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上篇,继续唠叨我的舌尖的旅行。其实此刻,我正被困在一个极其单调的空间里履行我的责任,祈望躺在身边亲人,能与我分享端午粽子的滋味。翻阅这些散发着美味气息的照片,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人的一生犹如一段旅程,起点和终点都是固定的,而途中的起伏曲折、悲欢阴晴,往往不是我们所能预料与控制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珍爱自己和家人,尽情拥抱这世间一切美好,不枉上天赐给我们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上走一遭的机会。
三.在南法吃情调
法国菜与意大利菜是西菜中最负盛誉的两大门派。前几年英国权威机构搞了一次大规模的饮食调查,结果英国民众表示最爱意大利菜,一向认为自家美食独步天下的法国人对此很不以为然。我的好友懒日子JENNY在法国住了十来年,却也是意大利菜的忠实拥趸,她认为,法国菜的精髓是精工细作的大菜,须得去有名厨的考究的馆子里才品尝得到,如果只是街头小馆子随便吃吃,那意大利菜要强很多。凯瑟琳.泽塔琼斯主演的电影《美味关系》似乎也秉持类似观点,电影里,身为法菜名厨的凯瑟琳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让那个失去亲人的忧郁的小女孩进食,而男主角一盘简单的意大利面却让小姑娘吃得眉开眼笑。在我个人看来,法国菜较之于意大利菜,似乎制作过程更复杂,装盘也更注重形式感,味道怎样不说,造型和配色都是精心斟酌过的,吃的是那个调调。不信你看上面那盘餐后小甜点,怡红快绿的,宛如把一片春意盎然端到你的餐桌上。
我跟小九在普罗旺斯的第一顿是在这家店里吃的。有着厚重石墙的低矮老屋子,看上去该有三五百年历史了,各种装饰品看上去摆放随意,却处处透出家底深厚的骄傲感和主人的艺术品味。
春夜,微风拂面气温怡人,所以虽然室内装饰考究,客户们却都情愿到户外用餐。这是老屋门外的一段骑楼,兼有三条小巷交差处的衔接通道的作用,罗马风的大石头低矮拱券,古色古香。我跟小九也在石拱下找了个位置坐下,好笑的是,除了我们在场其他食客全是意大利人。还是那句话,旅行就是从自己呆腻了的地方跑到别人呆腻了的地方去过。
时间还早,上菜之前,先喝上一杯。这是茴香酒,普罗旺斯的特色饮品,最宜在阳光充裕略微炎热的日子里享用。上面这张照片本是那天我顺便为@意思杂志拍的插图,等到图片在今年第五期《意思》上登出来,看到浅草老师配的美文,才知道这种面目多变的神奇酒类有着丰富多样的饮用方式,在法国还有着“催情圣品”的地位,对饮茴香酒亦是法国浪漫男女的前戏手法之一。暴汗,我那天居然坐在普罗旺斯的繁花初绽的春夜里与小九对饮此酒,真是煞风景。嗯,我绝对不近女色的。
得,还是赶紧上菜吧。这是那晚我点的主菜,炖兔子肉+土豆泥+蔬菜。小九跟我点的一样,我们俩一起出去吃饭,十次有七次会不约而同选择同样的菜,想互相换着吃都不行,思维过于一致,一点思想火花都擦不出来,真够无趣的。
第二天的午餐是在这间浸透了阳光的玻璃屋子里吃的,窗外是普罗旺斯小村博尔姆莱米莫萨参差的屋顶,一片温暖的红。坐在这样的阳光里,最宜吃点清新而带着春意的东西。
于是我选择了这个蘑菇蛋饼配沙拉。
小九要了一大盘带金枪鱼和鸡蛋的沙拉。
村里有两家米其林红色指南推荐的餐馆,我们进了村口的一家。饭店在一个类似花房的玻璃屋里,除了提供餐饮还兼售玩具,装修风格现代而随性。
到处都是玩具,感觉象在幼儿园里用餐。
餐前开胃小点,面包棍很酥脆,而能够体现厨师手艺的是自制的芥末酱,很特殊的美味,非语言能描述,得亲口尝过方知其味。
乌贼须拌芦笋。虽然四月里芦笋是时鲜,但这是去皮的绿芦笋,不及白芦笋鲜嫩美味。
另一道开胃菜,碎牛肉还有好象是牛肝啥做的,味道不错。
老板娘说她每天都到集市上买菜,根据当天的新鲜食材她给我推荐了这道乡土味十足的当地特色菜,羊肚子里塞上肉末做成大肉丸子的样子,然后加了西红柿酱红烧的。个人感觉特色有余而美味不足,虽然羊肚并没有什么异味,但西红柿酱不够鲜美浓郁。
翌日到另一个小村格里莫,小九头痛发作,我们只能吃点最简单的煎饼凑合。在煎饼店里遇到一个很友善的女招待,把自己私人的药拿出来,让小九很快又恢复了神气。这是火腿鸡蛋煎饼,饼薄而软,好吃。
这是我点的,蔬菜火腿煎饼。当时小九无精打采,两个煎饼我吃掉了一个半,饼子很薄也很好吃,所以我吃得一点不勉强。
村口还有一家装修得很酷很现代的店,看那个架势以为价格不菲,后来看了菜牌,觉得还好,于是晚餐就是它了。这也是餐前面包,与头一天晚上那家的截然不同,中间那个小菜也很好吃。
这是我点的蘑菇鸡肉,配蔬菜和土豆泥。模样比味道好,不过量很足,一道就能让人吃撑。
这是小九点的牛肉饼,生的。这家伙在瑞士法语区呆久了,就好这一口,我已经见过她N次生吞牛肉了。做这道菜,用料必须非常讲究,要绝对新鲜,而且要选择牛身上特定的部位的肉。据小九说,这家做得很不错。
四.在莱切吃实惠
莱切,是意大利亚平宁半岛最南端的一个城市,中国人熟悉那里的不多,欧洲人知道的却不算少。小九跟她的瑞士朋友说她要去莱切,居然几个人都不约而同说:“那你可以吃好多好吃的了!”
米其林红色指南上推介了莱切各种不同性质和档次的餐厅一共九家。不过我们在莱切呆的时间太短,这个城市可看的内容又太多,所以并没有按图索骥去觅食。头一天只觉得我们入住的家庭旅馆楼下的橱窗里堆放的各种点心看着很诱人,我进门出门每次路过都拍一张。不觉一种点心拍了三张!傍晚的时候,我挡不住诱惑,终于跑下去买了两根这样的夹肉肠的酥面包准备做第二天的早饭。一根1.5欧元,在欧洲算很便宜的了。晚饭前,小九拿出导游书看推荐的吃饭点,居然我们楼下这家点心店赫然列在第一位,说是如果不想多花时间多花钱的话,这家是个很不错的选择!难怪我会被诱惑呢,名店!
小店橱窗里摆了好多种点心,一天之内还换几次(卖得太快),实在很诱人。
第二天中午,小店门口的太阳伞下也坐满了食客,男女老少都有,两个点心一杯饮料,几个欧元换来一份简单而美味的午餐。
这是我们买的两种点心,一种是带一点点肉的,一种里面有洋葱橄榄之类蔬菜。店主怕我们这些“老外”不会吃,很体贴地强调右边那种里面有带核的橄榄,吃的时候要小心磕着牙齿。点心味道都不错,但我是眼大肚小,居然每人买了两个,吃撑了。
头一顿晚餐吃的主菜没拍,因为餐馆很小很精致,感觉掏出大相机有点傻。不过当这些餐后甜点端上来之后,我就忍不住犯傻了。这是被冰激淋裹着的一种油炸过的点心。
这个是冰激淋。
在莱切玩得很HIGH,唯一的遗憾是没有从容享用一顿大餐。第二天因为要赶火车,晚餐吃的是旅游套餐,一套不足15欧元(13还是14我记不清楚了),居然还赠送一杯红酒,实在太实惠了。头道菜有好几种选择,其中一种我在意大利住了十几年也从没听说过,招待说是当地特色,我们就点了。端上来一看,里面有米饭有土豆有海鲜有蔬菜,乱七八糟的一锅烩。一向善于吃出哲学思考的我们姐俩,忍不住又要发表评论了:
“这个地方以前肯定很穷。要做饭了家里米也不够面也不够菜也不够,干脆有啥煮啥,把所有手边有的食材全扔一锅了。”我说。
“是的,”小九附和道,“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穷得不舍得把吃剩的倒掉,下一顿把所有剩菜一起一锅煮了。”
瞧瞧,多么有思想的姐俩啊!
这是我当晚的主菜,一种蔬菜牛肉浓汤,配沙拉菜叶子。味道还是挺不错的,就是不上相,餐馆的灯光也很诡异,相机的白平衡怎么也掌握不好,只好随便瞎按一张,吃完赶路。
这是小九选的主菜,烤乌贼鱼。
这东西我在西西里岛尝试过两次,都是干且硬,不好吃。小九这次的际遇也是如此。
五.在西安吃豪迈
五月份回国了一趟,先在江浙一带走动,几顿饭吃下来不由得感慨物价上涨的结果是“好多餐馆的中国菜越来越象法国菜了,具体说来就是食物所占面积在盘子总面积中的比例越来越低,造型越来越漂亮,装饰物越来越多......”当时就有网友评论说:“那是南方,你到我们北方来看看!”
然后去了西安,果然,大碗大碟大盆子,都是堆得满满的。头一天,学会一个字,就是上面这个让人看得头晕的家伙,biangbiang面的biang字。看着新鲜,点了一碗,端上来,面条宽度跟我的古董手机旗鼓相当,相比之下,什么龙须面、阳春面、担担面、云吞面、热干面等五湖四海的面兄面弟们立刻显得如此纤细婉约弱不经风了,大西北,果然豪迈。
晚餐,两大盘子里满满的分别是驴肉和驴板肠。肉切得大块而厚实,口感别有特色。背景里被虚化的,是西安一家连锁卤菜店卖的红烧猪蹄子,味道很好,跟我一同去的南方朋友还专门打包了两袋准备空运回家。
水煮鱼片, 一大盆子。

窝窝头,很好吃,就是量太多,一点就得点这么一大盘。
老是大鱼大肉的会腻的,来点小清新,豆腐皮包苦菊和黄瓜丝,很清爽。
回民小吃一条街,几乎是游客的必到之地。我不是游客也去凑了个热闹。人很多,夜色里到处是暖暖的黄色灯光、冒着热气的灶台和摊位,气氛很迷人,只是那天刚到没几分钟就下雨了,我实在不好意思让陪同我的接待单位的朋友打着伞举着食物跟着我乱窜,所以就没怎么拍。
看到一家卖这个,问是啥。接待单位的司机师傅说:“上次我陪两个德国客户来,他们也问这是啥,我告诉他们是羊蹄子,他们每人买了一个一尝,连声说好吃,吃完了又都去再买一个。”哦,那我也尝尝,嗯,果然不错,微辣而浓香,啃起来很有趣味。
黄桂柿子饼,好多种不同馅儿的。外面脆,里面软糯,好吃。
老孙家羊肉泡馍的大师傅。记得十九年前我第一次去西安的时候,老孙家似乎就一两家,现在已经是满街都姓孙了,到处都是老孙家羊肉泡馍。
贾三灌汤包子,西安最有名的小吃之一。不过我觉得味道一般,有点粘笼屉,汤容易因此漏掉。我们点的是牛肉馅儿的,却吃出了羊肉味,陪同的司机师傅说羊肉的比牛肉的贵,店家不会上错包子的。但是......我们吃着的横竖都带羊肉味。
其实比起各种老字号名店,我喜欢街边那些看上去很随意的摊子。如果不下雨,很想东家一口西家一口的这么整条街吃过去。这是凉粉,辣的不辣的看着都不错。
炒凉皮的,卖馍的。
好大块的肉啊,真够豪迈的。
大枣,很大的大枣。以前以为这种体形的大枣要新疆才有,原来陕西也有。
到陕西,少不了吃面。除了前面吃的BIANGBIANG面,还吃了岐山臊子面、一口香。不过那两天吃到的最好吃的面是在西安纺织城里这家小店吃的。小店墙上挂着农民画,包厢的名字都叫“村委会”“村民一组”“村民二组”等等。最好玩的是洗手间,上面挂的牌子是“解放去”,是的,是“去”不是“区”,充满动感和兴冲冲的感觉,让人忍俊不禁。
裤带面,宽,叫“裤带”实在名副其实。我的舌头对西安的记忆最后就定格在了这碗量大料足、我死活也没能吃完的豪迈的裤带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