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回顾:高考如何定位?看完就该马上行动
本期文章:孩子的这8个培养点孰轻孰重
说到教育,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每个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培养方式都不尽相同,所关注的培养点也不尽相同。以下这四对培养点的比较,不一定是绝对的,但是可以给各位父母们一些思考。
【品德>分数】
剥去教育的一切技巧和方法,你会发现教育的核心其实就是做人。能力、专业、学识教会我们做事,但教不会我们做人。

马克思说:“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人是活在意义中的动物,所谓意义就是价值。价值从何而来?从劳动中来。只有在劳动中,我们才能真正地学会感恩和担负责任。
从心理学角度说,劳动是内在需要,是人跟世界最原始的联系。被剥夺了劳动机会的人,失去的不仅是价值,也将失去人格,成为心理健康低下的人。另外,剥夺孩子劳动的机会也就阻碍了他的社会化进程,同样造成孩子能力低下,心理扭曲。
请父母们一定要记住:一切恶劣品德都是从好逸恶劳开始的!
【状态>能力】
现在,许多孩子已经失去应有的天真烂漫,欢笑在他们身上已不复存在,作业本前磨蹭,钢琴课上发呆。更有调查结果显示,现在的中小学生三分之一以上的有厌学情绪。是他们智力不行吗?不,是他们根本不在学习的状态!家长的唠叨、逼迫、打骂、讽刺,早让孩子蔫了,他既不吸收新知识,也不发挥积极主动性,他想:你让我学我就来学好了,但能不能学进去,我就不知道了。这完全是一种敷衍,还奢谈什么成长!
所以说,状态比什么都重要,一好百好。有些父母说孩子:“要他学习就死了,要他去玩马上就活了。”其实,找到状态谁都会活,哪里让他活,哪里就是他得到成长的地方!
【兴趣>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许多父母被这一巨人的声音所折服。其实,运用知识才是力量,知识不会自动地改变你的命运,只有你出色地使用、运用知识,你的命运才能被改变。有些父母看不到这一点,不断逼迫孩子走老路、读死书,结果孩子被培养成了一个书呆子。
我们都知道也认同: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想学。而达到这一境界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兴趣。如何出色地使用、运用知识,答案仍然是兴趣。
兴趣是什么?兴趣是好奇心,是求知的天然欲望。知识不重要,求知才重要。从心理学角度讲,没有一个人不爱学习,关键在于学什么、怎么学。
父母的任务就是帮助和引导孩子找到兴趣,发展兴趣。这样,孩子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才有卓越不凡的可能。
【习惯>神童】
我们对于奇迹的盼望,可以说是烙在基因里的。人类对自身奇迹的盼望就是神童,中国人的神童情结尤其严重!生命中,能与生儿育女的酸甜苦辣相比的实在不多,如果能生个神童的话,这一切似乎就都轻松了。可实际上,神童太难得,概率太小,而把一个普通孩子教育好,我们努力努力,似乎还可以做到。
那么真正的教育是什么?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错,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
习惯意味着意志力、自我控制力和效率。如果你真心渴望孩子优秀的话,那么就要变“神童情结”为“习惯情结”,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不管是生活上的,还是学习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