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专题复习15——二次函数有关四边形问题

2013中考数学专题复习15

二次函数有关四边形的问题

一、知识要点:

1、熟悉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把问题进行转化,转化为边、角之间的关系,主意要保证条件充分;

2、合理选择方法,如相似、勾股定理、三线合一等,往往能使过程变得简单;

3、解题过程往往要用到分类讨论,理解题意要准确、分析问题要到位。

二、例题分析:

例1、如图,抛物线与y轴交于点A,过点A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另一点B,过点B作BC⊥x轴,垂足为点C(3,0).

(1)求直线AB的函数关系式;

(2)动点P在线段OC上,从原点O出发以每钞一个单位的速度向C移动,过点P作⊥x轴,交直线AB于点M,抛物线于点N,设点P移动的时间为t秒,MN的长为s个单位,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t的取值范围;

(3)设(2)的条件下(不考虑点P与点O,点C重合的情况),连接CM,BN,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BCMN为平行四边形?问对于所求的t的值,平行四边形BCMN是否为菱形?说明理由.

分析:第(1)根据A、B两点坐标,用待定系数法易得。

      第(2)s即为线段MN的长度,因P在OC上移动,

  所以点N必在M的上方,所以s就是N点的纵坐标减去M点

的纵坐标。

    第(3)要四边形BCMN为平行四边形,因BC∥MN,

只要BC∥MN即可;平行四边形BCMN是否为菱形,只要把

所求t的值代入,看邻边是否相等。

 

 

 

 

 

 

例2、如图,已知抛物线y=a(x-1)2+(a≠0)经过点A(-2,0),抛物线的顶点为D,过O作射线OM∥AD.过顶点D平行于轴的直线交射线OM于点C,B在轴正半轴上,连结BC.

(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2)若动点P从点O出发,以每秒1个长度单位的速度沿射线OM运动,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s).问: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DAOP分别为平行四边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3)若OC=OB,动点P和动点Q分别从点O和点B同时出发,分别以每秒1个长度单位和2个长度单位的速度沿OC和BO运动,当其中一个点停止运动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它们的运动的时间为t(s),连接PQ,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BCPQ的面积最小?并求出最小值及此时PQ的长.


分析:(2)关键是合理转化为相应线段之间的关系;(3)把不规则最值

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值。

 

 

 

 

 

例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抛物线的解析式是y =+1,

点C的坐标为(–4,0),平行四边形OABC的顶点A,B在抛物线上,

AB与y轴交于点M,已知点Q(x,y)在抛物线上,点P(t,0)在x轴上.

(1) 写出点M的坐标;

(2) 当四边形CMQP是以MQ,PC为腰的梯形时.

① 求t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和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② 当梯形CMQP的两底的长度之比为1:2时,求t的值.

分析:

分析:(2)有两边平行的四边形并不一定是平行四边形,要把这两条边重合及另两边也平行的情况排除掉;

     (3)因两边大小不定,要进行分类讨论,

 

 

 

 

 

 

巩固练习

1、如图,已知二次函数y=x 2-2x-1的图象的顶点为A,二次函数y=ax 2+bx的图象与x轴交于原点O及另一点C,它的顶点B在函数y=x 2-2x-1的图象的对称轴上.

(1)求点A与点C的坐标;

(2)当四边形AOBC为菱形时,求函数y=ax 2+bx的关系式.

 

 

 

 

 

 

 

 

 

 

 

 

 

2、如图,抛物线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0,-1),且对釉轴x=1.

    (1)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及A、B两点的坐标;

    (2)在x轴下方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D,使四边形ABDC的面积为3.若存在,求出点D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使用图1);

    (3)点Q在y轴上,点P在抛物线上,要使Q、P、A、B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请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点P的坐标(使用图2).

图1                                                                    图2

 

 

 

 

3、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正方形OABC的边长为2cm,点A、C分别在y轴的负半轴和x轴的正半轴上,抛物线经过点A、B和D(4,)。

(1)求抛物线的表达式。

(2)如果点P由点A出发沿AB边以2cm/s的速度向点B运动,同时点Q由点B出发,沿BC边以1cm/s

的速度向点C运动,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S=PQ2(cm2)。

①试求出S与运动时间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t的取值范围;

②当S取时,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R,使得以点P、B、Q、R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如果存在,求出R点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求点M,使得M到D、A的距离之差最大,求出点M的坐标。

 

 

 

 

 

 

4、已知顶点为A(1,5)的抛物线经过点B(5,1).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如图(15.1),设C,D分别是x轴、y轴上的两个动点,求四边形ABCD周长的最小值

(3)在(2)中,当四边形ABCD的周长最小时,作直线CD.设点P(x,y)(x>0)是直线y=x上的一个动点,Q是OP的中点,以PQ为斜边按图(15.2)所示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PRQ.

①当△PBR与直线CD有公共点时,求x的取值范围;

②在①的条件下,记△PBR与△COD的公共部分的面积为S.求S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求S的最大值。

 


 

 

5、已知抛物线与y轴交于点A,它的顶点为B,点A、B关于原点O的对称点分别是点C、D。若点A、B、C、D中任何三点都不在一直线上,则称四边形ABCD为抛物线的伴随四边形,直线AB为抛物线的伴随直线。

(1)如图1,求抛物线的伴随直线的解析式;

(2)如图2,若(m>0)的伴随直线是y=x-3,伴随四边形的面积为12,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3)如图3,若抛物线的伴随直线是y=-2x+b(b>0),且伴随四边形ABCD是矩形。

① 用含b的代数式表示m,n的值;

② 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PBD是一个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用含b的代数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5、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A(2,0)、C(0,12) 两点,且对称轴为直线x=4. 设顶点为

点P,与x轴的另一交点为点B.

(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及顶点P的坐标;

(2)如图1,在直线 y=2x上是否存在点D,使四边形OPBD为等腰梯形?若存在,求出点D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图2,点M是线段OP上的一个动点(O、P两点除外),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由点P向点O 运动,过点M作直线MN∥x轴,交PB于点N. 将△PMN沿直线MN对折,得到△P1MN. 在动点M的运动过程中,设△P1MN与梯形OMNB的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运动时间为t秒. 求S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

 

 

 

 

6、已知二次函数y=a(x2-6x+8)(a>0)的图象与x轴分别交于点A、B,与y轴交于点C.点D是抛物线的顶点.

(1)如图①,连接AC,将△OAC沿直线AC翻折,若点O的对应点O′恰好落在该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求实数a的值;

(2)如图②,在正方形EFGH中,点E、F的坐标分别是(4,4)、(4,3),边HG位于边EF的右侧.小林同学经过探索后发现一个正确的命题:“若点P是边EH或边HG上的任意一点,则四条线段PA、PB、PC、PD不能与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对应相等(即这四条线段不能构成平行四边形).”若点P是边EF或边FG上的任意一点,刚才的结论是否也成立?请你积极探索,并写出探索过程;

(3)如图②,当点P在抛物线对称轴上时,设点P的纵坐标t是大于3的常数,试问:是否存在一个正数a,使得四条线段PA、PB、PC、PD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对应相等(即这四条线段能够成平行四边形)?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例1:解(1)把x=0代入,得

把x=3代入,得,

   ∴A、B两点的坐标分别(0,1)、(3,)

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代入A、B的坐标,得

,解得

所以,

(2)把x=t分别代入到和

分别得到点M、N的纵坐标为和

∴MN=-()=

∵点P在线段OC上移动,

∴0≤t≤3.

(3)在四边形BCMN中,∵BC∥MN

∴当BC=MN时,四边形BCMN即为平行四边形

由,得

即当时,四边形BCMN为平行四边形

当时,PC=2,PM=,PN=4,由勾股定理求得CM=BN=,

此时BC=CM=MN=BN,平行四边形BCMN为菱形;

当时,PC=1,PM=2,由勾股定理求得CM=,

此时BC≠CM,平行四边形BCMN不是菱形;

所以,当时,平行四边形BCMN为菱形.

 

例2:解:(1)把A(-2,0)代入y=a(x-1)2+,得0=a(-2-1)2+.

∴a=-

∴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1)2+

即y=-x 2+x+.

(2)设点D的坐标为(xD,yD),由于D为抛物线的顶点

∴xD=-=1,yD=-×1 2+×1+=.

∴点D的坐标为(1,).

如图,过点D作DN⊥x轴于N,则DN=,AN=3,∴AD==6.

∴∠DAO=60°

∵OM∥AD

①当AD=OP时,四边形DAOP为平行四边形.

∴OP=6

∴t=6(s)

②当DP⊥OM时,四边形DAOP为直角梯形.

过点O作OE⊥AD轴于E.

在Rt△AOE中,∵AO=2,∠EAO=60°,∴AE=1.

(注:也可通过Rt△AOE∽Rt△AND求出AE=1)

∵四边形DEOP为矩形,∴OP=DE=6-1=5.

∴t=5(s)

③当PD=OA时,四边形DAOP为等腰梯形,此时OP=AD-2AE=6-2=4.

∴t=4(s)

综上所述,当t=6s、5s、4s时,四边形DAOP分别为平行四边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3)∵∠DAO=60°,OM∥AD,∴∠COB=60°.

又∵OC=OB,∴△COB是等边三角形,∴OB=OC=AD=6.

∵BQ=2t,∴OQ=6-2t(0<t<3)

过点P作PF⊥x轴于F,则PF=t.

∴S四边形BCPQ =S△COB -S△POQ

=×6×-×(6-2t)×t

=(t-)2+

∴当t=(s)时,S四边形BCPQ的最小值为.

此时OQ=6-2t=6-2×=3,OP=,OF=,∴QF=3-=,PF=.

∴PQ===

 

例3:解(1) ∵OABC是平行四边形,∴AB∥OC,且AB = OC = 4,

∵A,B在抛物线上,y轴是抛物线的对称轴,

∴ A,B的横坐标分别是2和– 2,

代入y =+1得, A(2, 2 ),B(– 2,2),

∴M (0,2),                                                               

(2) ① 过点Q作QH ^ x轴,设垂足为H, 则HQ = y ,HP = x–t ,

由△HQP∽△OMC,得:, 即: t = x – 2y ,

 ∵ Q(x,y) 在y = +1上, ∴ t = –+ x –2.                               

当点P与点C重合时,梯形不存在,此时,t = – 4,解得x = 1±,

当Q与B或A重合时,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此时,x = ± 2

∴x的取值范围是x 1 1±, 且x1± 2的所有实数.                                

② 分两种情况讨论:

1)当CM > PQ时,则点P在线段OC上,                                                            

∵ CM∥PQ,CM = 2PQ ,

∴点M纵坐标为点Q纵坐标的2倍,即2 = 2(+1),解得x = 0 ,

∴t = –+ 0 –2 = –2  .                                                  

2)当CM < PQ时,则点P在OC的延长线上,

∵CM∥PQ,CM = PQ,

∴点Q纵坐标为点M纵坐标的2倍,即+1=2′2,解得: x = ±.                                                          

当x = –时,得t = –––2 = –8 –, 当x =时, 得t =–8.  

习题答案

1、解:(1)∵y=x 2-2x-1=(x-1)2-2∴顶点A的坐标为(1,-2).

∵二次函数y=ax 2+bx的图象经过原点,且它的顶点B在二次函数y=x 2-2x-1图象的对称轴上.

∴点C与点O关于对称轴对称.

∴点C的坐标为(2,0).

(2)∵四边形AOBC为菱形,∴点B与点A关于直线OC对称.

∴点B的坐标为(1,2).

∵二次函数y=ax 2+bx的图象经过点B(1,2),C(2,0).

∴     解得

∴二次函数y=ax 2+bx的关系式为y=-2x 2+4x

2、(1)由得,又,所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由得x=-1或x=3,所以A(-1,0),B(3,0)

(2)假设存在符合条件的点D,设D(x,)

作DE⊥x轴于点E,则OE=x,DE=,BE=3-x,得

化简得,   解得x=1或x=2

故存在符合条件的点D,为D(1,)或D(2,-1)

(3)当PQ平行等于AB时,PQ=4,当P在y轴右侧时,P的横坐标为4,当P在y轴左侧时,P的横坐标为-4;当PQ与AB互相平分时,PQ过AB的中点(1,0),可得P的横坐标为2故P的坐标为(4,)或(-4,7)或(2,-1)

 

3、(1)由题意得A(0,-2),B(2,-2),抛物线过A、B、D三点得

解得

抛物线的表达式为

(2)①S=PQ2=(0≤t≤1)

②由解得t=或t=(不合题意,舍去)

此时,P(1,-2),B(2,-2),Q(2,)

若以点P、B、Q、R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则R(3,)或(1,-)或(1,)

经代入抛物线表达式检验,只有点R(3,)在抛物线上

所以抛物线上存在点R(3,)使得以点P、B、Q、R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过B、D的直线交抛物线对称轴于点M,则该点即为所求。因为如在对称轴上另取一点N,则

ND-NA=ND-NB<BD,而MD-MA=MD-MB=BD,故点M到D、A的距离之差最大。

由B(2,-2)、D(4,)求得直线BD的解析式为

时,,故点M的坐标为(1,)

 

4、解:⑴.设以A(1,5)为顶点的二次函数解析式为

∵的图像经过了点B(5,5)  ∴     解得

∴  即:

⑵.

如图,作点A关于y轴对称点,与y轴交与点D,作点B关于x轴对称点,与x轴交与点C,连接AD,AC,CB,BA.四边形ABCD的周长最小。

∵A(1,5),B(5,1)∴

    

⑶.①如图

∵∴直线AB的解析式为

∴直线与直线的交点

∵,点Q为OP的中点∴

∵△PBR与直线CD有公共点,∴,即

5、解:(1)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由题意,得:A(0,5),B(2,1)

                ∴  ∴k=-2 ,b=5

                ∴直线AB的解析式为y=-2x+5

 (2) 由伴随直线是y=x-3,得:A(0,-3),C(0,3)  ∴ AC=6

 由伴随四边形的面积为12,得:△ABC的面积为6=

 ∴m=±2    ∵m>0    ∴m=2

 当m=2时,y=-1,顶点为(2,-1),     且过点C(0,3)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3) ① 如图,作BE⊥x轴,

 

由题意,得:A(0,b),C (0,-b)

∵抛物线的顶点B(m,n)在y=-2x+b(b>0)上,

∴n=-2m+b    B(m, -2m+b)

在矩形ABCD中,OC=OB  ∴OC2=OB2

即:∴m(5m-4b)=0∴m1=0(舍去),m2=∴n=-2m+b=∴ ,;

② 存在,有4个点:(,),( ,),( ,),( ,)

 

5、(1)设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x2+bx+c

由题意得    解得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 x2-8x+12,点P的坐标为(4,-4)

(2)存在点D,使四边形OPBD为等腰梯形. 理由如下:

当y=0时,x2-8x+12=0   ∴x1=2 , x2=6,∴点B的坐标为(6,0)

设直线BP的解析式为y=kx+m

则       解得

  ∴直线BP的解析式为y=2x-1,∴直线OD∥BP

∵顶点坐标P(4, -4)     ∴ OP=4

   设D(x,2x)    则BD2=(2x)2+(6-x)2

     当BD=OP时,(2x)2+(6-x)2=32,解得:x1=,x 2=2

   当x2=2时,OD=BP=,四边形OPBD为平行四边形,舍去

   ∴当x=时四边形OPBD为等腰梯形

   ∴当D(,)时,四边形OPBD为等腰梯形

(3)① 当0<t≤2时,

 

∵运动速度为每秒个单位长度,运动时间为t秒,

则MP=t    ∴PH=t,MH=t,HN=t   ∴MN=t

∴S=t·t·=t2  

 ② 当2<t<4时,P1G=2t-4,P1H=t

          

∵MN∥OB    ∴ ∽

∴     ∴

 ∴ =3t2-12t+12

∴S=t2-(3t2-12t+12)= -t2+12t-12

∴  当0<t≤2时,S=t2,当2<t<4时,S=-t2+12t-12 。

6、解:(1)令y=0,由a(x2-6x+8)=0解得x1=2,x2=4;

令x=0,解得y=8a.

∴点A、B、C的坐标分别是(2,0)、(4,0)、(0,8a),

该抛物线对称轴为直线x=3.

∴OA=2,

如图①,设抛物线对称轴与x轴的交点为M,则AM=1.

由题意得O′A=OA=2.

∴O′A=2AM,∴∠O′AM=60°.

∴∠OAC=∠ O′AC=60°.

∴OC=·AO=2,即8a=2,∴a=.

(2)若点P是边EF或边FG上的任意一点,结果同样成立.

(I)如图②,设P是边EF上的任意一点(不与点E重合),连接PM.

∵点E(4,4)、F(4,3)与点B(4,0)在一直线上,点C在y轴上,

∴PB<4,PC≥4,∴PC>PB.

又PD>PM>PB,PA>PM>PB,

∴PB≠PA,PB≠PC,PB≠PD,

∴此时线段PA、PB、PC、PD不能构成平行四边形.

 

(II)设P是边FG上的任意一点(不与点G重合),

点F的坐标是(4,3)点G的坐标是(5,3).

∴FB=3,GB=,∴3≤PB<,

∵PC≥4,∴PC>PB.

又PD>PM>PB,PA>PM>PB,

∴PB≠PA,PB≠PC,PB≠PD,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15——二次函数有关四边形问题

∴此时线段PA、PB、PC、PD不能构成平行四边形.

(3)存在一个正数a,使得四条线段PA、PB、PC、PD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对应相等(即这四条线段能够成平行四边形).

如图③,∵点A、B是抛物线与x轴交点,点P在抛物线对称轴上,

∴PA=PB.

∴当PC=PD时,线段PA、PB、PC、PD能构成平行四边形.

∵点C的坐标是(0,8a),点D的坐标为(3,-a),点P的坐标是(3,t),

∴PC2=32+(t-8a)2,PD2=(t+a)2,

由PC=PD得PC2=PD2,∴32+(t-8a)2=(t+a)2,

整理得7a2-2ta+1=0,∴△=4t2-28.

∵t是大于3的常数,∴△=4t2-28>0,

∴方程7a2-2ta+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a==,

显然,a=>0,满足题意.

∴当t是一个大于3的常数时,存在一个正数a=,使得线段PA、PB、PC、PD能构成平行四边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26251/309605748057.html

更多阅读

中考数学有理数复习视频

导语:众所周知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数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学习成绩。那么初中生如何在初三这一紧张、关键的一年学好数学呢。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是初中中考数学的复习视频,初中数学精讲,掌

2014年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卷

2014年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卷A22:电功与电功率一、选择题.1.电能表接在电路中是为了测量(  )A.电流B.电压C.电功D.电功率 显示解析2.在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闭合电键K后,灯L1、L2都发光,-段时间后,其中的一盏灯突然变亮,而电压表Vl

声明:《中考数学专题复习15——二次函数有关四边形问题》为网友没对象也很快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