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做人是一件事
郦波表示,“孝悌之义,不仅仅在于对父母"孝",对兄长"悌",在现代社会,孝悌更是代表了"家"的精神。”
秦汉以后,大量有关家训的文本文献开始出现。虽然一直到南北朝时期,自颜之推写作《颜氏家训》开始,“家训”才开始正式得名,但在这之前,大量的“家诫”、“家范”与“诫子书”其实都是标准的家训文献。
“中华家训智慧”丛书分别从“为学”、“处事”、“品格”、“孝悌”四个主题切入,由古代家训名言作引,以古今中外的知名历史及名人故事为例,用幽默时尚的现代语言,深入浅出地为读者讲述家训文化,将经典的历史鲜活再现给青少年读者。
作者旁征博引,以古喻今,语言又不乏风趣幽默,现代感十足;同时郦波和他的儿子可乐的“父与子”搞笑逗趣漫画首度曝光,更有作者潇洒题词随书附赠。
本书以新视角诠释了家的意义和家庭关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自古仁人志士无不好学善学,过来人的治学之道蕴含着深刻的智慧,读书做人不是两件事,一目十行是读书第一大病,了解社会才有作为,格物方能致知,都是古代先贤治学的大智慧。
中华家训别有智慧
家训,对于今人来说,是个比较专业的说法。但在古时,却是常用词,因为“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国的家训传统,自古及今,源远流长。那么,什么是家训呢?
作者认为,“先秦以后,由于儒家学说渐成社会主流,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仰与素来的家训教育不谋而合,在"家天下"的文明模式中,家训遂一跃成为社会教育的主流。我们一般以为古代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我们现在一样,是课堂,也就是学校教育。事实上,标准的学校自商周以来确实也早就存在。比如商周时期的庠序、辟雍,两汉的太学、学宫,唐宋以后的国子监与书院等。”
中国人从来都把家庭教育当作人生安身立命的根本。《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说明教不教,是父母的责任;教的程度如何,才是老师的责任。所以就“教”而言,父母才是人生第一个重要的老师。推而广之,父母对子女,长辈对晚辈,具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这就是中国人所笃信的教育理念,也是家训在中国古代得以昌盛的最关键原因。
对话郦波:
我们只知学校教育,不知家庭教育
广州日报:您从在央视讲《风雨张居正》起一直讲历史人物。为什么说到了家训和家教,缘起是什么?
郦波:家训是我一直在研究的课题,从博士开始就着眼于这个项目,讲历史人物的过程中,我必然会追寻这些人物的家教方式。比如曾国藩,常年在外,他还是通过家书等方式,反复对家中子女进行孜孜不倦地教育,并收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这对那些因为工作繁忙而托词没有办法顾家的现代人来说,是很有对比意义的。
广州日报:在家庭教育中,有没有办法让孩子的气质得到改变?
郦波:有的,唯有阅读可以改变小孩的气质。古时候,有个叫陈子昂的,经常和一帮狐朋狗友在街上闲逛,路过一条街巷,里面传来隐约的读书声。陈子昂突然心中一动,不由自主地就走进了小巷。街巷的深处是一座书院,此时,先生正在领着大家诵读诗文。
回家后,陈子昂就像变了一个人,他找来大量的书籍发奋苦读。三年内,他足不出户,手不释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读遍三坟五典,经史子籍,气质大变。
广州日报:当下的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有哪些问题亟须改善呢?
郦波:社会上那些骇人听闻的事件,虽然其背后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我个人确实认为,首先是教育缺失造成的。
于当下之教育,我实在有诸多不得不发之感慨。感慨之一:只知精英教育,不知大众教育。大学,虽然在不断扩招,但现在的大学教育,只是“象牙塔式的教育”。这只能说明,中国的高等教育现状,还在一如既往地延续着多少年以来的精英教育思维。这种思维决定了从高等教育到基础教育,片面追求成绩、证书、奖励、机会等以示“精英”的证明,成为当下的一种普遍现状。而由此造成的教育资源竞争与不公,正成为一些教育腐败最大的温床。所幸,有以城市图书馆教育、市民讲堂、电视讲坛为代表的大众教育正呈方兴未艾之势,但一切还远远不够。

感慨之二:只知知识教育,不知精神教育。以前我们迷信一句话,叫“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就全体人类的文明史来看,思想、精神、信仰才是人生恒久的力量!
感慨之三:只知学校教育,不知家庭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常听到家长忧心忡忡地说:“只要老师能教好孩子,我们做家长的花多少钱都愿意!”其实,大错特错。孩子该由谁来教?谁该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什么样的老师、怎样的教育,才能教好孩子呢?这些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的问题,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每一个家庭。对此,中国传统儒家教育给过一个较佳的答案:传统儒家所提倡的以家训教育为主体的家庭教育。
广州日报:您作为师范大学的教师,对中小学教师有什么阅读建议?
郦波:人的气质本于天成,但后天努力可以改变一个人气质的事,就是读书。所以读书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生活习惯。我常对孩子说,可以不上学,但不可不读书,所以作为老师,应该立身垂范,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当然读书在大多数人的生活里是一件很随意的事,我个人以为读书最重要的是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多读经典,比如多做札记,比如有计划性与有针对性的阅读,比如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等。
建议家长读曾国藩家书
郦波从职场、励志以及家族生存法则三个关键词入手去解读中华家训智慧,这对有过奋斗经历的人来说非常有借鉴意义。进入独生子女时代后,各种问题凸显。作者认为,“一些极端案例的根源就在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在物质条件丰富起来后,对于“421”家庭,孩子的家教到底该如何入手?郦波表示:“答案很简单,看看曾国藩家书,最好、最实用的答案早就写好了,就是不管"富一代"们怎么富,也得让你的二代们穷着过。”
郦波建议家长们好好研究曾国藩,“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曾国藩的儿子说父亲最高明的教子方法就是"陪伴",不复杂,也不难,就是所谓的"言传身教"。这对我自己影响也很大,我现在会尽量多抽时间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