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多元化战略 存储多元化的分合悖论

    存储多元化的分合悖论newmaker2004年,存储领域一下子显得拥挤起来,在基础架构上,是以FC SAN为核心的蓬勃景象,但这同时又将进进一个多元化的新局面。

俗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可在IT领域里却存在着这样的悖论:当越来越多的人致力于同一的时候,终极的结果往往却事与愿违,特别是处于技术变革的非常时期,这样的悖论表现得更为清楚,正如当年计算机走出主机系统,向商用计算迈进的时候,人们都以为计算机技术会以最有效率,同时本钱最具上风的路线在贸易应用上实现,却不料技术提供商是一家一个方向,谁都想往同一谁,结果形成一直持续到现在的路线之争。

不过这悖论描绘的也并非是一种混乱局面,大家也都清楚,路线之争再怎样混乱,总有主次之分,并且这悖论也并非是一种静态的描述,这只是一个过程。

2003年存储领域风云变幻,但大多新鲜词汇还只停留在供给商的宣传上,一年过往了,这些新词汇不再陌生,存储领域一下子显得拥挤起来,我们看到的,是在基础架构上的,以FC SAN为核心的蓬勃景象,但也正如分合悖论所揭示的那样,这同时又将进进一个多元化的新局面,分久必合之前,不能缺少合久必分的沉淀。

主干与支流

决定一条江河是否称“大”的衡量因素,除了长多少宽多少,水量多少之外,它靠支流覆盖的区域大小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而对于存续时间和对上台的影响来说,这个因素更为重要。

在存储领域基础架构的技术体系上,SAN无疑是这样一条江河的主干。

在SAN刚为人所知的前两年,基于其在数据大集中上的自然上风和由光纤而起的出发点,很多人以为FC SAN将是未来海量数据必然的居住之所,时间推进到即将迎接2005的现在,就FC SAN本身而言,这个推断看起来是正确的,但现实比这个推断复杂得多。

iSCSI到现在还是一个不少人难以把握的话题,以前的IBM曾经折戟于此,以至于在那之后系统供给商再没人说话,但再次最先发话的还是IBM,10月中,IBM推出了DS300,这款直接支持iSCSI连接的磁盘阵列尽管还是采用SCSI硬盘,影响了它在目标市场—SMB的吸引力,但对IBM来说,重回iSCSI就已经是足够重大的一步了。

紧接着是惠普,惠普专门针对亚太地区推出了两款iSCSI产品:IP Storage 500和1500,这两款产品都采用基于SATA的RAID结构,以四块硬盘组成基本的存储系统,惠普的IP SAN在亚太地区专门针对SMB市场,特别是针对那些有数据集中需求,但无法接受FC SAN的用户,相信全球很快也有相应的动作。

在这之前,iSCSI的拥护者都只来自于专业技术提供商,类似从3COM分出往的Intransa,但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变化显得有些快了,例如以SCSI起家的Adaptec,在年中时就推出了专门支持iSCSI的iSA1500磁盘阵列,联系上BM、惠普这样的系统供给商三个月后的反应,明显看生产业主流已经开始将iSCSI放进了“可赢利的现实机会点”的清单中。

作为借用FC SAN架构理念的iSCSI,可以说是FC SAN不断迅猛发展的一个副产品,有些接近FC SAN的支流,但对于看待它的市场定位和发展远景,现在还是看法各异。

实在早在往年和今年年初,在存储领域实力雄厚的一些供给商就开始关注iSCSI了,例如EMC,很早就在自己的高端产品—Symitrix系列上加进了对iSCSI的支持,而一些磁带库供给商也将iSCSI加进到自己的磁带库连接技术的清单中,但目的却有些让人迷惑,以至于有业内人士以“动机不纯”来形容,这正牵扯到对iSCSI市场定位的理解上。

“iSCSI就是针对SMB市场的,只能被应用于边沿,它的核心上风,或者说核心价值就在于便宜,EMC为什么要在高端上加它?恐怕目的只是想多一个新的卖点。”

便宜说的不仅是产品,iSCSI的技术基础成熟已久,对它的治理也很便宜,总结而言这是一个便宜的技术,因此它要往的地方必然是夸大本钱优先的SMB市场,这是一条支流。

在另外一些厂商看来,这条支流也面临着威胁,特别FC SAN交换设备的供给商。博科就以为,随着FC SAN的不断普及,特别是成熟后的SATA技术的推波助澜,进进SMB市场也只是个时间题目。这个观点已经有了鲜明的现实作为支持,早前EMC CLARiiON AX100的推出就是一例,这款标配报价五万多并借助DELL的产品在市场上造成了相当的影响,现在据传在改进供给链后,DELL还将把价格调整到四万的级别上,在存储设备上,FC SAN已经作好了预备。

现在对iSCSI唯一有利的,看上往就是FC交换机的价格下降速度还不够快,并且把握FC SAN的治理技术还比较昂贵。博科在这方面一直在作努力,包括年中推出的8口FC SAN交换机,并且在技术培训上,博科走着类似思科那样,将技术尽快普及的路线。

iSCSI刚刚在市场起步,据IDC统计,往年iSCSI的装机容量还不到外部磁盘存储销售容量的1%,而FC SAN的脚步却不曾停歇,就在最近,FC SAN开始向4G冲击,博科和Emulex就在10月下旬发布了4G FC交换机产品,预计到明年年中,4G将会全面成熟。

作为支流的iSCSI还并不强壮,它能充当存储基础架构上的叛逆领导者吗?恐怕不行,但它所体现的,应用对于存储基础架构理念的需求的多元化,才是存储多元化的基石。

重力与流向

由于地势的不同,支流和主干的流向也不同,究其根本还是重力的原因。而存储领域的发展,目前也正受到应用模式多元化的牵引,因此即使FC SAN为主干,其他支流也不见得未来的下游,出海口比它狭窄多少。

往年还有一个热门话题在讨论:“NAS和SAN谁将会是网络存储的主流?”甚至于“谁将替换谁?”进进2004年后,NAS的市场波涛不惊,SAN如洪流,于是这个话题似乎有了结论。在iSCSI现身后,与其目标用户相似的NAS又一次受到关注,由于很多人都以为iSCSI会抢NAS的饭碗。

但事实是,这不是个谁活着谁死掉的题目,而是谁活得更好的题目,由于大家吃的并不是一个碗里的饭。

假如仔细再来看这些技术在经历市场考验后,真正体现出来的在应用上的上风,就能明白为什么了,关键在于不同应用对存储基础架构的不同要求,这些要求基于数据的处理对象和数据性质本身的不同,在集中性、I/O响应速度需求等因素上所偏向的不同侧重。

iSCSI除了价格便宜之外,还有另一个特性,这个特性才应该是它充分发挥的空间,那就是它的分布式上风,借助成熟的IP网络,iSCSI可以方便快捷地建立起分布式的SAN架构,这种架构与FC SAN的数据中心式的架构是截然不同的。例如住宅小区的数据中心,异地近线容灾,凡是数据分散,夸大灵活、快速部署,并且I/0响应要求低,当然,还会夸大本钱的应用上,iSCSI都能大展身手。所以,未来可以看到iSCSI在企业分支机构、校园网次级或功能类数据中心、近线多点备份及容灾系统,甚至视频数据中心等各个广泛领域成功应用。

当然,iSCSI还有一些题目需要解决,包括千兆网的普及,以及TOE(TCP/IP处理卸载引擎)等技术的完全成熟。

复合多元化战略 存储多元化的分合悖论
iSCSI在FC SAN的集中式SAN之外开辟了分布式SAN的新架构,而独立于SAN架构的NAS是否会被SAN泯灭?

事实上自微软进进NAS领域后,NAS的市场一直在增长中,国内NAS专业厂商网虎有亲身感受,尽管网虎属于微软NAS阵营的对手—Linux阵营。关于NAS和SAN,经过这两年的喧嚣,双方也早已经找到了专属于各自的定位,用业内人士通俗的话说就是:“SAN是为服务器服务的,NAS是为工作站和个人用户服务的。”

作为一种专门针对文件系统的存储体系,NAS这个领域是稍显狭窄了些,但是这个体系却是SAN所无法取代的,除了在文件存储和共享上的自然上风之外,借助SATA技术的成熟,NAS在针对企业个人用户的数据集中,以及特定应用支持等一些领域仍然是不二之选。

NAS现在存在的题目是,微软进进NAS领域后,对这个领域的影响过大过快,只有少部分借助自己研发OS而在一些特性上强于微软的NAS供给商与之对抗,微软的态度很大程度上要影响到NAS下一步的发展,而微软在后续的WSS版本上增加iSCSI的支持,一定程度上会对一些技术的定位造成混淆,并且微软借助自己在应用上的独特地位,也会推动NAS走向与其他架构产生重叠的市场领域。当然,就算微软退出NAS,也不可能让NAS倒掉,但一个混乱的市场对谁都没好处,微软还没进进NAS市场时,NAS接近DAS盘阵的市场境况就是生动的写照。

对比了iSCSI和NAS之后,似乎能得出FC SAN这种数据集中式的架构,就是唯一应用于中高端贸易应用的架构的结论,存储网格对这个结论抬头说:不。

FC SAN架构在海量数据的存取、读写的速度,I/O响应速度,以及备份容灾等普遍贸易应用上占尽上风,但是对另一些应用上却有些吃力,海量非结构化数据的回档、查询搜索上,特别鲜明的例子就是邮件系统。

回顾与“信息生命周期”概念同行的一些产品或者方案的出现,可以找到一条线,这条线由这些点组成:EMC的Centera、HDS的邮件解决方案、NetApp的网格存储、IBM网格计算还有惠普最近以RISS系统实现的网格存储。

这条线的关键词是:非结构化数据、网格技术和邮件。

EMC以“CAS”来总结针对非结构化数据领域的存储技术,这为其他业者所接受。而非结构化数据的最大处理需求就在于查询搜索,这需要计算体贴进微的支持,因此是个与计算更密切相关的领域,而诸如邮件、图像等等数据逐渐与数据库数据同等重要,其存储容量和数据量更远超数据库,这个领域显然不能仅仅看作企业信息的一个小小分支,FC SAN所建立的集中式的存储架构无法提供这类应用所需的计算能力。

网格存储的本质就在于通过复杂的群集技术,将若干简化为CPU对磁盘的服务器整合为基于某类应用的整体,通过密集部署的CPU和CPU所对应的,作为内部存储的磁盘来满足海量数据的存储回档,以实现即时查询。

由于非结构化数据是未来数据增长最快的一类信息,预计到2010年将占到所有需要存储系统处理的数据总量的90%,因此网格存储的远景是相当巨大的,可以看到几乎所有存储供给商都在这方面有巨大投进。

但在这个领域里存在更多需要解决的题目,首先当然是与计算技术相关的题目,其次群集技术离需要还比较远远,而高昂的本钱还令人难以接受,总之,网格存储这个架构还有尽大部分身子是在水里的,需要长时间的等待。

源出与衍生

从具体的应用看,FC SAN、IP SAN、NAS、CAS等架构是并行的,适用于不同应用,但真正作为架构存在的,最广泛地超越应用的,还是FC SAN所支撑的SAN架构,由于它提供尽大部分数据存储需求的最佳先决条件:“数据集中”。

从这层意义上看,SAN是所有架构之上的大的架构,这从实际的存储解决方案中也可看出,例如一个存储方案,也许有针对邮件的CAS部分,又有针对分支机构的营业数据,例如建立在IP SAN上的分布式SAN,然后还有集中的核心数据系统,这建立在FC SAN之上,一般部分又有NAS这样的文件服务器,不同架构处理着企业里不同应用的数据,但要达到将这些应用集中化,实现一体的治理和控制,目前只能通过SAN这样一个体系,而现实的实现方式就是FC SAN。

存储多元化表现为FC SAN把数据集中后,用户所凸现的应用的需求,这是又一个“分合悖论”:当你为了方便地处理数据而把它们集中起来后,却发现为了更有效地达成目标,你不得不又把它们分开,终极数据还是相连的,但是在这之前,你得照顾它们各自的个性,把它们放到不同的环境中。

FC SAN推动的是一个新的存储时代,作为主干和起源,它也正跨越着分合悖论的顶点。以上是用户分享关于存储多元化的分合悖论的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了,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26351/312775150469.html

更多阅读

多元化战略基本模型分析 基本粒子标准模型

企业发展多元化战略(也叫多角化战略)中,基本的多元战略方向是水平一体化战略、垂直一体化战略、相关综合多元化战略和非相关混合多元化战略。在实际的企业战略咨询过程中,挨个地分析解释虽然也能讲清楚,但对于接受者总是有概念绕圈的感觉

多元化战略分析 海尔多元化战略分析

一、多元化战略的定义和种类多元化战略又称多角化战略,是指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的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种发展战略。多元化战略是相对企业专业化经营而言的,其内容包括:产品的多元化、市场的多元化、投资区域的多元化和

多元化战略的优缺点 多元化仍是民企的主流战略

     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1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中,华为、苏宁、联想等企业的营业收入已经超过千亿元,民营企业500强入围门槛首次跨越50亿元大关。500强名单显示,中国大型民营企业的发展战略非常注重利用外部机会进行多元化运

多元化战略的风险 多元化分散风险 合生重金押注金融业

     “珠”联璧“合”,这是朱孟依布局其商业帝国的战略。但是, 相比合生创展集团有限公司(00754.HK,下称“合生创展”),广东珠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珠江投资”)更多地承担着合生创展董事局主席朱孟依多元化发展的梦想。  据珠

声明:《复合多元化战略 存储多元化的分合悖论》为网友跋伱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