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色大上海 走进弄堂里
上海,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习惯了石窟门里的鸡毛蒜皮,习惯了淮海路上的熙熙攘攘。习惯了外滩的欧式建筑,习惯了黄浦江畔的车水马龙。习惯了新天地的灯红酒绿...... 上海,对于一个在这里生活了三十多年的人来说,外滩、淮海路、陆家嘴还有新天地已经成为了

上海,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习惯了石窟门里的鸡毛蒜皮,习惯了淮海路上的熙熙攘攘。习惯了外滩的欧式建筑,习惯了黄浦江畔的车水马龙。习惯了新天地的灯红酒绿...... 上海,对于一个在这里生活了三十多年的人来说,外滩、淮海路、陆家嘴还有新天地已经成为了

上海老弄堂趣谈(1)------为2015年文化遗产日而作田念慈编撰并摄影2015年文化遗产日在即,写点什么呢?思来想去,还是将我手头积累整理的上海老弄堂的文字资料和图片分多集上传于我的博客,为上海这份最为独特和珍贵的城市遗产,为一直为保护

说到对上海的印象,在一种处处繁华的感觉之后,就是上海的弄堂了。最初对于上海弄堂的感觉来源于诸多上海题材的影视作品,以及田子坊与新天地的热门。上海弄堂给人的印象大多是一种嘈杂和局促的质感,充满鸡毛蒜皮、俗不可耐的市井气。恐怕

寻访上海最美弄堂洋房“要是一个人到了上海而没有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应该要觉得很遗憾。”作家陈丹燕的文章《上海弄堂》开头如是说。的确,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上海里弄,是近代上海人最重要的生活空间,那里边孕育了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景
20 世 纪 40 年 代 大 上 海素材/华商网严建设的博客 复制·编辑/塞上齐翁1947年, 上海。 弄堂里的小姑娘 他们现在都该70多岁了!1947年, 上海。 传呼电话。1947年,联合国救济总署援华物资抵达上海。1947年12月,借住在棺材铺的小孩1947年1

走进马摆大草原陶泽祥早有耳闻马摆大山之巅,有一个大草原,是风景绝佳处。初闻时我也是心存疑虑的。心想,大山应该是山林,怎么会是大草原呢?今有幸参加跋涉者文艺沙龙组织的“跋涉者——马摆大山之行”登上马摆大山,贵州屋脊的雄浑壮阔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