下,小阁一般为寝室,而后所描写的闲窗和前句相关联,写出了这个特殊环境里的宁静。
诗的上阕主要以环境为着重描写点,李清照家破人亡之后,想起以前的往事,表现出了上层社会的安逸和富贵,但是同时却流露出一种异样的冷清与孤独。
“手种江梅渐好”是这首词的转折,从这里这首词开始进入到咏物。从景色的描写开始抒发自己的感情,李清照看到了门外的江梅,加上黄昏,词人产生了一种欣慰,她觉得自己并不孤单,有那梅花给她带来了一种安慰。同时也想到了很多过去的事情,所以有了梅花酒没有必要再去登楼望月了。除了对梅花的特殊感情以外,似乎李清照也感受到了心里的疲劳。对于赏景失去了兴趣。紧接着想到了以前的诗人喜欢梅花的独有情钟,从这里这首词再一次的转折,开始向李清照的抒情靠近。
下阕以以前的诗人对梅花的一片痴情,理解出其实是心里的孤独和苦闷而造成的,李清照觉得此时的她就像以前的诗人对于梅花的爱恋。同时也抒发出自己心里此时的苦闷和孤单。
这一首词是李清照在经历家破人亡之后所作的,流露出一种凄凉的气氛,也寄托着作者不幸的一生,写尽了冷清和苦闷的环境中的感受。
忆秦娥咏桐李清照
《忆秦娥·咏桐》又被成为《忆秦娥·临高阁》,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所作的词。此词的创作年代和背景,已经无法考证。该词被收录于李清照的个人集《李清照集》。
李清照《忆秦娥·咏桐》意境图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全词描绘了词人登上高楼,由此抒发的感慨和感叹。词的主题是悼亡,悼念的是祖国山河破碎和家人离乱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往日美好生活的无线向往。这首词成诗大概正值南北宋交替之际,李清照登上高楼,第一句就描绘出了她放眼所及的景色。仅仅只用了三个字“烟光薄”就描绘出一副荒凉的画面。第二句的主角是乌鸦,因为乌鸦的叫声总是能让人有凄切之感,所以人们都十分厌恶乌鸦,认为这是一种不祥的鸟类,但作者用这种鸟的叫声,更加深了当时场景的凄苦。从下阙开始,作者开始把重点转移到个人的心绪上来,她用“情怀”两个字,就表达出作者对往日生活的向往。而到了第四句,作者再次把书写的重点转移到景色上来,通过对秋风吹着梧桐的落叶,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悲伤和对自己背井离乡的哀愁。最后一句是全词的点睛之笔,高度概括和总结了本诗描写的两个对象“秋色”和“寂寞”。
作者采用了一种寓情于景,情景结合的方式,通过对荒凉的秋色的描写,将自己的思绪和心情全部融入了秋天的景色中,给人一种感同身受的效果。
李清照残花

一首残花写出了缠绵、写出了无奈、写出了一位女子的多愁善感。开花落花无悔,缘来缘去缘如水。花谢为花开,花飞为花悲。花悲为花泪,花泪为花碎。花舞花落泪,花哭花瓣飞。花开为谁谢,花谢为谁悲。整首词展现了李清照的无限惆怅。花开、花落、花谢、花飞、花悲、花泪、花碎、花舞、花哭,花瓣飞。多么奇妙的感受让人意味深长。
李清照像
李清照经历了“感情上的思念,家破人亡的忧愁,再到国破沦为亡国的悲愤”。她此时孤身一人无依无靠,所以只能把感情寄托在眼前的花儿上,不由得回想起自己的以前。
她为花落而悲伤、为花落而流泪、为花落而心碎。此时的她无依无靠的漂泊,多愁善感的她利用花儿来反映自己。痛哭、心碎体现出她此时消极而绝望的心态。
花开为谁谢,花谢为谁悲,这句诗出现在了句末,表现出李清照多情、惆怅和无奈的情感。此时正是无可奈何之时,全词简单、明了的彰显出李清照此时的心境。她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看着花儿想起了自己的平生,利用开花的整个过程把自己的心里感受加以描述,用悲切、泪水和心碎描述了自己以前的舞动最终也是哭泣和流离。
李青照这首残花写出了多少人的心里话,而且也独特的体现出了她的个性。利用日常的东西作出简单、文风紧促的诗词,实乃一种境界。
青玉案李清照
李清照的青玉案第一句以“征鞍不见邯郸路”开头,所以后人又把这首词叫做《青玉案·征鞍不见邯郸路》,其中“青玉案”是词牌名。
李清照画像
征鞍不见邯郸路,莫便匆匆归去。秋风萧条何以度?明窗小酌、暗灯清话,最好留连处。相逢各自伤迟暮,犹把新词诵奇句。盐絮家风人所许。如今憔悴、但余双泪,一似黄梅雨。
据说,李清照在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年过五十了,当时北宋王朝已经经历了靖康之变的丧乱,李清照也经历了丧夫之痛,她孤身一人,长期居住在杭州,弟弟李迒的家中。也就说,李迒已经是她唯一的亲人了。但是李迒经常要外出赴任,聚少离多,所以在无限凄苦和感慨之中,填写了“青玉案”这曲词。
这首词主要是沁人离别时作劝留所作,第一句中的“征鞍”就已经写明了这是一个即将远行的人,而“邯郸”属于河北省,此时这个地方已经被金人占领,所以说即将远行的人要去的地方很凶险,看不到前途。另一种说法,是“邯郸路”一词引用了黄粱一梦的典故,所以紧接着下一句,作者便有了对远行之人的挽留。用“何以度”来告诉远行人,其实她的意思是“不要度”。
而接下来几句,是作者对往昔日子的回忆,回忆结束了,用“留连”两字结尾,表达了她依依不舍的心情。
下阕主要写两人离别时的场景。每次分离,远行人都把作者新写的词反复诵读,并赞扬写得好。“盐絮”又再次引用了一个典故,是关于谢道韫的。东晋南北时期的谢家,几世风流,作者把自己和谢道韫相比,但那又有什么用呢,如今离别,两人都已经年老,除了留下的两行泪水,像黄梅时节的雨一样绵绵不止,就只剩下斯人的憔悴和两人的离愁别绪了。
李清照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之一,词牌名是永遇乐,收录于《全宋词》。全词多用对比手法,描绘了作者在元宵节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词人晚年对往昔的追忆和怀念。
李清照《落日熔金》词意画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第一句描绘了黄昏时候落日余辉的景象,用“熔金”二字,形象地传达出太阳西下,余辉照满天边时候的意境。但是紧接着就问了一句“人在何处”,来了一个突然的转折,既表达了作者对昔日生活的向往,又表现出对故人的怀念。第二句承接上句,开始对春天景色的描写,但是当时并非暮春,而是初春。虽然染柳烟浓,但是还有梅花尚未凋落,所以又问了春意有多少呢?其中“几许”是个虚词,指代着当时春意不浓,词人似乎对此有所遗憾。第三句开始对南宋京城内的元宵佳节的盛况进行描写,但句末仍是以反问“风雨”来结束,作者意图在于用“风”和“雨”来表现自己的多愁善感,并借此来借指作者自身漂泊的身世。而第四句才开始正式写到她的个人境况。虽然词人晚年比较寥落,但因为她早已名声在外,所以仍有许多达官贵人的夫人来邀请她参加元宵盛会,但都被词人一一谢绝,表达了词人在饱经风吹雨打后平静如水的心态。
下阙开篇再写北宋旧京元宵的盛况,那个时候,京城繁华,而自己有太多的时间去游玩了,但偏偏作者最喜爱的,还是这个元宵节。之后接下去后描写了当时刻意的穿戴打扮,从另一个角度描绘出京城的繁华,也表现了作者对当时日子的怀念。最后两句,作者突然收回遐想,重返现实。如今,鬓角的头发已经开始花白,神情又布满了憔悴,当时自己无限向往的元宵佳节她已经提不起任何兴趣了,她宁愿倾听着别人的欢声笑语,去重温往日的美好生活。
全词表达出作者一种孤独寂寞的情绪,把当年和如今作为对比,突出作者现下凄惨的境遇,极富艺术感染力。
李清照感怀
李清照的诗作《感怀》,别名《感怀·并序》,本诗开头附有一篇序文,在序文中明确提到了本诗创作的年代和日期为宋徽宗宣和三年八月十日,体裁为律诗,收录于《诗女史》。在序文中又提到了本诗的创作背景,当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莱州当知州,李清照来到莱州探望他,不想赵明诚整天忙于应酬,而冷落了李清照,从而造成她心里的不满。
李清照画像
八月十日这一天,赵明诚又出去应酬了,李清照一个人坐在家里,闲来无事,想去翻书看看,但不想他所在的房间里没有她喜欢的史典,只有在桌上放着一本《礼韵》,她随便翻看着,恰好翻到“子”这个字,就用“子”为韵,写下了这首《感怀》。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本诗第一句用袁术的典故,描写了作者所处的房间里连书史都没有的境况,讽刺了赵明诚在精神上的缺失。第二句说明了原因,“孔方”即是钱的意思,说赵明诚整天为了钱奔忙,在李清照的眼里看来,就是一个俗人,他每天应酬,就是在惹事生非。第三句作者又写道了自己的境界,称作诗应该关上门来,不受外界打扰,这样才能写得出上好的佳句来。而她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认识了两个好朋友,分别叫子虚和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