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爱新觉罗·载湉
国籍:中国(清朝)
民族:满族
出生地: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
出生日期:1871年08月14日
逝世日期:1908年11月14日
职业:皇帝
主要成就:戊戌变法
代表作品:《明定国是诏》
庙号:德宗
年号:光绪
父亲:爱新觉罗·奕譞
母亲:叶赫那拉·婉贞
葬处:河北易县崇陵
光绪帝作为衰世皇帝,他具有励精图治,救亡图存的进取精神,同时又有对慈禧太后的独断专横逆来顺受的软弱性格。这是他从小就被束缚、被压抑造成的后果,加上当时的情势,使他不敢也不能与太后彻底决裂。所以我觉得我们不能在这方面过多的苛责他。这造成了国家的悲剧,同时也造成了载湉个人的悲剧。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光绪帝都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在家庭生活方面前面已经提到他有“八大不幸”;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在位长久却傀儡一生;不甘沉沦却难有作为。
从一个帝王应该具备的素养上看,他能够接受新鲜事物,有一定的远见;但是他性格懦弱,缺乏政治谋略,又遇到慈禧这样一个强势的人物,所以他在政治上始终不能有所作为。作为一个年轻发奋光绪皇帝的君主,光绪皇帝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不轻易退缩妥协,以求自保;反而在关键时刻,为了变法信念,置生死安危于度外。这已经超出了一位傀儡帝王的行为价值选择,即使从人格上看也是值得称道的。也许,身为帝王,百年来他受尽冷落和责难,甚至有人指责他“懦弱无能”,但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先驱者,他的人格是显示出一定亮色的,是不必讳言的。
变法的最终结果是失败了,但对当时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在思想上,打破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禁锢,启开了中国思想解放的先河;在经济上,光绪接受了维新派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主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在文化教育方面,开办学堂,改革科举制度,派人出国留学、游历等,这就使知识分子扩大了眼界,给长久封闭的国家带来了一些西方的先进思想、理论和技术。光绪皇帝不愧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效仿西方来变革中国的开明皇帝。只是生不逢时,有所作为,奈何慈禧干涉国家衰败,若从其个人修养及治国之主观出发,当在好皇帝之列。光绪简介 大清王朝皇帝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生平
爱新觉罗·载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
四岁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直至光绪帝十八岁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帝一生受到慈禧太后的掌控,未曾掌握实权。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囚禁慈禧,但反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暴死,享年38岁,葬于清西陵的崇陵。
清德宗光绪帝(1871-1908),全名爱新觉罗·载湉。他作为一个亲王的儿子本来是和皇位无缘的,载湉四岁时同治帝去世。因同治帝没有子女,且咸丰帝也仅有同治帝一子,同治帝去世后,咸丰帝也随之绝嗣。慈禧太后为保全自己的权势地位,未为同治帝立嗣,而是将载湉选为咸丰帝的继位人,意外地成为清朝第11任皇帝。载湉即位时虚岁才4岁,入宫时还在熟睡之中。
[img][/img]
光绪帝的父亲奕譞,乃道光帝七子,咸丰帝弟醇亲王。光绪帝的母亲又是奕譞的嫡福晋,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因此载湉是慈禧太后的侄子兼外甥。慈禧太后是从容易控制光绪帝,从而控制大清政权的角度选中载湉嗣位的。慈禧当时已经执政13年,确立了威信,她提出立载湉嗣位后没有人反对,于是载湉成为了清朝第11任皇帝。
清朝光绪皇帝一生经历简介 光绪皇帝一生大事记
清朝光绪皇帝,是醇亲王奕之的第二个儿子,是大清国的第十一位皇帝。
光绪皇帝一生大事经历:
1871年,光绪皇帝出生,全名爱新觉罗·载湉。
1875年,光绪皇帝4岁,登基为帝,年号光绪。“光绪”的意思是:继承光大咸丰统绪。
1875年-1908年,光绪皇帝在位,在位时间34年,享年38岁。
光绪皇帝38年的人生历程,可以分作四个时期:从出生到4岁为醇亲王子时期,从4岁到17岁为少帝时期,从17岁到28岁为亲政时期,从28岁到38岁为“囚帝”时期。
在这四个时期,咱们就从光绪皇帝登基为帝开始说。
一、光绪皇帝从4岁到17岁为少帝时期:
慈禧太后,分析完满清皇室的26个孩子,根据权衡利弊和个人喜好,最终选择了亲妹妹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湉,让爱新觉罗·载湉继承了皇位。慈禧也因此垂帘听政,独掌朝纲。
光绪皇帝继承皇位后,按照清朝皇室的“家法”,小皇帝到了6岁,就要到上书房读书,他自然也不例外。因为光绪年龄太小,母亲又在醇亲王府不能见面,只好由他父亲醇亲王奕到宫里帮助照顾。醇亲王奕是一位知进退、明荣辱的人,也是深知慈禧的性格与为人的人。醇亲王担心儿子,也担心自己家人,特意做了以下四件事:1、上《豫杜妄论》的密奏,要求儿子虽然是皇帝,但自己不是太上皇。2、请求免去自己一切职务,而这时醇亲王奕的官职主要有: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管神机营事、管善捕营事、步军统领、弘德殿行走等。3、日日敬敬慎慎,夜夜乾乾翼翼。奕住的正房名为“谦思堂”;书斋名为“退省斋”;几案上摆放“欹(qī)器”,欹器是一种“巧器”。
光绪来到皇宫后是如何生活的?
初六日,就是宣布载湉嗣承皇位的第二天,光绪皇帝由醇亲王府邸乘轿前往皇宫,进了午门,到养心殿。他向两宫皇太后请安,并在大行皇帝同治灵前祭奠后,便“剪发成服”,入继大统,做了皇帝。
初七日,光绪奉慈安皇太后住居在东六宫的钟粹宫,俗称慈安皇太后为“东太后”;奉慈禧皇太后住居在西六宫的长春宫,俗称慈禧皇太后为“西太后”。光绪住在养心殿。慈安皇太后与慈禧皇太后实行垂帘听政。皇帝训谕称“谕旨”,皇太后训谕称“懿旨”。
光绪元年(1875年)正月二十日,两宫皇太后懿旨光绪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即位大礼,并告祭天、地、庙、社。光绪皇帝继位后,到乾清宫向同治帝御容(画像)行礼,又到钟粹宫向慈安皇太后行礼,再到长春宫向慈禧皇太后行礼,复到储秀宫向嘉顺皇后(同治皇后)行礼。这时光绪皇帝才5岁,实际年龄只有3周岁半。
光绪二年(1876年)四月二十一日,光绪帝开始在毓庆宫读书。
清朝光绪皇帝一生经历简介
清朝光绪皇帝,是醇亲王奕之的第二个儿子,是大清国的第十一位皇帝。
光绪皇帝一生大事经历:
1871年,光绪皇帝出生,全名爱新觉罗·载湉。
1875年,光绪皇帝4岁,登基为帝,年号光绪。“光绪”的意思是:继承光大咸丰统绪。
1875年-1908年,光绪皇帝在位,在位时间34年,享年38岁。
光绪皇帝38年的人生历程,可以分作四个时期:从出生到4岁为醇亲王子时期,从4岁到17岁为少帝时期,从17岁到28岁为亲政时期,从28岁到38岁为“囚帝”时期。
在这四个时期,咱们就从光绪皇帝登基为帝开始说。
慈禧太后,分析完满清皇室的26个孩子,根据权衡利弊和个人喜好,最终选择了亲妹妹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湉,让爱新觉罗·载湉继承了皇位。慈禧也因此垂帘听政,独掌朝纲。
光绪皇帝继承皇位后,按照清朝皇室的“家法”,小皇帝到了6岁,就要到上书房读书,他自然也不例外。因为光绪年龄太小,母亲又在醇亲王府不能见面,只好由他父亲醇亲王奕到宫里帮助照顾。醇亲王奕是一位知进退、明荣辱的人,也是深知慈禧的性格与为人的人。醇亲王担心儿子,也担心自己家人,特意做了以下四件事:1、上《豫杜妄论》的密奏,要求儿子虽然是皇帝,但自己不是太上皇。2、请求免去自己一切职务,而这时醇亲王奕的官职主要有: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管神机营事、管善捕营事、步军统领、弘德殿行走等。3、日日敬敬慎慎,夜夜乾乾翼翼。奕住的正房名为“谦思堂”;书斋名为“退省斋”;几案上摆放“欹(qī)器”,欹器是一种“巧器”。
初六日,就是宣布载湉嗣承皇位的第二天,光绪皇帝由醇亲王府邸乘轿前往皇宫,进了午门,到养心殿。他向两宫皇太后请安,并在大行皇帝同治灵前祭奠后,便“剪发成服”,入继大统,做了皇帝。
初七日,光绪奉慈安皇太后住居在东六宫的钟粹宫,俗称慈安皇太后为“东太后”;奉慈禧皇太后住居在西六宫的长春宫,俗称慈禧皇太后为“西太后”。光绪住在养心殿。慈安皇太后与慈禧皇太后实行垂帘听政。皇帝训谕称“谕旨”,皇太后训谕称“懿旨”。
光绪元年(1875年)正月二十日,两宫皇太后懿旨光绪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即位大礼,并告祭天、地、庙、社。光绪皇帝继位后,到乾清宫向同治帝御容(画像)行礼,又到钟粹宫向慈安皇太后行礼,再到长春宫向慈禧皇太后行礼,复到储秀宫向嘉顺皇后(同治皇后)行礼。这时光绪皇帝才5岁,实际年龄只有3周岁半。
光绪二年(1876年)四月二十一日,光绪帝开始在毓庆宫读书。
第一件是中法战争。光绪八年(1882年),中法战争爆发,清军恐怕“失和”而“退让”。光绪十年(1884年),法国舰队司令孤拔率领舰队驶入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清军被迫迎战。同年,法军又进攻吴淞口。法军再侵犯台湾淡水、鸡笼(基隆),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率领守军扼守淡水,击退敌军侵略。第二年初,法军在水路进攻浙江镇海,在陆路进攻镇南关(今友谊关),清军获得“镇南关大捷”。光绪十一年(1885年)四月,清朝“以胜求和”、“不败而败”,派李鸿章同法国代表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光绪皇帝简介 光绪皇帝死因之谜 光绪珍妃是谁?
导读:爱新觉罗·载湉,清德宗光绪皇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四岁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慈安崩逝后由慈禧一宫独裁,直至光绪帝十八岁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帝一生受到慈禧太后的挟制,未曾掌握实权。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囚禁慈禧,但反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因砒霜中毒而暴崩,享年38岁,葬于清西陵的崇陵。
光绪皇帝个人档案
出生:1871年08月14日(同治十年辛未六月廿八日)
逝世:1908年11月14日(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十月廿一日)
在位:1875年-1908年
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庙号:清德宗
陵寝:清西陵的崇陵
父亲:爱新觉罗·奕譞(醇贤亲王,道光帝第七子)
母亲:叶赫那拉·婉贞(慈禧太后之妹)
初婚:18岁大婚,配偶孝定景皇后等3人
元配: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
后妃:礼部左侍郎长叙二女(瑾妃、珍妃)
子女:无亲生子女,继子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慈禧临终命溥仪过继同治兼祧大行皇帝载湉)
继位人:胞弟载沣之子爱新觉罗·溥仪(宣统皇帝)
囚禁地点及时间:1898年因戊戌变法失败,被慈禧太后囚禁于中南海瀛台,1900年因八国联军打入北京,慈禧太后无奈挟光绪皇帝逃出北京城,次年回到紫禁城依旧被囚禁,直到1908年驾崩。
光绪的珍妃是自杀的吗?珍妃并非慈禧太后所杀
导读:慈禧和珍妃间的矛盾——都说是照相和易装让慈禧和珍妃婆媳闹矛盾,其实只是一件事情,让两个人闹得比较僵,就是慈禧说珍妃不守妇道。因为珍妃当时通过关系从外国人的手里买了相机,在宫里随便照相,并且穿的衣服在当时来说是失了体面的。
另外一个原因是当时慈禧还没有认识到照相机的作用,认为是妖术、邪术,所以就很反对这些东西在皇族中使用。但即使是这样,在当时的一些大臣家里还是藏有相机。
再一个让慈禧比较反感的事情就是珍妃喜欢穿着男服在宫里走动,这让慈禧非常不能理解,认为给皇家丢了脸面。其实珍妃是一个很开朗大方的女人,有点大大咧咧的。但是当时的宫廷是非常严谨的,从来没出现过这种情况。也由于这样,慈禧与珍妃还是产生了隔阂。
隆裕太后说:“很多人都说是我嫉妒告她黑状,所以老太后派人把她推到井里去了。其实事情是这样的:当时被八国联军打败后,洋人军队打到了北京。在完全没有取胜希望的情况下,老太后西行。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因为谁也不清楚这帮洋人最后会干什么、会不会像烧圆明园那样,把紫禁城也烧了?
当然西行带不了那么多人,因为人多了就会成为负担。但是因为当时光绪是皇帝,而我是皇后,同时又是老太后的亲侄女,要带也只能带我和皇上走。而其他的一些亲属就地回娘家躲避,妃子们也不例外。可是当时的珍妃非常气盛,不服从老太后的指挥,并当场顶撞了老太后。
光绪与珍妃
在那个紧急时刻,珍妃一直对老太后说:‘我是光绪的妻子,我要跟着去。您有偏见,皇后是您的侄女,所以您带她走。我也请求你带我走。’这就让老太后非常难堪。”
“从另外一层上讲,本来老太后就对珍妃平日的作为有点不高兴,再加上这些紧急时刻的顶撞,老太后气得脸色发白,直打哆嗦。在皇宫里,大清朝几百年来从来没有人敢于这么顶撞太后,即便是皇上都从来没有过,何况一个珍妃。
老太后也是一个非常要脸面的人,所以气得当时抬脚就走,珍妃一直跟着老太后说自己的理由,于是就来到了距离珍妃住所不远处。珍妃这时候还不死心,对太后说:‘我是光绪的妻子,就要跟皇上在一起,不在一起,宁愿死。活着是皇家人,死了是皇家鬼。’
老太后一听,就更加生气,本来火烧眉毛的事情,哪还有时间吵架啊,于是就对珍妃说:‘你愿意死就死去吧。’当时离说话的地方不远处就有一眼井,于是珍妃紧走两步,说:‘那既然这样,我就死给你看。’于是直接就奔井口去了。
晚清宫女回忆:光绪帝是如何召幸珍妃的?(图)
晚清宫女回忆:光绪是如何召幸珍妃的?
断断续续和老宫女相处十年的岁月中,她谈了不少光绪的事,但都是只言片语。譬如:光绪胆小,最怕夏天打霹雷,一到下暴雨的时候,门窗都要紧闭,让太监站在两旁,自己捂起了耳朵,但他又喜好听暴雨后,宫里下水道泻水的声音。他常常顶着雨来到御花园东北角的一个亭子里,下面池子里有个石龙头,高悬着,后宫的雨水从这个龙头喷泻出来,落在深池子里,像瀑布似的,轰轰作响,长时不断,流入御河。这是他最喜欢听和最喜欢看的。还有:他性情暴躁,喜怒无常,他手下的太监都不敢亲近他。他常常夜间不睡,半夜三更起来批阅奏折,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自己拍桌子,骂混账,也不知是骂奏折呢还是骂近侍太监,吓得太监们都心惊胆战。像这些支离破碎的事,她说的很多,只是三言两语,又不便于记述。细一思索,却也合乎光绪的性格。“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宋太祖说李后主的话),他既胆小,又任性。
有些是能记述的,但又不能确切指实。譬如“背宫和走宫”。
老宫女很风趣地对我们说:“大概都愿意听听宫里召幸妃子的事吧。相传皇帝晚上召幸妃子的时候,为了保证皇上的安全,把妃嫔的衣服先脱光,用斗篷围着,让太监背进皇帝的寝殿。这叫做‘背宫’。
细说起来,并不完全是这样。当皇上就寝的时候。太监把承幸簿呈到御前,当然,生病或信期的妃子不在内,由皇上任意选择。然后由太监持着灯笼去召唤。妃子早已恭候了,稍事修饰,太监在前面导路,贴身的侍女在后面护送,就这样进入皇帝寝宫的偏殿。这里早有准备的,洗梳妆一番,脱掉衣服,喊声承旨,于是由太监背到寝殿,只是几步之遥。并不是由东宫到西宫,背着妃子满处跑。——这都是在清闲时,我们宫女们闲磕牙,听姑姑们说的。到我们在宫里当差的时候,还流传着这样的笑话。譬如:我们宫女当中,如有一个模样俊俏,好打扮的,大家就拿她开玩笑,说‘哟——头上脚下这么漂亮!水灵灵一朵鲜花似的,小心,晚上老公公(太监)来,把你背走!’惹得对方一连串的骂:‘烂舌头根子的,盼着你将来嫁个粗、大、麻、黑、壮外带连鬓胡子的汉子,像黑瞎子(东北话,指狗熊)一样舔你的脸,免得你胡吣!’这也算宫女们的俏语谑娇音吧!可见宫里流传着背宫的说法,究竟什么时代有过就不清楚了。
珍妃“‘走宫’和背宫就截然不同了,走宫是把妃嫔当成心爱的人、知心的人,在皇上处理政事的屋子里把爱妃宣来。宫廷制度,一般处理政事的屋子是严禁妃嫔进内的。这时,妃子女扮男装,袍子、褂子,大辫子往身后一垂,戴上圆形的帽子,碧玉的帽正,上头一个红疙瘩,脚上一双粉底宫靴,活脱脱是个少年公子。可以给皇上磨墨捧砚,也可以跟皇上说古谈今,但不能谈朝政,也可以谈谈诗词书画,也可以陪皇上下盘棋。这是个最得宠的待遇,旁人羡慕得不得了。再说一句,这和背宫绝不一样,主要是身份不同。在戊戌前,光绪宠爱的珍妃就时常是这样,她经常穿好了男装等候召唤。所以嫉珍妃的人,就说珍妃干预朝政啦,服装打扮不合宫廷制度啦,喜好女扮男装大不敬啦,等等。老太后也曾为此下过诏书,申斥过珍妃。其实那都是隆裕吃醋的原因,也包括瑾妃在内。”
老宫女谈这些都是风闻,并不能指实,所以记光绪的事就比较少了。
清朝光绪帝的皇后以及后妃子列表
1.孝定景皇后(1868年—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隆裕皇后
叶赫那拉·静芬,光绪帝的表姐,慈禧太后之弟都统桂祥的女儿。1888年(光绪十四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并在婚期过后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因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在联军攻入紫禁城前夕,皇后随着慈禧太后、光绪帝和其余宫眷一同逃往西安。1901年(二十七年),一行人再度回到了紫禁城,而在珍妃死后,皇后依然不得宠。
1908年,光绪帝在南海瀛台涵元殿病逝,依慈禧太后遗命由宣统帝即位,宣统帝称她为“兼祧母后”,尊为皇太后,上徽号隆裕,而宣统帝年仅三岁,因此由太后抚养宣统帝,同时隆裕太后也和宣统帝生父—摄政王载沣一同主掌风雨飘摇的清王朝。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以太后名义颁布《宣统帝退位诏书》,结束清朝自1636年以来共二百七十六年的统治。
1913年2月22日(民国二年正月十七日),隆裕太后在西六宫之一的太极殿病逝,享年46岁。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中华民国政府以国丧规格处理丧事,与光绪帝合葬崇陵(河北易县清西陵)。
2.温靖皇贵妃(1874年—1924年10月20日):瑾妃
他他拉·宁馨,瑾妃,姓他他拉氏,为礼部侍郎长叙之女,其妹是珍妃,姊妹俩为同父异母,在家族中瑾妃排行第四、珍妃排行第五。
1888年(光绪十四年),在光绪帝的选后大典上,瑾妃和妹妹珍妃同时入选,成为光绪皇帝的妃子,并在隔年元月行大婚礼,之后分别以瑾嫔和珍嫔的身分入宫。六年之后,两人被晋升为瑾妃和珍妃。
1894年(光绪二十年),珍妃因故得罪慈禧太后,姊姊瑾妃也受到牵连而一同被降为贵人,但在隔年两人又恢复了原本的妃子位号,但珍妃却受到了监禁,而瑾妃却依然保有自由、继续住在永和宫。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入京师,随慈禧太后出逃紫禁城。
在宣统皇帝溥仪登基之后,瑾妃继续住在永和宫,并被尊为兼祧皇考瑾贵妃。在宣统逊位后,上徽号为端康皇太妃,她和溥仪的关系似乎不坏,溥仪称他为皇阿娘,每遇年节还会请她一同欢庆。
溥仪退位后的次年,隆裕太后崩逝,瑾妃在四大太妃的地位中有所提高,她在四大太妃中年龄最轻,思想也较开通。民国十一年,在逊清朝廷为溥仪议婚时,瑾妃支持以婉容为皇后。
1924年(民国十三年),在和溥仪及其余逊清皇室成员欢度中秋佳节后,瑾妃受了风寒一病不起,五天后因情况恶化而死在永和宫,享年五十一岁,并以端康皇贵妃的身分,下葬于光绪帝的崇陵妃园寝。谥为温靖皇贵妃。
3.恪顺皇贵妃(1876年2月27日—1900年8月15日):珍妃
他他拉·瑞雪,出生于1876年2月27日(光绪二年二月初三),其祖父是陕甘总督裕泰,其父长叙曾任户部右侍郎,其伯父长善乃广州将军,珍妃与其姐姐瑾妃自幼随长善在广州长大。珍妃12岁那年,长善卸任广州将军,她与姐姐随同北返北京。1888年(光绪十四年)禧太后选定其弟副都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氏为光绪帝的皇后,同时封他他拉氏为珍嫔,时年16岁。1892年(光绪十八年),奉旨晋封为珍妃。
1894年(光绪二十年),因珍妃不小心得罪了慈禧皇太后,被降为珍贵人,姐姐瑾妃也备受牵连,降为瑾贵人。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奉旨恢复妃号,为珍妃,姐姐为瑾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九月),奉旨晋封为珍贵妃。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集结兵力进攻北京,1900年8月15日(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慈禧太后挟持光绪帝慌忙出逃。行前,命太监将幽禁于北三所寿药房中的珍贵妃唤出,推入位于慈宁宫后贞顺门的井中淹死,年仅28岁。
珍妃遇害后的第二年,慈禧皇太后,光绪帝由西安返京,命人将珍妃尸体打捞,追封为珍皇贵妃,谥号恪顺皇贵妃,初葬恩济庄。1913年(民国二年),其姊瑾妃(时为端康皇太妃)将珍妃迁葬光绪景陵妃嫔园寝。
慈禧谜团 慈禧为何砍掉光绪父亲墓园里的银杏树
慈禧谜团。慈禧太后,晚清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女强人,慈禧的一生充满着谜团,慈禧太后为何会砍掉光绪父亲墓园里的银杏树?
清代同治帝无子,死后咸丰帝一系遂绝,慈禧扶立的光绪帝,是醇亲王奕譞之子,慈禧曾利用奕譞和恭亲王奕的失势,她和奕譞之间的龌龊也越来越多,最终影响到了她和光绪帝的关系。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变,清廷出兵帮助平变后,将俘获的朝鲜高宗之父兴宣大院君带回保定关押。据说慈禧曾借着此事“指桑骂槐”——让那些儿子当了皇帝的人看看,这是什么下场。
1890年,醇亲王奕譞去世,安葬的墓园有一棵大银杏树(又称白果树),据说高十几丈,树荫方圆好几亩,就像一柄大伞覆盖在坟墓上。内务府大臣英年一向留意风水,听说这事后赶紧向慈禧献媚,大意是这么高的古白果树,只有皇帝的陵墓才配有,亲王墓上长白果树,是“王上加白”,也就是个“皇”字,对大宗不利。
慈禧一听,这还了得,给我把它砍了,而且特别关照,别让皇帝知道。但真的去砍,内务府的人又没那么大的胆,一合计,还是先报告皇上。光绪听了当然不干:你们要砍我爹坟上的树,就先把我的头给砍了,太后和皇帝干上了。
[img][/img]
事情拖了个把月,某日光绪退朝,听说慈禧亲自带了一伙人,天刚亮就奔他老子坟上去了,赶紧去追。追到坟上,慈禧已去,大树也已被砍倒,留下几百人在斩大树的根,而且还挖了个大坑,往里头倒石灰水——担心树根不死,将来又长出来。大家一看,皇上来了,吓坏了,纷纷表示不是我们先干的;是太后先砍了三下,才让大家动手。光绪听了也没办法,抹了几滴眼泪也只好回去了,奕譞已死,儿子也做了皇帝,“王上加白”已无现实意义。最多像明朝嘉靖那样闹着“争大礼”,慈禧下此辣手,实在无谓。
据说康熙第一次废太子时,百官多以为八阿哥胤禩要当太子了,有相面者传言,八王立于白花下,“王上加白”当做皇帝。当时胤禩只是贝勒,雍正即位后才晋封廉亲王,“王上加白”云云,都是好事者附会耳。
慈禧秘闻:慈禧特别想废了光绪让谁当皇帝?
导读: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十二月,天气特别寒冷。凛冽的寒风卷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将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棉絮,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雄伟壮观!这天清晨,一队人马奉旨出了紫禁城。迎着飞雪,急匆匆地朝坐落在北京西城的端王府走去。传旨太监手捧明黄色软缎包裹着内装圣旨的檀香木盒,神气十足地走在队伍前面。四个年轻的小太监跟随身后。紧接着是顶马即骑马走在轿前的护卫。再后面是轿顶、轿帘均为明黄色的八人抬大轿。押后的是八个骑马的护卫清兵。他们踏着积雪,踩出咯吱咯吱的踏雪声。大约走了半个时辰,端王府已依稀可见了。传旨太监兴奋地向前一指:“你们瞧,端王府就在前面了!”透过茫茫雪雾,大家抬眼望去,遥见高高的深灰色围墙内隐隐露出藏蓝色琉璃瓦的殿顶,飞檐峭脊,颇为壮观。他们顿时精神抖擞,加快脚步,不久就来到端王府门前。只见苍绿的松枝被雪团压得探出了墙头,朱漆大门两侧蹲着两尊张牙舞爪的石狮,八位手握豹尾枪的清兵威风凛凛站立府门两侧,令人望而生畏。这就是赫赫有名的端郡王爱新觉罗?载漪的府邸。也就是端王的府邸,我们过去的家。①
我曾祖父端王系道光皇帝第五子亲王(奕諒)第二子。由于他生性好武,武功位于众八旗子弟之首,慈禧太后认为他是一位难得的将才,处心积虑想把他早点封王,将他培养成一个掌握兵权的心腹。适值和硕瑞怀亲王绵忻之子多罗瑞敏郡王奕死后无嗣,遂降旨将我曾祖父载漪过继给奕为子,承袭加封时圣旨上将瑞写成了端,我曾祖父就成为端郡王。
每日清晨,我曾祖父端王早早便来到府内后花园,走一溜飞脚或打打太极拳。一日,他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练起了太极剑……一个漂亮的白鹤亮翅动作后,他憋足一口气,轻轻一跃,便蹿上王府花园中最高大的那棵白杨树。紧接着,一个鹞子翻身便又平稳地站落在雪地上。而后他微屈双膝垂手而立,深深吸入一口气,纳入丹田后闭上双目,静静地接受白雪的洗礼。雪花纷纷落在他的头上、身上,越积越多,他却纹丝不动。四周安静得几乎可以听到雪花落在身上的声音,这时,阿玛(父亲)带他上坟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也是这样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我曾祖父的阿玛亲王(奕誴)带着他的四个儿子(载濂、载漪、载澜、载瀛)到河北易县西陵祭祖。当他们来到雍正皇帝陵前,看见高大的玉石牌坊、长长的汉白玉石桥,以及那雕梁彩绘的宫殿和矗立的功德碑,使他们对这位先帝肃然起敬。祭奠过雍正先帝之后,他们又乘上马车走了很远的路,才来到我曾祖父的祖父道光皇帝陵前。当他们跳下马车,映入眼帘的一切均使他们愕然。陵前没有玉石牌坊玉石桥,原木色的殿堂及柱子显得极为苍凉。我曾祖父的大哥(载濂)忍不住问:“阿玛,为什么祖父的陵墓如此简陋?”
我曾祖父的阿玛伤感地望着四个儿子“唉——”地长叹一声说:“那是因为,在你祖父在位时,洋人勾结富商,有恃无恐地将大批鸦片销往中国,毒害大清黎民,你祖父道光皇帝颁旨禁烟。洋人为此恨之入骨,公然挑动战争(鸦片战争)。由于我们战争失利,被迫割让出香港……按照大清祖制惩罚条例,当朝的皇帝驾崩(死亡)后,陵墓前是不允许修建玉石桥和玉石牌坊的。你们的祖父临终时,断断续续只说出一句话:‘朕无脸去见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啊!’言罢声闭气绝。”
我曾祖父端王载漪望着自己阿玛哀伤的眼神,心中暗暗下定决心:“有朝一日,定要报这国耻家仇,将洋人彻底从中国赶出去!”打那以后,后花园里,每天都可看到我曾祖父载漪习武的身影。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从未间断。喳喳,一阵欢快的喜鹊叫声打断了曾祖父的沉思。他睁开双目,看见两只喜鹊在杨树枝头跳来跳去,喳喳叫个不停,好似在向他报告什么好消息。我曾祖父端王惊喜万分,急忙抖落掉身上的雪花,快步朝书房走去。
府内布置典雅的书房里,盛开的梅花和水仙花散发着阵阵的幽香,宫里御医赵立臣正在给我的祖父溥上医书课。我祖父在光绪二十年就被封为头等镇国公。他和我曾祖父一样武艺超群,但他更酷爱医术。每天除习武外,其余时间几乎都用在研习医书上。今天我曾祖父像往常一样,轻手轻脚来到书房前。隔窗静听,只听得赵御医在给我祖父溥讲根治气管炎的偏方。他满意地点了点头,继而大步流星向府中神坛走去。
神坛上,义和团民们正在演练神拳。龙腾虎跃,好生热闹。义和团的总坛口就设在我们端王府内。我曾祖父静静地观看着,欣慰地用手捻着胡须。他个头不高,两手垂直长过膝,从来面无笑容。他所率领的神机营、虎神营,都是锐不可当的铁骑。为此,慈禧太后十分赞赏他,封他为骁勇王爷。
团民们看见我曾祖父端王来了,纷纷过来请安。其中一小团民对我曾祖父说:“奴才听说王爷武艺超群,马箭更非同一般,奴才斗胆,请王爷赏脸,也好让我们大家饱饱眼福!”

爱华网



