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 陈寿对曹操的评价为何如此之高

陈寿简介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就是现在的四川南充人。他的生年是公元233年,也就是蜀汉建兴十一年,在公元297年,即西晋元康七年病逝。自幼刻苦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研习《尚书》、《三传》,精通《史记》、《汉书》。代表作品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其师谯周对他给予这样的评价:卿必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

陈寿像

陈寿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黄皓专权时,很多人都阿谀奉承,谄媚奉迎黄皓,陈寿却不喜欢与这些人为伍,而因此被贬了官。此后,蜀汉灭亡,晋司空张华欣赏他的才华,于是便向司马炎推荐陈寿,陈寿再次为官,官至阳平令。

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晋灭吴国,至此分裂局面结束,陈寿花费十年精力,历经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他所著的《三国志》中体现出的谋略与才智,被现代人广泛应用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上。

陈寿因《三国志》得到很多人的赞赏,而正因如此,秉笔直书的他遭受当世权贵的厌恶,晚年屡遭被贬,始终郁郁寡欢,不得志。

公元297年,也就是元康七年,陈寿病逝,享年六十五岁。去世之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人认为,陈寿所著《三国志》,书中劝诫之言颇多,既阐述了前人的是非得失,也对今世之人的教化大有裨益,虽文辞不及司马相如,但质朴实在,恳请惠帝采录其书。于是惠帝诏令河南尹、洛阳令,派人去陈寿家抄写其书。

陈寿三国志

陈寿,西晋时期巴西安汉人氏,也就是现在的四川南充人,其字称作承祚。他的生年是公元233年也就是蜀汉建兴十一年,在公元297年即西晋元康七年病逝。陈寿的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史学界把这部巨著与《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合称为“前四史”。

《三国志》

据统计《魏书》共计三十卷,《吴书》略少,共计二十卷,而《蜀书》则有十五卷,共计六十五卷。这三书的内容几乎没有重复,记事也较为详实。总得来说,《三国志》就是一部记载了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书。

同时期的范頵曾这样评价《三国志》: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其书中劝诫之言颇多,既讲明了前人的是非分明,同时也使现代人受益匪浅,虽然文辞不及司马相如,但胜在质朴实在,希望惠帝愿采录该书。通过范頵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出《三国志》在当时是颇受好评的。《三国志》以尊魏为正统,但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并且较为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三国鼎立的局势。在《魏书》中,陈寿专门为曹操叙写了本纪,但是在《蜀书》和《吴书》中则只有传。

《三国志》记事较为简洁,因作者陈寿是三国时期人,蜀国灭亡时他刚好三十一岁。所以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在当时应该属于现代史,但所能记载的事迹毕竟有限,那一时期的很多事他都亲身经历过,因此书中情况应该较为真实,但也可能是个人恩怨没有消除,史学家们对此褒贬不一,很难达成共识,这给史料的选取采用和整修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曹操 陈寿

陈寿曾高度评价曹操,曹操的生年是公元155年,于公元220年去世,字孟德,是沛国谯县人,也就是现在的安徽亳州人。他不仅是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同时也在文学和书法上颇有造诣,那么关于曹操还有哪些介绍,对于陈寿,他的资料又有哪些呢?

曹操雕像

官渡之战以少胜多给曹操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他的诗歌气魄非常宏伟,情感慷慨悲凉,散文亦成就颇高,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他的书法也被唐朝张怀瓘评为“妙品”。曹操还以汉天子的名义来征讨各地,消灭割据势力,基本统一北方中原地区,并对此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稳定和发展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与经济,自此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先担任了东汉丞相,后封为魏王,在其去世后谥号为武王。他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陈寿,字承祚,是巴西安汉人,即现在的四川南充人。他的生年是公元233年也就是蜀汉建兴十一年,在公元297年即西晋元康七年病逝。自幼刻苦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研习《尚书》、《三传》,精通《史记》、《汉书》。

陈寿一生,不阿谀奉承,导致得罪一些权贵,仕途之路颇为坎坷。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吴国灭亡,至此分裂局面结束,陈寿花费十年精力,完成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全书共65卷,36.7万字。《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也被称为“前四史”。公元297年,也就是元康七年,六十五岁的陈寿病逝。

在《三国志·武帝纪》中有这样一句话:“曹操谋略过人,不仅消灭割据势力,还运用一些治国之策,善用贤人采纳计策,不会过于计较旧时的嫌隙。此人非比常人,是超过世人的杰出人才。”可以看出陈寿对曹操还是颇有赞誉的,这也是他们之间的特殊联系吧。

陈寿评价曹操

提起曹操,很多人都会说曹操是“汉贼”,在戏曲中曹操形象也是白脸奸臣。但不得不说,他在历史上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曹操统一北方,任用有贤能的人才,推行一系列的法制政策,兴修水利等措施,使在他统治下的黄河流域在当时较其他地区安定很多。

曹操画像

在《三国志·武帝纪》中有这样一句话:“曹操谋略过人,不仅消灭割据势力,还运用一些治国之策,善用贤人采纳计策,不会过于计较旧时的嫌隙。此人非比常人,是超过世人的杰出人才。”因陈寿是蜀汉的降臣,之后又在西晋做官,其所著《三国志》以魏为正统,对曹操进行文辞的赞美也实属常理之中。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 陈寿对曹操的评价为何如此之高

那么,陈寿究竟是如何评价曹操的呢?

首先,陈寿肯定了曹操结束割据局面,以兖州一地统一北方中原地带,这与曹操非凡的军事能力是离不开的。至此可看出,陈寿在这一点上对曹操还是进行了积极的肯定。

其次,陈寿认为曹操是“非比常人,是超过世人的杰出人才”,可能与他的军事才能以及善于治理国家有关,这相当于给了曹操一个很高的评价。

最后,在《三国志》中还写过这样一句话:“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这句话在现在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肯定了曹操的英勇与才智,此为褒义;另一种是把他与勾践相比,从勾践为人角度看,似乎有种贬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26151/202122281759.html

更多阅读

诸葛亮生平和名家对他的评价收集整理 诸葛亮生平大事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

转 诸葛父子与司马父子的区别 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

诸葛父子与司马父子的区别诸葛父子与司马父子三国的政治格局,其实也是家族的格局,曹、孙、刘的大格局下,又有其他姓氏的格局,诸如诸葛家族,陆氏家族,司马家族,贾氏家族等等,其中诸葛家族在三个国家的管理层面上

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汇总二 诸葛亮的后人还存在吗

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汇总(二)《三国志》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

陈志武教授对郎咸平的评价以及我论 如何评价陈志武

收到卓越寄来的陈志武教授的新书《陈志武说中国经济》,马上看了几篇,感觉的确不愧是大家之言。其中看到一篇记者对陈志武教授的访谈(《陈志武说中国经济》第8页-第9页),谈到对郎咸平的看法,觉得蛮有意思——因为这两位都是在国外拿到顶级

声明:《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 陈寿对曹操的评价为何如此之高》为网友愛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